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奥地利不存在“被洗白”,而是“没人关心他们怎么想了”,归根结底就是奥地利作为一个小国,本身已经淡出了世界舆论舞台的中心,其国民的民意被世界其他国家某种程度上无视了。
一说起奥地利,现在人们想到的就是“好听的古典乐”,以及“优美无比的景色”,但是毫无疑问它祖上也是辉煌过的,曾经几乎统治过大半个欧洲和美洲的哈布斯堡皇家就是从这里起家的,维也纳也长期以来都是欧洲列强舞台的中心之一。
那时候的蛤堡,东边抵抗着强大的异教徒帝国,西边则统领着德意志顽强地压制住了法兰西的扩张,其强大毋庸置疑。可以说,欧洲的17世纪整个的主旋律,就是法兰西的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为了霸权的殊死搏斗(路易十四漫长的72年统治里面,和蛤堡打了三场大战,打打停停几乎延续了他一半的统治时间)。
然而,到了18世纪之后,蛤堡的势力开始步步衰落,并且最终让奥地利沦为了三流小国。
这种衰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系列可怕打击的持续循环,先是在英西战争里面无敌舰队惨败,然后在尼德兰战争里面失去了尼德兰,在西班牙王位战争失去了西班牙,在奥地利继承战争里面失去了西里西亚,一步步地丢掉了那些极为重要的领地。
进入19世纪之后,蛤堡的运势就更加差了,先是被拿破仑疯狂暴揍(两次被攻进了维也纳,多次割地赔款求和,被打得灰头土脸),然后又惨败给了拿破仑三世,失去了意大利的大片领地,最后被普鲁士击败,丢掉了德意志的领导权,并且不得不在失败之后对匈牙利人放权,把奥地利帝国变成了奥匈二元帝国——也就是说,19世纪之后的奥地利,就是从失败走向新的失败的可怜人。
到了这时候位置,奥地利就已经成为一个心气衰竭的欧洲病夫了,然而这不是打击的结束,最大的打击来自于20世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因为战败,奥地利失去了整个帝国,并且皇冠落地、成为了一个共和国,帝国也解体,匈牙利独立、捷克独立,波黑被塞尔维亚吞并,只留下了现在奥地利的小小领土。
奥地利的整个崩塌,给中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是纳粹德国得以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匂宫出梦:奥匈帝国的解体对中欧地区乃至全欧洲的政治格局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
在强大的时候,奥地利是欧洲舞台的中心之一,一举一动都被人们所关注,然而在帝国中衰之后,它也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某种程度上被遗忘的国家。
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国家,结果成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然后还被打入战败国的另册,想必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心平气和吧?
不光是德国奥地利怨气深重,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这种一战战败国同样怨气深重,只不过他们惹不出大乱子,所以被某种程度上无视了而已。
于是,随着帝国的崩塌,奥地利开始放弃了原本的中欧帝国梦想,转而兴起了一股“我们最好加入德意志家庭,成为大德意志帝国的一部分”的思潮。而这股思潮也因为国际社会的禁止而变得愈发猛烈(为了遏制德国,凡尔赛条约规定不允许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人就是这股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1938年德奥合并的时候进行了全民公决,奥地利98%的公民投了赞成票,毫无疑问也是这股思潮的具体表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奥地利人忠实地作为德国本土的一部分参加了战争,大批奥地利将领和士兵参加德军作战,那个突袭意大利营救出墨索里尼的斯科尔兹内,就是奥地利人。
然而,奥地利的传统霉运还是没有改观,这次他们又战败了(惨)。在战后,盟军对奥地利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管制,并且再度严厉禁止奥地利和德国合并。
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对现行国际秩序十分不满,倒不是他们真的有多么怨恨犹太人,而是他们怨恨整个国际秩序,怨恨自己曾有的、却已经丢失的国际地位,而这股怨气最容易找到的发泄口当然也就是无力制裁他们的犹太人了(经过纳粹那么一次清洗,奥地利也没多少犹太人了)。
说实话现在整个中欧和东欧都在急速右倾化,排犹只是右倾化的一个表现而已,匈牙利做得比奥地利狠多了。相比之下,奥地利还没做出什么具体行动,更轮不到被关注了。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小国哪怕做坏事也没什么人关注,更何况只是撒撒怨气而已……
这种事,只要站队正确就没问题,奥地利才哪到哪,终究只是半公开的,咱附近不也有日本么,但也是遮遮掩掩吧,事实上这都不算啥,看看乌克兰那帮极右组织都吧,不仅上前线打仗,还能获得全世界皿煮国家的支持!
两战之间的奥地利共和国是奥匈帝国的残余部分,如果说一战前是帝国的德意志人试图保住这个多民族的帝国,那么到1918年卡尔皇帝流亡的时候,他们就彻底失败了。所有能独立的民族都独立了,最后剩下的被抛弃的部分就是奥地利共和国,这个残余还被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割走了一部分领土,这个国家一半的人口在维也纳。只有基于这一点才能正确的理解两战之间的奥地利的意识形态。从传统上看它是奥匈帝国政治斗争的遗产,是帝国碎片化的各阶层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产物,但是当帝国瞬间崩溃,最后一点弥合帝国的努力都归于失败的时候,这个最后孤岛上的人们继续了战前的碎片化,却没有任何办法弥合和调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奥地利有没有法西斯主义,肯定有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地利的法西斯化比德国还要早,但是奥地利是否只有法西斯主义,或者奥地利的法西斯主义是否必然导致纳粹和种族灭绝,我觉得不能这么说。奥地利的纳粹罪行终究还是德国法西斯化的产物。
奥地利帝国的意识形态在1848年和德意志没什么两样,也是自由主义者和君主制之间的矛盾,民族主义者和普世帝国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阶段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实际上是同一群人,也就是这个阶段的市民阶级。之所以要强调这一阶段,是因为1848年的维也纳人口还不足五十万,而1890年代也就是世纪末的维也纳新政治风潮爆发的时候,维也纳的人口是一百三十五万。到1910年代维也纳人口已经突破两百万。换而言之,1848年那一代市民阶级实际上已经要么成为新时代的上层资产阶级,要么和新兴的下层市民阶级合并了。
而经历了1880年代的镀金时代,维也纳的人口爆发性增长,帝国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但与之伴随的是城市人口激增,但是市政设施不堪压力,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形同虚设所导致的社会的撕裂。德意志民族主义与之自由主义分裂也是在这个时代。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现在因为其传统的对哈布斯堡王朝的仇恨而热烈的支持并入德意志帝国。通过这种畸形的选择,仇恨哈布斯堡王朝,但是不仇恨霍亨索伦王朝,他们调和了他们的政策和1848年理想之间的矛盾。他们的纲领用他们的领袖“元首”舍内雷尔的话说就是“顶好让俾斯麦也来统治我们”,同时他们热烈的仇恨犹太人。这些人身上已经具备了很多日后的纳粹的色彩,比如火炬游行,比如以棍棒为主要武器的暴力团伙,比如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元首”这个尊称。但是舍内雷尔虽然是新时代政治煽动家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但是他身上自由主义者的色彩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仇恨君主制,当然他把这种仇恨通过国界的存在而选择性的表达为仇恨哈布斯堡王朝。比如仇恨教会尤其是天主教会。这一切都决定了他和他的追随者不可能在奥匈帝国的体制下发展。实际上除了青年人中有一部分热烈的追随者之外,舍内雷尔是比较边缘化的一个政治家,在他政治活动的早期,也就是制定《林茨计划》的时代,像维克托-阿德勒和卡尔-鲁格这样的人都是他的合作者,但是他们都很快和他拉开了距离。在他之后奥匈帝国的两大政治运动才登上历史舞台。
卡尔-鲁格代表着德意志民族主义中的另一派,那就是接受奥地利国家认同感的德意志人的一派,他们对德意志帝国并不以为然,相反德意志帝国的信仰斗争对天主教的迫害反而坚定了他们对奥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的支持。卡尔-鲁格就是这样一个维也纳市民。他反对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邦,也反对德意志帝国,他捍卫哈布斯堡王朝,同时支持天主教社会主义运动,在红色王公列支敦士登大公的支持下,他改革了奥地利的天主教同盟,组成了天主教社会党。他也排斥犹太人,但他从来不去冒犯维也纳的犹太人。在这格人身上代表着纳粹的另一面,那就是合法斗争、议会制、社会福利和机会主义的一面。
但是哈布斯堡王朝依然不接受卡尔-鲁格,哈布斯堡王朝是依靠犹太人的,因为帝国各民族只有犹太人在帝国瓦解之后没有新的祖国。所以1895年卡尔-鲁格就当选维也纳市长,一直到1897年耶稣受难日卡尔-鲁格才被皇帝任命为市长。
奥地利的另一个强大政治运动是林茨计划时代支持过舍内雷尔的维克托-阿德勒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阿德勒大夫在林茨计划以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者,并成为卡尔-鲁格的最大的对抗者。1904年天主教社会党要在维也纳环城大道组织一次大规模火炬游行,庆祝卡尔鲁格六十岁生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随即号召左翼群众上街对抗卡尔-鲁格。而帝国为了避免发生骚乱,要求卡尔-鲁格取消了计划中的游行,而有意思的是在卡尔-鲁格生日的那一天,社民党的游行如期举行,维也纳人高喊打倒卡尔鲁格的口号走上环城大道,而皇家军队和警察对此视若无睹。
卡尔-克劳斯说帝国的维也纳是毁灭世界的试验场,因为在帝国的体制之下,各民族各阶级所得到的利益是按照他们给皇室帝国制造的麻烦多少分配的。这种按闹分配的制度决定了在帝国看似坚如磐石的情况下,各个组织都尽可能的夸大自己的苦难,极端化自己的政治要求。因为帝国总会在他们呼声之下作出一定的让步,因此它们能喊多大声就喊多大声,能有多激进就搞多激进。
而当帝国在1918年突然垮塌的时候,哈布斯堡王朝不复存在,帝国的各个部分纷纷脱离帝国,而奥地利作为帝国最后的碎片,全部人口中的一半都聚集在维也纳。过去那种病态的按闹分配的政治制度下形成的过分激烈的意识形态,已经失去了使之形成的制度基础,同时也失去了修正它的群众基础。1918年奥地利国民议会一致同意并入德国是这个局面下最后的一个正确的决策,但是遭到协约国的拒绝。奥地利被迫成为独立国家的结果,是让奥匈帝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在其残存的奥地利共和国里继续,这个时期的奥地利政党是天主教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大德意志党。除了这些政党之外还有一个强大的人数远超国防军的右翼准军事组织“自卫团”。奥匈帝国的瓦解让奥地利失去了传统的工业区和销售工业品的市场,导致的经济紊乱和社会动荡支配了二十三十年代的政局。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有效的维持社会稳定,其结果就是最终导致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确实有法西斯主义和排犹的传统,但这并不能直接跟纳粹划等号,相反是德国的纳粹化,反过来推动了奥地利的法西斯主义和排犹。如果奥匈帝国没有灭亡,那么奥地利的法西斯运动并不必然导致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
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我认为奥匈帝国有十足的理由去惩戒组织对奥匈帝国皇储的暗杀行为的塞尔维亚官方恐怖主义。是俄国的蛮横的斯拉夫主义政策和德国对法国的军事冒险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贝多芬的绝大部分事件作为哈布斯堡宫廷的音乐而创作他的作品,就算他是德国人他的作品也是奥地利的。而希特勒大部分的政策都是作为德国元首发布的,就算他生在奥地利,他的罪恶也无疑属于德国。这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