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博物馆展览从业者,有幸在工作的的过程中接触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的设计师和几套投标设计方案,感触颇多,可能在各个博物馆纪念馆的投标竞争中少有的惨烈,据说当时设计团队在21天的时间里平均每个人累计加班时间接近200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加班接近10个小时,可见竞争激烈和最这个展览付出的心血了。
我先不说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究竟正确与否,我们看一下国外的同题材纪念馆—— Jüdisches Museum 柏林犹太博物馆。与中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相似,都是二战时期受害国家对受害同胞的纪念。最初的时候这个部门只是柏林博物馆里保留一些资料的小档案馆,建筑建设的时候很多人都和题主一样,希望在战后建设一个地方,能够让受难者后裔和普通大众有一个空间能够平和的小空间追悼一下受难者。
但是最终丹尼尔里伯斯金(犹太人)担任了纪念馆建筑设计师,从空中看是图上的样子,设將一道具象的折痕展现出来, 他引述哲学家阿多诺的话说:要是谁能以中性立场来看大屠杀,能够且愿意用统计术语来讨论,那么他就接受了纳粹的立场。
而在展览中,和中国设计习惯不同,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更加直接
找到一些原来的参观照片替换上来,更多的是建筑本身一些构成设计手法带来的氛围。
可能看上去确实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么阴森恐怖,但是现场参观完,深深的孤独感和绝望感让人印象颇深。我觉得西方文化背景的参观者可能感触更深刻,因为展厅里用了大量的十字架作为构成元素。
其实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已经不算太过惨烈的了,设计上很控制,基本还是以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为主,国内类似题材的还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47号 ) ,对于更加惨无人道的731,国内应该都知道吧。
图太多我就不放了。
回到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们看到的很多内容,其实展示方式更加平和,使用的手法大多数也是纪念馆里常见的手法,只有针对部分展区采用了一些气氛烘托,也都比较收敛。
入口
序厅标题
展厅内部
更多的是
其实本质上并不是希望通过恐怖的手法增加民族仇恨,而是希望通过压抑的环境是我们铭记战争带来的灾难,通过黑暗中微弱的广明,带有一点追悼性,充分的反映了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定位和主题,我们要时刻警惕战争,而并非要牢记民族仇恨。
请注意题目的表述:“ 尽管这是事实,但这种感觉个人认为带来是仇恨的加深,而不是和其他博物馆纪念馆一样很客观的阐述这个历史的事实”。
1.两种事实有何不同?
2.“其他博物馆纪念馆”何指?
3.仇恨的加深,应归因于施暴者,还是受暴者对暴行的展示?
4.如果题主真去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请回忆一下展览的最后一章,这个展览最后的用意是什么。我觉得,如果得出了题目这种印象,很可能是并没有看懂这一展览。
国内抗战题材的纪念馆,近几年的展览提升基本上都有两个特征:将具体的事件和抗战整体纳入到国际反法西斯背景之下叙述;最后一章以和平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