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清华校园里,因此多年来对游客这种事早就见怪不怪了。我理解批判游客没素质其实于事无补,因为一个永恒的矛盾是:中国之大必然包括了各种素质的人,而清华和清华的日晷却永远只有一个。
我的想法是,与其去堵,不如去疏。游客,尤其是国人游客,总是对刻字有种莫名的狂热,下图中长城上的刻字就可见一斑。那么我们与其去一味批判这种狂热,不如想办法满足这种狂热。
在这个意义上,我想可以在二校门显眼位置树立一个刻字墙,让那些带小孩的游客们满足将自己和孩子名字留在清华这所著名学府的欲望。
这个刻字墙可以专门设计成方便游客刻字的样式,放上清华大学的校徽和二校门标志,加上一段话,比如「___小朋友和家长___在清华大学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带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这个刻字墙甚至可以多弄出一些样式,和慈善公益事业捆绑,比如「___小朋友和家长___在清华大学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为中华慈善总会/清华大学贫困生助学基金/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等等捐出了五块钱,带走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最后再提供一张拍立得的照片的服务,我觉得这对一个孩子来说,也许会比什么清华大学钥匙链之类的纪念品更有纪念意义。
大学之大,在于包容。我觉得清华大学作为中国最有标志性的大学之一,应该为国内所有大学树立起一个标杆,一个榜样,体现出这种大学特有的包容性。而一味的封禁和惩戒,也许并不符合清华大学厚德载物的理念。
照片地址:
新的新闻出现了。游客的智慧真是层出不穷。
虽然我也知道,二校门是复制品,但是它的年龄,也比绝大部分刻字的小游客要大吧。日晷比较小,处理起来还比较容易;二校门要维修,可得大兴土木了。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
我们一帮同学和校友着急得不行,没想到学校早就有了充分的智慧处理这件事情:
“工作人员介绍,老日晷并不是法定的“文物”,但它是清华大学的一个象征。对于日晷的保护,加围栏等措施并不现实,更多的人喜欢近距离接触日晷,学校也并不希望对此进行干预。虽然将它放入校史馆,但是将来校史馆完全建成后会对外开放,这样大家仍然能够观赏,其文化承载的作用还在。”
学校肯定早就预料到会有低素质游客破坏文物,于是采取了一种对各方影响都最小的方案。既保留了学校的气度,又保护了文物的安全。
给保卫处的大哥点赞。
原文地址: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0817/t20170817_523906418.s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