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答案都说了,没有选择,不签德国必然先打苏联。英法本来就希望德国打苏联,肯定不会和苏联结盟,孤立主义的美国也不会管。
问题在于苏联高层也明白苏德必有一战,而斯大林等人还是抱有投机想法,他们在赌什么?
大部分答案也都是从军政角度去解释这个问题,我比较喜欢用资本和经济的角度,之前可以用来解释德国,同样可以解释苏联。
斯大林抱有投机想法是因为苏联最缺的就是时间,这个时间就是苏联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的教科书讲苏联计划经济一般只讲到头两个五年计划,然后讲苏联模式优越性就是苏联钢产量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一。我们现在都知道,中国钢产量早就是世界第一,大家也都知道量大质低的问题,产能很重要却不是唯一重要。
简单把苏联工业化过程讲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
苏联工业化模式就是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对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对外接受外资引进消化吸收。以国家资本为核心,国家公司化用政策计划加速推动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
苏联头两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一套工业体系,问题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是以国防工业为核心,斯大林之所以在赌德国不会进攻其中一个侥幸心理的来源就是苏联即将完成的三五计划。一旦完成就意味着苏军可以推动军事机械化,有了与德国一战的底气,可惜在最后关头功亏一篑。
当然,对斯大林来说最完美的是完成工业化后再与德国一战,很显然时间来不及。列宁斯大林是生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对列宁来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
等到了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主要就是对苏联欧洲部分的再工业化和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斯大林原计划是等第六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工业化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但实际结果提前,苏联在第五个五年计划就基本完成了,其中特征就是苏联农业实现电气化。
如果说此时有人告斯大林要去搞全球革命对德国先下手为强,我相信斯大林绝对会认真考虑。
这里说点题外话,一旦国家完成工业化,必然要推动产业全球化,通过全球化的市场规模消化产能和提取原材料。
斯大林在二战前是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为主,说白了就是自己完成工业化实现内循环后配合世界革命让资本主义国家自爆。成果显著,二战就是这个典型,成立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时候就出现升级版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但这个理论对于产业分工并没有明确要求,更多的是市场平等贸易条件下的军政层面的战略互助。
因为这个时候苏联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仍然以内部资本积累为主,顺带对外输出资本和模式。转移产业也就是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并非是以产业分工的经济目的为主。对外以规避同北约直接争霸,对内直接往驻军盟国转移军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扩大苏联安全圈,比如慷慨解囊的156个援华项目。
等到了第五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完成工业化就开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输出资本。整个苏联意识形态也发生变化,特征就是赫鲁晓夫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意识形态,成立华约,改变经互会贸易模式以产业分工为主,主动同美国争霸瓜分世界。
只能说幸好有核武器制衡,否则第三次世界大战最早60年代,最晚70年代必然爆发了。
毛泽东
《浪淘沙 北戴河》《沁园春》两首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