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比较的话,具体到探墓能力,就是一样强呗,谁也不会比谁差多少。
因为说白了,通过钻探判断地下墓葬的有无和范围,这个技术含量不高,门槛太低,毫无神秘之处。会钻探的全国少说有几万人吧?就是一种基本的手艺活,对文化水平甚至识字能力都没啥要求,靠师傅传帮带就能教会一大帮人。你想禁止也不可能。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公开出版物中就能了解(如:蔡全法主编《考古钻探知识与技术》,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如果说一种实践性强的技术光看文字不易上手,现在有了网络,网上卖工具的到处都是,盗掘案件普法栏目和考古科普节目也很多,能轻易获取大量影像资料,没有师傅带自学都能学会了。
如果是盗掘古墓葬,探墓的要求很简单,一是要有能扎进地下的工具,二是要能认识带上来的土是不是墓葬中的填土。确认是墓葬之后只要花时间多钻几个孔也就知道墓葬范围了。就这钻探深度和难度、工具复杂程度、取样完整性,能和地质钻探比?非要鼓吹探墓能力多强真的没必要。
如果是考古工作钻探同一古墓葬,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工作区域内除了古墓葬之外的其他遗迹也要管,不可能厚此薄彼,二是同考古发掘一样,钻探也要做文字、绘图和摄影记录,也要出报告交差,否则经费花了没有成果是不行的。比如:
图中的遗迹除了封土尚存地面以上部分之外,其他信息都是靠钻探得知的,除了墓葬,还有围垣、道路、围沟、建筑基址、陪葬坑等遗迹,而且就算是墓葬,也不能只管大墓不管小墓,或者只把没探到盗洞的墓标出来、被盗的就不管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设定目的是要主动找墓,中国这么大,怎么判断哪里需要钻探、哪里不需要?或者说如何尽量缩小需要普探的范围?我姑且把这个层面的问题也算作探墓能力。
答案也不难想象,一看前人的工作和文献资料,二是观察地面以上、地表和各种断面暴露的遗存作为线索。没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方后者尤其费时间。考古工作者没有先于现代盗墓者者发现的话,主要是因为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激励(可以有很多表现:缺乏工作人员、没有经费支持、和研究的学术问题关系不大、认识水平较低,等等),另外在这个评价体系里风险容忍度较低——如果你的项目针对大墓这种分布很稀疏的遗存,出去调查/勘探一个月什么都没发现,却把纳税人的钱花光了,这是无法交差的。
这个领域倒是对知识有一定要求,不像钻探那样近乎体力活,也因此被神秘化比较严重,比如很多人相信的风水(类似讲传承、讲门派的还有武术、中医等国粹,你细品)。古人选择墓址位置、景观的理念和操作方式,确实不是胡来的或者完全随机的,所以遗存的分布应该有一定规律。但这种规律是现代的研究对象而非找墓前提,只有先认识这种规律,然后才谈得上利用规律。如果过分夸大风水在找墓上的作用,说明对中国历史的断裂性和历史上堪舆术的时空变异认识不足。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明清时期的人就已经无法理解北宋和南宋帝陵为何如此安排葬地了:
北宋官修的《地理新书》实际上是被遗忘了几百年、到现代才被考古工作者重新“发掘”出来,用于解释考古现象的。宋代遗存尚且如此(如果按五音姓利原则找墓,要求你要先知道墓主的姓属于何音,才能知道何种阴宅地形是“吉”,但对于没有已知墓葬的地方来说这是不可能的),用后来的风水观念去找更早的、特定时代的墓简直是天方夜谭!很多毫无道理可讲的风水流派在历史上早就被遗忘和重复发明了不知道多少次,我也否认今人的观念仍与古人观念存在重合之处,但是蒙对和按逻辑找对,实质还是不一样,要学习的话只能学习后者。
还要注意公开报道中盗墓者的“作案工具”,如果他们真的相信玄学而不信科学的话,为啥要花钱买考古专著和文物地图集呢。
————————————
题主还有一个误区是以为考古探明了的古墓葬就一定会被保护起来,过于理想化。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每季度都会公布全国各省市文物行政执法与安全工作情况,盗掘案件一栏从来没有空过,这还只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保和县保更没地位了,被盗不一定能从媒体上知道。
顺便说一下,海昏侯墓在在被盗掘时属于铁河古墓群的一部分,江西省保单位。
“原本以为答主会从人才、资金、技术、天赋等方面进行比较”其实跟这些都没有关系,在你以为可比的领域,组织行为学逻辑完全不同。国家不缺人才、资金、技术,但是投入到哪里和怎么用却可以产生很不同的后果。现有文物考古工作中,调查发现、发掘和保护三者经常是分开的,其中一个环节做好了不一定能自动导向下一环节。考古发掘后的遗址还有被盗的,更别说只是调查发现的遗址——没有一定规模的发掘很难揭示其价值,价值揭示不出来保护级别就提不上去,进而根本没人重视。
可能题主会觉得一些东周秦汉大墓被盗损失巨大,考古工作者应该主动追求这样的发现。但从我的角度看,考虑到成本和风险,当前很多主动性的田野考古项目要比单纯以寻找那些大墓为目标的调查更合逻辑。
至于合理不合理要另说,因为考古和很多后续的所谓“文物保护”是脱节的,在我看来很多行为并不合理——比如一边明知古墓将被盗却以政策为由不允许发掘,另一方面一旦这个墓被盗,某些公立博物馆又花费比发掘经费更多的公款去购买被盗流失的文物……
————————————
最后说说题主给差评的一些具体案例:
礼县大堡子山秦墓,按现在的报道,当地群众早在80年代末就有挖龙骨(古生物化石)卖钱的习惯,无意中发现了青铜器引来文物贩子之后,1990年产生群体性盗掘,高潮是在1992-1993年,在当地政府纵容下有数千人参与,最后盗洞漫山遍野都是:
看起来大堡子山的发现和盗墓者的探墓能力关系不大,这属于先向文物局报告则有救、先向文物贩子报告就没救的选边儿问题。另外如果盗墓者钻探能力强的话就轮不到北大2006年在被盗秦公大墓M2的西南相距约20米的地方又发现青铜乐器坑了。
北京老山汉墓是1999年因盗掘被发现,其实1983年曾在该墓的西南方发现过西汉中型墓。这个是考古工作者的锅。不过因为发现的早、现代盗掘损失并不太大,该墓是历史上被盗导致基本盗空。
山西曲沃羊舌晋侯墓地是2003年因盗掘被发现,当时已经知道是周代晋国重要墓地了,结果2005年又被盗。这个锅也跑不了。但这又是一个类似老山的例子,两座中字形晋侯墓也是汉代以前被盗。
也就是说,让题主“心痛万分”的例子中,并不都是“8,90年代至今如此猖獗的盗墓者”造成的。而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例子,则恰恰说明盗墓者的探墓能力低下;至于大云山汉墓,不说古代就被盗了,现代盗墓者也是在盗墓过程中因缺氧、坠落致死的,就别尬吹探墓能力了吧。题主可以再找一些更能用来支持你的观点的案例。
之前答过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