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邀请...其实我自己倒没觉得这个数据有太糟糕....同比数据是和去年同期的对比,去年4月份是中国疫情后货币市场流动性最好的时候,加上去年人行很机智地限制了救助用的流动性期限在一年左右。理论上今年4月这些债务到期后。一些去年4月份用最低成本借贷的人,在今年不愿意借贷(或者不愿意借贷那么多)并不奇怪...
实际上人行,包括全世界大部分央行,都是非常透明而狡猾的部门。他们透明在经常告诉你他们的政策目标和工作目标,然后给你无数经得起推敲的论证。狡猾在他们经常不告诉你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目标....以及这个目标到底是否合理和可行。
所以我自己是觉得,观察这些货币当局,你只要看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一个偶然性非常大的决策过程,你根本没法去思考。至于他要怎么做,所有的工具和政策都可以用得上。去思考这一点也没意义。你只要思考他能否做到就好了。
例如联储这两年偷偷摸摸改了自己的货币政策框架,人行让大家背那句“保持社融和M2增速与名义GDP基本匹配”。这样修改的逻辑何在呢?联储根本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而人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给了一个等于没有解释的解释
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没记错的话,以前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里面的人行目标大部分时候可没有层级之分
而且要注意的是,这个保持币值的稳定,是易行长20年前就有的追求....所以这个目标其实可能有一些个人追求在里面
货币的价值有三个,汇率,利率和通胀水平。所以币值稳定自然也有三个不同概念的稳定。在全球化的世界里面,同时要做到汇率,利率和通胀水平稳定需要其他同行也给力。大部分时候做不到。所以这三个价格应该有个先后次序,利率首先可以排除,人行自己在报告里面就说“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汇率的表述是增强弹性在一个水平附近基本稳定。我自己是觉得,这个币值稳定应该更多是指通胀水平。
考虑到实际GDP和社融的匹配,考虑到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决心,物价稳定确实更有可能是央行目前想要达成的目标。
但如果说汇率的稳定可以通过利差来观察,利率的稳定央行自己直接就可以达成。物价的稳定实际上是一个更难的目标。因为如果央行同时观察物价和潜在产出,那么有理由相信,人行可能也相信那个通胀和产出缺口得关系,不然他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就没有逻辑
实际上人行关于潜在产出得计算这两年已经发了两篇工作论文了,最近的一篇是今年4月份。
简单点说,人行自己测算的潜在增速如下所示
这个数据考虑了冠状病毒对于经济的永久性损伤(0.2-0.8%)
那理论上,如果你的潜在产出回不到疫情前,那么继续维持之前的货币增速毫无意义,就像人行自己在工作论文里面说的
一是正确认识我国潜在产出保持中速增长的特征,保持货币政策合理适度支持。我国经济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潜在产出增长的周期性下降,而非短期趋势的影响。通过传统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将实际 GDP 增速长期维持在 潜在产出增速之上是无法实现的,不仅如此,还容易造成通货膨胀和宏观杠杆率 的过快上升,进而增加经济系统性风险。
读最近的人行很多文章都给人一种看日本1999年经济白皮书的感觉,当时日本的白皮书指出了必须保证债务/GDP不再继续上升(我们的维持杠杆率),必须开始创新,必须打破原有金融体系的寻租。我们也借鉴了日本当年的经验教训(千万不要宽货币紧财政太久)。但就像这个回答开头说的,很多时候知道他要干嘛是第一步,能不能做到才是最关键的。
综上所述,至少在我眼里,人行目前的最终目标和工作目标是一个逻辑自洽的循环。
那它能做到么?在央行自己的看法里面,有三个风险
事实上最近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加息应对资本的外流,这其实是个双刃剑,因为固然加息可以应对短期的资本外流,但一旦因为资金成本的上升,造成了本国一些大企业出现偿债危机,那要么到时候资金加倍外流,要么政府帮忙平了那个债导致汇率下跌还是资本外流。这个信用风险几乎是必然发生的,历史上大部分流动性危机被注入现金解决后都伴随着偿付性风险(当然这也是去年央行很看重救助款的时限的原因),因为你不知道这些人拿了现金之后买的是什么,你可能以为你给他一个3年的救济款,他拿去在高价买了个十年寿命的机器,然后两年后技术更新设备不值钱了然后资不抵债。
我自己是觉得,把货币增速维持在潜在产出附近,同时顺手降低一下贷款利率,同时还防范金融风险,是一个艰难的目标。如果这些风险事件不发生,做到的可能性更大,一旦有海外的信用风险,或者超预期的通胀。有可能这个目标就很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