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51信用卡因「暴力催收」被查,这是否意味着 P2P 走到尽头了? 第1页

  

user avatar   minamoto-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泻药。

利率是有统一倾向的。

无论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共同剥削工人”,还是新古典的利率理论,都承认利率具有统一倾向,这便是市场的规律。

因为商人毕竟是逐利的,生产汽车比生产面包赚钱,就会导致有更多人去生产汽车,因而长期看来,利率具有统一的趋势。

在利率表达为利润的时候,这种倾向难以使得各公司的利润趋于统一,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生产面包的很多人并不会生产汽车,这之中存在着“技术壁垒”。

然而在利率表达为利息的时候,“技术壁垒”是一般不存在的,你有钱可以借给张三,我也有钱可以借给张三,张三反正都缺钱,凭什么非要借你的钱?你的汽车可以比别人家的车开得快,让人不得不买。但难道你的钱还能比人家的钱更好花?让人不得不借?

所以“借钱”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技术”,在“借钱”这个行业,一般说来只有两件事情可以比拼,那就是利息和风险。

让P2P和银行拼谁的利息低,这是不可能的,银行是大资本,即使利息比你低,因为其总量大,他能借出几十亿,即使只收10%年利息,也能养活全体员工,而网贷公司只能借出几百万,如果也只收这么点利息,根本养不活手下这帮人。

给一个大企业老板贷款一个亿,无非也就麻烦银行十几个员工主管审核一下,而要在P2P上几千一笔几千一笔贷出一个亿,那恐怕也得上百号员工干一个月,这样下来,P2P雇佣员工的成本就大大高于银行,如果还和银行比谁利息低,简直是在自寻死路。

而你利息一旦比银行高,那么一个信用良好,又不穷就是短期手头有点紧的人,他完全可以去银行要更高的信用卡额度,或者直接申请贷款,为什么要来陪你玩高利息的你P2P?是脑子进水了?

因而在比拼利息低上面,小资本与大资本斗毫无胜算,最终只能够被兼并。

因而只有那些信用不好的人,才有可能去找P2P借钱,P2P无法与大资本比赛谁的利息低,那么就只能比赛谁的抗风险能力强了。

贷款行业的风险无非就在催债上面,银行不敢去给有些人贷款,而P2P敢去,这是为什么?这显然是因为p2p有特别的“催收能力”,这是P2P对银行的唯一优势。

但银行又不是傻的,如果这个催收方式合法合规,你P2P可以用,银行为什么不能用?你P2P拿什么和银行斗?

因此P2P只能用暴力的,灰色的,银行用不出来的手段来进行“催收”,不然它根本无法生存。

民间高利贷的历史自中世纪就存在了,夏洛克为了保证安东尼奥还高利贷,可以让安东尼奥许诺割身上的肉,相比之下,如今网贷平台要女大学生裸贷,则是再自然不过了,高利贷之所以能够在银行面前生存,就是因为高利贷的催收是黑色的,高利贷的催收也必须是黑色的。

P2P不过是中世纪末就存在的高利贷者残存至互联网时代的余孽罢了。纵观人类的历史,利息率必然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统一,高利贷随着历史的潮流也必然是逐渐走向了灭亡,只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就走完了资本主义几百年的道路,才让这些余孽找到了机会利用互联网狂欢了一把。


user avatar   wang-fa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算是p2p最后的一幕了吧。

51泄露隐私起诉公司就好,砍头息,暴力催收出人命也是抓首脑,要一百多阿sir冲进去全部查封,封存服务器这么大的阵仗还真不容易,所以我确实比较赞同这个说法:唯一能导致瓮中捉鳖的只能是有跑路苗头。

然后我们谈谈它为啥非得跑路。

51本来只是做信用卡辅助服务的。比方说你有很多卡,那么我帮你集成管理。你想申请很多卡,那么你填写一次材料就行,我自动给你复制到各种申请渠道里去。

再加上一键还卡和用卡论坛,它起的其实是网游辅助插件的功能,也算是一块市场。

千不该万不该它开始搞p2p。

p2p在中国变成诈骗的一环是非常有中国特色的,在西方人眼里,p2p就是风险借贷,是正规的高利贷,平台只是撮合这个项目。

风控是个人投资者的事情,你自己选哪个项目有潜力,这都风险投资,不是理财。

但是在国人眼里p2p就是理财,理财就得刚兑,不刚兑我宁可存银行也不会买。这也是因为我们存银行还有5个多点的收益,在西方存银行负利率还得交保管费。

与此同时,承担风控义务的也是平台,不是我投资人。

但p2p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次级贷款,一个人无法从银行贷出来钱才会选择p2p,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银行已经筛选过的劣质用户。

劣质用户需要用高息来覆盖风险,所以它才选择p2p。

但是平台又得把它包装成刚兑,每个产品下面都要加“历史兑付100%,银行托管”之类的宣传词,这就尴尬了。

它逼着平台必须自设资金池,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筹上来的钱不进入借贷人的手里,而是放在手里准备暴雷的时候护盘(注意,已经开始违法了)。那么这样就会导致借贷方集体承担这个资金池的费用,他们的借贷利率更高了,也就更容易导致暴雷。

这种类似于保险的模式在经济景气或者大放水时期还能运作良好,经济下行就会顷刻之间进入恶性循环,连环暴雷直到平台破产。

所以很多聪明人干脆就不做p2p了,打着p2p的名头做庞氏,e租宝之类的都是如此:我根本没有借贷人,我要的就是资金池本身,你要我的利息,我要你的本金,我依靠规模的扩张覆盖我的利息支出,在规模到顶的时候卷款跑路。

这才是上面大力整顿p2p的背后逻辑。

其实51的名声一直是很好的(也是因为它的辅助插件身份掩盖了p2p的买卖),如果连51都暴雷,还有谁会相信p2p呢?

珍爱生命,远离p2p。


user avatar   pang-xiong-mao-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不仅仅P2P如此,中国人多,简单说传销骗局在法国把人全部拉了也不到中国一个省,所以P2P这样的可以在中国骗法国英国十倍的时间,这就是安利,如新,天狮,喜来健什么的可以在中国一直骗。

最坑的还不是这些一直骗的,最坑的是那些有艾滋病的外教,因为有一张洋人脸,就来中国当外教,然后免费治他们的艾滋病,随便得空又合适日几个爹妈的小宝贝,男女就无所谓了


user avatar   bluedrum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通告,重点在于 冒充国家机关的暴力催收吧


user avatar   yin-hao-tian-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早些年地方上一窝蜂的上各种白银、原油现货交易所,各路代理齐上阵,一群被洗脑的小年轻把大爷大妈骗的个倾家荡产才过去没多久,P2P就一下子就火了起来,E租宝暴雷的时候我就曾写了一篇文章分析P2P这种商业模式在中国根本不成立,本质上就是旁氏骗局。结果当时还被各路科班从业者喷的体无完肤,使得我对国内非重点大学的金融及财务专业的教育质量感到怀疑。

这些民间金融企业的巨额利润来源谁不心知肚明,哪怕你一个峰会接一个峰会,一个圆桌论坛接一个圆桌论坛的谈什么fintech,什么互联网赋能、什么颠覆传统金融,可归根结底就是做了两个业务——非法集资&高息放贷。在进行这两个业务的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副产品——非法搜集买卖个人信息,不过照我这么说就俗了,高雅点说法叫大数据风控。

当然,相比下面这些更为玄幻的韭菜收割项目,P2P一下子好像也没那么难堪了。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先往下看,然后我来说说专业角度,P2P发展的未来。

1

2012年,我在当分析师,当时喊了一个口号,叫“打破刚兑”——冲着信托公司说的。

做生意本来是有赚有赔,朴素的商业道理。所以信托动辄9~12%的回报,比照当年7+%GDP增速,我们直观来看都知道不可持续。可惜信托公司不管单笔投资是否赚到,都真的可以给到投资人约定的收益。

明白人赚到了理性思维,而胆子大的,挣到了钱。魔幻

信托公司依靠的,是资金池。信托模式当年属于增量市场,银行贷款拿不到的地产商纷纷找信托公司拿钱。新增的地产商仍然海量,愿意进入地产的资本仍然海量,所以信托公司是不怕的,只要平均收益大于给投资人许诺的回报,总账就能赚钱。

2

后来为什么开始打破了刚兑呢?——总账算不过来了

地产投资的回报降低,过去几年趋势非常明显,IRR级别还是ROE级别都是下降的。最后也是一刀落下来(当然比P2P这种私营企业为主的要温和些),逐渐开始刚兑。没辙,再继续下去就是连锁式金融机构爆雷。

今天你去看信托市场,投资人会非常认真地观看被投标的,观看过往业绩,观看说明书。很多人总是用身边的例子说信托仍然还是看收益、还是割韭菜云云。反正我相信准入门槛百万级的信托投资人,比网友身边的普通人,要理智的多。

所以说监管部门对于处置这类高风险资产、防止爆雷的经验很丰富。也得到了一个结论: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关键是谁来做。

3

刚才的故事和我要说的P2P的故事是很像的。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信用卡和个人借贷是相对优质资产

风险的相关性低:比如北京的白领一笔违约和广西的建筑工人,违约就没有什么关联。

同时个人信贷的利率水平可以参考社会平均融资利率,于是51这种中介和风控机构吃轧差就可以了。

又是熟悉的场面,这次比上次信托还猛,民企当然是要大干快上的。信托好歹要拍照,这次有了科技、互联网,xxx等元素,那就可以连裤子都不要了。

P2P这个行业增量期无一例外都是刚兑,和当年信托如出一辙,资金池能够跑通盘子就能维持。在这里借款人的可支配收入就是还款的保证。相对优质的客户在初期,能够跑通这个模式。

4

问题出在后期。信托后来打破刚兑的问题是到后面的借款开发商还款能力非常弱——>利率就高——>财务成本就高——>更还不上钱。一旦IRR下降到一定程度,这个模式就走不通了。

在个人信贷的问题上:

  • GDP目前已经到了单季度6%,个人收入增速逐渐开始无法覆盖资金成本;
  • 整体经济形式不好,违约的关联性增加(大家可以参考08年次贷危机)——以前是个体因素违约占主要、现在是市场因素违约占主要;
  • 有人就不是正经目的借款——风控模型失效;

今年的问题不是个案,趣店、51,即使没有突发事件,股价走势也是非常差,二级市场投资人给出了很悲观的预期。

刚兑,要结束了。

5

刚兑要结束是否意味着P2P结束呢?

不会,信托打破刚兑之后,实质性地民营资本在被挤出这个行业,毕竟这种动不动割银行、保险资金的行业不能谁想玩谁玩。但是这个模式被肯定下来了,现在就是老老实实风控、不设资金池、刚兑打破(有些朋友以为打破刚兑就是信托投资归0,实际上违约的形式很多,晚到账1天都算违约)。

实在不行的话,信托公司放假也可以,回到了生意的本源:没活可以歇着。

如果说信托的负面影响是爆破金融系统,P2P负面影响就是社会不安因素。

目前认为一切民营系的玩法都是在违法边缘反复游走。

这些业务最终会回到国资系企业的手中,名字可以弃了,业务实质不能弃。

毕竟高风险资产也是资产,高风险资产交易——也能赚钱,韭菜边长边割才是最健康的农业模式


user avatar   glaxyr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据报道,10月21日上午,港股上市公司"51信用卡"位于杭州西湖区紫霞街80号西溪谷国际商务中心的办公地点遭遇警方突击清查。





随后,51信用卡发布声明:本公司谨此强调,本公司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仍然保持正常健 。本公司董事会对此类制造不实谣言的行为一致严厉谴责,并保留诉诸法律追责的权利。

10月22日,杭州公安发布通报,声称51信用卡委托的催收公司涉嫌犯罪。





在官方发布全面调查结果之前,我们对公司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尚不得而知。但是,这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都会披露详实的财报,从这家公司的财报里,也许能窥得端倪。

在打开公司的财报之前,星空君迅速下载了51信用卡APP,能正常注册、访问和浏览APP内的所有内容,说明公司的核心服务器还在正常运转。

不过,注册后第一件事,APP会强制绑定邮箱,要求输入邮箱账号密码。犹豫了一下,输入了自己的一个邮箱信息,APP出现了进度条,然后提示正在获取邮箱里的银行卡账单。

作为一个从事过IT工作的选手,星空君立刻意识到,这个APP使用了爬虫技术来爬取用户的邮箱信息。

APP第一页特别标记:账户安全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承保。不过,并没有告诉用户承保了多少金额。

让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APP提供的"额外"功能:现金贷。





51信用卡于2012年成立,初期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信用卡管理工具。当时互联网和APP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银行经常发布一些信用卡优惠政策,而用户又不经常到官网查阅,51信用卡整合了各大银行的优惠策略,深受爱"薅羊毛"的卡奴们的喜爱。由于手工整理这些信息比较繁琐,所以公司从那时起,就发展起来强大的爬虫技术。

但是,一个以信用卡工具著称的APP,如今却被硬生生的做成了P2P。

为什么会这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公司在8月12日发布了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70%以上的营收来自P2P。

一、51信用卡中报情况

半年报数据显示,基于P2P业务的信贷撮合及服务费和介绍服务费业务,1-6月份分别为8.04亿元和1.97亿元,远超公司的老本行:信用卡科技服务费业务。





截止到6月30日,公司注册用户8340万人,关联信用卡1.39亿张。

比较有趣的是,公司在半年报中声称,现金贷业务的风险越来越小:针对信用卡持有人贷款产品的平均借款规模由2018年上半年的约人民币15.4千元降低至2019年上半年的约人民币10.8千元,平均借款期限亦由2018年上半年的约14.5个月降低至2019年上半年的约10.8个月。

对此,公司认为,虽然平均借款期限的降低短期内会减少单笔撮合贷款的服务费水平,但这样的增长策略和业务调整有利于信贷撮合业务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波动,以取得更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据公司半年报披露,于2019年上半年期间,公司与数十家金融机构融资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其中主要为银行,更与其中多家银行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上半年,撮合机构资金伙伴的贷款量约人民币4,830.2百万元,较2018年同期的约人民币1,099.4百万元增长339.3%。机构资金在信贷业务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重亦随之明显增长,由 2018年上半年的8.5%增长至2019年上半年的34.9%,并于2019年6月更进一步达到50.5%。

和频繁暴雷的互金公司相比,51信用卡的合作对象主要是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按理说风险相对较小。

二、与众不同的P2P

作为一家实际上的P2P公司,风险有多大?





半年报中披露了客户违约情况,整体来看,公司的客户违约率并不算高。

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的客户以信用卡客户为主,而办理信用卡的客户其实都经过了银行的信用审查把关。

除此之外,还有公司的杀手锏技术:风险评估系统iCredit。

虽然公司并没有披露这套系统的运行机制,但是在APP中关联一遍信用卡,大致就能有所了解。51信用卡APP不仅会通过邮箱爬取客户数据,还会爬取信用卡数据。

去哪儿爬呢?

网络流传的一份银行的声明似乎暗示,51信用卡很可能去银行的系统爬取了客户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建立了风控体系。





根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这样做是违法行为。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些涉及客户隐私的数据,是否会被51信用卡滥用,还是个未知数。

三、常规业务的最后一击:云闪付

本来好好的一家协助卡奴们薅羊毛的公司,为什么硬着头皮转型P2P呢?

因为银联杀来了。

这很搞笑,银行卡时代曾经躺着数钱的金融巨头,在移动支付时代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搅的焦头烂额,不得不自降身段开始斥巨资推广云闪付的时候,一不留神,就彻底摧毁了整个第三方信用卡服务行业。

银行卡时代,银联没有动力做的事,到了移动支付时代,为了盈利,补上了这一课。

由于合法掌握着所有银行卡(银联标志),云闪付的APP可以轻松实现跨行还卡。为了挑战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云闪付甚至推出了不限额不限银行的跨行还款、转账功能,开通了在线跨行办理任意信用卡等功能。

同时,由于所有的银行卡交易都走银联通道,所以云闪付APP可以详尽的标记出每笔交易的时间、金额、收款商家等信息。

不过是为了应对新生力量而已,银联的应激反应却导致了对51信用卡的碾压式打击。

颠覆一个行业的,往往不是这个行业的老大。被"外行"打的晕头转向的51信用卡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

公司的核心业务迅速衰退,为了维持成长性,公司管理层把目光瞄向了现金贷。

实事求是的讲,和到处暴雷的互金业务相比,信用卡客户的现金贷业务相对安全,毕竟信用卡客户的信用是经过银行审查的。绝大多数银行都有严谨的风控体系,不会乱发卡。

直到云闪付新推出了一项服务:信贷理财。





天塌了。

四、金融公司还是黑客公司?

在金融监管越来越严格的当前,51信用卡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狭窄。

但是在半年报上,公司还是表达出了充足的信心:凭借庞大且高价值的用户群,形成了由信用卡管理工具获取客户并随之变现的独特商业模式。我们的业务也由此建立在了独有的大数据和独立风控系统的坚实基础之上。我们相信,本公司将继续在金融科技行业中发挥标杆作用,并保持领先地位。

你以为这是一家金融公司?

这家公司做开发的人员超过50%,其实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这么多搞IT的人员都在干什么?

搞大数据,公司公开宣称:通过不断积累对用户的了解,可以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实时提供优化的用户产品界面。因此用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最方便地找到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信用卡信息或其他产品信息,从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简单翻译一下:公司能够获取用户的消费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匹配,知道客户在哪吃饭,在哪开房,在哪购物… …

有没有把这些数据卖给相应的金融机构或者商家?

公司在半年报中披露:借助业内领先的技术水平和独特而大量的用户及数据积累,我们有足够能力在符合各项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向包括银行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开放赋能,帮助他们连结客户,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各类金融需求,并使双方均在其中获益。2019年下半年,我们将在此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源,包括采取引入新的合作方、与现有合作方谋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同金融机构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这段话什么意思?很显然,为了牟利,它已经这么干了。


更多上市公司财报分析,请移步公众号:诗与星空


user avatar   yuefenginve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稍微多说两句。

其实华人在海外,尤其是欧美社会遇到的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意识不到种族的重要性。近代以前,中国基本都是处于一个“国家=天下”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近现代以威斯特法伦体系为基准形成的“民族国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概念,因而在欧美,尤其是在北美(USA/Canada)这种移民国家里生活的时候政治上十分受挫。

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一个人在美国的社会认定更多地来自于一个人的种族(race)而非阶级(class).以我们最关心的教育为例:大学录取会很大程度上根据你的种族来决定录取标准,而不是社会阶层,更不是政治倾向。不管家境如何,只要你是亚裔,那么你就有大概率碰到录取标准的歧视问题。

在这个前提下,任何一个有智商的人都能够看出来:在美国这个大背景下,在争取自身(个人/族群)权益的过程中,种族的优先级是排在最前面的,其次才是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在填表的时候,不会让你选你是conservative还是liberal,只会让你选你是“white",“Asian”还是“Hispanic”. 而事实上,只要一个族群能够意识到美国社会种族优先的前提下,内部的政治光谱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是优势,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

犹太人在美国有多成功想必不用多说。但是犹太人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左翼或者右翼,而是通过在不同政治光谱上的发展,成功的让自己的种族在美国取得优势。说右翼,犹太人里面的一大票银行家企业家大家也有所耳闻;说左翼,犹太人中的囧叔,主持界传奇larry king,喜欢谈笑风生的华莱士等等都是业界传奇。这样他们右手掌控了经济和政治力量,左手掌控了舆论和传媒的力量,最终让族群取得成功。可见,以族群利益为先,则族内各个政见派系均受益;以政见利益为先,则族群分崩离析。

反观以叫兽为首的旧华“精英社会活动家“是怎么做的呢?不仅不去积极组织和联络真正能起到作用的政治基本盘(一个越来越壮大的华人群体),反而主动地去做出例如:损害自己族群的利益以换取一小撮外部政治利益(SCA5),试图不断的分裂族群内部力量(亚裔内部细分法案)等等赤裸裸乃至荒唐可笑的背叛种族利益的行为。这种叫兽,如果不是脑子进了水,那就只能是因为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实在太差,吃枣药丸


----------------------------


断脊之犬,狺狺狂吠。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震惊,不单单是文章内容,更重要的作者身份:美国百人会会长及首个法学院院长?这样的人竟然说出如此粗鄙之语?不过回想一下,这倒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

作为一个在美国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贡献的种族,作为一个平均收入和学历都远超平均线的种族,作为一个贡献了马友友,关颖珊,刘玉玲等杰出人才的种族,为什么美国华人的政治地位如此的低下?为什么华人的权益总是受到系统性的侵害和歧视?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华人,尤其是旧华人及其后代的自我认同和民族荣誉感低到令人发指?现在看来,这些旧华人中的“精英”“社会活动家”政治水准低到不堪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其实在美国待过一段时间的人都明白,各个族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也有斗争。但得到尊敬的条件只有一个:拥有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是经济力量,可以是知识力量,当然也可以是政治力量。所以这次大选华人主动出击,参与助选的行为我是非常认同的: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一条队,而是展现能够左右选战结果的政治力量,这才是华人赖以发展的基础。相反,任何一种任凭意识形态洗脑而站队的行为都是政治水准低下的弱智行径。

其实稍微看了看叫兽的个人经历,未免有些可怜他。作为一个数次试图否认和摆脱自己华人身份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习得性无助”十有八九也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在中国崛起,新华人一步步向前的大背景下,他就像一头曾经被锁链拴住的幼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力量的对比总是会转化的,而华人政治家真正的基本盘只有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旧华人的社会认知,一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社会认知,只会进一步地被抛弃,最终由新华人引领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旧华人畏畏缩缩的活了一百多年,却连美国这个国家的一点基本精神都没有学到,而这些分明写的很清楚: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毕竟,大清都亡了,也请你们这些遗老遗少们滚回历史的尘埃里吧。 -------------------

原答案

这个所谓教授才真是把“歧视”二字阐释的淋漓尽致。




  

相关话题

  银行为什么鼓励信用卡分期还款? 
  有哪些国家的人生活水平和中国比较接近? 
  发行法定数字货币 (CBDC) 有怎样的经济收益?又有哪些政策、技术挑战? 
  如何在一周内学完宏观经济学? 
  怎么看越南总理认为越南将在204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印钞量超过经济增量就是通货膨胀吗? 
  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有何影响? 
  10 月份 CPI 同比上涨 1.5% ,PPI 涨幅扩大,未来走势如何? 
  为什么我们国家贫富差距这么大? 
  国内疫情基本平息,十一长假想要尽情出游还需注意什么?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人们常会感觉猫比狗聪明呢?
下一个讨论
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部分发达国家是怎么控制贫富差距的?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