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米尔(伊玛目·沙米尔,又译 沙米勒)
一位优秀的传奇军事家。我大概是至少六年前了解的他,当时我是个军迷,极为敬佩他(曾经是我梦想成为的人)。生于达吉斯坦,父亲为铁匠同时也种地。
他曾经指挥车臣、达吉斯坦、印古什、阿布哈兹人,高加索的切尔克斯克及鞑靼等高加索居民抵抗沙俄入侵。抵抗25年之久,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少量部队对抗数量、质量均占优势的沙俄精锐并取胜。最极端的情况是1:13的劣势仍获得胜利。擅长奇袭式攻城和游击,多次以劣势兵力偷袭俄军据点要塞并成功占领。
曾经是高加索伊玛目国的将领,曾经在君主被围困时回军救援。君主忌惮其功高盖主(在主张上也有分歧,沙米尔主张抵抗的基础上谈判),将其解除兵权、软禁,并组织对俄进攻(但失败)。为避免同室操戈,他没有选择对抗。
进攻俄国失败后不久君主被暗杀,沙米尔重获自由,被推举为君主。边打边谈判,又暗中贿赂俄军将领,俄国不得不与1834年谈和。1836年,俄国不宣而战,但沙米尔于1841、1845年分别两次歼灭俄军主力,处决十余名俄军将领。1847年,俄军以25W兵力包围4W4K高加索军,高加索军伤亡半数,突围成功。1848年,勉强击退俄军。
1858年,俄国大举入侵高加索,于1864年彻底占领高加索。
整个高加索战争中,俄国、格鲁吉亚最初兵力为俄军15W7K人,格鲁吉亚巴格拉季昂军4W2K人,第二次战争俄军22w人,第三次13w人。高加索军所有战斗人员最多时3W2K人。高加索士兵基本上是自幼会用武器的山民,农民牧民等,武装自备(还有人穿盔甲像中世纪的武士),基本上没有正规训练也没有什么纪律可言,外加少量来自奥斯曼、波斯的志愿者,也是自备武装。
沙米尔为人谦逊,拒绝了人们给他的所有尊称,厌恶别人称之为英雄。始终以一个普通山民自居。
儿时接受教育,年轻时自学很多知识,也去过奥斯曼帝国。热爱学习,是一个出色的学者,通晓文学、历史学、哲学、神学、逻辑学等等。同时精通剑术。有思想。对待愿意投降的俄军也是非常宽厚,但拒不投降者往往被酷刑处决。
高加索的宗教派别众多,族群众多、文化众多,即使在车臣人里十几个部族间也有世仇。沙米尔没有武力整合,而是以虔诚、人品和宽容团结了一向争吵、混战不休的山民。
沙米尔在向俄军有条件投降后,先是被流放,然后流亡奥斯曼。
沙米尔有5个妻子(一说4个),其第一个妻子是俄罗斯人(在战争之前就结婚了)。沙米尔和俄国妻子的儿子后来成为沙俄少将,沙米尔的另一个儿子成为奥斯曼帝国元帅。在第十次俄土战争中,那个做俄国少将的儿子试图劝降做奥斯曼元帅的哥哥,未果,不愿与其兄兵戎相见,于是退休。
ps:在20-21世纪,曾经和俄国为伍的东正教格鲁吉亚人,也同杜达耶夫总统并肩作战,对抗俄国的威权统治及其在车臣的极端政府、毒菜伪政权。
谢邀
我要讲一个漫长又悲伤的故事,因为这个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
北宋末年,在文艺青年、足球国手宋徽宗和蔡京杨戬等水浒天团的英明领导下,宋王朝危如累卵,边境被金国全面突破,宋徽宗在这时候不是想的顽强抵抗,而是把锅传给儿子,自己带着一帮人溜溜球
万万没想到,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也是守城鬼才,本来汴梁有二十余万正规军,然后被俩投降派劝两句,就以“经济问题”复员一大半,决战时只有不到7万人,以及张叔夜(也是水浒熟人)的万把民兵,守了几天,没打过,投降
靖康之耻,宋朝历史上最耻辱最黑暗的一个月
宋钦宗去金营议和,金人索要天价战争赔款,张口就是“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粮草骡马无数”,这是一个很明显无法达成的数字,宋钦宗同意了。。。
靖康之变是农历11月,公历1月左右,同意的结果就是,汴京城内的人(从权贵到百姓)被各种洗劫,最后连要求的十分之一都没凑出来(略有出入)。金人又要美女,一开始还是选长得好看,从大内挑宫娥,到后来,流浪大妈化个妆也送过去;整个汴京,一片死寂,一片绝望,活不下去了,就开始自杀(自杀者甚众)
抢完杀完爽完的金国人,带着俘虏的俩皇帝,踏上北归的路,但是第二年,无人能挡的金军再次南下的时候,屡屡碰壁,各种败仗,看似已经是一座死城的汴京,居然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重新焕发生机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独守孤城,东京留守,宗泽也
宗泽(1060-1128),北宋名将(注意这个称谓)
这个名字我相信很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但是这个人有个部将或者说弟子,是个汉语圈的人都知道——岳飞
宗老师66岁以前的人生,都是一位清廉正直,不怕背锅,爱民如子的地方文官,本来已经退休了,在家养老美滋滋(义乌人),结果有人告发他诬陷道教,被编管(类似于劳动改造)了几年,妻子陈夫人在这期间逝世。
抗金形势严峻,朝廷北部郡县地方官都不到任(怕死),宗老师带着十几个人就走马上任了,国家不分青红皂白,他却未因势取国家。到了磁州(今邯郸附近),开局十几人(老弱残兵),修城池,搞水利,搞军火,招民兵,半年,发展了一只10万人的队伍(精兵)
金兵南下,攻陷真定(心疼赵云),顺路打了个磁州,宗老师气定神闲,门都不开,就和金兵对射,射了一段时间,金兵发现不对劲了,己方战损远高于宋军,有两个原因,1是宋兵有城墙,2是宗老头坏得很,用的高科技(神臂弩),这次,也是宋军第一次击败金兵,整个河朔地区抗金形势一片大好
宗老师对于人心也是洞察十分透彻的,金国人要和谈,赵构(当时还是康王)屁颠屁颠就去了,路过磁州,宗老师悄悄跟赵构说:千万别去,赵构夜都没过,直接回去了,为南宋保留了延续的种子
宗老师真正的贡献,是在北宋行将灭亡和灭亡后的一段时间里,以天下兵马副元帅和开封留守的职位,多次力挽狂澜,守护都城。
宗老师接手的时候,是一个绝对的烂摊子,惨淡到不行,宗老师也不抱怨,进开封第一句话:“偷东西的,不管偷多少,一律军法处置”,平息了开封城里的盗贼,百姓安宁
然后,宗泽老师,完成了一个史诗级的操作:说降王善。
王善是河东大盗,手上人马70万,而且还有一万辆战车,宗老头羡慕的两眼发光,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搞到手,然后终于有一天,宗老师按捺不住了,单枪匹马跑到王善的大营,二说不说,就开始哭,哭完就舔:“朝廷多事之秋,有一两个像你这样的人站出来,怎么会有金国人的事呢”,王善也是个老实人,看宗老头哭了,他也感动的不行:“怎么敢不为朝廷效力”。空手套白狼,佩服至极
然后,宗泽老师,按照这个思路,在开封附近,招降了另外数十万盗贼和民兵,招降建设两开花,宗泽一边搞定盗贼,一边搞建设,开封已经恢复了很多,一直上书要求皇上回都城开封(宋高宗赵构比较怂,一直在行在临安),由于自己怂,和奸臣阻挡,宋高宗一直没去
兀术(很熟吧,日后被岳飞吊锤的那个)趁这个当口,想占领开封,结果连开封砖都没摸到,就被宗老师打回去了,此战之后,整个中原地区都听宗老师的,抗金形势一片大好,甚至宗老师还忙里偷闲,客串一把教导员,说降金国被俘将领,搞定刺头岳飞,并多次打退金国进攻
人都是崇拜强者的,金国人就喜欢评价强者,比如“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在宗泽这里,比较简单,就是三个字的称呼“宗爷爷”(史载)
可是,历史注定无情
宗泽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请求圣驾回京,都被黄潜善等人破坏了,忧愤成疾(这个病在古人身上频率相当高)
已经在弥留之际,岳飞这帮手下武将进来问候宗老师,宗老师压根就没说自己身上哪儿不舒服,就说了句:我死了,你们好好抗金。诸将点头哭着出去,这其中,很多人,都是后来的名将。宗老师长叹一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病入膏肓的宗泽没有一句话念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大喊三声:“渡河!渡河!渡河!”溘然长辞,享年70岁。
开封哭了3天
然后,由他的儿子和岳飞扶柩至镇江,与陈夫人合葬于此
“对不起了,老婆,生前命给国家了,死后,好好陪你吧。”
宗泽留下的遗书,仍然主张赵构还都开封。谥号“忠简”
我想,这段故事,一定要有人知道
重重天威之下,没有希望无比渺茫之时
很多人会选择低头,很多人甚至会跪着
但是华夏五千年,总有一些站着的人
宗泽就是一个,站着的人
将军走好
三跪九叩
我来说说两个少为国人所知的传奇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传奇又有趣。
朝永振一郎与汤川秀树
日本人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是1949年,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当时获奖者是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1907-1981)。第二次获奖是1965年,获奖者是理论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1906-1979)。
他们两个人在同一所学校度过了中学时代,从高中开始在同一年级学习,大学也在同一研究室研究尖端的物理理论。他们拥有相似的家庭背景,相似的教育背景,但是却有着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针锋相对的个性。朝永内向,规矩,思考严谨缜密,习惯用扎实的数学知识一步一步进行推导,最后用最简洁直接的方式得出结论,而汤川外向,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对同一个问题喜欢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最后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解题思路。
汤川秀树
邂逅物理学的中学时代
他们两个人都出生在东京并且后面都搬到京都,两个人的父亲都是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的学者。中学时两人都就读京都府立第一中学校,由于朝永比汤川高一年级,中学时两人互不相识。但在中学时候,有一件事情燃起了他们对物理学的热情,那就是1922年的爱因斯坦访日,两人虽然没有前去参加,但都读了石厚纯写的解说书,从那时起,他们萌生了对物理学的憧憬。当时日本的中学时5年制,但如果4年级参加高中考试合格的话,不到5年就可以初中毕业。当时知识广博、融会贯通的汤川顺利在4年级时通过了高中入学考试,成功升入同在京都的第三高等学校,而朝永虽然成绩优秀,特别是数学、物理都是接近满分,但因身体不好,最终在中学读了5年才升入同一所高中,于是,年长1岁的朝永成为了汤川的同学。
朝永振一郎
萌发个性的高中时代
4修的汤川和学了5年的朝永,于1923年参加了同一届考试一起升入高中,进入三高的理科学生共162人,按考试成绩排名,汤川第8名,朝永36名,两人的排名都是非常靠前,只是朝永的身体健康缘故,考试发挥稍微逊色。
在三高力学课的记分册上,记录着汤川和朝永高中时代的成绩,朝永成绩出类拔萃,4次考试成绩全部在98-100分之间,汤川成绩也不差,在83-100分之间浮动。据力学课的小崛老师回忆,对于问题,朝永给出的是构思很好的解法,而汤川更专心于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解法。汤川自己也回忆说,朝永善于用严谨的方法解决问题。
朝永从姐夫那里听说了汤川,得知汤川相当能干,不管力学还是其他科目,对于考试的问题,从不用课堂上讲的方法求解,而是会用不同的方法。中学时代,在几何考试,汤川没有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证明,结果被判为错解,那件事让他突然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被转变时期物理学的魅力俘获
受崛老师的影响,1926年,他们两个都升入京大物理学科。这时物理学正处于转变时期,1900年量子假说发表,1913年,N.玻尔根据量子理论发表了氢原子理论,1925年至1926年,W.海森堡、M.玻尔、P.约尔丹3人发表了矩阵力学,E.薛定谔发表了波动力学,这些理论使得量子理论在更广范围内适用成为可能。
汤川和朝永在大学时燃起了学习量子力学的热情,大学3年级开始,他们被分配在研究室工作,在只有同事没有指导教师的环境中学习,汤川和朝永要想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一种线索就是外国学者来日演讲。1928年,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 W.海森堡的老师 - A.索末菲在理化学研究所和京大进行了演讲,1929年W.海森堡和P.A.M狄拉克在理研和东京帝国大学进行了演讲,同时,狄拉克也在京大做了学术演讲。
从左至右:仁科芳雄、片山正夫、大河内正敏、海森堡、长冈半太郎、狄拉克、本多光太郎、杉浦义胜
1929年,朝永去东京听了两人的演讲,在保存下来的海森堡、狄拉克与京大教员和学生合影的照片里,也能够发现汤川的身影。海森堡和狄拉克当时还都是20多岁的青年,跟汤川和朝永只相差几岁,但年轻的两位外国学者却已开创了道路,这也给日本的两位年轻人带来了一定的刺激。
汤川秀树与爱因斯坦
岔路口的分别
大学毕业后,汤川和朝永作为无薪助手,在没有研究生的玉城实验室继续做研究。但是,日本离作为研究中心的欧美太远,最新信息到达这里需要很长的时间,当两人刚刚解开一个新问题时,刊登了相同研究内容的杂志却也到了。
这时(1931年),又有一个人来日本讲学,这次不是外国人,而是在国外尖端研究机构工作的日本物理学家,他就是从欧洲量子力学研究中心刚刚回国的仁科芳雄,仁科学的是电气工学,以东京大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留学欧洲,在哥本哈根的玻尔手下进行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海森堡和狄拉克能够来日本演讲,也归功于他。在京大的仁科注意到了两个特别优秀的学生,他们就是汤川和朝永,在京都,汤川和朝永向仁科寻求了研究上的建议,仁科给了他们很多鼓励。在那以后,仁科看中了其中一位看起来有点老实的青年,想把他召入自己的研究室。于是,1932年,朝永的研究据点转移到了东京的理研所,而汤川也在同一年成了京大理学部的讲师,1934年成为大阪帝国大学的讲师。他们两个从此分开,一个在东京一个在大阪。
汤川的介子理论、朝永的忧郁
20世纪30年代初,物理学的世界即将步入新的阶段。1932年,发现中子、氘、正电子等重要成果的报告相继发表,许多物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原子核的更详细的研究。汤川和朝永都对中子和原子核以及理论基础问题怀有兴趣,但是两人的姿态存在鲜明的差异。在理研仁科研究室的朝永被分配的工作时计算仁科的实验数据,他一边指导其他研究人员,一边以他严谨而迅速的计算进行着每天的工作。但对汤川来说,阪大相对独立的环境对研究的深入有很大的意义,阪大时期,汤川加深了对质子和中子间的力的研究。1934年到1944年,汤川的研究已经为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奠定了理论基础。
汤川的理论和当时物理学的主流理论有迥然不同的风格,欧美的许多研究人员认为质子和中子是通过互换某种粒子而结合,这种粒子应该是电子等已经存在的已知粒子。对此,汤川从研究联系质子和中子间的力的性质出发,在明确了以该力作为媒介的某种粒子特性后,他指出了介子存在的可能性。这个理论最初发表时,在欧美学界无人理睬。即使在日本,仅有的反馈也不过是仁科等给予的鼓励。1937年,受仁科的邀请,欧美物理学界的泰斗玻尔访日,汤川与他谈到了自己关于介子的见解,玻尔只对汤川说了一句“你喜欢新的粒子啊。“然而,从玻尔来日开始,证实汤川理论的观测结果在欧美和日本不断发布出来,汤川预言的粒子被发现了。世界的物理学家都认可了质子和中间的力因汤川的理论而得以明确。许多人开始研究介子理论。
汤川的名字开始传遍世界,从1937年朝永留学德国投入海森堡门下之后,那里的话题中心就是汤川的理论。留学几个月来,朝永几乎每天都会听到海森堡说到“汤川,汤川”。1939年,汤川继任京大教授。与获得世界名声,走在坚实道路上的朋友相比,自己还是个无名的进修生,朝永在郁闷和不安中度过了留学的日子。1939年,第八次索尔维会议召开,这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齐聚一堂,相互探讨最尖端课题的会议。介子理论的提出者汤川作为第一次被邀请的日本人将出席这次会议,这也是汤川第一次出国。然而,这年的会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中止,汤川在拜访了欧洲和美国学者之后,不久便踏上了返程的路。因为战争的爆发,朝永也结束了留学生活回国,应该说是缘分,在归国途中的船上,两人再次相遇。不过,这时候的朝永有了在留学期间获得研究上的新构想,并也坚定了走自己道路的决心,所以,此时他留学时的那种忧郁和低人一等的情绪也已经烟消云散。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颜色为后期处理
“重整化理论”的诞生
朝永的课题构想是与原子核问题相提并论的前沿课题,即关于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电磁学之间的关系。战争期间,朝永一直在推进这个领域的研究。最终,他发表了被称为“重整化理论“的研究成果。物理理论由于要使用数学,在物理上会出现无意义的无穷大。重整化理论则很好避开这个无穷大。朝永擅长的是使用严谨的计算技巧去解决问题。重整化化理论正是他淋漓尽致发挥这个特长而产生出的成果。
以朝永名字命名的教科书
1949年,汤川因为介子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而朝永获得诺贝尔奖则是在16年之后的1965年,其获奖原因,正是从战前开始进行的关于理论形式和基础的研究。
介子理论的纪念邮票
就算还有许多研究人员在相互竞争,但像汤川和朝永这样对照性的例子,也不是随便可以找到的。两人并不觉得对方是独一无二的交流对象,仿佛连好朋友也算不上。从高中时期到晚年,两人一起出现在各种场合的时候,都各自展现了自己独有的个性。个性与个性之间的碰撞并不激烈,但是,凭借草率而大胆的构想决胜负的汤川和以数学为武器,始终周密思考的朝永,都各自推进了理论物理学的进程,也正因为如此,科学的历史才让人感觉如此有趣。
先来看一下他的童年经历:
3岁,母亲遭反动军阀杀害;
4岁,父亲牺牲;
此后几年,先后被20几户人家收养;
8岁,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送进监狱;
10岁,做乞丐;
11岁,再次被抓进监狱;
15岁,被周恩来接到延安,在延安中学开始了真正的学习生涯,此前只读过2年小学。
……
时间拨到1970年8月30日,中国第一个反应堆主机达到了满功率指标。
这意味着,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心脏——核动力终于开始跳动了!
有了它,核潜艇下水的日子指日可待!
1974年8月1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9月27,中国导弹核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这一成功,使中国真正具备了二次核打击的实力。对中国进行核讹诈的时代一去不复还。
……
这些辉煌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彭士禄。
对中国核潜艇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
而对于彭士禄这个名字确鲜有人知。
他是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为第二任;
中国第一个核动力装置的主要设计者;
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奠基者和拓荒者。
是核潜艇、核动力装置实现从0到1的那个人。
说他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动力之父”绝对不为过。
1951年,成绩优异的彭士禄被派往苏联留学,主修化工与机械。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门门成绩都优秀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
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回答的毫不犹豫。
就这样,彭士禄进入了毫不熟悉的核动力领域,并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1958年,为打破美苏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决定研制核潜艇。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访华时,毛主席提出希望苏方为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当时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你们中国搞不出来,我们苏联有就行了,大家可以建立联合舰队嘛。
赫鲁晓夫甚至提出要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建设供苏联的潜艇停靠的基地!
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到:“核潜艇,中国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彭士禄从苏联回国,立即投入到核潜艇的研制当中。
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要想独立造出核潜艇谈何容易。
核潜艇的研制要涉及到数十个学科,中国在这方面的积累几乎为零。
在当时,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手里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
彭士禄等前辈们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一步一步从零开始,为了能看懂英文资料,彭士禄甚至带领大家一起学英文。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彭士禄带领着团队,吃着野菜窝头、忍着饥肠辘辘,花了两三年时间,硬是将核潜艇给造出来了。
只剩下最后一关了,也是研制核潜艇的重点、难点,核潜艇的动力装置——核反应堆。
尽管是学核动力出身,但彭士禄也没有见过核潜艇上的核反应堆到底长什么样!
1965年3月,搁置多时的核潜艇项目重新启动。“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的试验。
1967年,彭士禄组织建造了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
1970年7月18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3年,彭士禄被任命为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位总设计师。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
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他的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手术后,胃被切掉了四分之三。
88岁时,有记者提到这段往事,问他:值得吗?
他回答:值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
核潜艇研制成功了,彭士禄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核电站的研制当中。
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在他的主持下相继取得成功。
1985年,彭士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他总说:国家给我的太多了。
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
一是造核潜艇,
二是建核电站。
他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数十年隐姓埋名,无怨无悔。
2017年,92岁的彭士禄和91岁的黄旭华,两位“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同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他们才是这个时代应该被铭记的人!
致敬!!!
今天一看,有2k赞了,受宠若惊,感谢大家的点赞与支持!
故宫、颐和园、中南海、避暑山庄……闻名遐迩的皇家古建数不胜数,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古建筑,全都出自一家之手!
这个家族就是我国古建史上如雷贯耳的「样式雷」。
"样式雷"是对清代200多年间,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的誉称。之所以得名“样式”是因为雷氏家族,前后有7代人在清廷的皇家建筑机构“样式房”内,担任掌案的职务(掌案相当于现在的首席建筑师)
17世纪末,祖籍江西南康府的雷发达来到北京参加修建皇宫的工作,因为技术高超,很快就被提升担任设计工作,这一刻雷氏家族与清廷有了交集。
只不过,雷发达当时仅是一个小设计师,真正让样式雷发迹的则是第二代传人雷金玉。
民间传说,太和殿修缮竣工之日,康熙亲临上梁典礼,但就在上梁的节骨眼上,脊檩怎么也合不上,工部官员惊慌失措。这时雷金玉持斧而上,咔咔几斧,梁就合上了。康熙大喜,赏七品官,钦赐内务府钦工处要职。从此民间留下了“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的传说。
受到康熙赏识后,雷金玉主持修建了圆明园、畅春园。
雷金玉去世后,他的族人回迁原籍,唯有六夫人张氏不从。张氏怀抱幼子雷声澂在工部泣诉,据理力争,为雷家争得幼子成年后重掌样式房的资格。
雷声澂成年之后,重掌样式房,成为第三代传人,但因无人指点,雷声澂技艺平平,无甚建树。反而是他的三个儿子雷家玮、雷家玺、雷家瑞,将雷氏祖业重新发扬光大,其中又以雷家玺(第四代)最为出色。
万寿山、玉泉山、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他的手笔,颐和园更是震古烁今,成为雷家鼎峰之作。
当时,颐和园的中心塔风水存在问题,清廷要求拆掉重建。雷家玺联合两位兄弟,苦思冥想,依照黄鹤楼,造出了一座八方阁。南向昆明湖,背靠智慧海,如鹰展翅,造众星拱月之势,这正是享誉盛名的佛香阁。
到了第五代传人雷景修这里,他主持了清西陵、慕东陵等工程的修建,并收集整理了家族图档,足足装满了三间房屋,流传至今。
雷景修整理的样式雷图档多达两万张,大到施工流程,小到尺寸设计,类型众多,记载详实,堪称古建筑的“百科全书”。
第六代传人雷思起,主持修建了定陵、定东陵、惠陵和西苑,及许多王公贵胄的府邸、园林。
为了给慈溪、慈安两宫太后修建陵寝,雷思起几次更改设计方案,耗尽心血。最终,雷思起因劳累过度,从定东陵工地扶病返京,不久离开人世。
之后雷思起的长子、第七代传人雷廷昌顺利接过样式房掌班的重任,主持重建了天坛祈年殿、
紫禁城太和门等工程,续写家族神话,为此,第二年雷廷昌由七品掌案赐为二品,雷氏家族的荣耀达到了巅峰。
19世纪末,慈禧再次启动圆明园重修工程,未满20岁的雷廷昌之子雷献彩,继续承担这一重任,并参与了摄政王府、北京正阳门等工程的修建。
之后革命党人登上历史舞台,清王朝覆灭,样式房也随之消失。而第八代传人雷献彩先后两娶,皆无子嗣,最终在悲哀的晚年度过余生。这样「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的雷氏家族,就此终结....
与今天的建筑师们相同,样式雷的主要工作就是画图和建模,不过样式雷的甲方更出名。
皇上想要间南边的亭子,老佛爷想在南边听戏,李贵妃要在南边赏花。具体怎么做,你自己斟酌。
面对这样刁钻的甲方,样式雷首先要进行设计,画出精细的设计图。按形式划分包括平面布局的“地盘样”。
描绘建筑剖面的大木立样
草图获得皇帝认可后,样式雷便将图上的建筑景致,用模型呈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烫样”。
样式雷的烫样会按照1/100或1/200实际比例制作,因其制作过程中使用了烙铁熨烫定型而得名。烫样能够反映建筑的形式、色彩、尺寸,以及内部装修。
从现存的烫样来看,样式雷不仅细致的表现了,园林内部的河流、树木等景观设计,在揭开屋顶后,便可看到内部梁架结构、彩画式样,上面还贴着一个个尺寸标签。
“图样”、“烫样”两者都确定后,样式雷还会绘制“现场活计图”,即施工现场的进展图。从基础挖掘到最后的竣工,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绘制图表,为精确施工提供了依据。
2007年样式雷图档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成为我国第五个世界记忆遗产项目。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帝抛下百万子民逃跑了,官员丢下忠君爱国之心逃跑了,军人放弃使命和职责逃跑了……一个工匠世家却站了出来!为了保护祖先耗尽心血的殿阁亭榭,奋勇抗争。
雷景修的女婿被侵略强盗乱刀刺死,当街焚烧。雷景修的女儿带领全家老幼共14口,集体自焚,殉难尽节!一个王朝的背影徐徐消淡,一个家族的气节渐次明亮。
转眼荣枯惊一梦,百年光景尽悠悠。样式雷从平凡到辉煌,几经磨砺,归于黯淡。八代人的苦心经营,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座宝贵遗产。
------免费设计---分割线------
戳这里:家居设计 | 名额领取
今天要说的,是几位在日本动画刷屏的今天,对于新生代观众来说显得非常陌生的大师级人物: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四人被称为“万氏兄弟”
说到孙悟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近期热度颇高,再掀网络模仿热潮的六小龄童(章金莱)
或者“曾有一份爱情摆在我面前......”的周星驰
但是,第一部让孙悟空这一荧幕形象深入人心的影片,是196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片《大闹天宫》。
黄衣红裤,虎皮围裙,忠于原著,也为后世的作品提供了原型。
《大闹天宫》的导演,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之一:万氏兄弟中的老大,万籁鸣大师。
万籁鸣和三个弟弟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自幼学画,成年后,兄弟四人来到上海闯荡。
创业的初期充满了艰辛。兄弟四人的“工作室”,是在弄堂里租的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他们的主要设备,是凑钱买的二手摄影机。白天要出门谋生,晚上下班后,四兄弟就聚在小屋中,摸索着电影与动画的原理。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功率巨大的灯泡进行照明,他们还专门去电力公司,接上了工业用电。
1925年,在这间小屋里,诞生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镇东牌华文打字机》。这一次,万古蟾创造性的将赛璐珞片应用到动画制作中来。
1926年,兄弟四人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之后,还有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
但因动画声名大噪的兄弟四人仍过着清苦的生活。据说曾有强盗闯入万籁鸣家中,看到著名的万籁鸣先生家徒四壁,惊讶地主动退了出去。
到了1941年,日寇的铁蹄席卷着中华大地。这一年,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四兄弟执导并参与配音的动画片《铁扇公主》上映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入上海租界。图为一队日军经过西藏路上的大上海电影院。电影院的门口,挂着“铁扇公主”的大型广告
《铁扇公主》的剧情并不复杂:唐僧师徒西行取经路上,受阻于火焰山,孙悟空前去找铁扇公主借芭蕉扇。但三个徒弟内部不和,导致芭蕉扇得而复失。最终,三人团结起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斗争,终于夺取了芭蕉扇,扇灭了大火,继续西行的旅程。影片的最后,还有一句字幕:人民大众起来争取最后胜利。
在影片上映后,这句话被日伪电检机关强行剪掉了。有日本记者追问万古蟾,这部电影有什么政治含义,他只能矢口否认。
这部《铁扇公主》也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在国内,在日本,在东南亚,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少年时代的手冢治虫,就是在观看日本引进版《铁扇公主》(被改名为《西游记》)后深受震撼,从而走上了动画之路。
在1942年到1945年的这段时间里,万古蟾考虑到制作动画片程序繁琐,工作量巨大,试图寻找替代方法。他设计了一种小人,还专门请有技术的机械技工按照他的设计图制作出来。这个类似今天的支架人偶的装置高约12厘米。人偶的关节由两层铜片中夹小钢珠构成,钢珠间焊上小铁棒作为手、腿和脚,头部也如法炮制。人偶的手、脚和头可以扳动,甚至纸制的空心头上的嘴唇也是可略扳动的。人偶脚下焊有三根尖针头,用来固定、站立。为人偶安装上不同的头、穿上不同的服装就可以用作不同的角色;而扳动人偶的头、手、脚可以摆出不同姿态。
可惜的是,这个构思巧妙、制作精良的装置并没有帮助万古蟾实现他的构想,只能成为他的儿子少年时代的一个玩具。这个装置的灵感正是来源于民间传统艺术“布袋戏”。40年后,著名的“霹雳布袋戏”在台湾省诞生了。
抗战胜利后,万超尘赴美国学习动画技术,甚至受到了沃尔特·迪士尼本人的接见。这对于日后中国的动画乃至电影事业,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解放后,万超尘受邀加入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木偶剧《机智的山羊》《神笔》,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之后,在战乱中漂泊异乡的万籁鸣、万古蟾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回到上海,加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他们明白,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动画梦想。
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神笔马良”的故事。
回到上海的万古蟾,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势:剪纸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渔童》、《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等等。
时光荏苒,时间来到了1959年。这一年,万籁鸣接到了一个任务:拍摄我国第一部彩色有声动画长片《大闹天宫》。为了塑造好“孙悟空”这个形象,万籁鸣带领剧组成员北上,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庙宇,以观察神像的细节;拜访了擅长猴戏的京剧武生,为“孙大圣”设计动作。他们还邀请了中央美院的张光宇教授一同参与人物形象的设计。终于,这个“脸似蟠桃,红鸡心,绿眉毛。鹅黄上衣,翠绿围巾,豹皮短裙,红裤黑靴”的荧幕形象诞生了。
那个时代,没有计算机,没有3D建模技术,一切都要由制作人员手工完成。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15秒的画面,就要用到200多张原画。由于画面要分为不同的层次,加起来就是好几个200多张。为拍摄全片用到的手稿总共有十几万张,仅仅绘制原画就用了两年时间。据上海美影厂前厂长严定宪回忆,为了制作出高质量的影片,制作者曾被要求集体去听京剧,动画人员甚至要为了画好仙女的动作去学跳舞。在那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时代,这一切都是不计成本的。
1964年,彩色动画片《大闹天宫》上集在国内外上演,好评如潮,获得捷克斯洛伐克第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1978年摘取伦敦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桂冠。此后,《大闹天宫》共向44个国家、地区输出和放映,先后参加过14个国家和地区举办的18个国际电影节,并多次获奖。此后的数十年,没有一部国产动画能与之比肩。
改革开放后,那个曾因为万氏兄弟的作品迷上动画的少年——手冢治虫以日本动画协会会员身份访问中国,在上海,他终于见到了《铁扇公主》的制作人万籁鸣。同年,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在完成了引进和译制工作后,在中国的电视台播出,手冢治虫的名字从此开始为中国观众所熟知。
从此以后,手冢治虫投身于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事业。
手冢治虫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手塚治虫物语:我是孙悟空》。这部作品,再现了他与《铁扇公主》、与万籁鸣、与中国动画结下的不解之缘。
1989年2月9日,与胃癌抗争多年的手冢治虫逝世,他最终没能亲眼看到这部作品的播出。
1992年10月,万超尘逝世。
1995年11月19日,万古蟾逝世。
1997年11月7日,万籁鸣逝世。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一个时代结束了。
2012年,为了纪念动画大师万籁鸣、万古蟾兄弟,谷歌联合上美共同推出了“大闹天宫”主题的首页。
多年以后,回首动画史上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曾制作出《EVA》等经典作品的庵野秀明发出了“业界药丸”的感叹。
往事如烟,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关于中国动画人的祖师爷,我们真正了解多少?》空藏动漫资料馆
《不吹不黑,谈谈手塚治虫与中国动画的情缘》空藏动漫资料馆
《回忆我的父亲万古蟾》万百五 张慧临
《3D《大闹天宫》制作:十几万张手稿加200万工时》人民日报 曹玲娟 王珏
《万籁鸣丨世界上第一个上天的“中国人”是孙悟空》
《【大揭秘·节目】中国动画电影创始人万籁鸣,打造了怎样的动画传奇?》
本文作者:团中央知乎团队@咸鱼王中王
从打斑之前我还是站卡卡西的,其实在凯vs鬼鲛那时候我心里就已经明白了,凯老师已经强的过分了,但是我仍然觉得卡卡西有胜算。
但直到六道斑登场
所有人都很绝望,当年追剧的我也很绝望。但是,你永远想不到那个男人有多强,当红色蒸汽沸腾时,无论是风影火影还是卡卡西都只能有观战的份。
另外感谢岸本老师没有把凯写死
消极怠工是消极怠工,但是可以把国防部长丢死牢里,可以自己派税吏去刮地皮,哪个君主立宪的皇帝有这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