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中国考古学的民族主义有多重?近年来又有什么改进? 第1页

  

user avatar   linyi8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理解,学者并不是在真空中做研究,如果整个社会思潮如此,受到民族主义影响是不可避免的,无非是影响程度如何、研究课题与民族主义关系有多大的问题,而且很多具体的研究成果也会被民族主义宣传利用。但这并不是说,“影响”就是出于民族主义或其他政治目的而可以随意杜撰和解释考古材料,更多时候民族主义只是限制了学者的观察视野,把目光聚焦在特定问题和范式中、相对轻视其他方面,造成某些学术领域发展的障碍。

世界范围内,考古学真正不再赤裸裸地服务于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事务,差不多要晚到二战以后。而且,直到现在民族主义也没有消退的迹象,它与考古学的联系表现得更加潜移默化,特殊情况下还是非常显著。

中国考古学诞生时的老师(包括欧洲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只有新大陆考古学例外)本身就有极其鲜明的民族主义底色,最基本而普遍的表现就是用文化-历史考古学的方法,把自身族群历史从所知的文献记载追溯到更加久远的过去,同时一些重大发现则成为宣传话语中巩固民族认同的证据。以致于有学者声称,民族主义就根植于考古学这个概念之中,而且是考古学发展的唯一原因(Diaz-Andreu 1996),以及,在考古学与民族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几乎天然的、不可避免的关系(Kohl 1996)。至于考古学对民族主义的作用,有学者称,没有考古学,民族主义便无所作为(Slapsak 1996)。再加上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新史学的发展造成某种亟需考古来填补的古史“空白”,所以可以想见作为学生和追赶者的中国考古学会沿着何种路径发展。

如果说中国考古学和欧洲有什么不同,大概有两个背景值得注意:

1.中国是体量巨大的多民族国家,不像欧洲的民族国家那么碎片化,因而需要在国族主义(或者利用传统的正统观塑造华夏-汉族主义)和少数民族之间达成平衡。一方面是民族间交流、融合讲得多,冲突讲得少;另一方面,即使后来由传统的中原中心论转向多元论,各区域之间统一性的一面仍然是要强调的。假设20世纪中国的政治长期维持军阀割据或者联省自治的那种状态,甚至发明出类似欧洲的小民族,那样的话考古学研究的面貌必然和现在大为不同,虽然都是民族主义,但肯定更加强调各区域/族群的特色和传统而鄙薄大一统。

2.建国后前三十年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时期,国族主义相对让位于国际主义。在官方宣传话语中,新石器考古材料是要证实原始共产主义而非文明起源,商周考古材料优先用来论证阶级斗争而非三代文明传统(如贵族礼制)的连续性。当然,某些时候,我们把美帝、苏修和越南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化北来说、中国文化南来说当作反华活动来批判,但这只算是民族主义的自卫反击。真正构建自身的系统论述、补上文明起源这一课,是1983年夏鼐在日本做的《中国文明的起源》演讲。如果不是因为政治因素的干扰,这个课题完全可以更早开展起来,事实证明这个阶段也根本不可能绕过去。

夏商周断代工程遭受批评如果只是出于和政府或民族主义的关系,是很屈的。包括欧美在内,很多国家都存在政府出资或出面组织的大型考古项目,中国作为后来者无非只是做得晚了一点(如果说有出格,多半是因为民众过分相信有政府背书的学术研究;其实,凡是有点批判性思维,应明白任何一项人文社科研究都不会成为历史终结者)。

就好像现在奥运金牌很多了,单纯追求竞技体育的金牌乃至举国体制的正当性都受到质疑,但是,不能否认奥运金牌确实曾对八十年代的中国很重要,付出一定代价获得金牌在当时不是没有道理。

最近二三十年考古学的改变其实相当明显:

1.学术目标和方法更加多元化,在全面复原古代社会的宏大蓝图中,其实没有多少是和民族主义直接相关的,比如环境、生计、聚落形态等等,而且这种研究需要的经费比原先那种还要多得多。单纯靠年代学和文化谱系的考古学研究虽然还有,但只是众多方法之一,地位下降得很厉害。

当然,直到现在,把三皇五帝和考古遗存相对应的研究还存在,对最早的中国的讨论也很热闹,类似这种话题在外国人眼中也还是和民族主义脱不了干系,但是一个包容多元的学术环境中应该是允许的,实在没有必要为此大惊小怪。就像也有很多学者投入商、周、秦、楚、匈奴、鲜卑族源的考古研究中一样,没有证据表明学者们厚“夏”而薄彼,或者学术资源配置是向谁倾斜的。

关于以往的夏文化研究:

这里表述的观念就和断代工程是相反的,如果后者民族主义的表现,那这就算是“改进”?

当然啦,现在这种学术环境下什么都可以说,此处看似先进的观念可能在彼处就是被解构的对象:

不同时代的史料是不同时代观念与目的的产物,过去的史料不能简单地被新的史学叙述所采用。虽然,古代“天下观”下的“中国”与当代民族国家的“中国”本不属于同一话语体系,概念的内涵外延均不同,相同的名称——“中国”在不同时代有完全不同的内涵,不能拿过来直接套用。但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学研究中,两者往往被混淆起来,等同使用,甚至据此追溯“最早的中国”。……

那么,两者又为何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呢?古代“中国”概念如何由“天下之中”、“国之中”的含义演变为具有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性质的内涵?某些考古学文化如何成为所谓“最早的中国”,并被视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源头的呢?

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与当代民族主义史观和民族国家历史叙述的建构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是近代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话语体系构建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民族国家思维方式下,特定国家和群体寻求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和精神故乡的诉求。

我们可以将当代中国范围内某种进入国家文明阶段的考古学文化定性为国家政治体,乃至东亚地区历史上出现的“最早国家”,但似乎不宜将它们理解为具有当代民族国家性质的国家政治体,更不宜视之为当代中国所独占的,排他性的“最早的中国”。

虽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这些早期文明遗存处于当代民族国家——中国的地理范围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它们、研究它们。但如果我们突破当代民族国家的思维和视角,将它们至于东亚、世界乃是人类历史的视野中来理解和看待,它们不能等同于当代“中国”,不能称为“最早的中国”,也不为当代中国所独占、独有、独享,它们是东亚最早的文明,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之一,人类共同的财富。据现有认识,我们可以说,良渚文化,乃至陶寺文化、二里头文化等是东亚地区的原生文明,周边地区后来陆续出现的都是受它影响或冲击而产生的次生文明。无论是玉器制作、青铜与铁器冶铸技术,还是玉质、青铜质礼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制度和思想观念等都对周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它们是东亚文化圈共同认同的历史。以世界的眼光,而不是以民族国家认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古代文明将会带来认识上的很大不同。

摘自徐良高、周广明:《当代民族国家史的构建与“最早的中国”之说》, 《南方文物》2016年第4期


2.把中国的问题置于世界考古/历史的背景下,有了更多的国际关怀,心态也更加开放。特别是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不再避讳那些外来文化输入的成分,反而成为热点问题。当然这和时下中国综合国力和自信增强有直接关系,通俗地说,我们现在真的已经不需要靠新发现一些老祖宗的成就来提到民族自豪感了。就好像女排还会夺冠,我们还会庆祝,但那种感觉和80年代完全不同了。轻舟已过万重山,一些曾经涉及民族自尊心的问题现在脱敏了,当然也就有资本重新审视之前积累的问题。

原来中国学者基本只关心中国考古,最多拓展到和中国问题有关的邻国,这不仅与大国地位不匹配,而且横向比较无论是理论方法还是具体材料,也比历史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差得太远。最近终于有改变了,主动走出去做田野项目。但是想把世界考古建设成世界史那样的一级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于如何评价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虽然他不是做考古的,但是也不会有什么本质差别。这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在前三十年是很难想象的,别说是帝国主义分子,哪怕他是考古学的祖师爷,只要49年后跑到对岸,身为学生辈在文章中提到他也只能以匿名的形式出现,见微知著,当时很多事是受到学术以外的因素的限制。我想,这种政治氛围是个正常人都不想再回去了,而且它也只是特殊年代的产物,不能把这个阶段的中国考古学的某些特征当作常态。

关于提问者提到的苏秉琦先生,也是类似的问题。就是后来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不理解苏氏所谓“两个怪圈”对学者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当然也就对苏大胆激进不拘一格特别是不下定义单纯从材料出发的研究方式会有微辞。(其实从张忠培先生的文章中不难感受到他们对各种模式、套路的极端反感,这很可能是被前三十年的条条框框害惨的真实反映。)如果“中华文明无限上溯”是指将早期国家推到5000年以前,现在看来并无大问题;如果指的是他说的“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这似乎表明他不理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直接把新石器的研究方式简单向前推,这在《中国通史》第2卷中有很多表现。

还有很多回答提到网络上“逆向民族主义”严重,甚至“占据了主流舆论阵地”。言过其实,在当下根本掀不起什么大浪。还是那句话,我们早就过了那个阶段,没必要把异见都打成阶级敌人,且不说怎么透过言论看别人的目的,就算散布这类看法真的居心叵测,又能怎样?没超出法律框架就不必理会。历史经验表明,我们总是把看似出格言论的恶果估计得过于严重,而把设置种种防民措施的代价估计得过于轻微。


虽然在国内,好像考古学这种和现实关系不大的学科中如果牵涉民族主义,就多少有了一些负面和敏感的意味,但这种局面早晚会改变。其他国家考古学中的民族主义其实学者并不讳言,详情参见:

Diaz-Andreu M, Champion T. (eds) (1996) Nationalism and Archaeology in Europe. UCL Press.《民族主义和欧洲考古学》

Kohl P, Fawcett C(eds)(1996) 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the Practice of Archaeolog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民族主义、政治和考古实践》,是讨论全球范围各国考古与民族主义和政治的关系的论文集,包括纳粹德国、西班牙、葡萄牙、巴尔干各国、苏联-俄罗斯、高加索地区、中国、朝鲜、日本等地

Meskell L. (1998) Archaeology Under Fire:Nationalism, Politics and Heritage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 Routledge.《战火中的考古学:地中海东岸与中东的民族主义、政治与传统》

Diaz-Andreu M, (2008) A World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Archaeology: Nationalism, Colonialism, and the Pa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世纪世界考古学史:民族主义、殖民主义和过去》

总之,1.不止中国考古学,大多数研究自身历史的考古学不可能与民族主义划清界限。2.民族主义不是贬义词,只要不是在思想文化上实行专制,宽容环境中多种思潮或理论正常地竞争,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危险。3.一些西方学者,从沙伯力(Barry Sautman)、舒喜乐(Sigrid Schmalzer) 到贝格利(Robert Bagley),确实对中国考古学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批评,但是误解也很多,关键他们指出的问题与民族主义的关系过于间接,而且中国考古学自身的更新非常快,曾经有很多不同观点间的争论确实可以以中外划线,但也许将来就不再是问题了,因为老一辈的人都去世或将要去世了


user avatar   feng-jin-80-85-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相关话题

  割席断交是否是碗毒鸡汤? 
  世界各国和地区有哪些以为“中国能我也能”然后悲剧的事例? 
  自古死于话多的名人有哪些? 
  为什么1848年突然间整个欧洲就都被革命浪潮卷入? 
  读四库全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评价万历皇帝绝食? 
  我想问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吹嘘的所谓的中国钢铁会不会是印度的 毕竟印度有最好的铁矿和刀剑工艺? 
  如何客观的评价张謇? 
  历史上有谁的阳谋或阴谋把自己玩死了? 
  为什么相对「清华简」,对「上博简」真伪的质疑相对较少?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打游戏嘲讽?
下一个讨论
怎么看待《变形金刚 3》里的擎天柱?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