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痴迷买房这件事? 第1页

     

user avatar   ao-zhou-nan-hu-shi-ni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直播的时候说过这事。

我在阿德买的准富人区的townhouse租出去了,月房贷2100刀,租金差不多2300,然后全家租了个上班近的便宜的破房子先苟着,等硕士毕业了换个好工作再换房子。

租我房子那个人,是单亲爸爸,自己带着两个十几岁的儿子,好像做点啥子零工,出手阔绰,上来就预付了半年房租。

澳洲对于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单亲家庭,残疾人,精神疾病啥的,都是有比较好的补贴的,像这种带两个未成年孩子的单亲爸爸,补贴都够他吃的了,他再做做现金工,账面上收入为0,国家还得给他失业补贴。

这也导致了他只要花很少一点钱,就可以住上我拼命打工做护士,做贷款,买的房子。他的孩子,还可以上准富人区的好学校。(别看我这个是准富人区,学校不差的)

总体来说,在发达国家,买房不是刚需,收入一般般,赚不到啥钱的,也能靠着政府补贴租房子,生孩子还能领补贴,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确实也有炒房的,但是老百姓普遍没啥抱怨,反正你炒你的房,我吃我的补贴,租房子反正有政府出钱补贴。

国内的话,说句大实话,很多人硬凑六个钱包买房,甚至把老人的养老金拿来还房贷(我堂哥的房贷,我奶奶每个月用养老金在帮着还,你敢信!!!),这种人,在澳洲,其实没必要买房,租房也挺好。租房,找对象,生孩子,孩子读书,干啥都不耽误。

但是在国内可能么? 不买能行吗?不买找的到对象么?

我以前在上海的时候,有时候去足浴店,和几个按摩工聊天,按摩工告诉我,她刚在老家买了房,过年回家非常有面子,就是房贷有点厉害。。。。


user avatar   tao-yu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笑,最近刚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

中国人的一大特点就是极致的仓鼠症,永远在为灾年做准备,今年丰收了一定要考虑留三年余粮免得荒三年嗝屁了,如果有钱了一定要买土地这样通用资产才能安心。

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直活在匮乏中,生活在一个随时就会朝不保夕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唯一要做的就是卷,抢占更多资源,然后换成资产,继续卷,换成更多资产。

刚刚好我们历代以来的统治者也奉行一种把民众压在差一口气嗝屁的界线上的权术,认为只有拼尽全力挣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富国强兵建设国家的事业中的民才是好民。

像商人这种喜欢奢靡享受,赚了好多钱还他妈不上交国家的东西就应该统统当成年猪宰了。

结果就是整个中华文明一直在进行一种沙雕循环:

统治者努力让民活在生存线上,民活在生存线上没有安全感于是囤粮买地。

一部分民掉到生存线下破产,另一部分民通过兼并他们的土地变成中层地主继续屯粮。

因为粮都屯着,生产出来的物资没人消费,经济变差,国家没钱,统治下移。

地主威胁到皇权,皇权开始秀操作,试图把地主们送回生死线。

地主们带着破产民造反,不管谁赢,新的统治者继续让民活在生存线上,民继续因为危机感屯粮。

初中课本就告诉过我们经济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产和消费。

工人生产1,给工人1报酬,工人用1报酬消费回1产品。

这叫经济循环。

而中国人就厉害了,中国几乎没有消费环节,一切消费都是为了囤,不囤不知道哪天就死了。

赚了钱,能藏在房梁上就藏在房梁上,能埋到地里就埋到地里,能存进银行就存进银行。

你让我拿这钱去花?你这人真不会过日子。

这时候有个稳定升值的资产,那中国人不疯了一样去抢才叫奇怪,他们买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能够“存钱”的地方。

在古代这存钱增值的东西叫田,只是现代买不了田了,这才换成了“房”。

在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时代,买房收租就是古代兼并土地之后把地租给无地农民。

本质上就是先积攒资本,然后躺在所有权上吃白息。

另一个古老的拥有这种属性的行业叫放款子,也就是所谓的高利贷,想把这个行业弄起来的也不少呢。

想想前几年吧,多少人是以“家里几套房”作为资产标准的。

家里几套房真的比得过现金一千万?

比不过,但是大家就是觉得,那实打实的钢筋混凝土踏实,一千万好像不知怎么就会消失一样。

对海盗文化的某些文明来说,今年遭灾了,不慌,找个地方抢了就好了。

对我们来说,抢?抢谁啊,去的人少了被周边的蛮子砍了,去的人多了还不够干粮钱。

一个永远在对抗风险的民族,即使不买房也会去买其他硬通货用来对抗风险。

比如说俄罗斯乌克兰打起来之后我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要不要买点黄金?”

说难听点,中国人如果不从骨头里改了这种文化,那中国人就不配过好日子。

因为你不消费,所以你只是生产的工具人,你只配吃脚皮酸菜面,上面根本就没有规范你们消费市场的意思。

真正生产出来的产品,那是要出口国外的,给那些花钱的外国姥爷吃,用来赚钱的。

中国人做工蚁生产产品,然后把赚的钱拿去囤让自己感觉倍儿有安全感的“资产”,产品拿到国外去卖,这经济不就跑起来了吗?

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呢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就死都不愿承认买房是最有效的投资啊?

辛辛苦苦干实业结果资本增值速度完全比不上房价增值速度的新闻和例子难道少吗?

别人有钱有能力能供得起房子你让人不去赚这钱,你觉得别人是脑残吗?

就算现在房价跌了,那前几年那些炒房暴富的人的钱难道被系统回收了吗?


user avatar   wang-ke-dan-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把房子捆绑公共资源再卖出去的时候,它就不再是房子,而是一种阶层特权,这种特权会传递给下一代,高昂的房价会自然形成阶层壁垒,有特权的还要多投资垄断这种特权,等后来者用更高的代价从自己手里买走,后来者越来越难以突破,直至阶层固化为止。

居住属性保护缺失,如果我租赁了房子,按道理是拿走了合同期内的权利,这部分权利应该不受任何侵害,现实中很多人盯上了这个买卖,居住权利很容易被剥夺,保护缺失且维权难度极高,在大城市甚至形成了黑产,蛋壳最后的处理结果如何呢?反正热度过去了也就没人在意这个事情,就当事情完全没有发生过一样。

租售同权更像是一个大饼,年轻人都是经济体的未来,喊了多年的租售同权毫无进展,一个学区房改革都举步维艰,更不要说租售同权,没人会愿意让利给经济未来,更多的是向未来索取,比如降低首付也不愿意降低房价,增加未来杠杆的方式维持资产泡沫和既得利益。

当然,一旦这种阶层流动的意愿被打破,这种公共资源的捆绑也就没有意义了,你待价而沽也未必有下家愿意在经济下行中冒险负债接盘,后来者愿不愿意、有没有能力再为这种几十年的劳动换来的公共资源买单?现实中无非是婚育延后,生育意愿进一步下降,没有需求,阶层流动大饼就没有了约束力,只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想,未必都会按照剧本设计的来。


user avatar   xiamend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租售同权,没有福利社会,没有健全的租房制度,不痴迷也只能硬着头皮买呗。


user avatar   cheng-q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于几个原因:

第一,这些年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各开发商一起把中国的房子打造成了一个具有保值增值的金融理财产品,基本上90%以上的概率都是只涨不跌,而且流动性还很好。政府希望大家买房,多买房,买各地房子,通过房地产市场抽水来搞基建、发公务员工资和奖金。

第二,因为没有房地产税房子的持有成本太低,基本上没有,固定资产没有持有成本,这玩意就像鸦片一样吸引人用来做家族资产积累和传承了。

第三,这些年中国其他投资渠道基本上像屎一样。股市—动不动亏的裤衩都没有;p2p—你想着别人的利息,别人想着你的本金;银行理财—原油宝的缩影,搞不好你还的倒欠银行的钱;存银行—利息还不低通胀。老百姓被骗了一圈回来发现还是买房子诚不欺我呀。

第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土豪,手里有了闲钱。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也曾经不那么痴迷买房。

我先拿自己家的事举个例子吧。

1994年,我们家买了第一台彩电。29寸,长虹的,花了7000多。

什么概念?

2003年,我大学毕业,武汉的房子也就是十来万一套。

你想想,1994年,7000多的彩电,当时我初中,记不大清楚,爸妈工资加起来撑死应该也就几百吧。

凭什么我们当年敢花费超过全家一年的工资总额,十分之一套房子的钱,买一台彩电?

为什么我们当年不痴迷买房?

因为老爸单位分房子。

因为老妈肺结核来武汉住院,单位工资照发,公车送医院,工会主席带着公司财务陪着在医院缴费(公费)办手续。

至于我们家之外,单位的小年轻还有痴迷于台球,气枪,摩托车的(我尼玛,他们从哪里搞到油的?那时候连加油站都少)。

我知道,有人要咬牙切齿了,“工贵”嘛,我懂。这帽子我戴了。

然后就是下岗。这下大家满意了?打倒了“工贵”,享了那么久的福,也该下来接地气了,这很公平,社会规律,认了。

(这里插播一句,凭什么农民就该受穷受苦?要我说,就该全国都当“工贵”,要不然,凭什么说“四个现代化”)。

故事还没完。

2013年,我们家贷款买房,同年,花1500买了台29寸的电视(狗X!当年“大脑袋”29寸彩电卖7000多,害老子差点高攀不起,现在的29寸平板液晶彩电只卖1500,让你狂!)。

2021年,我们咬牙一口气掏出十几万,提前还清了贷款,那台2013年买的电视还在——现在也还在,到今年快10年了。

为什么我宁可一掏就是十几万扔在房子上,也不舍得换1500的电视?10年都不舍得换?

我们已经上过一回当,不会再上了。

我们家命犯电视。

倒霉就倒霉在买电视上。

买电视会遭报应的。

你买电视,人家会眼红你是“工贵”,活该打倒。你买房,人家反倒相信是“历史的进程”,服服帖帖。

至少在可预期的时间段内,你们总不能再把我当“房贵”又打倒一次吧?就算是收房产税,我们家就这一套自住房,也未见得就收到我们头上。再说了,前头还有一堆连贷款都还没还清的顶着呢,要慌也不是我慌。

我老婆同事家,两口子一次性全款拿出400万买学区房。但他们十几年没看过一场电影,哪怕一张票才40块钱,只有一套房子的十万分之一。

当“工贵”是一定会被打倒的。消费,是原罪,是注定会跌得粉身碎骨的。

但买房子不会(起码几十年内不会)。买房就是满门忠烈,买房就是政治正确,买房才有立锥之地,买房才能登堂入室,买房就是坚如磐石,买房就是稳如泰山,买房就是全民共识,买房就是赎罪券,买房可以逢凶化吉。

买不起北上广深的房子就在省城买。买不起省城的房子就去县城买。县城的房子买不起就去镇上买。连镇上的房子都买不起,那也得花钱把农村老宅翻新。

中国人不是痴迷于买房,是痴迷于安全,正确。

旧社会田产代表着安全,那就痴迷于买田置地。

后来打倒地主老财,你工人爷爷来了,那就痴迷于进厂(“工贵”)。

“工贵”被打倒了,就痴迷于买房(以及考编)。

我们中国人,只想找到不会被打倒的东西以傍身。

只有“正确”,才不会被打倒,才安全。

买电视是“工贵”,小烧烤是“吃货”,游戏机是玩物丧志,谈恋爱是“海王”,看电影是“小资”,旅游是“文青”,喝咖啡是“矫情”……

承认吧,我们打骨子里就是反消费的,我们对消费的理解,四舍五入约等于浪费。下决心“刺激消费”不亚于下决心给癌症晚期患者注射吗啡。瞅这几个字都透露着一股咬牙切齿。

我说家里曾经是国企职工,只要一谈当年的生活,百分百挨骂。

我谈买房,大家对我无可奈何。

还是买房最安全,最理直气壮。

买房的本质是储蓄(生孩子也是)。

诶,这个好!鼓掌!

这就叫“稳定压倒一切”。

政治正确大过天。

真是迷死人了。


user avatar   shao-fei-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哪有那么多理由……又是民族性又是安全感的……其实就一个原因——因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买房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极限点的甚至几年就翻个番,对于普通人来说押宝买房子是翻身最好的机会,运气好到爆棚的甚至可以直接实现财务自由。押房屋涨价获得的收益远远大过房子本身,RMB全国通用,想留有地方住、有租子收,想润就兑换成外币润走,完全看自己心意。

如果告诉他们,从现在开始你买的房子每年稳跌5%,还会有那么多人买房吗?别说学区什么的,明确告诉买家——你1000万买的学区房明年变800万,后年变500万,大后年你挂100万都没人要,还会有那么多人加杠杆也要上车吗?


user avatar   ye-se-47-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人痴迷发财而已。

以前房子不贵的时候,放弃单位分房或者低价转让福利房指标的比比皆是。

现在大家痴迷买房是因为以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买房是个懒人理财手段。

如果未来十年房子平盘或者下跌,你看中国人还痴迷买房不。


user avatar   yumaiguihuatongzai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万块一平米的房子,两千五的成本,两千五的利润归许皮带,剩下的都归地方政府;

两万五的土地出让金,

60%拿来给体制内发工资;

20%投资一些垃圾企业垃圾项目(成都投资锤子科技,河南南阳加水就能跑的青年汽车);

20%投入基建(拆迁,渣土,混凝土…领导家属全产业链参与);

你父母几十年的血汗,你未来三十年的血汗,就是拿来这样用的;

不怕你不买,把公共资源往房子上一捆绑,你买不买?

正常纳税是不配享受城市公共资源的,这笔贷款三十年的进城税交了才有资格。

牛马干活就有窝棚草料,很多人拼死工作不过糊口,到死也换不来一个水泥笼子,什么叫牛马不如,这就叫牛马不如。




     

相关话题

  你怎么看 80 后夫妻用 3 个月工资在鹤岗全款买房一事?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回家乡安家,你怎么选? 
  如果深房理毁灭证据,不配合调查,联合调查组是不是没有办法出找到深房理非法集资的证据? 
  通货膨胀对什么人有好处?普通人如何应对或是从中牟利呢? 
  2022年,房地产很难暴涨了,年轻人还要不要买房? 
  如果这辈子不结婚,不生子,不买房,一辈子过的会不会很舒服? 
  中国号称基建狂魔,为什么山西省高铁那么少? 
  购置房产和古代地主兼并土地的区别是什么? 
  当下的建筑行业低迷还会持续多久? 
  为什么到处都在说房价要暴跌? 
  未来10年房子会贬值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2022年日本7.4级地震后在外文互联网上出现的大翻译运动?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痴迷买房这件事?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