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人的逻辑真服了——
因为:《水浒》影视中武松擒方腊,和《水浒》小说中鲁智深擒方腊没关系
所以:《三国》评书中吕布武力第一,和《三国》演义中吕布武力第一没关系
呵呵。
以下原回答:
===================================
居然有人甩锅给岛国游戏……这个看《三国演义》就明显会有印象吧,要不民间怎么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呢?当然,《三国演义》很多虚构的记载并非向壁虚造,而是取材于流传宋明之际的小说、话本、戏剧,比如元剧就有《张翼德单战吕布》《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等等。
这里最值得说的是《三国志平话》,它是元代说书人的底本,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前身。这部书对照《演义》来看非常有趣,就拿武功来说,最厉害的还真不是吕布,是谁呢?——张飞。
张飞有多厉害?
张表闻言大怒,呼左右即下手。众军们齐向前来刺张飞。张飞不望,用丈八长枪撮梢儿把定轮转动。众军不能向前。打折贼军枪杆,勿知其数。寨中贼兵发喊惊恐自开。张飞一骑马,于贼军中纵横来往,无人敢当。
飞帝单骑招安黄巾张表,失败后轻松全身而退,并且反击装备无数。
妇人引张飞至后堂。张飞把妇人杀了,又把太守元峤杀了。有灯下夫人忙叫道:“杀人贼!”又把夫人杀讫。以此惊起衙内上宿兵卒,约迭三十余人,向前来拿张飞。飞独杀弓手二十余人,越后墙而出,却归本衙。
飞帝当时可是近战兵种,在单挑三十小兵情况下,斩杀二十远程弓手。
吕布赶入大林。吕布发箭射孙坚,孙坚使金蝉蜕壳计。孙坚却将袍甲挂于树上走了。吕布将孙坚的头盔战袍,使健将杨奉上虎牢关,与太师董卓去。正行之次,路逢张飞,夺了头盔战袍。
孙坚被吕布杀得连装备都丢了,幸亏有飞帝夺了回来,这里连招数都没写,估计杨奉直接被秒。
次日,吕布下关,叫曰:“大眼汉出马!”张飞大怒,出马,手持丈八神矛,睁双圆眼,直取吕布。二马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败。张飞平生好厮杀,撞着对手,又战三十合,杀吕布絣旗掩面。张飞如神,吕布心怯,拔马上关,坚闭不出。
吕布也就跟飞帝过招六十合的水平,那么看来关、刘上场都是多余了。
曹操读罢书,欢喜无地。又言:“张飞勇冠天下,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
“勇冠天下”足以说明飞帝武功第一。
云长单马持刀奔寨,见颜良寨中,不做疑阻,一刀砍颜良头落地,用刀尖挑颜良头复出寨,却还本营,见曹公,骇然而惊,手抚云长之背,言曰:“十万军中取颜良首级,如观手掌,将军英勇之绝也!”云长:“关羽不强。兄弟百万军中取一颗人头,如观手掌。”曹公曰:“张飞更强!”
关羽都自愧不如,曹操也表示同意,飞帝果然最强没有之一。
张飞曰:“甚人搦战?”赵云出马持枪。张飞大怒,使丈八钢矛,却取赵云。二马相交,两条枪来往如蟒,硬战三十合。张飞怒曰:“曾见使枪的这汉真个强!”又战三十合,赵云气力不加,败回马本阵里来。
就连常胜将军赵子龙,也就六十合被飞帝拿下~
却说张飞北至当阳长坂。张飞令军卒将五十面旗,北于阜高处一字摆开。二十骑马军正觑南河。曹公三十万军至。“尊重何不躲?”张飞笑曰:“吾不见众军,只见曹操。”众军马一发连声,便叫:“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贯耳,桥梁皆断。
“断桥”原来并不需要动手~
一句话: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朋友们,不要说《三国志》和裴注了,就看比《演义》早的《平话》,还敢说吕布是“三国中不可争议的武功第一”吗?
==================================================================
PS:其实说到底是反驳题主的问题,并不是非要证明一个结论。我对武评其实并不感冒,感兴趣的只是人物形象的演变,而张飞确实是《平话》特别渲染的人物。大家也就不要在评论区较真《平话》的武力值了。
三国同人类相关回答: 林屋公子:抗日神剧有哪些奇葩剧情?
前两天在演义标签下答了史书,这下子又要在史书下面答演义了。挂着史书标签怎么答?命题本身就不成立,政治军事斗争又不是华山论剑。
真要说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武勇要推一般也是推关张,曾经吕布吧吧主为了屁股,不知道从哪翻出来的一句“方可曜吕布、关羽”咬文嚼“序”硬要证明吕布强于关羽,强行无视大把的同样文字不同版本导致的“关羽张飞”与“张飞关羽”之不同,倒教围观群众开了眼界,其小家子气反倒是反证了吕布虽有武勇之名传播后世,但怎么也配不上什么“无可争议”。
(已自行修改标签)
首先说演义是不是吕布是第一呢?答案是是的。演义的“武功”排名很不明显(因为要照顾到历史上的结果),总体来说只能形成一个“高手集团”,在这个集团中众人互有胜负,但不会出现某人明显强于另一人的情况。“高手集团”中出现胜负一般也是有一定原因,张飞能赢许褚因为许褚酒醉,关羽能阵斩颜良那是因为颜良有话要问,黄忠能阵斩夏侯渊那是因为夏侯渊先骄后怠(高手集团能相互阵斩已经极其罕见了)。
吕布是个例外,他是唯一的有过一对二“高手集团成员”记录的,还是双方都士气高涨绝无其他因素干扰的情形下,仅凭此战绩,在【演义】中也就足够占个第一的头衔了。侧面上,曹操为了打败吕布竟然动用6个人,且都是名将,也可佐证。
这类形象在古典小说中其实很常见,说岳第一一般认为是高宠,但其能对比战绩也不过是一打二获胜和打飞金兀术的头盔——但全书中再无一人有此成绩,这就够了。水浒第一一般认为是卢俊义,聚义前其战绩也不过一活捉史文恭——但史文恭是击败过秦明的人物,秦明是“高手集团”无可争议,史文恭在高手集团中已属高手,那卢俊义“活捉”的战绩已经足以让他技压群雄。便是让卢俊义萎靡不振实力大打折扣的荡寇志,也安排了卢俊义以一敌二雷将还不落下风的桥段,这一行为也同样是全书绝无仅有,足够称魁。
小说是人写的,作者说他是第一,那他就是第一,强行硬拗成不是那没意思。主要是得说说,为什么这么写。
三国演义整理自民间传说,其本质是故事,而非历史。故事是要有中心思想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者看法。即便是历史的记录者,还经常掺杂自家观点呢。纵观三国演义的群雄,可谓各有特色,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袁绍名声响,曹操计谋多,孙权会团结,刘备聚人心,刘表儒气足,刘璋性格温。吕布的特点也很好找:武勇,既然是武勇,单纯给他安排在“高手集团”是不足以让故事精彩的:你刘备拿着两大高手哥仨还打不过人家一个,脸往哪搁?你曹操仗着人多欺负人少,算啥本事?赢了也不露脸。所以必须得让他的“武勇”强大到一定程度,强大到成为势力的本质特征之一,强大到公认用正常的两军对垒难以击败,这样才有险象环生下的灵光一闪,才有了曹操的运筹帷幄,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削弱吕布的实力,故事才精彩。精彩的故事需要矛盾双方各有所长,互有胜负,我武力比不过你,但我计谋比你强,这是古典小说的常见套路,但百试不爽,因为它符合文学艺术规律。
在早期的故事中,武力设定也很不系统,比如三国志平话的张飞大战吕布一节还有张飞占优的意思,到了后面版本逐渐就改为改为吕布占优了。可以说,吕布“天下第一”是日积月累的选择。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设定也有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即武力不代表一切,再强能强过天下第一的吕布么?不注重经营关系,不注重策略,品德败坏得罪了全世界,一样落得个白门楼枭首的下场。这样的形象从上到下都能产生共鸣,于上,吕布不忠,于下,吕布不义,各阶层的价值观都无法接受他,艺术目的就达到了。从这点上来说,性格特征“惟利是视”的吕布,反倒是最“适合”安排这个“武力第一”的。
我们一说武功盖世,经常第一个就想到吕布,为什么?因为他的形象鲜活,让人印象深刻。而其鲜活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武功?非也,李元霸一人锤翻百万大军吹得震天响,吕布哪有这故事?但那样的形象太苍白,“假得一米”,“龙傲天爽文”,作者爱写多少写多少,这都是纸面热闹。真正让吕布形象鲜活的是天下第一的武功下包装着见利忘义的本性,惟利是视的品格,恬不知耻的态度,摇尾乞怜的脓包相,这些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才让人物形象饱满。可以说,高超的武艺没有低劣的品格反衬,读者能记住他但不会骂他(例如高宠,评价不过是厉害,能打,然后就没了,形成不了脸谱);低劣的品格没有高超的武艺包装,读者能骂他但不会记住他(比如荡寇志的一个叫戴全的家伙,作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用了两回的笔墨专门描写这个无关紧要的人的猥琐阴暗的故事,但是没用,没有别的突出特点,很容易被读者遗忘)。
同样是武功盖世,同样是兵败遭擒,关羽却被特意拿了半回描写他封神成圣,吕布却是先用陈宫的行为讽刺一番后用张辽的话直接骂一顿,死了都要翻出来鞭鞭尸,为什么?就是因为演义为他们安排了(确切来说是加工了)不同的事迹,而不同的事迹反映了不同的品格。作者的价值观也得以展示:光能打不能让人服你,你要有信用,讲义气,用善行义举证明你是个值得被祭祀千年的人物。
把对立统一的性格有机结合在个人身上,阐述民间朴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演义的一大成功之处,堪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为历史演义小说之魁首,也是其入选四大名著的理由之一。而吕布,也是其中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