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和底层的区别在于中产阶级往往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技之长,可以凭自己的知识技能在社会上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过着吃穿不愁的体面生活。而底层除了体力之外没有什么长处,只能从事最基本的工作,勉强糊口。
而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区别在于中产阶级往往没有可靠的资产增值与被动收入来源,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出卖劳动所得,不管这种劳动是体力上还是脑力上的。也就是说中产阶级如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技能(比如因伤病致残),便很容易落入底层。
在当今世界上,普通人要想获得被动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创业,二是买房出租,三是金融理财。
在当今的中国,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并且绝大多数都无法在业余时间完成,必须辞职。买房出租在一二线城市会遇到限购,三四线城市资产贬值风险太大,并且整体的租售比太低,也过去了黄金时期,因此留给普通人的道路,只剩了金融理财,既没有什么投资门槛,也不影响正常工作。
而金融理财最大的特点就是利滚利。本金越多,赚同样的利润率回报也就越高,同时赚钱的方法也越多。因此要想通过金融理财实现财务自由,在找到靠谱的投资渠道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能获取足量的本金。拥有10万,和拥有100万本金,同样是10%的收益率,十年后结果完全不同,在马太效应下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所谓的中产消费陷阱,就是想办法让你存不下本金来,尽可能地让你每个月花光所有挣到的钱。
资产阶级会通过广告营销等各种手段,让你误以为拥有了他们所使用的消费品,你就能提升到和他们一样的档次。比如他们买一辆50万的车,可能是拥有5000万,然后每年资产增值10%也就是500万拿出其中的十分之一。但是你可能要把你一年的积蓄拿来付首付然后背3-5年的贷款。对于资产阶级而言,买一辆车几乎不影响他的资产增值,而你却把本金都丢了。
很多女生看富二代小姐姐买贵的化妆品很好看,就以为是化妆品的功劳,实际上根本的区别在于你要996,人家每天没啥事不是喝喝下午茶就是满世界旅游,整个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你好不容易攒下的钱,又贡献给了化妆品包包,永远攒不下本金,实现不了财务自由,熬着最晚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
因此中产阶级的消费陷阱不在于某种具体的商品,而是被洗脑了一种观念,以为拥有了某些资产阶级拥有的奢侈品就踏入了资产阶级的大门,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如果你换个角度想想,对于真正的穷人而言,一天的伙食费要在10块钱之内解决。你经常去的商场里的餐厅,人均消费七八十元,对你来讲就是一个小时的工资而已无关痛痒,而对于穷人而言可能是一整个星期的伙食费。如果他们好不容易攒一个星期的钱去你常去的餐厅搓一顿,他们就能装作是中产阶级,从而摆脱贫穷吗?
实际上他们很清楚地意识到,这样做的后果是之后的几个星期会过得更拮据,因此他们从来不会光顾你常去的餐厅。在这一点上,穷人比中产阶级更有自知之明。
消费陷阱其实指的是所有对于你的收入水平而言性价比不高的东西。比如健身房一节私教课300元,你每周去两次,一个月就是三千块钱。如果你月入五万,花三千块钱健身就是相对合理的消费,但是如果你月入只有一万,请健身教练就是绝对的消费陷阱(这个陷阱我也踩过,两个月后及时止损)。
对于年轻人而言,如果要避免踩进消费陷阱,最重要的是做好对于收入的比例规划。比如你在一线城市月入税后一万,就要安排好每部分消费的占比,租房2000,吃饭1500,交通500,社交活动500,衣服鞋包500,其他各种消费品加起来1000,每个月就能稳定存下4000元本金用来金融理财。如果做不到上面的规划,就是你的欲望超出了你的收入水平,要么想办法提高收入,要么降低欲望。否则那些收入5000的人是怎么活下来的?
很多人觉得父母那辈的时候房价低,但是如果高消费导致月光,房价再低也买不起。三和大神十几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候深圳房价才几千,请问他们有哪个买房了?
轻奢。
这词绝了,真的,看到之后我就琢磨这词,越想越佩服~
学问大。
中产阶级最大的陷阱,是工作、竞争和压力。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共产党宣言》卡尔·马克思
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水岭不是收入和资产,而是维持可持续性高消费时有闲的程度。
收入再高的医生、律师、职业经理人、分析师、设计师都还是要自己努力工作的。即便知名演员、运动员也是如此。而资产阶级是不必亲历亲为工作的,他们工作只是兴趣所致。
资产阶级身份并不能让你在竞争中胜出,而是可以让你免于竞争本身。
中产阶级的想法是“如果我有钱就不用挤这破地铁了”,并幻想资产阶级采用什么交通工具。而现实是资产阶级根本对时间不敏感,不需要在高峰出行,即便出行了也不用担心迟到。
中产阶级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在接受教育、找工作、结婚这些竞争中胜出。而他们担心的“资产阶级花钱搞定一切”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资产阶级不会花钱买清北录取,不会买个好工作,也不用刻意为婚姻做准备。
资本家的孩子其实不需要上学,也不需要工作,不需要结婚。
他们需要的只是快乐地渡过自己的一生。如果孩子碰巧喜欢上学,就为他上学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如果他碰巧喜欢工作,就为他工作(就业或者创业)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如果他碰巧想结婚,就为他结婚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
他们能如此,是因为他们可以cover掉孩子一生中可能面临的所有问题。
所以迫于压力做出的所有消费,都是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
补课班、钻戒、择校费、国考培训费,男人为了面子购买的劳力士、宝马、婚房,女人为了面子购买的护肤、彩妆、时装,甚至高尔夫会籍、读书和健身年卡无不是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的。
女孩们不会要求资产阶级的男青年买钻戒买车买房,也不会要求他们工作稳定、有上进心之类的。
素质教育。
房子和医疗不是陷阱,纯粹是贵。
“中产阶级”这个词本身。
先创造一个词,让你以为你和早点摊的阿姨、送外卖的小伙、搬砖的大叔是不同的。
再引导一下舆论,对你说要证明你们的不同,就得靠这样或者那样的消费。
接下来你自己就把自己卖了,还卖得很开心,以为“我的阶层提升了”。
计划通。
量身订制的中产阶级陷阱,就是木头陷阱。
看看啊,这个可以再生的木头,就是一个真正的陷阱。当然树籽也算是木头的一部分。
第一,这不到一两的木头,比金子都贵重。金子不可再生,植物是年年长的 ,木头能玩多少年?就说慈禧的棺材都彻底烂掉了,何况什么黄花梨?这是个不能传世的东西。没有任何材料价值。
第二,这所有的木头珠子,都没有雕工。就是最简单的设备磨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工和艺术价值。
第三,这个木头,不能洗、不能晒、不能煮,不能消毒,只能天天盘,把汗液、手油、脸油、鼻油,把这些人体分泌的油盘入木头里,这才能让它不开裂。与脸油鼻油伴随的,是那个细菌和病毒。这上面有温度和湿度,是病菌的理想孳生地。
这玩意,时间越长,细菌越多。几年之后,就产生一道油光,这帮有钱人把这个叫做宝光。其实这哪里是什么宝光,一个男人,只有一年不换衬衣,那衣领的黑光就是!那么黑光不也是光吗?是啊!那也好看啊?
咳咳咳咳 ,兄弟,即便你喜欢这个黑油光,你看的也只是表面!几年之后,虽然带出去是黑油光,可是,前提你知道吗?这个东西由于吸收的细菌实在太多,每天早上就会长出一层细细的白毛,卖家忽悠这白毛就是木精,这木精可以美容养颜,一定要抹在脸上涂匀,然后用力地搓面108下,把十六个珠子的木精都揉进面皮,这脸就滋润。揉过之后,保证脸是红扑扑的(是啊,搓一百下不红也红了!),这就是:人养木三年,木养人一生!原来是这个样子啊!那我的只盘了三个月,咋就出木精了呢?那是因为你这个木头好啊!要不为啥别人的只卖十块,我这个要二万呢?哎呀呀,值,值了!
我现在,只要看到说带个木头珠子盘,我就恶心,我得理他远一些。前几天坐公交,太挤了,看到下面坐着一个扎黄小辫的大胖男的,在盘这个东西。一边盘,一边抠鼻子,不错,宝光果然有了!然后喜欢的在脸上蹭啊蹭啊,蹭完了对着车窗照照,乐了,然后又亲啊亲啊,然后,他做了一个我永远不能饶恕的动作,把舌头伸出来,实实在在的舔了几口!
这哪里是什么中产阶级陷阱,分明是坑害中产阶级粪坑!两三万干啥不好,活生生就舔那个不能洗的脏东西。
把拥有更多的奢侈品当作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
如果说“很多奢侈品不过是智商税”可能会有些激进,可不得不承认的是,认为“拥有更多的奢侈品就能实现社会阶层的跃升”实在是一种暴发户思维。
工业革命之后的奢侈品早已不值奢侈二字。
毕竟真正的奢侈品都是十八十九世纪专属贵族阶层的用品。手工制造,历时数月,甚至工匠们都是好吃好住,伴着高雅音乐进行制作,只为了能生产出品质上乘的产品。而如今的LV、宝格丽,不过是血汗工厂流水线里年轻工人们超时工作的一份产品。甚至很多大牌为了出售这种“高端”生活方式,推出价格极低的手帕,毛巾,让更多的人得到一份虚荣心的满足。
拥有几件流水线生产出来的“大logo奢侈品”也并不意味着你就高他人一个身份。
“大logo奢侈品”的购买者,很多都是省吃俭用才购买得起一个似乎象征着高一层身份的手提包。她们以为自拍时暗里露出的logo可以暗示出自己物质丰富的个人生活,其实正是这些明晃晃的logo,才侧面展示了她们如莫泊桑笔下马蒂尔德为了偿还项链的吃力处境。而这些,在真正的上流阶级眼里看来,“就好像一个人终于吃上一顿肉,肉塞在牙缝里,不仅不赶紧剔下来,还要见人就咧嘴笑给人看。“
毕竟真正的上流阶级,我们眼中的奢侈,在她们眼里只是日常应有的存在。而如果你没有这份自在,那你就不是一个习惯奢侈的人。你只是一个买得起东西的有钱人。
所以在能自在地买奢侈品而不心疼之前,中产阶级何必头也不回地跳入这个消费主义的火坑呢?
焦虑。
罗辑思维、吴晓波、梁冬、李善友、吴伯凡、李笑来、读书会、早起打卡…………
这帮鸟人天天制造创业、买房、财富、读书、健身、整容等各种焦虑,让你坐立不安,然后做几个对口产品挖空心思掏尽你兜里的每一分钱,最后你发现仍然是一地鸡毛,挤地铁吃沙县,毫无改变。
老子就不想努力,老子就不想健身,老子就不想发财,老子就想宅着,老子一分钱也不花给你,你能把我咋的?
我们先来看三张图:
据说,它们用不同的符号描述了上流、中产和下层如何度过他们的一天。你的生活更接近其中哪张图?这些符号你认得出多少?你能猜出来,它们分别代表哪个阶级么?
(1)
(2)
(3)
* 答案:图1为上层阶级,图2为中产阶级,图3为工薪阶级。图片与答案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当你很轻易地识别出这些消费符号,并把消费符号和所属阶级在大脑中自动关联时,意味着“消费与阶级绑定”这一认知可能已经在你脑海中根深蒂固了。而正是通过这个绑定的过程,使得一个个的消费陷阱被制造了出来。
利用“消费阶级绑定”制造出的陷阱数不胜数,前面的答主们已经列举了很多具体的例子,比如为中产阶级定制的所谓的“轻奢”,以及为了匹配自己中产的身份花高价买一个在原产国非常普通的东西,甘之如饴地交着“阶级税”。可见,这种买特定的品牌、产品,或是服务来标签自己的阶级地位的确是现下最常见的一种消费陷阱。
所以,我们打算来跟大家讲讲,这些“陷阱”究竟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人们逐渐开始用消费符号来标记阶级。
在如今的一二线都市,物质已经极大丰富。消费已经脱离了它的基本功能——即对生存需要的满足,而是越来越具有“标识”一个人的功能。如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所说,我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欲望;消费的目的不是获取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我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品味,通过所消费的符号来标记自己所归属的阶级。
我们用来标记阶级的消费符号,被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区分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当我们提起“资本”这个词时,往往会认为它指的只是金钱层面的资本,但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小资产阶级之所以成为小资产阶级的基础之一(Bourdieu, 2011)。
① 消费经济资本(金钱、财物)对阶级的标记是很好理解的。我们所选择的衣服和包包的品牌、房子的地段和价格,都在彰显一个人的阶级地位。
② 对文化资本的消费,则是更隐性的一种彰显阶级的方式。我们购买书画、参加展览讲座,或者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某种生活方式,追捧某种思想和潮流、信仰某种价值观,这都属于文化资本的消费。与金钱带来的赤裸裸的刺激和快感不同,对于文化资本的消费追求的是微妙、抽象的愉悦感。但尽管如此,它仍然是一种消费,也承担着使一个人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功能。
用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这2个维度可以划分出4种社会群体(Bourdieu, 2011)。借《欢乐颂》中的5个女孩举例:
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高:
代表是安迪,她在美国长大,从顶尖名校硕士毕业,经济条件优越,全身都是名牌;她也喜欢消费文化资本,比如爱读经典,在聊天时享受逻辑和智力的交流。
经济资本高、文化资本低:
代表是曲筱绡,她的父母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济资本,但是教育程度不高,由于缺乏文化资本,仍然会被称为“暴发户”。她喜欢流行文化,在休闲时也会更多地选择夜店等娱乐方式。
经济资本低、文化资本高:
代表是关关、赵医生,他们家境普通,但父母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受人尊敬,自己受教育的程度也高。他们会更多的消费会倾向于较为低价的文化资本,比如购买经典书籍和古典乐唱片、听音乐会、看展览、看话剧等等。
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都低:
代表是樊胜美、邱莹莹,她们不仅出生在普通家庭,父母受教育程度低,自身的文化水平也不高,因此视野局限。他们也是最不容易摆脱命运、实现阶级跃升的。
我们常常说的“鄙视链”,往往就发生在这4种人之间。第一种人处于鄙视链的顶端,第四种人处于鄙视链末端,而第二种人则不仅仅要被第一种人看不起,也会被第三种人(比如赵医生一家)所鄙视,因为从古至今,拥有文化资本的人似乎天然就具有某种优越感。
也因此,第二种人往往会渴望增加文化资本,因为当财富的积累已经完成,文化资本的消费升级是他们进一步提升阶级的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曲筱绡的父母尽管比赵医生有钱得多,却始终带着“高攀”的心态,非常希望女儿能和赵医生在一起,原因就是对方“是博士,家里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如果两人结婚,仿佛就能给自己的家庭镀金。
由此可见,当阶级被消费符号化之后,消费已经脱离它的基本功能,而是越来越具有“标识”一个人的功能,而阶级也随之变得仅仅通过消费品就能被“彰显”(炫耀)。不难想象,许许多多针对这一点的消费陷阱,也就如此产生了。
在以前,阶级对应的是权力,而不是物质。而当阶级被消费符号化了之后,一般人便有可能仅仅通过“让自己的消费水平达到某个期望达到的阶级”来营造仿佛分享了这一阶级的“荣光”。
这种仅通过消费便能彰显阶级的消费方式被称为炫耀型消费。炫耀型消费完全脱离了实用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看到我们所拥有的资本,从而获得他人的尊敬,完成阶层变迁 (凡勃伦, 1964)。
炫耀型消费有三种。
对物品的非生产性消费:
也就是狭义的“炫耀型消费”。用奢华的饮食、穿戴、收藏品、宴会、仪式,或者高贵的文化产品和活动来标榜自身的财富和阶级。当人们出于炫耀的目的来消费这些物品时,已经不再考虑物品的使用功能,而是使用这些物品给自己“贴金”。
对时间的非生产性消费
也被称为“炫耀性休闲”。劳动是和阶级挂钩的,更底层的人往往需要更辛苦的劳动,而拥有资本的表现之一则是有闲暇时间可供消耗,做一些“无用”的事情。
对文化资本的消费
成为上层人士的标志之一,是允许自己或者后代学习“无用”的知识,比如文史哲,或者古希腊语、古拉丁语这样已经“死掉”的语言,而不用想着学哪个专业可以找到好工作。他们有能力自由地接受教育,而不是使教育为生存服务。
老一辈的人总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明明丰衣足食,却依旧觉得自己贫穷、匮乏,拥有巨大的生存压力。但这种匮乏感和生存压力又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这套消费符号的体系已经过于完整,我们很难安之若素地活在自己的世界。
如果想要维护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我们实际上别无选择,只能学习和进入这套体系,去获得这些消费符号,并跟上符号更新的速度,否则就可能会被社会群体抛弃。
今天,如果一个人不按照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生活,就很难被一个阶层接纳。在现代社会,被用来用做阶级评判标准的符号变得单一了。消费是我们唯一能够展现自我的方式,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打开手机或电脑,在电梯间里抬头的时候,属于现代社会的广告、传媒、信息流都在无孔不入地提醒和诱导着我们。
记得在很久以前,我们写过一篇介绍“胡子主义”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选择了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在30岁之前就攒够一辈子需要的钱(60万美元和一套房子),然后放弃工作、提前退休,通过存款理财和有计划地开支来过完一生。
当然,这种新奇的生活方式注定属于少数人,也并非我们所倡导的对象,但举这个例子是想要说明,其实你仍然拥有支配自己生活的自由,每个个体都可以选择不被消费主义裹挟和异化。事实上,生活中确实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反对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而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主张购买真正适合自己、从独立的思考出发自己喜欢的物品,而不是追随潮流、迫于压力、或者被广告裹挟而购买。
其实,消费的本质就是考量成本与收益。这些新的名词后面的内核,是重新回到消费的本源,是为了使用价值而不是符号价值去消费;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去消费,而不是追求炫耀的资本;为了获得身体和内心的享受去消费,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被裹挟的欲望。
当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在每一笔消费时都学会考量你付出的成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你的需要,那么你才能真正地做物质的主人。
以上。
原文发表于 消费正在令年轻人变得更不自由 | 你的消费习惯属于哪个阶级?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