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我自己。
我之前在深圳工作。众所周知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饭店里菜为了兼顾全国东西南北的口味,往往不正宗。而且更是因为移民多,正儿八经的粤菜馆子非常少。我平时想吃一顿,得开车小一个钟头去关内。就很麻烦。
正好有次要去佛山买型材,我心里很高兴,因为可以在佛山好好吃一顿粤菜。考察完供应商的工厂,事情也谈了个七七八八,到了饭点,供应商带我去吃饭。
我一路上就在暗示深圳是美食荒漠,佛山可是粤菜发源之都(顺德),吃在广州,厨出凤城,佛山是个好地方。
供应商点头嗯嗯嗯,好地方好地方,虎总今晚我带你去我们这里最好的一家川菜馆。
……这个供应商老板自己是四川人。
然后我就皮笑肉不笑地把这顿饭吃完,说说场面话,以开车为由,酒杯碰都不碰一下。
这里有个小门道。如果我今天决定把这笔生意定下来,那么酒就会放开喝。喝到七八分的时候,再跟他套套低价,争取能把价格再降一点。喝醉了也没关系,他会给我在酒店安排个房间。
这家供应商做的产品性价比很不错,但是内部管理比较乱,交期经常出问题。我就会想,一顿饭的事情,他都不把放在心上。那么等我急着要货的时候,拜托他给我插个单,提前发。他会理我吗?
考虑再三,换了个稍微贵5%,但是非常稳定的供应商合作了。
至于饭钱嘛……他那顿花的也不算少,三个人吃了700多。
但没啥意义,我只会把他列为B选项。
再说说我老板。
以前上班的公司,董事长接待领导可有意思了。
北京来的领导,那一定是去南山的五洲宾馆,排场要搞起来,气氛要弄出来。点菜老四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河里游的,海里浪的。
但如果是南方的领导,比如南方电网,那就一定是去大排档或者农家乐。点菜也有三个讲究:地道,地道,还是地道。不要花里胡哨堆食材的,但是滋味一定得做出来。
请客吃饭这玩意,重要的是大家吃的开心。有的喜欢吃场面,有的喜欢吃味道,哪有什么统一的标准。
我觉得题主做的很好啊,既然你的领导都说了,巴奴的绣球菌和毛肚很不错,那你就顺着她的意思就完事了。
这里还有个小技巧。
如果是场面话,通常一个人会说某某饭店口碑不错。
如果是真心话,那么则会是,这家的三杯鸡、啤酒鸭、多宝鱼、咕咾肉、炖蹄花……很不错。
当一个人真心喜欢的时候,他会把某家餐馆夸的非常具体。
同理
1.小王这小伙子工作很不错。
2.小王这个小伙子挺机灵,上次招待某某客户,我们这边报价弄了点小错误,他直接把客户拉出去溜达了一群,给了后台弥补的时间。
请问,哪个是真心话?
上海这次的抗疫整体就不说了。
单说舆论宣传阵地,表现就十分奇怪。
你说上海宣传管理不严,百花齐放,但它又能做到评论区精准清零。
你说上海舆论管制,有口难言,又隔三差五会有“内部录音”、“内部截图”之类的传遍全网。
其实就我个人来说,不管是严控舆论,还是彻底放开。
在现在这个非常时期,我都不反对。
前者短期内有助于加速结束疫情,后者长期看有助于形成一个好的舆论氛围。
但是,现在这种“上面收紧下面混乱”的舆论现状,就是典型的两边不讨好。
既造成了恐慌气氛,又助长了谣言的诞生。
这种整体上的矛盾和混乱,就是这次上海整体抗疫形势的一个侧写。
至于各种“乱象”,都只不过是这种整体上的矛盾和混乱下的细节表现而已。
说实话我也是第一次听说清明档的。
情人节档面向相情侣,搞点甜甜的小妞电影。
暑假档面向学生,搞点爆米花电影。
国庆档面向军迷,搞点主旋律电影。
春节档面向全国人民,搞点合家欢电影。
清明档面向谁?
上午坟头烧香,晚上影院见鬼?
清明是祭拜先祖的严肃节日,天生排斥娱乐。
清明档?
这是哪个大侠想出来的宣传切入点。
简直是超凡脱俗到了弱智的境界。
主流类型片有那个是可以借清明的噱头的。
清明节看《飞驰人生》,体验灵车漂移的快感?
清明节看《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体验坟头蹦迪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