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苏共的领导人主要是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斯大林,其中托和布的势力比斯大很多。
斯大林的眼光在这仨里最毒,他知道外部的敌人没有给他留下太多时间了,苏联要尽快进行工业化。
托洛茨基的思想是先在欧洲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再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与斯大林先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再输出革命相反。还有就是“不断革命”,这个思想在钢铁雄心4里的体现是如果他当了领导人,他的肃反运动会比“大清洗”还有大。
布哈林的主张则是“农业化”,建设一条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以发展经济。
这三个人里考虑到“巴巴罗萨”计划在1941年来看,其实是斯大林的主张对了,布哈林的主张可行性几乎为零,苏联可能41年就没了,而托洛茨基的观点可行性也不高。所以说这仨并非权力之争,而是路线之争。
本来斯大林还会用柔和一点的方式,但是基洛夫案改变了他的方法。斯大林的一个重要的粉丝+朋友也就是基洛夫被杀了,斯大林感到再温和下去工业化不能完成了,就有了“大清洗”:布哈林被枪毙;托洛茨基被驱逐,后来也被刺杀。
毫无疑问,慈父的路线让苏联挺过二战,这也是我比较喜欢慈父的一个原因。老牌反共分子丘吉尔形容斯大林:
“他接手的苏联是木犁的,他留下的苏联是核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