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命科学是 21 世纪最活跃的学科”“生命科学的黎明就在前方”这种话,起初是陈章良、施一公等知名的海归学者讲的,吸引了非常多的人,后来变成了听从此类号召学了生物的人们的讽刺与自嘲:
在这受难者的血海之中,却还看得到生命科学的黎明,看得到人类克服一切疾病并抓住永远的生命的地平线——而它是不是永远达不到,谁也不知道。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你没有当火箭燃料的觉悟的话,最好是不要去生物系的。
这种情况其实也不算很特别,一九四三年是空战王牌的时代,但你这时候去做飞行员真的好么。
2099年也算21世纪。
1900年和1990年的热门专业也不一样啊。土木从就业热门到天坑才花了几年?
之前有几位北大做化学生物学的教授来UCSD开会,他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的结论是,生物的确在21世纪发展得很好;但是,就是因为发展得太好,很多工作都已经自动化了,不再那么需要人工——比如PCR拿机器做就行。这样一来,科研工作如火如荼;之后的业界却不那么缺人——因为自动化程度太高了。
我突然想到,自己本科时还对过柱子不满,觉得这玩意儿费时费力最好能完全自动化。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太年轻了。正是因为过柱子目前没法完全自动化,才导致化学专业不是那么难找工作了。。。
有人提到过柱子自动化了。实际上,的确有一些自动化的过柱机,我也见过。但是这样的自动过柱机一般是程序化设计的,一旦实际反应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副产物,很可能就不适用了。而有机化学中,副反应还是挺常见的。未来可能需要与人工智能结合才能做到更好吧。
我毫不怀疑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句话。就像我毫不怀疑彩票奖池真的有几千万一样。
我也毫不怀疑生物专业是天坑,就像我也毫不怀疑靠买彩票暴富是异想天开一样。
现在的生物学科就是一个充溢着无可计量的财富的彩票奖池,只要谁能碰巧抓到正确的号码谁就能飞黄腾达一步登天。而且非常关键的是,买这个号码不需要一个人有很高的智商,这一点和物理数学完全不同。数学和物理学科容不下庸人,一个超级天才发表的结果可能一群普通天才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理解,更别说才能平庸的人了。然而生物没有那么高的门槛,诺奖级别的研究只要解释得当,高中生就可以理解,无非是有许多前置知识需要补而已。许多生物民工苦笑,说自己的研究给保洁阿姨也能做。
所以现在生物各个课题组能够拉开差距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钱和人力。钱多的实验室,项目多,高端仪器多,招的生物民工多,成果就多。虽然这些成果并不一定就是伟大的突破,但是可以提高突破的概率。宛如彩票买的越多中奖的概率越大。在这种激励下,有点追求的课题组都在疯狂的堆钱堆人力,拼命抽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抽中大奖。人力来自于钱,而钱怎么来,这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反正和科研无关。所以导师们需要花很多时间用来纠结这种和科研无关的问题,极大地分散了精力。
这就苦了位于科研体系中最底层的学生了。导师们确定号码,抽奖这个动作却是由学生来完成,如果有哪位导师能够帮着学生抽奖,那他简直就是天使,然而这种导师全世界罕见。
学生抽一次奖至少需要半年,拖到一年以上也是常有的事。学生最美好的20岁青春年华就这样花在机械的抽奖和对奖金的幻想中。然而大多数吭哧吭哧的辛苦也就是换来几块钱的安慰奖,不能说全无收获,但是肯定和最初的愿景相去甚远,这还是导师们的想法,学生哪有功夫想这些?学生只能听着导师们不咸不淡的感慨,和新课题的指令,机械地投入到下一次抽奖的忙碌中。
我们最近几年经常看到学术神话,本科发论文,博士生发表十几篇论文,博士毕业就是副教授之类的故事。能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人抽奖速度快,效率高,比那些慢吞吞的家伙更讨人喜欢。然而我高度怀疑这些人是不是为了抽奖而抽奖,中奖什么的完全不在意。
如果真的祖坟冒青烟,抽中了大奖,导师立刻飞黄腾达,滚滚的名利将淹没他家的门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学生能够跟着获得一些名利......作为帮他抽奖的感谢?想得美,是作为他飞黄腾达的附带产品。然而这些故事只存在与新闻里,一般情况下在无数资金和人力加持下,抽一次奖能中一个中不溜的小奖,就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在生物圈子里已经是个顶个的人物了。导师尚且如此,学生能获得的好处也就是在简历里添一笔,指望着有人高看一眼,让自己以后也有机会带人抽奖。
整个生物圈最大的问题就是卷。抽奖不需要智力,谁都能上,只需要钱和劳力,于是大家就卷吧。你拉关系,我拉更多关系,只为在固定数目的经费里挖取更多在自己手里,自己手里的多了别人手里的就少了,所以是个零和博弈;你招很多学生,我招更多学生,学生已经可以毕业的情况下还要压一个课题,不做完不给走;大家知道的的很可能会中奖的号码就这么几组,于是经常出现多个课题组试图抽取同一个号码的情况,先抽到的就占先机,那么就拼速度吧,学生干活干到11点,周末不休息,比996更甚;学生把结果发给导师,导师半夜爬起来审核提交;宁可把自己辛苦得到的抽奖号码送到垃圾期刊那里发布,也要快对手一步;名校教授,作品等身的研究者,因为抽奖先后次序的争议打得天昏地暗,体面尽失。
你说这不是天坑是啥?许多坑中人呼吁大家别进坑里来,一些是为了后辈好,一些是怕人多了抽奖对手也多了,但是更多的坑中人保持沉默,一些是正在辛苦抽奖,连抬起头看看知乎的时间都没有,另一些是知道只要熬过了学生时代自己也有机会指挥学生抽奖了,不能把接盘的吓走。
因为生物科学工程被人捆住手脚了呀,
生物工程学有个死敌,
这个死敌叫伦理学。
这是一门专门限制人类科技发展的学科,
我在华科就有同学是伦理学的,
她每次找我就是要医学实验的黑料,
看看有没有啥违背伦理规定的东西。
这些人自己一点价值都不产生,
还给做事的人扯后腿,
搞科学要什么,要人才,
也要钱,最关键的就是钱。
人才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
能赚大钱的事都那拿不上台面。
如果搞生物的随便搞人体克隆,
器官培养移植而不会被限制,
那生物工程就不会是天坑了。
如果没有伦理学掣肘,
给何鸿燊、沙特老国王换个身子能赚多少?
估计够俄罗斯一年的科研经费吧,
能工业化的生产各种器官,
是不是收入前景又不一样了?
搞生物的想出头,
就得把权力抓在手里,
只有扫干净屋子才能请客呀~
蚂蚁的视力很差,它们基本靠触角,也就是化学气味分子,来认识世界。
只要不是直接爬到人身上,蚂蚁对于人类是没有任何概念的。
绝大多数蚂蚁完全没接触过人类,也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人类这样一种和他们完全不同的,高度智慧的,社会化生物。
如果有一天蚂蚁发展出文明,它们优先发展的是和气味、化学物质、生物类相关的文明造物,比如种蘑菇的蚂蚁对孢子的利用。
蚂蚁想要发展出和光学有关的观测手段就要很久,更别说理解电磁波了。
然而,没有光学观测手段,即使人类近在眼前,蚂蚁也很可能视而不见。
在一个森林里几十年都见不到人的蚂蚁窝,如果不发展出电磁波观测技术并能解码人类的电磁波信号,除非它们运气好遇到游客,否则它们恐怕永远都不会意识到世界上有人类存在。
人类也是一样,我们优先发展的是光学,是电磁波相关的探测手段。
我们现在观测宇宙,最主要的观测手段依然是电磁波。
然而,电磁波在宇宙尺度下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通信手段,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发条微信都要好几年才到。
任何一个具备星际航行能力的外星文明,必然有更好的通信手段。
更何况,我们为什么一定规定了,外星人要在电磁波探测下可见呢?
暗物质组成的外星人?
高维度外星人?
能量化外星人?
数据化外星人?
嫌弃我们的宇宙太荒芜,在别的宇宙发展,并把我们这里变成原生态保护区的外星人?
和1000年前相比,现在的人类用手机,玩电脑,天天在网上骂人,已经让古人看不懂了。
能领先我们不知道多少年的外星人,无法理解是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