没有意义,非得说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资敌,仅此而已。给掌握着丝绸之路的辽送优质丝绸,辽转手往西一卖就是金子。
有人觉得榷场能把岁币收回来?
按照这种逻辑,我大清开关后一年关税两千万两,合着给洋人赔款也算赚了?
宋辽的贸易战
《檀渊之盟》:
基本格局:
宋辽之间的经济实力强弱与结构差异悬殊,除了马、羊和盐等少数大宗商品外,辽国上下需要的大量生活物资、制成品、茶叶丝绸、瓷器甚至各种香料等等都需要从北宋获得。在自由贸易的局面下,北宋处于巨额出超的地位,而辽国则承受着巨大的贸易赤字压力。
从金融角度分析岁币的话,就可以理解为贸易劣势的辽国凭借武力建立在金融上的优势。
每年的岁币为辽国贵族大量消费香料丝绸瓷器提供了稳定安全的资金来源。契丹贵族迅速从草原简单的生活习惯转向消费旺盛的汉地模式。在经济学知识匮乏的年代,作为统治者的契丹贵族们对于岁币银绢无疑是喜闻乐见,多多益善的。
但对于一个生活在宋辽边境的普通中产阶级契丹人,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个退伍的契丹老兵以养羊为生,除了羊肉、皮革等草原吃穿风俗,他还养成了每天喝茶的习惯,因为乳制品和肉类吃多了极其需要茶叶来解腻。每年他都会把羊群送往宋辽边境的榷场进行贸易,交税之后换来不少铜钱和汉地的生活制品。平时赶集的日子,他会卖一只羊再为妻儿买点开封产的棉布和小玩具 ,收进来一把xx通宝,付出去的也是一把xx通宝。一年又一年,这个契丹人辛辛苦苦供养者妻儿汉化的生活,荷包却一天比一天紧巴。
他虽然不清楚为什么自己过得那么艰难,但清楚的看到汉地进口的东西越来越贵。比起铜币他更加怀念以前去南边抢东西的日子,并且越来越愤怒于的贵族老爷们自顾自贪图享乐。
如果这个契丹老兵懂得一点金融知识的话就会发现,自己的生活生意已经与北宋无法切割了。北宋的通货膨胀再加上辽国自己铸造的劣质铜币让他养羊的实际财富大大缩水,但自己除了养羊却没有任何升级产业的办法去应对通胀。但是对于少部分实权契丹贵族来说,岁币白银和绢的购买力一直坚挺,财富分配的悬殊鸿沟在契丹这个刚从原始社会步入商品经济时代的民族中出现了。
因此面对契丹人内部的分裂和经济上的危机,契丹贵族们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
威胁发动战争让北宋缴纳更多岁币。
貌似有点眼熟。
当然,时过境迁,不可完全对号入座。岁币毕竟带有无奈屈辱的意味,故意吹捧成北宋对辽的金融战略太高估当时的金融理论水平了。但辽宋之间由战到和、由刀兵到贸易的竞争确实反应出在经济一体化不可阻挡的时候,两个不同形态经济体彼此之间无法割裂的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未来如何还看当代人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