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的是什么能力?
是指军事上扩张的能力,还是政治经济上建设殖民地的能力?
如果是前者的话,有,自古以来南洋就没有什么特别强大,强大到中原王朝就是打不赢的国家(前提是该中原王朝既没有走到周期率末尾烂到根子,也不是带宋那种奇葩玩意),只要中原王朝有坚决打下去的意愿,那他们在军事上唯一可能会难倒中原王朝的就是退到很内陆的地方,让水土不服和后勤困难之类的因素来制裁中原王朝。
如果是后者,没有,原因很简单,南洋的经营模式背离了传统中原王朝的路线。
首先确认一件事,就是帝国在南洋的扩张要持续下去必须是有利可图的,因为帝国已经有北方边疆这一个,无论是选择开拓还是守成,都会在财政上不断给帝国放血的地方了,再来一个南洋给帝国放血是帝国完全无法接受的。
那有利可图的话,到底要从哪里找到利益?无非就是两条路子,农业和商业。
先说说农业问题,在南洋搞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个人认为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以农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本身就有着封闭、自给自足等特点,很多地方哪怕彻底断绝和外界的联系,也能靠自己种地继续保持经济运行,再加上南洋很多地方对于大陆来说属于远洋岛屿,当地不仅远离帝国的统治中心,还有海洋阻断了大陆对其的控制(海南岛和台湾因为距离大陆较近,控制起来还算是比较容易),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天然的孕育抗拒朝廷的分离主义温床。
搞商业可不可行?搞商业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压制分离主义,因为商业需要殖民地与帝国的贸易路线连接,是更容易促进帝国与殖民地的融合的,而且历史也证明了南洋贸易是有着巨大利益,完全可以靠这些利益供养军队、建设殖民地,可以说中国在南洋建立统治必然要走商业路线。
但是这就涉及到了我提到的问题,既南洋的经营模式背离了中原王朝的路线,注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汉唐以来以大庄园经济为核心的世家豪强的解体,随之而来的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此时中原王朝面临着一个新的情况,一帝国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并且统治更加稳固,二帝国需要一个能够对基层进行统治的阶级和人才来源,在此基础上科举制度成为了皇权和庶族地主阶级的盟约,皇权提供给力量相较世家豪强更为弱小的庶族地主阶级以力量保护与合法性背书,庶族地主阶级给皇权提供基层治理与人才储备。
可以说此时的中原王朝和庶族地主阶级的联盟是天衣无缝的,可以说中原王朝在明清时期的制度与基础,确实达到了世界巅峰的封建帝国,如果不是资本主义的诞生根本不会存在比中华帝国更加强盛的国家。
但是此时的问题又来了,就是如果发展南洋海贸作为帝国统治南洋的基础,那么结果就是必然诞生一个以南洋和珠三角、长三角为基础的强大商人阶级,他们在这些地方不光是当地的经济基础,更是拥有相当强大的武力,繁荣的海贸必然带来大量的船队和水手,商人们的船只和水手,固然比不上专业化的帝国军队,但是这仍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武装力量,而且南洋的舰队和军队,固然因为商业上与帝国的连接不会愿意从帝国分离出去,但是问题是他们在商人和地主之间更亲近谁可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就是问题所在,既皇权不可能允许一个这样的商人阶级的诞生,既然皇权已经完成了对帝国内部的掌握,那么皇权凭什么坐视一个有着如此独立力量的商人阶级诞生?这样的一个商人阶级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南洋和帝国重要税收省份变成一个不可控的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把整个帝国炸飞,而抛弃地主阶级选择和商人们合作,让商人们成为帝国统治阶级则更不可接受,因为如果前者是不可控的定时炸弹,那这个就是一个已经拉响的手榴弹,一定会引爆帝国的内战,皇权没必要为了这些导致帝国内战。
而意识到这些实际上不需要什么太过人的远见,只需要帝国意识到基于海洋贸易做大的商人阶级是在自己控制外的不安定因素就足够了。
有,但是没精力。
一心不能二用,永乐下西洋告诉了我们他们有那个能力。但是蒙古边患贯穿了整个大萌。
为什么是葡萄牙率先殖民?而不是更为强大的英格兰和法兰西?
因为独天独厚的条件,没有强大到威胁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
卡斯提利亚的收复失地运动把摩洛哥等伊斯兰国家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与英格兰的常年友好让他们的海军不至于落后。
依托教宗大人的调和,和领国卡斯提利亚的暂时友好,陆地没有威胁,和英格兰等天主教国家的交好。让葡萄牙有了这么一个独天独厚的历史条件。
所谓的殖民不过是伊斯兰国家雄起之后,切断了东西方的交流,导致的西方对东方货物的所需而让西方另辟蹊径的结果。
这种理念甚至在中世纪就有了嫩芽,所以15世纪并不是让葡萄牙捡了漏,而是那个时代,只有葡萄牙有那个条件。
强大如英格兰和法兰西还在互掐,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世界还在对立,大萌和蒙古互相伤害,怎么殖民?打仗的人还不够呢,怎么向海外输出人口?
就算永乐有那个想法,但是时局也根本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