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其效果还真不如,全民发钱
全民发钱,起码能听个响,直接提振消费
这一天天定向降准,次数又这么频繁,效果只会越来越差。
去年6月提出降准后,央行其实并没有行动。所以这次还是有点意外的,这么快,而且是全面降准。
目前消费端比较乏力,CPI连续不及预期,离3%的年度目标差得很远,而商品原材料价格高企不下,虽然未来也有通胀压力,但企业利润受很大影响,反而还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支持。
此外,下半年有4万亿MLF贷款即将到期,财政方面还有4.5万亿的净融资规模,7月10月还都是缴税大月。降准可能是缓解市场流动性压力的一个举措。个人觉得这个因素可能比较关键,假如美联储突然转鹰,那这几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抽水效应太严重了。
这样的话,看似中美经济周期错位既成事实,我国开始进入宽松周期,美联储进入紧缩周期,岂不是会对汇率打击巨大?
但实际上,美欧也面临进一步宽松的压力。
美国就业数据在6月出现短暂的反弹后,没有进一步好转,而是进一步出现了恶化。10年期美债利率已经下探到1.3,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发展和通胀的预期,从无比乐观变成现在比较悲观。Delta变种的发展表明对新冠的斗争还远不能宣告胜利。
换句话说,全球经济增长并没有像大家之前预测的那样快速恢复,而是已经出现了强弩之末的迹象。
也许有看到全球主要经济体重新进入宽松周期的可能?
大的金融问题我也不懂,只说下自己知道的事情。
这次降准其实酝酿好久,个人所知去年就在北上做过试点。
这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是把疫情打击下的线下服务业救回来。
在疫情中,线下的餐饮,娱乐,亲子教育、非生鲜零售等普遍受到很大冲击,一线城市里社区商业街面倒闭店铺一半都算少的。这些线下服务业企业大多都是小微企业,或者是加盟制的小微企业。
这些小微企业不但是消费市场的重要贡献,还提供了大量虽然不高但总还是有的就业岗位,而且因为无法经营下去导致出现商户退租-房主无法还贷的恶性循环。所以出面挽救这些小微企业,可以在消费市场,就业岗位和金融稳定上提供三重回报。
而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为此金融口的人曾经去美团饿了么调研过,美团饿了么对餐饮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非常有经验,从技术和模式上都经过了验证。餐饮可以提供相对可控的金融支持,其他线下服务业也应该可以。
所以,吃货们准备好钱包吧,新一轮餐饮扩张来了。
7月9日下午,央行宣布降准0.5%,这将释放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因此舆论普遍把这个简单解读为要大放水,很多人开始鼓吹要大放水是对股市和房市的重大利好。
不过实际上,本次央行降准背后,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重要细节。当前我们和美国博弈越发激烈,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所以本次央行降准并不是简单的放水,而是有比较明确的3个用途,并且我们可能会采取严格的措施,避免放水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
本文会就此来跟大家做一个详细分析。
(1)预期之外,预期之内
7月7日的国常会降准预告,是比较出乎市场预料,是突如其来的。
不过其实在7月7日,国常会的“降准预告”后,市场已经对今天的全面降准是有普遍预期。
这是因为,我们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连续两次国常会的降准预告失效的先例。
去年6月17日,国常会也曾经做出一次“降准预告”,不过那次降准预告并没有生效,一直到这次之前,过去一年来我们都没有进行降准。
历史上超过90%情况下,降准预告大都会生效,而且虽然偶尔有失效的先例,但没有连续两次失效的先例。
所以基本上,这一次降准是市场有所预期的。
另外,历史上,每一次“降准预告”后,都会在3-5天内完成降准,再加上央行降准操作一般都会放在周五下午,所以这一次降准预告后两天就完成降准落地,也属于基础操作。
这一点,可以看一下2018年以来的“降准预告”和“宣布降准”的时间点统计图,就知道了。
此外,从上图也可以看到,历史上每次“降准预告”里,都会比较精确区分是要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
几次定向降准,一般在国常会的“降准预告”里,也会明确直接提是定向降准。
而这一次7月7日的降准预告里是只提到“降准”,而没说“定向降准”。
一般这种情况,全面降准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我们普通人可能对国常会的“降准预告”没有什么太清晰的概念。
但股市里的大资金背后都是有团队的,他们不可能不了解“降准预告”。
所以,在7月7日的“降准预告”之后,这些真正的大资金,他们是很清楚今天下午大概率会全面降准。
这种情况下,在7月7日降准预告之后,7月8日A股反而出现大跌,特别是直接受降准利好的银行板块跌幅反而最大,这是非常诡异的异常走势。
这其实已经说明本次降准对股市的“实际利好”影响是比较低的。
这是因为,这一次我们会严格把控降准放水的流动性,要精准滴灌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要严格避免跟以往一样一放水就首先流进了房市和股市。
所以,在7月6日,也就是降准预告前一天,我们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
其中有一条专门提到“严格核查证券投资资金来源的合法性”。
这次降准,实际上是给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救命水”。
如果有某些机构、某些大资金,拿着这些“救命水”,不主动引流到实体经济里,而是把这些“救命水”拿去恶意炒房炒股,他们等待他们的将是“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重锤。
(2)我们承受的压力
因为,当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这给我们中下游企业带来很大的原材料暴涨压力。
一方面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一方面是推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价格提不上去,这使得夹在中间的中下游制造业,处于“两头受气包”的状态,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也是我们坚持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所需要承受的压力其中之一。
我们不管是防范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还是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归根结底,都只是为了一个目标。
那就是“防范系统性风险”。
跟随美联储大放水会出现全面的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这是我们要避免的。
同样的,完全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会把压力集中在我们的中下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如果出现大面积的中小微企业资金链断裂,同样会产生系统性危机。
民营企业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在过去这几十年里,民营企业为我们经济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
民营企业在我们经济里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所以如果出现大面积中小微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话,会极大冲击我们就业和经济,造成系统性危机,这同样是我们需要避免的。
我们去年5月份开始,因为控制住疫情,提前美联储开始收紧资金面,导致我们国债收益率持续上行,整体已经恢复常态化货币状态。
央行在今天降准后的答记者问里,也提到过这个观点。
因为我们提前美联储至少一年,开始小幅度收紧资金面,并且是当前主要经济体里,唯一不搞量化宽松,依然有正常货币利率的国家。
而欧洲、美国、日本,早就都已经是0利率,甚至是负利率。
我们的货币政策常态化,给我们应对危机,储备了大量的弹药。
并且,我们从去年5月份开始,一直坚持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这虽然实现了我之前一直跟大家说的对美国进行“反向输入性通胀”的反击,给美联储带来巨大的压力。
但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同样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这一次,我们在7月7日突如其来的降准预告和今天的随之而来的全面降准,实际上都侧面反应了我们当前经济其实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都集中在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身上,特别是中下游企业。
因此,说白了,这次降准最主要一个目的,就是要给我们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送去“救命水”。
(3)降准目的
3天前,国常会上的“降准预告”是这么说的“针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基础上,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增强有效性,适时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不少人对这段话不是太理解,或者觉得有些矛盾。
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常来说应对方式是加息,收紧资金面,而后面却说要降准,感觉有些前后矛盾。
但实际上,会这样认为的人,对我们当前所处的金融形势和跟美国的经济博弈,没有一个充分清晰的认知。
当前虽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但由于我们一直没有跟随美联储大放水,所以我们自身并没有出现类似于美国、巴西、土耳其这样的全面通胀。
今天刚公布的6月份CPI数据甚至还出现环比小幅度回落,并且整体仍然低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的低位。
虽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猪肉价格过去几个月出现大幅度下降,跌了超过一半。
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美国、巴西动辄超过5%的通货膨胀率来说,我们当前只有1.1%的通货膨胀率是很低的。
我们5月份的通货膨胀率是1.3%,6月份的通货膨胀率是1.1%。
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走势是这样的。
而巴西这样今年已经加息过3次的国家,通货膨胀率的走势更夸张,已经超过8%的通货膨胀率了。
我们通货膨胀率跟美国等其他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走势。
这也是为什么巴西、俄罗斯今年连续加息3次,连美联储在前天公布的议息会议纪要里,都已经不得不迫于巨大的通胀压力,开始讨论何时缩减QE印钞规模。
但我们却可以在这样的全球央行开始从宽松转向收紧的关键转折时间点,却在进行降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21年,全球37家央行有15次加息,相比2020和2019年,分别只有4次和9次。
今年迄今只有3次降息,而2020年和2019年分别有115次和81次。
可见,当前全球货币政策的确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的分水岭。
而就在全球一些央行都开始调转方向进行加息的情况下。
7月9日,我们央行宣布降准。
虽然降准不是降息,但也跟当前全球逐渐增加的加息声浪,形成鲜明的反差。
这就是建立在,我们去年5月份开始就恢复常态化的货币政策,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才让我们拥有降准的底气。
但我们CPI处于过去10年来低位,不代表我们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
我们不跟随美联储大放水,所以消费端是紧缩的。
但我们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就集中到了生产端上。
这一点可以从PPI工业出厂价格指数看出来。
因此这样通过降准来帮助银行置换债务,会减轻银行债务。
PPI和CPI这样巨大的剪刀差,实际上就给我们的实体经济,特别是我们的中下游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我们普通人可能感觉不到,如果有做企业、或者从事生产,需要直接面对原材料的朋友,可能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感受。
所以,在7月7日国常会上的“降准预告”看似矛盾,其实也就不矛盾了。
原材料价格暴涨,给中下游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吞噬他们的利润,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资金链压力。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中下游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我们只能针对这些中下游制造业企业进行精准滴灌,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这就是这次降准的根本目的。
所以上面提到,这次降准是给我们实体经济送去“救命水”。
因此,这次降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全面放水,而只是针对我们实体经济的精准滴灌。
(4)不是全面放水的降准
央行下午降准后在记者会上,明确提到,这次降准不是要大水漫灌,同时对降准的用途有明确的指出。
所以这一次降准,我个人猜测,我们会采用最严格的措施,来防止这些“救命水”流向不该流的房市和股市里,被一些恶意资金趁机恶意炒作。
由于我们在今年元旦后,在MLF和逆回购上,一直处于十分节制的状态,持续的资金净回笼,很少资金净投放,这是在实质性的小幅度收紧资金面。
特别是春节期间,面对巨大的流动性缺口都仍然还在资金净回笼。
所以,当前我们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资金是比较紧张的,资金池处于比较枯竭的状态。
并且,下半年我们有高达4.15万亿元的MLF到期,是历史上比较大规模的MLF到期资金规模。
所以下半年资金压力比较大。
这次降准释放的1万亿元资金,估计很大一部分是帮助银行进行“债务置换”,也就是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去归还MLF贷款,也就是“以长换短”,用降准来置换MLF。
从这个角度理解,其实这次降准可能并不是大家想象的所谓“大放水”,某种程度甚至还代表我们下半年会缩减MLF货币投放力度,来持续资金净回笼。
也就是长期资金的降准稍微放点水,然后MLF短期资金反而会收水。
这样一收一放,实际资金池里的水量,可能并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由于降准释放的是长期资金,MLF投放的货币利率是比较高的。
因此这样通过降准来帮助银行置换债务,会减轻银行债务。
这一点,今天央行答记者问里也明确提到。
央行表示,这次降准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每年约130亿元,而我们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减轻负担,也是为了让银行给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因此国家这次降准其实用途很明确,银行这次降准手里多出来1万亿的资金,会有3个用途:
1、归还下半年到期的4.15万亿规模的MLF中期借贷,当然单靠降准的1万亿都还不够完全置换,正常也不需要完全置换MLF中期借贷,央行下半年仍然还是会续作MFL操作,只不过可能操作规模会比较小,比如可能只会续作3.5万亿左右,这样可以资金净回笼超过5000亿,那么银行就可以用这次降准释放的1万亿,去填补上资金净回笼留下的缺口。
2、用来应对7月中下旬的税期高峰所带来的资金缺口。
3、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借贷扶持力度。
这是我们这次降准的3个根本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降准根本谈不上放水。
所以人民币汇率在下午宣布降准后,也基本没有太大变动,甚至还小幅升值,就是我们没有怎么大放水一个例证。
之前正常情况下,我们降准放水,资金通常首先就是流到房市,其次是股市。
但那是以前正常情况下。
现在是正常情况下吗?
当前是我们跟美国博弈越发激烈的关键时期,是非常时期。
过去这半年,我们一直严格防范自身资产价格泡沫化的风险,坚决不给美国接盘。
所以这一次降准,我个人猜测,我们会采用最严格的措施,来防止这些“救命水”流向不该流的房市和股市里,被一些恶意资金趁机恶意炒作。
就像上面说的,如果有某些机构、某些大资金,拿着这些“救命水”,不主动引流到实体经济里,而是把这些“救命水”拿去恶意炒房炒股,他们等待他们的将是“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重锤。
因此大家不要因为舆论铺天盖地宣传这次降准怎么利好股市或者房市,就出现一些脑热误判。
信息的不对称性,让我们很容易陷入大资金所营造的信息茧房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容易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个人判断。
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需要从全局角度,去综合当前的国际局势、金融形势、经济环境,来做一个综合全面的考量和判断,要多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
本文来源“大白话时事”公众号,作者:星话大白。
我每天都会写分析文章,欢迎关注!
这世界真是波诡云谲,前几天大家还在担心通胀呢,想着疫情期间放水太多,预期“信用收紧”。
银保监会的郭主席,6月10号还在陆家嘴论坛中讲“全球超预期通胀不会短暂”。随后,美联储也嘴炮了一下,表示超水平的通胀会导致QE提前退出,愣是把股市吓一哆嗦。
可这才将将过去1个月,央行又说要全面降准,搞预测的砖家们都傻眼了,纷纷表示——超预期(没想到)。
这说明啥?
说明通胀并没有传导到消费端,原材料、大宗商品涨价造成的成本上升,只能在生产环节消化。
为什么传导不到消费端?
因为老百姓么有钱,你一涨价他就不消费。
不能说全部,但确实很多事,日韩都走在我国前头,比如低消费这茬,日本早就是这样了。
虽然在疫情期间,日本也印钞放水了,银行资产负债扩张了四分之一,但是日本的消费在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始终是通缩的。
所以一个月之前,全世界都在担心通胀,只有日本在为治理通缩犯难,诡异得一逼。
这个毛病,装逼黑话叫作“流动性陷阱”,意思是货币政策失效,无论增发多少钱,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不会对总需求和物价产生影响。
不是说钱印得越多就越不值钱么?储存货币,脑子怕不是有坑吧?
纸币木有储存价值,地球人都知道都这点,所以大家储存的是资产,纸币只是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
国情不同,人们偏好的资产形式也不同,有些地方爱屯国债,比如日本,有些国家爱屯股票,还有些地方的人,爱屯房子……总之,货币发下来,就被人拿去囤积资产了,没有几滴流到消费市场。
疫情影响,经济下滑➱ 印钞刺激 ➱ 原材料涨价 ➱ 制造业成本上升 ➱ 并不能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 减产裁员,失业加剧 ➱ 居民收入下降 ➱ 消费下降……
经济上的这种夺命循环,江湖人称“K型增长”,结果就是资产通胀,消费通缩,富人愈富,穷人愈穷。
为什么消费会通缩呢?
疫情期间之所以物价上涨,有货币放水的原因,也有各国产能宕机,供应链断裂,供不应求的原因。
一旦疫情影响消退,供应链重新续上,在产能过剩的当代社会,一般消费品的价格,就会重新跌回去。
但最主要的,是居民对未来的不安感增加,于是选择降低消费、低生育,保持低成本地活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佛系、躺平和极简。
为什么居民对未来感到不安呢?
因为失业风险在增加,不然年轻人干嘛扎堆考公?
为什么失业风险越来越严重呢?
因为大家都低消费……老板办厂,是为了赚钱,又不是搞慈善,涨价没人买,不涨价就亏,索性关门大吉……得,这就一死循环。
众所周知,经济一旦陷入通缩循环,就会造成生产性危机,进而逐渐演化成大萧条。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研究大萧条一辈子,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放水,越快越好。
所以尽管央妈一直强调货币稳健中性,不搞大水漫灌,但是一看数据,6月份M2增幅只有8.6%,CPI只有1.1%,立刻就坐不住了——降准,全面降准。
央行之所以选择降准作为放水工具,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因为有准可降。我国准备金率相对较高这个原因,许多经济博主都提到了,以前他们批评美联储无底线放水的时候,总是会强调“中国不跟”,其实郭主席反驳过这个说法,他的原话是:
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具有特殊优势,持续多年的稳健政策,使得存款准备金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与发达国家央行购买资产扩表不同,中国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增加定向再贷款,推动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发放更多贷款,与此同时引导更多社会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 从货币金融政策来看,2020年银行贷款新增19.6万亿元,增速12.8%,社会融资规模增加35万亿元,增速13.3%,在世界少有。 通过降低贷款利息和减少服务收费,去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 从财政税收政策看,2020年全国对企业和居民新增减税降费超过2.5万亿元,公共预算赤字率3.7%,加上新增抗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银行额外增加投入等,这些数字合计起来与名义GDP之比已经超过了10%。
也是说,放水这个事吧,中国不光跟了,用到的放水工具里,就有降准这一项。
第二个原因,很多人没提到,就是我国的“净外储”在持续减少。
为什么我国银行准备金率高?
因为在2014年之前,美国困在次贷危机后的QE再QE中,欧盟也一直在债务危机中苟延残喘,就咱们这风景独好,所以国际资本持续流入。
为了避免资金泛滥,造成大范围通胀,央行就提高了法定准备金率,限制商业银行派生货币的能力。
净外储于2014年达到顶峰,准备金率也在那会儿被拔到高点,一度达到21%。2014年之后,美国退出QE,吹风加息(2015年启动动加息周期)吸引国际资本回流,再加上我国境外借债持续增加,所以净外储一直在下降,到2021年一季末,该数字降为6434亿美元,相应的央行也在连续降准,一直降到现在的8.9%。
国际资本流失,就必然会降准,释放之前被束缚的货币,所以这次宽松也是资本流出的对冲操作,不见得有超预期的效果。
那么降准会有什么影响?
央行也说了,降准的目的,是为了精准扶持小微企业。因为原材料涨价,大企业要么有库存,要么买了期货对冲,再不济也能拿到银行的廉价贷款,顺利扛过去。
可是小微企业境况就不同了,既不能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银行也不太愿意贷款给他们,毕竟倒闭风险大。
可是小微企业是解决国民就业的主要力量,救他们,居民就业才能稳定,才更愿意消费,不救,那就只能让青年们再来一次上山下乡了。
问题在于,能否精准地把钱放放给小微企业。
定向降准,定向宽松,精准滴灌的说法,并不是第一次提,结果每次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因为你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就需要银行降低不良负债。
啥叫不良负债?资产价值不高的负债,就很不良,比如穷人借钱买房,那贷款就叫次贷。相应的,小微企业的借贷,由于风险大,就是不良负债,要不放高利贷的,哪个银行愿意借?
除非小微企业的老板有可以抵押的房产。
要借钱,就得先买房,这逻辑也可以理解成买了房,就可以借到钱,那房子还是房子么?
示范区的抗疫贷,就是被这么玩坏的。
郭主席,留下金句无数,今年流传最广的是“押注房价永远不跌,会付出代价”。由于他掌管央妈和银保监会,好比控制货币水龙头的“执剑人”,该言论一出,看空房价的媒体人立刻不淡定了——妥了,房价要跌了。
但后来人们发现,郭主席是“习惯性鹰叫”,同样的话从2007年一直说到了2021年。
但这次会不会有所不同呢?全面降准流出的1万亿,会不会被拿去炒房?
我们担心的问题,高层都看得到,不然二手房也不会限贷了,而且玩坏抗疫贷的示范区,不是被换了一波血么,应该也有点杀鸡儆猴的效果。
流向楼市的水龙头不拧紧,降准再怎么定向,也不会有一滴流到消费市场。
然而人性复杂,若是一纸行政指令就啥都能管住,还会有这么多麻烦事么?
不把最上面那个大杯子砸烂,休想把水放下来,不管怎么“定向”,获益最大的,依然是资产市场,楼市不让去,那就去股市、商品……
至于央行真正想推高的消费/通胀,只要躺平(低消费、低生育)这股风还在吹,就悬。
只要结构性的改革没出现,K型增长,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治本之法,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核田归税,摊丁入亩”,也就是把上图中的大杯子钻个小孔……
央行超预期降准这个事,虽然逻辑上很容易讲通,但都属于事后诸葛,在消息公布之前,根本没有哪个大V轻易敢谈宽松,这也给我两点启示:
❶我们还在担心通胀,央行却已经看到了通缩,说明个人感受,是要落后于数据反馈的。所以理性决策,要求我们少谈感受,多看数据。
❷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某项预期变成大众共识的过程,大家都担心通胀的时候,很可能通胀已经处于末期了,同理,大家都看到危机的时候,危机说不定也快结束了。所以得改变过去的思维惯性,信息传递变得越来越快,经济的周期变化也越来越快。
以上,祝大家发财。
大利好,直接释放1万亿资金,知乎不允许重复回答,发一下链接吧。
在股市萎靡不振有段时间了,我自己的股票从盈利十几个点截止周五收盘,只剩2个多点。相信很多股民的信心和我差不多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琢磨着周一究竟是割肉好还是趁势抄底好。
没成想,央行突然宣布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1万亿。
似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次降准对于股市最有利。不如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降准主要意义:
一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使商业银行可以有更强的信贷投放能力,准备金下调以后,银行的资金相对更宽裕,对于投放信贷是有好处。
二是通过资金的流动性相对宽松,有助于市场利率水平下降,有助于银行在未来能够提供更低的融资成本和信贷资金。
至于有些人说降准释放的流动性会跑去房地产,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不是很大,一二线房子已经炒的够猛了,买到手究竟是保值还是冻结自己资金的流动性很难说。
对于股市确实是利好的,股市就是由资金推动,如果资金不太乐意流向房地产,在目前国内的投资环境来看,流向股市的可能性很大。
利好股市基本没疑问,那么问题来了:利好股市和利好自己持有的股票是绝对的正相关吗?散户现在冲进去就能赚到钱吗?
懂得了很多炒股票的道理,未必就能赚到钱,多方学习吧,也可以看看交易板块的V们的交易理论。
或者读书也可以:
一万亿元流入市场,企业会将这一万亿元用于材料购买,货款支付,工资发放,通过这个措施,我国的制造业,实业将会得到强力的支持,企业蓬勃发展,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稳步生产,出口再创新高,全球国家依赖于我国的商品,实业的兴旺,使得国外资本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又进一步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国外由于货币超发,我国将会以高价输出商品,由于疫情下只有中国才能正常开工,因此我国处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而国外由于疫情未能解决,又货币超发,最终会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越印钱,中国商品越贵,我国就能赚更多外汇,而且我国可以以此开始进行人民币国际化,对外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摆脱美元霸权的影响。
到时候,美国将会因为失去美元霸权导致美国国内再也无法享受收割世界的待遇,种群开始分裂,互相对抗,然后肢解美国。
我说得我自己都信了,但是房地产销售笑得眼镜都眯起来了。
我就非常稀罕一个问题,中国银行的钱都贷给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