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的情况,全民检测已经没有意义了。
全民检测的目标是奔着清零去的。
香港人口747万,现在每天新增两万多,本轮疫情累计70多万。
已经不可能清零了,因为清零代价高到无法承受。
香港后续只需要分级诊疗,减少医疗挤兑,将死亡率降到最低就行了。
香港预期寿命是85岁,全球排第一,比大陆地区的77岁高挺多。
本轮疫情,香港新冠死亡年龄中位数也是85岁。90%的死亡病例未完成疫苗接种。
其实,以前渲染老人接种疫苗死亡个例有些夸大了。与感染新冠病毒比较,老年人接种疫苗的收益比风险高很多。
香港面临着两难境地。
从主权上讲,香港属于中国,但从社会上讲,它被英国统治多年,早已打上了深深的西方烙印。
因此,最适合香港的防疫政策,或者香港能够执行下去的防疫政策,其实是英国式的,但香港靠近深圳,又受熊样领导,在防疫政策上又要向中式靠拢,服从全国抗疫一盘棋,但走它又执行不彻底,不坚决,导致进退两难,犹犹豫豫。
其实香港的很多问题,都是英式社会与中国主权之间的张力所致,这也为治理香港提出了考验。
香港要共存没关系,但是大陆对其的防疫政策就一定要变化,把其作为疫区来对待。香港能承受这种关系,就让他们共存好了。我们总不能牺牲广东的经济来保香港吧,这不就本末倒置了。
意味深圳不可避免地瑞丽化了。
香港现在其实就是在不用“共存”这个词的情况下走共存路线。今天的几个重要宣布:
这些政策基本是都是各国走向共存路线时跨出的第一步。
仍然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在2021年6月宣布缩短入境隔离时间,并开始分三个阶段解封。虽然在后来Phase 2的时候遇到了 Delta 波,迂回到了Phase 1 一段时间(虽然坡府不承认走了回头路,美其名曰 Phase 2 heightened alert)。之后在2021年8月开始向德国文莱开放免隔离旅行通道(VTL),并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各主要贸易伙伴。
共存模式的国家地区基本上都没有做过全民检测。因为共存路线的主要目标不是清零而是降低死亡。全民检测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的支持,这些医务人员如果留在救治重症或者保障其他疾病就医需求的岗位上能够发挥更大效用。而且爆发式增长的过程中,检测速度跟不上传播速度,完全起不到像在内地那样把疫情扼杀在起步阶段的作用。相反根据目前各国的经验,在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通过发放抗原快速检测试剂盒(ART)进行日常随时自测比起大规模集中式的全民检测有实操性。相关问题:国家卫健委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这与原来的核酸检测有什么不同?检测方式会改变吗?
之前讨论过为什么香港疫情如此严重,一个总结就是香港是因为政治正确一直在做清零的事,但后来被迫接受共存的事实。相关问题:为什么香港疫情这么严重,新加坡好像没事一样?
新加坡和香港有相似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打的也是同样的疫苗,并且都有极其依赖贸易和人员往来的经济结构。在防疫政策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和取舍也是互有参考性的。香港完全可以摸着新加坡的踩过的石头,且避开新加坡陷过的坑,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趟过这条河。
给国内做试验也是好的,试试看在如此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放弃清零的后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是什么情况,老弱病残要注意什么,上班族要注意什么,疫苗策略与特效药策略,等等。
试行一个季度以后,国内就彻底掌握下一步疫情防控的规律了。
港台,现在之于中国大陆的意义是采阴补阳,早年是人财物的转口跳板,后来是外资来源,然后是资金调度中心,现在一个是政治可能性对照组,一个是医学科学对照组。
不演了
本来就要躺平的,你非要给我检测派人建方舱,又不好意思赶人,现在这么久了也算给你面子了
我们开心有个就近共存试验点观察,港本来就要学欧美共存,没什么说的双赢
这是自2017年以来,我作为一个本地人,第一次支持林郑月娥的政策。
说句实话,对于第五波疫情,从一开始大家的期望都是希望nip it in the bud。但是林郑政府政策漏洞,补救不及时,新年照样过年引发大爆发。到现在保守估计200万人染疫,模型估计300万往上。以一个七百万人口的城市而言,约一半人感染,清零已经失去了意义和可能性。
从始至终,我对于香港政府的不满,并不是它在“清零”上做的不好。而是它在这波疫情上的举棋不定,左右摇摆。
诚然,新冠病毒致命程度虽然不比癌症、尿毒症、心脏病。但以外国经验来看,“共存”虽有代价,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而作为中国对外的金融中心,保持高度的开放性是很重要的。近些天来,不少外资恐惧防疫政策开始逃向外国。
香港不同于深圳上海。深圳有互联网,上海有工业。而香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贸易港,金融城市。失去了中西链接的地位,香港也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而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城市本身行业结构,居住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林郑政府的防疫政策已经造成了多轮恐慌。从食物短缺,到生意影响再到人才流失。
而我切身处地在香港经历了一整个第五波疫情。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香港人比起新冠后遗症,更害怕社会的“防疫后遗症”。
我也相信,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此次开始摆烂躺平的决定是经过中央批准的。毕竟再这么下去,经济早晚完蛋。等穷到一个地步,可能每年给内地50亿的东江水水费都给不起了…
所以,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林郑月娥终于终于终于制定出了抗疫的方针。第五波以来,她又想清零,又做着共存的事。左摇右摆,浪费资源,反复横跳。不但让本地人感到绝望,还波及疫情到周围城市。
港府的一次大会上,主持人突然说:下面请认为动态清零的同志坐到会场的左边,认为与病毒共存的同志坐到会场右边。大部分人坐到了左边,少数人坐到右边,只有一个人还坐在中间不动。
主持人:那位同志,你到底认为动态清零好还是与病毒共存好?
回答:我认为动态清零好,但是我与病毒共存。
主持人慌忙说:林郑月娥女士,那请您赶快坐到主席台上来。
既然决定了要走放宽路线。那么接下来一个月,我们生活还是有盼头的。我们起码知道:比起深圳湾,去往外国的飞机会先通;老人家们现在赶紧打针,很快重症就会减少;现在经济寒冬是暂时的,一个月后春天就会到来。
既然没办法清零,没办法像深圳那样雷厉风行封城。不打紧,最重要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我们能在什么时候达成这个目标。
最后,感谢所有医护在第五波疫情中的付出。也感谢内地对香港的支援。
skr
已经有新地主阶级的地方,都是炼狱。
说实话,压力大的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