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南明时期抗清人士中有什么人得了善终? 第1页

  

user avatar   jushen-bing-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还是挺多的,岱清固伦汗国奉行实用主义,抗清越久越有成绩的人,主动投降后的地位越高。

宁府的奉国将军,朱议滃,1645年清军占领江西后入山打游击。1650年江西抗清军队主力巡抚揭重熙、五军都督罗荣(阎罗总四营头)等在清军围剿下相继败亡后,议滃建立山寨,继续长期抗战。1658年西南颠覆、明昭宗出逃后,朱议滃终于丧失抗清意志,“与都督王佑、经略彭坤等文武百余人、兵三千余人诣南昌”投降大清国。1662年虽朱议滃因事得罪而流放宁古塔,但在1665年又恢复了官爵,后于1706年在宁古塔病故。朱议滃的后人成为关外旗人,至清末已完全满化。

相比于那些被剐被斩的朱家人,抗清13年后带兵投降的朱议滃拿了清廷的官爵,编入汉军正黄旗,封他作喇布勒哈番(骑都尉),也没被卸磨杀驴以绝后患,算是善终了。

还有大西四将以及他们的子嗣。

白文选,大西四将之一,南明巩昌王,也算是南明抗清战争中的中坚人物,辰州之战中擒杀总兵徐勇,于常德招降胡茂桢,最后在缅甸投降岱清固伦,封承恩公,隶汉军正白旗,给三等公俸禄。康熙六年(1667年),封授为光禄大夫。康熙七年(1668年),加太子少师。康熙十三年(1674年),白文选病卒。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遣礼部待郎兼翰林大学士杨正中,御祭白文选之灵。

南明晋王李定国的次子李嗣兴(长子死在遮炎河之战了),在洱海投降,清廷授与李嗣兴都统品级,后来曾任清朝陕西宁夏总兵等职位,死后清廷也给了恩典。

南明蜀王刘文秀的世子刘震也归降清廷,也拿了爵位。


user avatar   tong-kun-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末清初时期,哪怕在满清统治区内最终得了善终的前抗清人士也有很多。但这类幸免于难的人有共同特点,就是虽然长期反清,但战斗力低,始终没能对满清构成有效的打击,对满清未能构成实质威胁。而且在南明时期他们没有担任过什么有实权的高官职位,对军队没有影响力。因此满清可以容忍这类人的存在,只要天下大定后他们不再从事反清活动,哪怕他们不愿意在满清朝廷出仕,满清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是不下大力气去搜捕。因为明末清初反清人士太多,对满清来说,杀这类人的优先度不高。

至于逃到满清控制区外的反清人士就更多了,毕竟已在满清控制之外,其中以流亡东南亚的居多。

但对于曾在反清活动中对满清造成了有效打击,并且在军队中具有一定号召力,能够对满清统治造成一定威胁的前反清人士。哪怕这类人在意识到大势已去,已经实际上放弃了反清,但如果他们依旧不愿意降清,并且还生活在满清统治区内。哪怕是追到天涯海角,满清也要在肉体上消灭他们。因为满清知道这类人有东山再起的本钱,而且只要是没有降清,他们就是定时炸弹。

例如在浙东抗清势力里具有重要威望,并多次率部在满清统治区攻城略地,对清军构成较大打击的张煌言,在康熙年间见复明无望,就在南田的悬嶴岛解散义军,隐居海岛不出,实际上放弃反清。但满清依旧没有放过他,满清朝廷通过叛徒找到张煌言隐居地,夜半渡岛,将张煌言抓捕后杀害。

在明末长期领兵,并在弘光朝廷出任首辅的马士英,在弘光朝廷覆亡后。马士英率领手下义兵多次参加渡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役。后来他所依靠的太湖义军首领吴日生败亡后,马士英部也被清军打散。之后马士英遁入四明山出家,但即便是这样满清依旧不能容忍和军中众多将领关系甚密的马士英游离在满清阵营之外,因此进入佛寺将马士英抓捕后杀害。


user avatar   tian-xia-long-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一下黄宗羲并不是只会口嗨。

“南京亡,还浙东。会孙嘉绩、熊汝霖起兵,因纠合黄竹浦宗族子弟数百人随军,江上共呼之为世忠营。”——钱海岳《南明史·黄宗羲传》

黄竹浦,黄宗羲宗族所在之处。江上,即钱塘江,弘光灭亡后,南明政府军以方国安、王之仁为首,与浙江东林复社诸人士在此处与清军隔江对峙,张名振、张煌言皆在此中。

ps:金庸的祖先查继佐也在钱塘江间自为一军。

钱塘江之战,方国安降清,王之仁就义,联军最终以惨败告终。此时黄宗羲并未气馁,而是带着残兵上了四明山,与钱肃乐、王翊、张煌言、李长祥一同落草抗清。在顾诚的《南明史》中有一节叫“宁波华夏等人的密谋反清”说的便是四明山之后与浙东诸豪一同合作进行的翻城之役。

四明山陷落后,王翊就义,张煌言、钱肃乐、李长祥亡命海上,黄宗羲最后也心灰意冷,转而著书讲学。

黄宗羲的好友李长祥,于舟山被俘后,被陈锦软禁在南京,因此还结识了才女姚叔。在吴三桂起兵时,李长祥抛妻弃子潜入云南,想着与吴三桂共商国是,结果到了周王府后,发现吴三桂并不是干大事的人,因此最后也是忧郁而死。

而像黄宗羲、李长祥这样的抗清志士,在明季的二十四桥之地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便不多举例了。

至于其他抗清善终的人物,个人是做过这方面的统计,因此只要找出1662年后,非战死,且生平以抗清为主的即可。(毕竟马宝也是降过清的)


多图预警。

3.2补充

蕲黄诸雄之一,梅之焕之女

蕲黄是清初几个民间抗清烈度较大的地区,而且并不被主流重视。

由明廷委任地方官员的王鼎、周损在这里坚持抗清数年之久。他们转进大别山区,奉石城王朱统琦为领袖,纵横南直、湖广,甚至连陈友谅的后人都参与其中。而在王鼎、周损殉国后,这些山寨的头领依然做着最后的斗争。在郑成功围南京之时,他们甚至还在庐凤起兵响应。不过随着张煌言的撤兵,蕲黄义军的抗清行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在吴三桂起兵的时候,换了一代的大别山百姓又再次揭竿而起。甚至直到三藩之乱平定的几年后,依然有大量的大别山区百姓参加了夏逢龙的起义。

而梅之焕的女儿便是蕲黄诸多英豪之一。在丈夫黄鼎降清后,梅氏坚持抵抗。而黄鼎最终也反正,作为内应帮助张名振、张煌言三入长江,最后事败服毒自杀。


山东栖霞山抗清义军领袖——于乐吾

一般通称为于七,在蒲松龄的《聊斋》中和隔壁桃花山的领袖谢迁都当过背景板。

“于七之乱,杀人如麻”——蒲松龄《聊斋·野狗》

当然,这里的杀人如麻大概是指以海时行为首的山东清军。


榆园军的军师——阎尔梅

阎尔梅在扬州之后,频繁游走于淮泗之间,与榆园军联系密切,策划多次起义,最后靠着强大的关系网,在清廷的搜捕下颐养天年。

而和阎尔梅经历差不多的朱议氻、叶廷秀、罗光耀等人就没这么好运了,在榆园军抗清失败后,基本都被清廷杀害。


纵横太行山数十年——高山将军

在姜瓖起事时,回到老家的高鼎毅然拉起一只队伍。在刘迁、姜瓖、虞胤、牛光天这些太行义军纷纷覆灭之后,他依然在坚持抗清。最终,清军大肆围剿,高鼎也山穷水尽降清。不久后,最后一支太行山义军——任亮部也被清军剿灭,而此时距离吴三桂起兵只有两年不到了。


根正苗红的义之继承者——郑经

作为国姓爷的子嗣,郑经一辈子都在追赶他爹的脚步。以一岛之力,向东南争半壁,虽然最后一败涂地,但也算是善终了。


未完待续,有空再更


user avatar   bisso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明郑的五军戎务左都督周全斌可以算一个。

周全斌的事迹其实不甚详细,大部分人似乎都认为他是在永历六年跟着郝文兴,一起反正追随国姓的。不过据《从征实录》来看,他应该是很早就加入了郑军,是建国公郑彩的部下,在国姓攻取厦门后,跟着杨朝栋、蓝登、蒋恺等人一起投入国姓麾下的。只是此时周全斌地位不高,无法与前几人相提并论,独领一镇,仅被授予援剿后镇中军翼将一职。

永历六年,国姓击败陈锦,在福建声威大振,为了进一步攻取漳州开设二十八宿营,周全斌领房宿,独领一营,此时地位与杜辉相当。永历七年,平南将军金砺南下救援漳州,将国姓逼入海澄。由于金砺声势颇大,为了打击清军士气,国姓遣后劲镇陈魁等人领精兵数百出城迎击,清军见郑军出营,炮铳齐发,郑军多击伤。后冲镇叶章被铳打伤,后劲镇陈魁右腿击折。国姓令收军而退,只得固守,让周全斌署理后冲镇事,后来叶章不治身亡,周全斌得以独领后冲镇。地位与大将萧拱辰(中冲镇)、戴捷(援剿前镇)相当。

不过周全斌为人恃才傲物,是一个不好相处的人,脾气火爆,曾经逼走过国姓的监军叶儒。在永历十年苏茂死后,周全斌接替了他左先锋镇的位置,开始逐渐崭露头角。与中提督甘辉在当年的护国岭之战中配合出色,击杀清方名将阿格商,后升戎旗右镇。到了南京之战前夕,周全斌的能力已经得到了国姓的充分认可,升至右武卫。郑成功北征攻占瓜州时,便有“右武卫统领周全斌直破其阵,身中五矢,气弥锐,斩云龙”的记载,与右提督马信并列战功第一。

永历十四年,国姓于第二次金厦保卫战击败了达素,尽歼清廷东南数省水师,挽回了南京之战的不利影响,保住了东南抗清势力的存续。周全斌在此战中同样表现不凡,

前提督黄廷、右武卫(原刊为镇)周全斌、援剿左镇黄昌、右镇林顺、正戎旗镇杨富等在海门准备迎敌。初八日,漳州港内先遣大船一百号,配以汉兵,部院李率泰同海澄公黄梧督之,出海澄港、同安港收拾小船。满将达素同同安总镇施琅,配以满兵,横渡高崎。俱下船,约初十日进兵。
  初十日,赐姓令五军陈尧策传谕陈辉等安泊中流,不许起舵,欲待漳州船出而乘其后。倏忽间,满船乘风顺流蔽江而下,以数船攻一船;用铁链钉住,炮矢齐发,梯而登。陈尧策、周瑞一船及左方荣一船皆被烧杀。陈辉一船,满兵蜂拥而上;辉走入官舱,发火药从下冲上,船火飞烈,满兵在船上者俱死。其船未沉,为官兵夺回,陈辉得活。时赐姓坐熕船,继令何义督之;而下八桨船,往来督战。时满兵乘潮直进,海船渐渐退走,直压至厦门港口。将午,南风大发,海潮渐涨;黄廷、周全斌等奋力迎击,同正、副龙熕两船破■〈舟宗〉而入。龙熕受大弹子一丸(重十余斤)、小弹子一斗;副龙熕照样新铸者,各以一船专载之。龙熕所及,船中之人顷刻不见形骸;遂夺满先锋昂邦章京红眼二船、出桥侍卫一二等下十余员并乌沙一船。黄廷擒梅勒耿胜一船。户官郑泰自金门率鸟船五十号乘势冲入,宣毅镇黄元从鼓浪屿后冲出交攻;炮声如雷,隐隐不绝,烟火迷江,咫尺不辨。共擒满船十三号。满先锋三船被追至圭屿,弃船登岸;马信招之,皆降,夜溺杀之。惟留红带梅勒士心秀随身披甲二人。

据记载,周全斌和前提督黄廷光是八旗一二等侍卫就活捉了十几人,可谓是战功赫赫。

之后,周全斌参与了复台之役,但由于当时传言南澳总兵陈豹,不听号令是要密通平南王尚可喜投诚,国姓便派遣在台的周全斌带上驻守思明的杜辉、黄昌部,会剿陈豹。陈豹无法自证清白,又不敢出兵迎击周全斌,便留下儿子陈士鳌带家产辎重投降周全斌,自己帅部下于广东虎头门,投降尚可喜。可是在回思明的时候,由于蔡鸣雷造谣周全斌拥有国姓密谕要来杀世子郑经和金厦诸将,让郑经等人信以为真,囚禁了周全斌。周全斌求看守兵士送求救信于郑成功正妻董酉,才留得一命。

在两郑内战期间,郑经为了平定郑袭之乱,考虑到周全斌的资历和其是在厦门少有的熟知台湾军情之人,将其释放,任命其为的五军戎务左都督,地位已在前提督黄廷之上,达到军事生涯的最高峰。在郑经靖难期间,击败黄昭,生擒萧拱宸拿下首功。只是郑经在处理郑泰问题上的操之过急,让明郑局势瞬间崩溃,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出现了降清狂潮,参军蔡鸣雷、水师后军周家政、庆都伯王秀奇、忠靖伯陈辉、武卫左镇何义、右镇杨富先后帅部降清,让清福建总督李率泰认识到了郑军内部不稳的情况,便开始着手于对郑经的进剿。

在第四次金厦保卫战期间,周全斌在机缘巧合之下,击毙了福建陆路提督马得功,大败清荷联军的西路军。只是,黄廷不敌施琅、黄梧所统帅的东路军,厦门失守,清荷联军在金厦二岛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周全斌为了暂避清荷联军的锋芒退守浯屿。但由于粮饷的缺乏,对抗清前途的绝望,最后还是选择了降清,结束了其作为明将的生涯。(PS:陈士鳌也在这个时候跟着周全斌降清了,后来和他一家团聚了。)

周全斌在投降清廷之后,授承恩伯,但清廷碍于其曾为明郑武将第一人的身份并不信任他,亦不许他帅所辖军队在福建驻扎,将其调往北京监视。周全斌在北京倒也是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前几年,但是他因为被清廷视为熟知台情之人而被要求随水师攻取台湾,令人耐人寻味的是,清廷选择了在台湾海峡台风肆虐的时刻出征台湾,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结果就是水师还未到澎湖,就被台风摧毁大半,只能班师回朝,放弃武力解决明郑,又打起了招抚的牌。

周全斌又在北京过了一小段安生日子,只是到了康熙八年,周全斌麾下亲兵陈暹、赵志、林凤等二十三人举报周全斌是假意投诚,密谋联系旧部取回福建海澄县地方。这件事情引起了康麻子的高度关注,由刑部尚书臣梁清标、左侍郎加一级今降二级留原任臣阿哈硕子、左侍郎臣马绍曾、经筵讲官右侍郎加一级臣多诺、福建司郎中臣沈志礼、员外郎加一级臣武大库、员外郎臣陈廷枢、山西司掌印郎中臣敦多礼、浙江司员外郎加一级臣邵凤翔等人负责此案审理工作。

不过此案只剩残本,史料匮乏很难详细了解事情前因后果。据周全斌本人所称,他的麾下亲兵因为想要出旗才诬告他的,但是这二十三人的证据牵连甚广,言之凿凿,如果只是因为想出旗就诬告自己的前上官,是要背负极大风险的,总之是让人感觉疑窦丛生,动机相当值得怀疑。而且此案涉及的人士,涉及周全斌的子侄眷属、旧部故交(黄廷的儿子黄而辉也被牵连了),涉及福建、湖广、河南、京师多地的很多人。光是调查取证就搞了将近一年,周全斌还在此期间病死了,有可能是被吓到了。到了最后康熙十年三月初七日,正式结案,因为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证据,最后判定这二十三人为诬告,被判照例拟斩立决,草草结案。

那么周全斌有没有想过要反正,将海澄献于郑经呢?很难说,因为现实中也不是没有人想这么干过。比如,蔡禄、郭义的手下钟瑞。

水师提标游击钟瑞(原同郭义、蔡禄献铜山投诚者)见琅留京,水师缺裁,而移驻信到,乃与中军守备陈升谋劫海澄,遣人出厦门通江胜。胜代瑞转请于经。经接启大喜,即遣统领颜望忠带熕船十只到厦门,同江胜接应钟瑞。瑞谋不密,业为陆路提督王进功所知,密召骑步,星夜来海澄擒瑞。瑞知谋泄兵至,情急弃妻子,只身奔出界外,登太武山放火。适有透越船,载瑞过厦门见江胜、颜望忠。忠知事不可为,同瑞过台湾面经,陈其「负恩叛铜山」之罪。经曰:『此乃万二、万七奸谋,非尔所能左袒者。今诚心来归,竭力相助,切勿疑二』!瑞叩首称谢。经与瑞改其姓为金,名汉臣;授援剿后镇。王进功知钟瑞只身逸去,会藩院讳其谋叛,报瑞出御海贼阵亡,荫其二子守备。

明郑的降清将领虽然说数量庞大,但其实说道底,真正有分量的人只有黄梧、施琅这二人,其他降清的将领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国姓征台之前,和第四次金厦保卫战前后这种特殊时期。总体而言,他们在经历南京大败,军事力量损失一半以上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背叛国姓,与达素的大军决战,可见国姓御下手段高明和他们自身态度也是比较仇视清廷的,哪怕是蔡禄、郭义这两叛逆之人,也在这次决定明郑生死存亡的决战中奋勇而先,竭尽全力,希望能创造奇迹。并不是什么天生的脑后长反骨的叛逆之辈,更像是在抗清前途渺茫、对台湾未知的恶劣环境的畏惧、和在国姓的步步相逼之下的一时糊涂。之后在三藩之变中,与吴三桂等人并不熟识的蔡禄、郭义、杨来嘉、杨富、杜辉、林兴珠等人,也选择了再次举起抗清的旗帜也可以说明他们对清廷的态度。

总之,不管怎么说周全斌最后还是勉强善终了,他的态度我们也不得而知,不过他的儿子应该是经历了这件事,吓得不轻,在康熙十二年的杨起隆举义期间,他最终还是在忠明、忠清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反,京师闻变,有杨起隆者,诈称朱三太子,私改元广德,号其徒为“中兴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谋作乱。其徒黄吉、陈益等三十馀人,聚正黄旗周公直家,公直,承恩伯全斌子也,家鼓楼西街。公直出诣都统祖永烈告变,起隆等遽举火。鄂克逊行过鼓楼,见火,升屋望之,贼皆披甲露刃,遂奔告兵部尚书明珠、都统图海,永烈与副都统觉罗吉哈礼率兵围公直家。贼益纵火,流矢如雨,鄂克逊先入,斩十馀人,擒益、吉,悉诛之,独起隆遁去。


user avatar   zhong-jun-ai-guo-mao-fu-g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咳咳咳。蒙正发。他这辈子最大的荣誉全靠好基友王夫之帮忙挽尊不然我真不知道如何评价他。蒙正发充分向所有人证明了,当你废物的时候一定要和牛人做好朋友。

金堡,南明内斗学专家。此公最后当了和尚。

黄澍。内斗学专家,左良玉先生的好基友,……,




  

相关话题

  明朝初期为什么更改江西地名? 
  如果清朝不是由满族人统治,而是由汉人统治,中国是否会持续输入西方科技,社会发展不显著落伍于西方? 
  相比万历皇帝,康熙“盛世”成色如何? 
  明朝建文帝不削藩,朱棣是不是就不会造反? 
  明朝清朝之间文明程度是否有代差,按道理有代差应该是碾压,为什么明朝失败了呢?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损失二十万军队后,北京就几乎没有兵力防御了? 
  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谁在清朝历史上功绩第一皇帝?为什么? 
  我国网民为什么谈论法定领土时一般以清朝领土版图为准?清朝难道不是满族人的领土吗? 
  如果努尔哈赤不废长立幼,宁远之战还会输吗? 
  明朝时候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前一个讨论
满清是怎么处理明朝皇室(王室)后裔及其他贵族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在英格兰的不列颠人几乎被同化,在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反而能保存凯尔特语言及文化?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