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好同事查过最新的统计局公布的CPI:Y20-11月CPI是同比下降了0.5%。如果就从字面意思理解的话,CPI同比下降,那就是钱更值钱了。但如果具体去看11月份CPI数据的话,会发现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还是上涨的,只是上涨幅度仅仅是0.5百分点;同时,1-11月份CPI累计数据又比去年同期上涨2.7%。那么如果把时间周期缩短成1个月,会得出“通缩”的结论;如果扩大为1年,就会得出CPI数据正常的结论……
统计局的CPI划分范围是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与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等。表面上来看,这种分类方法很科学,覆盖面也广,但是…事实上有缺陷,几个方面讲:
1、CPI原始数据存在失真:在正常的CPI统计中,很多低效用的消费品价格破防也会被统计在CPI当中,比如家庭效用极低的液晶电视的价格持续走低破防,统计这类商品就失去意义,负面意义就变成了液晶电视的价格拉低了CPI指数,造成了CPI数据失真,就无法反映现实的/高效用的/普遍性的物价。所以…虽然当前CPI显示通缩,有些低效用商品确实也降价了,但各位感受最清晰的仍然是“保姆越来越贵,孩子教育越来越贵,甚至发廊剪发越来越贵…
2、CPI没把资产价格框定其中:(当然资产价格也包括证券产品)这里只讲住房价格。在现实生活中,房价是影响国计民生的,房价的涨跌直接影响居民的购买力,再间接影响到CPI,但是住房作为投资类商品,是不计入CPI的…这个自身原因是有理的,比如居民购买房产是用来自住还是投资,这个根本分不清,并且居民购房是长期行为,CPI是短期物价指数,很难统计,再加上全国房价差别很大,难以构建统一的价格指数。
3、在CPI数据中占据权重很高的商品,这些商品价格的周期性变化,也会深刻影响CPI走向;比如最典型的讲猪肉,Y20-11月份的CPI数据在上个月+0.5%的情况下转负,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今年10月份已经迎来猪周期的拐点,猪肉价格在连续上涨19个月之后,价格开始下跌。一般来说,猪肉价格一轮完整的价格周期是5-6年,其中涨价期为2年,所以从目前来看,始于2018年的这轮涨价周期已经基本走完,这对CPI的影响当然很大。
综上可以理解,当前的CPI数据是存在明显失真的,大可不必因为这一个指标而担忧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