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法律。其实不是法律。
在美国,你今年愿意1000刀租一个月房子,明年说不定只有一个人愿意出1500刀租金。要么你换一套房子,要么他另找一个房东,总之市场很小,很稳定。
但是在上海,你今年愿意出3000块租房子,明年可能就会有成千上百个人一张火车票来愿意出4000租房子,这能和美国一样?
再说直接点吧,因为他们有美国国籍。而全世界只有二十多分之一的人才有美国国籍。
但是你没有。你有的是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都有的东西。
所以,你的人均石油消耗,电消耗,都是远小于天生就拥有全世界95%的人无法企及的门槛的美国人的。
因此,任何事情,你如果想获得和美国人一样的待遇,
就要比美国人额外付出许许多多的成本。
假如,我是说假如,
没有北京户口的人无法在北京工作,是的,就和没有美国绿卡的人无法久居美国一样,
如果再加上北京人说的方言全中国都不懂,火车票和飞机票一样贵,跨省电话费暴涨,那么北京人完全可以租着房子过,没毛病。
很多网络键盘屌丝至今都有的一个毛病就是,他们以为14亿人是团结在一起对外力量大的意思。但他们没想过,不对外的时候,这是多么恐怖的数量级的竞争对手。不是运气特别好的,你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因为14亿人里,运气特别好的人,说不定比所有日本鬼子加起来都多,运气比较好的那一半人,能顶俩美国。
他们还有第二个毛病就是:把北京上海和一些二线城市的楼市拿出来代表全国。不是我瞎讲,你跑到鄂尔多斯去,找个愿意签长约的房东,一年10%房租up,你一租好几年不用搬家绝对不那么难。然并卵,在你们讨论房子的时候,全国300多个城市,你们就看得到排头十几个。因为你们都想赢,都想获得最优秀的待遇,但是又不知道想获得优秀的待遇,就要付出比美国人多好几倍的代价。嘴里大叫你看曼哈顿的房价不过如此,是啊,曼哈顿的房价不过如此的原因,就是因为你不能去那里买房子。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没有“你想要的东西肯定不会有便宜的,因为还有14亿人和你想法一样”的觉悟,你来这世界上那么多年,真是白活了。
现在也有很多租房结婚的。
现在在一二线城市的底层打工者真买得起房子的没有多少。
不要只看IT和金融。男快递,厨师,蓝领工人,女售货员,文员,工人的家庭有的是。
手脚稍微大点,在结婚年龄就凑不够首付,租房结婚是日常。
到了孩子上幼儿园上学,有能力的能攒够钱,没能力的借读或者送回老家。
不见房子不结婚的有,但远不是全部。
看咪蒙的,要这个要那个,但是很多女人看快乐大本营,看跑男啊。
因为房子一直在涨价,晚几年买房就可能很长时间都买不上房。所以才会要求一定买房结婚,避免长期无房。——规避这个较大的风险。
房价一旦进入平稳区间或者下跌区间,那么租房结婚就可能变成正常的事情。
如果房价长期维持不变,并且这一点得到了大众的认知,那么买房的迫切性会迅速下降,然后买房就会逐渐不成为结婚刚需。最终,带动房价下跌。
我们很多人经历了房价上涨的十几年,每一年给人的感觉都是:今年房价又上涨了,我要是没买房,这一年等同于白打工了。
——在房价上涨通道中,没有房的人约等于收入为零或者为负,想通了这个问题,就会明白为什么在房价上涨的这十几年,有房会成为结婚刚需。
但如果房价不上涨,买房的必要性就没有原先那么高了。
从美国和中国差别最大的户籍制度的回答不少了。
我想说,在剧里这其实都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莫妮卡和钱德勒孩子还没到手就着手准备买房了,为的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罗斯和瑞秋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罗斯就规划了要和瑞秋买房。他连呆的那个州的教育环境和税率都考虑好了。
这是剧里两次最直白地表现对待结婚买房问题的态度。他们与其他结婚生子的配角不同的是,一有明确的生儿育女的规划;二都是中产阶层及以上(他们几个的原生家庭环境至少属于上中产阶层了)。
我想说,除却户籍制度的硬性标准以外,按剧里的表现,双方在观念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别。
行啊,30年前,城市人口租房子结婚是最体面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至少其中一方的单位分了公寓房。要注意,当时分房子不等于给你产权,相反,在房改之前,住单位或房管局的房子都需要交租金,但大家依然抢得打破头。相比之下,回到老城区或者郊区的农村,用自家老院子当新房,就低调的多了,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矛盾。
(80年代上海,租这么一套房子,牛的很)
为什么当时租房更体面?首先当然是因为当时有自来水、下水道和暖气的公寓房比较稀缺,比老房子住着舒服,其次是因为租约比较长久,也比较廉价(单位有补贴)。但最关键的原因是,这个房子就是房子,而在“单位”上班的身份本身就意味着就业、社保、子女教育等权利,就算单位收回这套房子(小概率事件,但公房重新分配的确存在),其他的权利依然如故,单位办的子弟学校绝不会因此把你的孩子赶出来。所以,没有房屋产权,最坏情况也就是搬家多一点,而不是整个生活体系受影响。
此外,有“单位”的人,分房子是迟早的事情,虽然早分晚分会打破头,但一般说来,后面分的房子更新,更现代化,至少也不会比早期的差。即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分房权,这个权利不会贬值。现在你的钱够买一套房子,也等于在社会上有了“分房权”。但如果你不买,依照过去十五年的房价趋势,这个钱产生的利息不可能赶上房价增长。所以现在的“分房权”是不断贬值的,租房就等于潜在亏损。要知道婚姻首先是赤裸裸的经济绑定,没人乐意入股一个亏损的经济实体。
房屋和权利不挂钩,房价在租售比很低的情况下持续制造涨价预期,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问题——没有房产税。
政府给新建城区修学校,雇教师、社保兜底的钱都从高房价中一次性预支(卖地钱大多用于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福利),政府当然要对买房,有产权的人负责,否则这个循环无法持续。只有用房产税,让每年的常态化税收和权利挂钩,才可能做到租房也有全权(当然要负担房产税)。
而房产税意味着提高投机成本,持有昂贵的房子要交税,还能给拆迁均衡定价(拆迁要高价和平时少缴税不可兼得),是最有效的让房价合理化的工具。
最后普及一个在知乎上少有人喜欢的常识,如果就业、居住需求不变,开征房产税,受影响最小的就是租客,具体论述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
当然,如果和产权伴生的权利,如教育和社保也转给租户,那租金还是会上涨的,但世上又怎么会有免费的午餐。相对让午餐价格合理化就好啦。
从卖地到房产税,转型需要很大的成本,因为现行的地方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习惯于卖地而不是每年收税。卖地卖的火的时候,超花了很多钱,一下子转为较低的年度税收,缺口不一定补的过来,每一任官员都希望把这个问题扔给下一任,所以泡沫越积累越大。
其他相关回答:
纽约住了好多年,老友记蛮真实的,我来告诉你为什么美国人大部分一生都不买房:
1. 没户口限制。全世界只有不超过5个国家有户口制度。中国没有自己的房子外来人口就不能在当地落户,就不能在北京拿准生证生孩子,孩子生了不能落户,小孩不能上学,少数工作也会因为这个麻烦不要你,用集体户口你又不敢跳槽。简单说房子是外来人户口落户的前置条件,户口是一切居民权利的门票,就这一条就是刚需!
2. 租房子也能享受该区域所有公共福利,包括好学区上学。美国上学也按学区,只要是住在这区就行,哪怕你租个很小很破的房子也算。我有朋友就租过富人区边缘的一个小房子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学校。
3. 美国房子特别多,供大于求,出租房被卖了也不能赶走租户。除了个人房东出租,有大量的专业出租公寓楼,曼哈顿以外其他城市还有专门的小区整个都是修来出租的,老年公寓几乎都是出租的。公寓服务很专业,入驻很舒心,入住前还都会给你刷墙,换所有家具什么的。而且用于出租的房子从没听说过房东收回去自己住,或者卖了什么的。即使房子卖了租户都是受保护的,一直到租约结束。最差的情况可以去住政府的廉租房和免费救济房,就连曼哈顿都有,不过那种地方就是黑人多经常抢劫打劫什么的,亚洲人一般不敢去,打黑工住地下室也不去。
4. 有房租上涨限制。保护租户防止无家可归,曼哈顿老的房子很多都有rent control,租户不变的话,每年只准长3%房租,老友记里面就是其中一人奶奶几十年前租的rent control,她们没换承租人,估计90年代也就不到1000美元,现在不到2000美元的价格!!其他州比如加州还有交不起房租没有收入可以一直住的霸王条款,所以美国租房房东特别小心,面试几次背景调查很正常,就怕你进去就没钱不走了。(硅谷 那个电视剧里面华人哥们杨健就这么耗在了房东家)
5. 租的房子很舒服! 美国大部分房子都是空房出租,你进去了自己置办家具,装修装饰成你喜欢的样子。只有曼哈顿,或中国人出租房子,可能带家具。宜家在国外受欢迎就是因为专门为欧美年轻人设计,便宜,每次搬家就全扔了,不可惜,新家再换。总之,租房子都感觉是住新房一样,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6. 房子是累赘:全美国只有不到40%的人有房产,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不买房,对穷人来说房子是累赘,限制个人发展,别的城市有好机会说走就走。而且美国近代史基本每个城市每10年经济就会有大变化,不走等死啊?当年的钢都匹兹堡、贸易之都水牛城、中西纽带圣路易斯现在都破败不堪。而且美国专门有经济学家研究过,城市的创造力和其流动性相关,所以美国文化里大家很推崇流动性。 定居settle down是件很可怕的事!意味着你一辈子就要被这个房子,房贷,这份工作,和这个伴侣,彻底栓死了,放弃所有的其他机会。
7. 不同地域城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不管你住在多偏僻的山村或荒野,水电气公路都是一样的,基础设施超市医院全美国都一样,生活便利。反而农村生活比较自在,有政府的农业补贴也很舒服,美国中西部偏僻农村需要开飞机去超市买菜的情况也有。社会的资源分布相对比较公平,不会集中在一两个城市,大家选择城市只是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当然随着产业升级,没太多文化的工人阶层是比较惨的,美国曾经的中产现在成了失业的大多数,中国工厂劳工还可以回农村种地。(中国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资源分配及其不均衡,所以导致大城市享有各种资源优势,没办法) 根据2017年3月31日最新的常青藤大陆学生录取结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惊人的结果,就是教育资源是很容易平均分配的,南外成为常青藤被录取人数最多的高中。当然绝对数量上来讲北京和上海还是几乎垄断的,但如果资源分配合理,说实话北京上海并非是所有人必须扎堆的地方。我们讲了两千多年的孟母三迁故事,已经说明房子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
8. 欧美买房增值空间不大,税费还高。除了四个大都市圈纽约、波士顿、洛杉矶、芝加哥和vegas等,其他地方的房价基本很难大涨。房产税每年交房价的0.3-3%左右,每个学区不一样,200万的房付5万房产税的话,租金刚好够,房贷自己贴吧……地产税约等于是学费了,美国100年前出台地税后,大量豪宅交不起税分拆土地出售,甚至大量捐赠豪宅和土地给政府或社区
--------补充------
9. 买房全靠贷款,穷人很少买。一般老美还贷款的比例,不会超过可支配收入的1/4,保证生活质量是前提,同时持续投资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网络,而中国人一般会省吃俭用把过半的钱花在房子上。美国最穷的家庭一般住拖车里,trailer park,这种社区就是说唱大神eminem长大的穷人区,每月水电费就几十美元,很多还停车免费。哪个地方有苦力工作就开去哪,这种大trailor住着其实比香港的蜗居和北京的地下室舒服太多,还是中国人很多向往的生活。穷人都需要流动性,只有中产以上才需要定居给孩子好的教育。
10. 美国中产以上的老年人退休了大部分会搬去Florida和las Vegas, Denver 等阳光好的地方养老。城里的人口压力和社会资源就释放出来给新来的年轻人了。没有户籍制度,基本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个人目标和喜好选择安家的城市,敢拼的就去纽约,讲政治的去DC, 科技创业硅谷,混不好还有很多城市可以去混,大家不用扎堆。中国资源稀缺造成的百姓疯抢资源和恶性竞争太普遍,中小城市医疗很差没人会去养老……无解
---4.10补充---
有人说不是法律制度,都是人口和资源,我觉得法律制度是前提,资源是小部分因素。古人说: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凡事都是先定制度,大框架好了才可能微调。论人口密度东京更高,而且可用地北京太多太多,我曾经因为工作看过国企的账本资产,根本不相信房价会大幅上涨,土地太多建房根本用不完,还不包括各种可改造的地皮,但是事实证明我太天真……我也就一直没买房
其实美国对于炒房投资限制也不多,像欧洲比如西班牙甚至有法律惩罚短时间内溢价过多转卖房产,基本可以保证大家买房大部分情况为了自己住,而非投机。房产增值部分的高税收,加上时间长度做调整,其实真的可以很容易限制恶意炒房。
--9.10补充--
美国中产以上的人群也很爱买房做投资,我大学室友家里在boston买了n栋楼,专业的公司做物业管理,收入很稳定。对于首付不成问题的人群,在位置好的大城市买房,做资产保值或者做投资肯定是明智的。只是对于普通中产和中产以下,买房不是生活的必要,但的确也不是那么大的负担,更多人选择不买房是对mobility和自由的考虑。年轻人买房的不多,但对于已婚工作稳定的人,肯定买房还是大多数。
我想说的一个结论性的观点是:买不买房,都不应该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因为房,让普通人生活都混乱了,那么就该反思了。
在国内也行呀,谁说不行了。你愿意就行。你不愿意你问谁呢
因为 Friends 是艺术作品,并不能体现生活。目测每个公寓140平方左右,这种质量的房在上西城租金每月8000美金。纽约厨师一年挣六到十万,咖啡店端茶两万多。Monica和Rachel全部身家都付不起房租。
当然,九十年代房租更低,但她们还是绝无可能付这种房租。假如是体现真实生活的话,Monica和Rachel住在Harlem 125街左右三人合租两室一厅每月1600,Chandler和Ross住Park Slope 两房每月3500。Joey住Chandler储藏室每月300。Phoebe住天桥底下。
1,国家发展阶段不同,美国不同层级城市间的差距没有国内不同层级间的城市差距那么大,结果是人员流动性更高,于是很多年轻人需要靠租房来保证人身流动性
2,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地域差距不大,于是,除极个别地区外,人员没那么扎堆,供需关系稳定
3,国家属性不同,美国相对地广人稀地多。哪怕是不少大城市,面对新涌进的人口,更直接的做法也是扩大城市边界,而不是限制增量/存量涨价
4,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联邦层面(美联储+房利美/房地美等机构)会设计让宏观房价看齐通货膨胀,目的是限制房产成为典型居民投资品,起码不要成为主流投资品。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如果能大批躺在祖宅上过好日子,结果必然是经济退步
5,金融环境不同,美国居民有更广泛和稳定的金融投资选择。就算限制于房地产投资,打包为金融产品的REITs在收益风险比、流动性、税收等方面,也稳稳比自己去买一套投资房要强得多
6,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公租房和民租房供需皆相对稳定,且很多州会限制房主乱涨房价(细节没那么简单直接,略过),且普遍优先保证租户的居住权,如基本可以认为,只要你按时交租金,不违法,可以想住多久住多久
7,国家发展阶段不同,没有户口制度,也没有必要有户口制度。从享受当地福利,履行当地义务的角度讲,买房和租房没有区别,或区别不大
8,国家发展阶段和国情不同。美国中产阶级的 收入/月租比 比跟国内一线城市接近,但 收入/首付比 比国内一线城市高得多。如果用房产来衡量一个人的经济水平的话,同一片区域,买房者并不一定就比租房者更有经济优势,人们无需用拥有房屋来证明自己的财力。换一种说法就是,相当多租房者,并非买不起房,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它因,主动选择了暂不购买
9,税收架构不同。美国持有房产成本并不低。就算不算那些修修补补,起码还有房产税,类似于70年把房子再买一遍。另外,有关养老,人们普遍并不期待所谓以房养老,因为无法享受任何收入和资本利得税收减免。首选的养老方式依然是社会安全体系+401k等金融投资框架。最后,期待养房大半辈子,最后把一堆房产留给子女,虽然可行,但没那么简单直接。遗产税/继承税/资本利得税等相关税收都等着扒皮,而大多数人既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去做提早安排。
10,观念不同。既有关对不动产/金融资产的感性/理性认识;也包括在婚恋中对男女双方的权利义务传统默认;还包括消费观念 -- 认识很多高薪人士,各种奢侈消费毫不手软,但你让他拍出一套房的首付,他一时还真拿不出来
总结来说,涉及婚嫁,买房并不能提供更高的生活稳定性,并不能享受额外的政府福利,也不太能作为财力的彰显,也没有很强的投资属性;而另一方面,买房会极大程度限制资产的流动性,间接限制人的流动性,损害“几年”之内享受生活的程度(攒首付),持有成本也不低。在这种环境下,依然有很多已婚人士选择了买房。但买房并非结婚的前提,而是婚姻对应着的 “稳定下来” 的天然消费选择而已(典型如打算生孩子了,毕竟孩子的地域流动性相对弱得多)。
以我个人为例,若我想在现在居住的地方买房子,动机既不是学区,也不是稳定,更不是投资,而是...下一辆车想换SUV,而SUV想要辆电厂的X。无奈我穷,而本地自带专属高档充电桩地库的公寓租金,比tm买套房子的月供高多了...
“在国内不行”的原因:最显著的原因还是在于以下四点:
1,一线城市出租房供给短缺,缺乏集约性,缺乏对租房者的保障
2,户口制度,以及与户口相关的城市福利制度
3,观念不同,既包括对财富的载体喜好,也包括对婚嫁关系中的角色定位
4,起码在过去的十多年,一线城市房产确实就是非富豪阶层最给力的投资品了
解决方法?我既不知道怎么解决,也没觉得有什么可解决的。上文中多次提到了 “国家发展阶段不同”,意思就是,两个国家的发展阶段,不论你日常有什么样的幻觉,真的很不同。两国目前可比的只是综合国力,而不是人民生活方式和人均生活水平。而我以上提到的各条,也只是说 “差异”,而不是谈 “差距”,哪怕这些 “差异” 的根本原因,确实是国家发展阶段的 “差距”。若真的想要消除 “差异”,也只能靠逐步缩小国家发展阶段 “差距” 一条路 -- 我们确实正在做,且做得很不错。
以上这段话,具体举个例子说就是...虽然我在主观层面厌恶万恶的户口制度,并期待我们最终能消除户口制度,但在操作层面,我反对 “明天就一刀切彻底取消” 这种粗暴抹平 “差异” 的做法。原因太长,不表。
去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