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强答一个。
对中国人而言,当然是自然科学最重要(如果生物也算自然科学的话),点科技树最直观的表象就是生产力大幅度提升,这也是邓公所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其实自然科学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科学思维:
有假设→可实证→可重复→可证伪→可预测,一条也不能少。
别小看它,一般要通过几年搬砖写论文才能训练而成。
用到人文、社会领域就是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发源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实证精神,构成了“科学“。而这两个东西恰恰是中国(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人最缺乏的。
古中国的社会科学,如文史和医案,那真是卷帙浩繁,浩如烟海,但是由于缺乏“逻辑+实证“的科学精神,经史典籍中的谬误、错误数不胜数,而且没有能力自我纠正。典型的就是《本草纲目》、各类史学著作(特别是二十四史),都是口听耳传、随意删改的结果,不能称之为科学。
但是古代中国又特别重视这社会“科学“,修史、科举文章、诗词歌赋、著书立说,忙的跟狗一样,在“天不生牛顿“之前,还能满世界耀武扬威。但在近代西方科学爆发的张力挤压下,整个中国社会都有点步履蹒跚。
所以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要接受科学的洗礼,接受科学思维的训练。有了科学思维,不论你搞人文还是社会,都可以更加接近事物的真相。
完。
再吐槽几句,这些都特么是社会“科学“吗:
政治学:真的可以重复吗(完全控制变量的政治实验)?
经济学:真的可以预测经济危机吗?
心理学:弗洛伊德那玩意儿真的可验证吗?
J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