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怎样评价托洛茨基? 第1页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真,托先知那一套是可以自洽的。当然赞成还是反对都OK,我只说自洽。

不断革命论,世界革命论,站在托先知的立场上一点问题都没有。

其实除了各位所熟知的苏联对外输出革命外,美国那边也是有托派,小布什在中东狂轰滥炸,其背后的力量是新保守主义,而新保守主义的几个大佬,可都是托洛茨基的粉丝。

欧文 · 克里斯托尔,新保守主义的大佬,当年在纽约城市大学读书的那会,就迷上了托洛茨基,克里斯托尔吸取了托洛茨基的观点:不断革命和输出革命。

克里斯 托尔的晚辈约书亚 · 穆拉维奇克在1991年写道 , 要向 “ 一个缺少民主的国家输出民主 ” , 因为如果要维持民主 , 就必须向全世界输出民主。

一股托先知的味道。

1983 年 , 克里斯托尔写道 , “ 新保守派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必须超越狭隘的 、 字面意义上的 ` 国家安全 ’ 。 这个目标应该是获得世界 霸权的国家利益 , 因为它由对国家命运的感受而不是由近视的国家安全来定义 。 ”

如果托 洛茨基要 向全球输出革命 , 那么 克里斯托尔要 向全世界输出的是美国式的民主。

搞颜色革命的这帮人,在中东狂轰滥炸的这帮人,都是托洛茨基的忠实粉丝。

历史真讽刺。

所以为什么美国最后在中东失败了?

因为苏联失败了,所以美国失败了。

因为苏联无法成功,所以美国也无法成功。

你们都是根据一个理论出来的。

托洛茨基哪哪都好,就是办不成事。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但是过于小聪明。

托洛茨基是在西伯利亚挖土豆的时候,看了列宁的《怎么办》“入坑”的。然后想办法逃了出去,去找列宁。

说下《怎么办》这本书。这本书就是最典型的那种(刻板印象的)列宁主义。强调党性,强调党内集中制,强调组织纪律。毫不留情地撕烂温情政治。强调先进思想领导党,党领导群众。强调群众工作,但是不相信群众的自发性能整出什么历史进步的东西。主张革命,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掐着改良主义的脖子猛扇耳光。这一本,和后来的《进一步,退两步》一起,可以说是列宁主义的组织原则的集中阐述。属于马基雅维利看了都自愧不如那种。强硬得仿佛一个俄罗斯壮汉在雪地里脱了个赤膊,准备徒手掐死熊。

托洛茨基是看了这本书开始决心投奔列宁的。这足以证明被后人戏称作“先知”的他发自内心地知道,这是俄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道路:历史也恰恰是这么证明的。

但是托洛茨基脑子里想得明白,实际上在干什么呢。在“温和”得多也软弱的多的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分裂的时候,在孟什维克的纲领完全和《怎么办》背道而驰的时候。

托洛茨基选择了在两者之间左右摇摆。实际上更多的时候偏向孟什维克一些。孟什维克的主张显然是和托洛茨基相悖的。只是托洛茨基看得出来孟什维克虽然是少数派,但是占了上风。因为,当时全世界的革命者,能够确保清晰地认识到布尔什维克的道路是正确的人,可以说除了列宁、卢森堡、斯大林,就只剩下他托洛茨基了。但眼前的现实是,俄社民党的二大把自身政治上的软弱表露无遗。他们甚至不能接受关于专政、全民武装之类的措辞。要用更温和的“掌权”、“警察”之类的语言去替代。

托洛茨基足够聪明,他看得出来。所以他摇摆不定并且十分倾向于倒向孟什维克。

然而是什么阻止了他呢?是普列汉诺夫看他不顺眼。别问为什么,就是不顺眼。有他没我有我没他那种。

然后托洛茨基傻眼了。

这几乎是托洛茨基一生的写照。

他确实足够聪明。他和考茨基不一样,考茨基他是博学而精致,但不够聪明。考茨基的脑袋真切地被自己的屁股蒙蔽了。

托洛茨基则是聪明,但没有屁股。如果他仅仅做一个理论家,他的成就可能可以直追恩格斯。但是他不。当他走出书斋投身政治的时候,他的小聪明就压倒了他的聪明。

所以你可以看到,从斯托雷平时期的立场,到布列斯特和约问题。托洛茨基总是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在关键时刻动起投机的心思。

列宁在的时候,一直把控着托洛茨基,让他的幺蛾子不至于那么离谱。唯一一次,把托洛茨基放得远了一点,让他去和德国人谈停战。托洛茨基马上就整了个大活,气得列宁差点要辞职。

列宁事实上保护了托洛茨基。等到列宁不在了,托洛茨基一边整幺蛾子,一边发现,第一没人帮他刹车擦屁股了。第二,他已经不再有投机的空间了。

那时候,列宁一手创建的那个高度组织性,极富行动力的布尔什维克。让托洛茨基为之奔赴千里的那个布尔什维克。绝不容忍任何投机和摇摆不定的布尔什维克。回头狞笑着盯住了他。

唯一可幸的是,他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问题上,倒是没有整幺蛾子。事实上为俄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于在其他方面,托洛茨基的一生,就是幺蛾子的一生。

所以你光看托洛茨基的理论,没什么好说的,他的理论聪明又正确,让人很难不被他说服。但是偏偏托洛茨基自己除外。

托洛茨基不是不明白。但是他不相信。

不相信的代价,仿佛是命运的讽刺一样:61岁的托洛茨基猛然回头,看到23岁的托洛茨基一手拿着印得稀烂的《怎么办》,一手举起了冰镐。


user avatar   liu-yiming-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嗯,他家的炸鸡很好吃。

与斯大林依靠官僚与机关进行统治不同,托司机清楚地知道官僚的危害,但要与之对抗却又需要集权以形成力量,于是托派总是很矛盾。

其实这是个能用图论解释的现实问题。官僚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创造某种价值才持续在历史中出现,这种价值就是人与人合作成本的复杂度。

什么样的复杂度呢,首先,人与人沟通是有成本的,假设图上有n个点,在图上任意两点连线的数量为O(n^2),也就是说,人与人直接合作的沟通成本随着人数的增长呈几何增长,这种爆炸式的成本显然不现实。

所以人们实际上是通过星形网络,形成一些hub节点来彼此连接的,星形网络的连线数量为O(n),随着合作人数的增长,沟通成本仅呈线性增长。

这种Hub节点作为合作的通道,对应现实世界中的各种角色,比如公司制会形成一个法人作为对外合作的窗口,组织内部会形成一个个部门。

掌握hub节点的人,很快会发现他可以从合作成本的差值中攫取额外的利益,因为不通过他的话,人与人直接合作的成本更高,这种成本差值,就是他攫取利益的空间。

在不同的体系下,我们会给这种人不同的称呼,官僚、资本家、神棍或者其他什么。但实质上是差不多的,和体系没有直接关联。

所以在托司机的论述里,只是消灭了资本家并不能够消灭剥削,各种生产资料名义上公有了但又一次集中在新的节点上,控制它攫取利益的人再次出现,以一种新的形式。托也由此预言了苏联的结果,苏联人受二茬罪。

本质上,托洛茨基实际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是个数学问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只能这样。托司机尝试给出了一个回答,通过不断消灭腐化的hub节点而让节点重新形成,即不断革命论。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红军中的李商隐


user avatar   da-duan-qi-jiu-de-t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托洛茨基那一套其实挺合理的。

你要贯彻八小时工作制和完整福利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剥削别人,一种是都不剥削。

我们现在996国家不管说实话就是因为怕那些公司倒闭,别人有先进的技术,可以吸全球的血,但我们没有,我们只能搞劳动密集,用便宜的人工和外国中低端企业竞争。

你八小时工作制竞争不过别人的十四小时,你就得倒闭,如果别人也八小时了,那大家就在一个水平线竞争,不断GM就是让大家不内卷,每个公司都在高福利八小时双休这一体制下运行,谁也别想996。

我其实是个托派,但我认为现在托理论实现不了。

托思想只是思想,是需要完善和利用的思想,照本宣科容易犯大病,不断GM很容易演化成不断战争,物理消灭资本家富农这些有产阶级也太不人道了。

总的来说,托洛斯基作为一个理论家是伟大的,但他实干能力不行,他的理论也太过激进,如果他和斯大林融合一下就完美了,斯大林那一套整个把苏联带到了大国沙文主义,我觉得一国论已经完全放弃共产主义的本质了,在马列主义里面搞右派民族主义属实有点扯。


user avatar   wwlxl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理解苏联其实很简单,托洛茨基拿出一张图纸,施工方看后就把土木工程师赶走了,开始照图施工,当工程的第一阶段完成以后,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接下来怎么办?没有上过学,或者说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俄罗斯人民彻底迷失了方向。俄罗斯这个民族不仅娜拉出走,托洛茨基也出走。

-

托洛茨基是思想的建筑师,托派是工人运动的合法组织,第四共产国际是工人运动的方向。

-

托派肯定不是骂人的字眼,解散第三共产国际才是,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上台才是。你们都这么大的人了,心里就没点逼数?连好坏也分不清?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就是按照托洛茨基的构想执行的,工业资本剥削农业资本、劳动军、先重后轻等,但政治斗争并不以谁正确谁就胜出。

-

-

-

-

-

-

-

苏联生产军品的思路非常清楚,那就是简单、实用、廉价,非常适合现代化的全面战争。苏联在苏芬战争以后终结经验,认为打不过芬兰的主要原因是苏联的军品设计思路有问题,那就是火力不够强大,于是斯大林决定将苏联大炮的口径增大一倍。二战后期苏联已经在试制203毫米口径的坦克炮,这种军事发展思路被各国称为:大炮主义。大炮主义后来称为各国军队的指导思想,包括英美法德,从现在看这种思路是正确的。
-

-
解释一下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一战后,苏联欠了英国玖拾亿美元的债务,英国欠了美国玖拾亿的债务,但是你们懂的,英国他手里有一个东西,那就是金本位的英镑,英国当时控制了很多赚钱的美国公司,套路就是利用金融危机时买入美国公司的股票,在高位时抛出,这个套路其实今天的美国金融界还在用。不过这里面有个二愣子,就是苏联,苏联突然宣布,欠外国的所有债务全部都不还了,这下英国就尴尬了。英国尴尬的是他欠美国那玖拾亿的债务还不还了?当然的还,所以只能联合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国家进攻苏联,苏联的办法到是很简单,那就是我不和你打,你爱占那座城市你就占着去,钱我总的就不还了。最后多国干涉苏联,毫无结果,而杨白劳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了。苏联是不是还不起欠英国的钱了?苏联可以还的起,苏联就是不想还,因为他要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计划经济。苏联扣扣搜搜从资本家、国王、地主的口袋里搜出来20亿卢布,这就是苏共经济起家的基础。在那一瞬间,苏联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美国,于是德国发动了苏德战争。
-
慈父最大的特点就是奉行实用主义,假如斯大林活着苏联执行私有制寡头政治,一点都没有违和感。谁解散了资本主义的头号敌人第三国际?答:斯大林。谁斧劈了资本主义的第二号敌人第四国际的领导人托洛茨基?答:斯大林。是谁为了党内斗争团结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改组苏联共产党?答:斯大林。是谁抛弃了列宁的电气化共产主义,改走大炮优先的托洛茨基版计划经济?答:还是斯大林。是谁手握雄兵,与美国可以分庭抗礼时却选择了韬晦不前?答:斯大林。斯大林凭借一己之力就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斯大林推举的大国民族沙文主义者赫鲁晓夫把苏联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干净的予以消灭。
-
在斯大林手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斯大林死后苏联经济环比是下降的。假如斯大林活过来,不要说阻止苏联解体,就是打美国都没有什么问题。
-
在苏共内部有两个理论见长的人,一个托洛茨基,一个是列宁。托洛茨基是苏联红军的创建者,长于吹牛,根据托洛茨基的说法,当时列宁是不打算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列宁打算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肝胆相照,长期共存,结果托洛茨基的手枪走火了,于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就被武装暴动推翻了。
-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是容许市场的,村长在中国一五计划经济论述中有讲,计划经济要的不是机械化,计划经济要的是资本金,要的是剩余价值,要的是钱。计划经济要的不是贫农斗富农,假如大农场可以提供比集体农庄更多的剩余价值,计划经济是容许大农场和私有化,计划经济和私有化并不冲突。
-
讲第一个资源的概念。苏联是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从三个概念开始讲。第一个是代入时间概念,当时苏联的地质勘探非常落后,当时的中俄都是贫油国,学地质学都知道有一个海相成油理论,而当时的中国和俄罗斯大部分领土不属于这一理论。第二个概念,在苏联计划经济以前,苏联的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都是稀缺的,是苏联花大力气在地质勘探领域超常规的投入,才奠定了钢铁、煤炭、石油、有色的工业基础,那种说沙俄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是因果倒置的说法。还有俄罗斯是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资源丰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你把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和他的资源保有总量一对比,你事实就就可以预估出俄罗斯对地质勘探的投入严重不足的结论。第三个概念是地大物博。地大物博这个词形容俄国当然很不恰当,他没有温带,也没有热带,这就导致他生物资源极度匮乏。
-
讲计划经济,你就要懂苏共内部的斗争,并不是谁掌握了真理,而是谁赢得了斗争,谁就有话语权!!!计划经济里面有四大流派,他们分别是托洛茨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游戏是这么玩的,计划经济是托洛茨基提出的,但当时列宁有点招呼不住托洛茨基,于是列宁就联合其他党人斗托洛茨基,最后列宁赢得了党内的斗争,于是一五计划实际是按照列宁的社会主义电气化思路设计的。
-
接着列宁死了,于是变成了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斗争,托洛茨基长于理论,斯大林长于整人,斯大林说他是支持布哈林的,于是联合布哈林整托洛茨基。其实你们听听他们的主张,你就知道布哈林和托洛茨基谁会赢了。布哈林说:要亦步亦趋的学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优先发展轻工业,最后积累资本发展重工业。托洛茨基说:要组成劳动军,剥削农民,剥削工人,优先发展重工业。你想苏共党员一听,一个说要改善我的生活,一个说要剥削我,还劳动军改造我,但凡神志清醒一点的都会支持布哈林。布哈林斗赢了托洛茨基,然而最后赢的斗争的却是斯大林。斯大林在流放托洛茨基以后,斧劈托洛茨基。而布哈拉,兔死狗烹,然后斯大林开始执行托洛茨基的计划经济模式。布哈林于是就被叛党了,最后布哈林还写了一个无字的遗嘱。苏联特别的搞笑,正反两面都是坏人。这就是布哈林的政治觉悟,他就是想不通,先知倒下,谁排先知后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这么没有自觉意识的人居然是苏共领导人之一。
-
列宁死了以后,苏联事实进入斯大林的计划经济,斯大林的计划经济就是抛弃电气化,开始走机械工业优先的发展模式。那他的钢铁、有色、能源跟不上怎么办?托洛茨基的办法就是大量出口粮食,进口技术、原材料、机械设备,斯大林的办法就是投入大量地质勘探的费用,优先寻找石油、黄金、白银、钻石,出口石油等原材料换取外汇,优先获取原材料、技术、设备,当时的苏联主要向德国出口。
-
在列宁、托洛茨基、布哈拉之后,斯大林开始布局计划经济,在执行中又分两派。一派是保守派,右派,他们的主张就是有多大锅下多少米,那就是优先发展能源,能源产量决定钢铁产量,钢铁产量决定有色冶金,有色冶金决定特钢规模,特钢规模决定机械制造业的规模,机械制造决定军工产量和质量。另外一派是激进派、左派、机会主义分子,斯大林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执行右派的观点,金字塔上面的军事工业规模就太小了,这不符合喜欢伏尔加的俄罗斯人的胃口偏好。他们想的是一步登天,先发展机械加工,至于能源、有色、钢铁他们可以慢慢跟进,他们用进口特钢的办法解决国内基础工业落后的问题。这样做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有三个版本,一个是苏联人对外宣称的100%到位,还有一个内部宣称的74%按时完工,还有一个德国援助苏联的工程师评估,有50%按时完成,但你们要知道,就是50%,那也是非常夸张的。不存在秋原说的以粮为纲,以铁为纲,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保守派的以特钢为纲,特钢需要钢铁和有色作为基础,而保守派的观点最后并没有得到落实,所以说苏联以钢为纲就比较搞笑了。
-
斯大林对于机械工业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他的办法就是进口,他的钢铁、有色、特钢也跟不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怎么办?斯大林的办法就是进口。问题是如何物质代偿这些资源?斯大林的办法就是地质勘探,大量的挖掘黄金、白银、石油、钻石,用这些资源换取外汇,从外部解决苏联发展的内部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物质代偿的思路。苏联的技术、原材料、机器设备大部分都是从德国获取的,因为当时的情况是西方国家封锁德国,德国获取原材料只能通过苏联,而苏联也被西方国家封锁,苏联获取技术、设备、工业半成品,也只能通过无私的德国。
-
秋原讲:指标、协调、互动。指标是有的,指标不是古比雪夫的指标,指标是斯大林的指标,古比雪夫的指标是:煤3,钢2,机械1,斯大林的指标是煤1,铁2,机械3,苏联所谓的指标就是破坏指标。还有一个就是协调,苏联计划经济实践最缺的就是协调,协调就应该是布哈林当苏共书记,事实上布哈林是苏联的叛徒。最后就是互动,苏联计划经济从刚开始的原则,到后面的反原则,我不知道他是从那里看出来的互动。
-
怎么解释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托洛茨基利用资本主义特点,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样解释比较准确一些。但你们要注意,理性和人性是两个东西,人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反理性。
村长经常被问怎么看计划经济,怎么说呢?从发展方式来讲,计划经济是后发国家的权宜之计,什么叫计划经济?就是只长胡子,不长个子。就是只发展重工业,不投入固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轻工业、农业,即使是重工业,也不是成比例发展,而是优先发展机械工业,让黑色和有色冶金追赶机械工业。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讲,计划经济完成或者替代了很多工业革命的职能。假如说市场经济是全面发展,那计划经济就是偏科体育。从哲学层面讲,你适用于私有制经济学逻辑(狼奶),搞公有制经济建构主义,本来方向就错了,你走的越远,死的越快。
-
1、列宁经济学。
-
一网友讲了个粮食安全的问题,大意就是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会出问题,他有信心。信心的基础是什么?他的信心基础是感觉,是认为,只主观感受。然后一个网友,他讲他家里有三亩地,他说他决计是不会饿死的。村长大概讲了一下,意思就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是粮食补贴,美国是三千亿美元。中国78年至今,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多少?答:是零。那种天上掉粮食和天上掉馅饼一样可笑。但是你们懂的,做梦的人只要信,这个梦就不会醒来。
-
苏联战时经济,第一步就是没收劳动生产资料,然后是统一分配,乡镇一级组成农械所一类的机构。驴、牛、骡子这些大牲口都会被统筹,作为一个社会的备用力量。根据苏联的经验,会优先保障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什么叫现代化?什么叫羊吃人?什么叫容克资本?什么叫计划经济?说糙点,就是计划经济的结果就是农业人口饿死了,我们这个社会就进步了。
-
从农民那里拿到粮食,是一个苦差事。第一个就是派出搜粮队。但你们要懂搜粮队他并不懂政策,懂政策的话,你还要派出宣传队,这就需要从城市人口中选择。最先派出的就是工人,因为这个时候的工人已经被训练好了,饿死工人还是饿死农民,工人兄弟早想好了,这就是阶级,这就是觉悟。接着是警察和军队,你们懂的,到最后就是警察和军队也要进驻搜粮队和宣传队。第二个是收储的技术性问题。苏联在这期间发生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说粮食收上来以后,因为不会保存腐败了,粮食还没有接穗,由于工作队不了解情况提前收割了,粮食收割下来以后,长时间存放没有脱粒,因为工作队不懂农业生产。第三个问题是富农不愿意卖粮。由于收购粮价越来越低,富农开始不愿意卖粮食。这个时候就要搞政治运动,联合贫农强迫富农出卖粮食。发动贫农就要搞土地运动,比如说土地确权和耕地私有化。土改以后的结果就是20%的富农要交出80%的粮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富农有对土地进行资本投入。贫农的土地是没有产出的,或者说产出是不划算的,因为贫农不会种地。你们想一个问题,贫农为什么是贫农?第四个问题是无偿征收粮食的问题。伴随着粮食征收体系的扩大,征收的效率开始下降。这个时候就没钱买粮食,那就只能无偿征收了。这个时候,富农就开始暴动了。你们要懂的,富农没有组织。所以只是极个别的人为了达到某种经济目的展开的暴动,这样的暴动很容易就会被镇压下去。富农也不能全搞死啊,不然谁生产粮食?这个时候贫农已经没什么政治价值了,所以要加大贫农的粮食统筹数量,但贫农生产不出来富农那样多的粮食,最后只能被饿死,于是苏联式的大饥荒就爆发了。贫农饿死以后,一部分土地事实上是交给了富农,这样粮食的产量开始逐年提高,但贫农却在这个他想不通的逻辑中被凋敝式的饿死。于是土地开始进一步向富农手中集中,这个时候为了更高效的统筹粮食生产,粮食会从无偿征收变成付酬,接着是粮食价格按照市场支付,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好转,粮食价格会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粮食补贴。
-
限制粮食流通到市场的两个客观因素,第一个是运力的问题,苏联的运力长期不能满足需求。第二问题是仓储的问题,由于国家统一调配粮食,导致苏联社会的仓储由原先的富农、市场储备变成了国家统一储备,这个时候对仓储的需求就大幅提升。苏联有着全世界最牛叉的粮食仓储系统,难道还不够?正确,还是不够。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个产粮省由于生产粮食不划算,从莫斯科套购粮食的可笑事情。就是由于粮价太低,有些产粮省生产粮食根本不划算,所以为了完成指标,直接从莫斯科买粮然后交给莫斯科,这样反而更节约农业投入资金,也更符合经济规律。由于苏联计划经济并不是追求经济效率,导致工商业生产无法产生资本,导致工商业补贴农业的投入非常少,所以产粮省并不愿意生产粮食。最后出现大面积的农民消极怠工,然后整个国家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只能从最高效的经济部门外部物质代偿,那就是出口黄金、钻石、天然气,然后进口粮食。
-
2、斯大林经济学
-
开讲斯大林经济学。前面列宁经济学,他最主要发展的是农业、电力、基础社会、交通,他的核心目标是电气化。到了斯大林经济学就成了重工优先,扭曲重工业发展计划,机械工业为主。你像苏联发展经济最大的困难就是资本的问题,苏联前期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从苏联逝去的资本家手中继承的固定资产、设备、现金,但这些资本发展经济是绝对不够的。
-
斯大林经济学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二五时期,一个是苏联计划经济的三五时期,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二五时期。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生产效率这种断崖式的提升。他对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达到每年25%,正常的经济,社会生产效率每年提升1.2%。
-
二五期间人工工资。和社会生产效率提升对应的是工人的工资,苏联工人的工资你不能说他没有提升,但相对而言人工工资的提升明显落后于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最后导致劳动产出和劳动报酬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地带,苏联工人开始大面积的消极怠工。消极怠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列宁经济时期的消极怠工,他不请假他就不上班了,他甚至拒绝劳动,列宁的办法就是不劳动不得食,抓人、流放、枪毙。苏联有一个契卡,他的全称就是苏联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在列宁时期,消极怠工是可以枪毙的。到了斯大林时期,工人还是不愿意劳动,但他们的花样就多了,比如说我各种理由请假不上班,或者他上班给你磨洋工,还有就是破坏机器,我下班走的时候忘了关机器,第二天机器就坏了,我又能休息几天。再或者他给你生产残次品,你看我也在上班,但我没有什么工作的热情,生产出很多的残次品。
-
讲斯大林经济学就需要很多东西做参照,第一个参照物就是列宁经济学。列宁经济学或者战时经济,他当时面临的就是物质匮乏,资本稀缺,所以他在投资时就要投资那种收益高,风险低的项目。到了斯大林时期,他要做的就是全面推列宁经济学。斯大林不是说过一句话:中国优先发展轻工业,所以那个国家想蹂躏它就可以蹂躏他,所以苏联要坚定的走重工业的发展道路。到斯大林执政的时候,苏联的电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你们要知道斯大林这个电力增长已经比列宁时期电力行业发展的速度慢的多的多的多了。还有这个煤炭、采掘,斯大林时期,第一年是百分之百的增长,此后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他这个煤炭、采掘增长,比起列宁时期,也是慢的多了。
-
这里面有一个特例,那就是斯大林或者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对苏联石油的增长那是非常用心的。列宁时期石油也有增长,但没有斯大林时期增长的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斯大林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这个地质勘测。列宁时期没有这些钱,就是有钱也不会投入地质勘探这样高风险的领域。到了斯大林时期,斯大林对地质勘测勘察的这个投入,费用增长了百分之三百,所以他的石油增长从一开始就增长的特别的快,第一年百分之一百,此后每年都保持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为什么要讲这个石油勘探,这是为了此后斯大林式的经济大跃进开辟道路。斯大林为什么那么疯狂的找石油?这里面有一个政治斗争的原因,斯大林属于激进派,相对于斯大林的是保守派。斯大林的激进派搞了一个苏联式的洋跃进。斯大林经济(二五)最重要的一个就是这个机器制造行业,这个机制造行业涉及到这个政治斗争,你要知道机器制造行业它每年都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增长,不是说那一年是百分之五十以上,是每一年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而你生产出来汽车、拖拉机、坦克、飞机、载重货车、轮船、火车,你给他从那里加油?这就是斯大林重点发展石油开采的原因。
-
简单提一下苏联的钢铁和有色冶金。苏联称之为有色冶金和这个黑色冶金,黑色冶金就是钢铁。苏联的钢铁和有色冶金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但苏联重工业的重头戏并不是钢铁,而是另外一个行业,那就是机械制造。计划经济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经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就是这个黑色冶金和有色冶金与机器制造这两派争夺这个经济资源的问题。冶金派(保守派、右派)认为,你得生先产出钢铁、有色金属,然后才能用钢铁、有色金属生产出特钢,才能用特钢生产出机械,所以资源应该优先配置于这个钢铁和有色冶金。翻译成中国话就是以粮为纲,以铁为纲。机械制造(激进派、左派)这一派就不这么认为,机器制造这一派的人认为,苏联需要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应该把大量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机器制造行业。你们可能没听懂啥意思,说白了就是经济发展的保守派和跃进派在争夺政治势力,然后支持机械制造这一派的就是所谓跃进派,左派、跃进派、机械派就是斯大林的人,而且斯大林支持这些人的主张,这些人的主张也是斯大林经济学的全部内容,这些人最后赢得了政治斗争。
-
事实上苏联机械制造超常规发展,已经超过了他能承载的能力,导致了一个什么情况?导致他的机械制造无原材料,虽然苏联从外国进口了一百三十多万吨的粗钢用于机械制造,但机械制造的企业只完工了70%,机械工厂只能低负荷的生产机器。这个机械制造从卫国战争来看的话,的确是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或者是斯大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你们要知道的,这个斯大林经济发展理论本身是有问题的。他导致了什么情况,经济跃进导致了很多这个建筑用的钢材全部都用于机械制造,导致这个国家很多工业基础建设都被停掉。但是你们知道,这个时候,谁手里掌握军队,谁手里掌握警察,谁手里掌握宣传部门,谁就是对的,所以经济跃进这一派最后不但打败了这个经济保守那一派,而且还获得了话语权,还把他成功的打成了右派。事实上,支持机械制造这一派对苏联经济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但你们也要注意到,机械制造这一派对于后面打赢卫国战争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假如当年是冶金派赢了,卫国战争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乔布斯说胜利只属于偏执狂,或许斯大林就是这一类人。
-
捎带手的提一下,与机械制造对应的是苏联对电动机的发展,苏联保持每年在百分之一百以上的增长。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斯大林经济学有着很重要的机械化的特点,可以说他有点刻意忽略电气化的意思,或者说不重视。
-
你像苏联的计划经济,他原先的设计不是设计的那样,原来设计的时候,就是重工业百分之五十,轻工业也是百分之五十,然后在重工业里面,优先发展这个钢铁和冶金行业,然后才发展这个机械制造行业,大意就是说我有多大的锅,我就下多少米。但是这个后面他在执行的时候就出现了偏差,就是这个轻工业向重工业倾斜,并不说轻工业没有发展,他的这个轻工业五年增长了百分之一百,然后你看那个冶金,还有机械制造,这些都增长百分之四百、百分之五百的样子,就是说他原来设计的时候构思是五比五,在重工业优先的情况下,就成了九比一,然后在执行的时候,又出现了机械工业优先的头重脚轻情况。
-
在轻工业领域,他主要发展的是食品、纺织,他还单列出来一个行业就是衣服和鞋帽,苏联的衣服和鞋帽并不在纺织行业内计算,这是和其他国家不同的一点,需要大家注意。苏联的轻工业滞后,只是相对滞后,并不是没有发展。还有就是苏联这个轻工业布局,他为了腾地方,他们大量的轻工业从这个主要城市迁出来,纺织工业主要向这个棉花产区迁移,皮革工业主要向高加索还有中亚这些畜牧产区迁移,食品工业主要向产粮省迁移。
-
接着是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思路。苏联原来的思路是电力、煤炭、石油优先,接着才是黑色冶金、有色冶金、水泥优先,第三个层次才是机器制造、化学、建筑材料。但在实际执行时,是机器制造、石油优先,然后是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第三梯队是煤炭和电力,化学、建筑材料等被制约的太厉害了。二五计划的时候,计划预定目标都基本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就是他的这个建筑行业,还有就是基础设施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还是前面那个机械制造行业超常规发展的问题,导致大量的钢材被这个机械制造行业挪走,导致建筑材料钢材出现巨大缺口,然后导致建筑材料无法正常保证,等你运到的时候,苏联已经到了冬天了,苏联修建筑有一个季节性的问题。苏联初期机械化程度非常的低,他大量地使用这个劳改犯和工人,使用大量人工修建基础社会和厂房,导致他的基础设施和厂房投入的成本特别高,而建筑材料无法按时运到工地,就只能停工,导致工程无法按时完工,这样造成浪费和损失也特别多。
-
斯大林在斯大林经济中,投入了两百一十三亿卢布,其中一半的钱就是用来新建新型大型企业,另外一半的钱用来改扩建原有的企业,导致他这个建筑工程的比重特别大,而他的建筑材料不够用,导致大量工程未能按时完工,即使所谓完工的企业,是否完工也是存疑的。事实上斯大林这一派的经济政策是不如他们所说的那个保守派的经济政策,但是人家吹的时候,就会毫无保留,人家说当然说好得很。二五(斯大林经济学)计划里面,冶金由于资源分配不足,也近百分之五十没有完成。煤矿百分之二十没完成,他这个机械倒是按规划完成了,但是因为这个枪里没子弹,所以这个枪是打不出去的。很多机械厂由于没有钢铁原材料,斯大林经济学规划的那些机械厂还是开工不足,斯大林想的办法就是外部物质代偿,他从外国进口了一百三十万吨的钢铁,甚至从这个建筑材料里面挪用钢铁指标,用于完成生产机械设备的指标。但这就导致了前面的那个结果,新的机械生产工厂没有建筑钢材还是建造不出来,这样就导致了机械制造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影响了机械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在机械制造行业,他自己说的是完成了百分之一百(宣传),事实上只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六(内部数据),而这个百分之七十六到底完成了多少,只有激进派自己心里清楚了。另外一个影响机械制造行业推进的方面,就是它这个前期的统筹工作没有做好,导致他的水泥,还有木材,还有这个后面的钢材,缺口很大。而俄罗斯这个建筑施工的时间特别短,你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把这些东西提供上,只能导致工程延期。根据黑材料,苏联有一千多工厂有一半没有完成,没有完成也不准确,应该是没有按他说的时间建成了。
-
斯大林经济学,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他建了一千多个新工厂,这些工厂主要是德美英法援助的技术,然后斯大林这些工厂的标准比列宁时期新经济修建的那些工厂,标准要高的多的多。西方经济学他主张经济聚集,西方有一个国家他反对经济聚集,那就是德国,德国由于长期的自由市,导致他不存在英法那样的集权中央,所以也不存在经济聚集。德国人的经济理论就是竞争优于经济效率,所以德国制造质量很好,但价格也高的夸张。苏联国土面积太大了,列宁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在苏联搞了四个工业中心,那就是莫斯科、基辅、乌拉尔、远东地区及其他,他还是走经济聚集的道路,此时苏联重点建设以基辅为中心的工业区,开始筹建乌拉尔工业区。斯大林说他的新工厂要比德国的、英国的、法国的、美国的那些工厂先进的多,而事实上也的确先进得多,因为它是新建的工厂,还有德国、美国、英国的技术援助,他的这个工厂设计的时候的确比英法德美要好很多。
-
苏联人的机器设备高速增长,前面不是讲了一个机械和冶金的关系,他们还有一个机械制造行业和农业的关系。他大量生产拖拉机,他这个拖拉机和汽车大量生产,他的拖拉机生产出来以后很快就完成了苏联的机械化,然后这些拖拉机厂干什么去?事实上,这个苏联二五计划以后,他就已经严重的拖拉机产能过剩。
-
二五计划出彩的就是石油开采。斯大林把石油勘察的费用提升了百分之三百,对苏联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进行了一次石油储备的普查,要知道这可是风险投资。苏联经济资源配置不合理,后面这个石油资源开采出来以后,石油炼化这一系列的基础设施都没有跟上。斯大林用多开采出来的石油换取德国的钢铁、技术、以及机械制造推进无力导致的机器设备缺口,有谁能拒绝黑色黄金的诱惑?随即,斯大林把一个官僚主义弊害的悲剧表演成了一个无心插柳的喜剧。负负得正,两个错误合在一起等于正确。
-
你们知道斯大林两个口号,一个就是:技术决定一切。这个技术是斯大林从外部物质代偿得来的,说白了就是从希特勒手里换来的,苏联和纳粹德国在二战前还有一段蜜月期。苏联同英国、法国、美国都有这个技术换市场,然后用这个技术改造苏联,因为有了这个技术,苏联的社会生产效率提升速度特别快,这就是斯大林说的技术决定一切。
-
后来斯大林又搞出来一个干部决定一切。就是苏联从外部物质代偿换来的这些技术,这些高精尖的设备大量进口以后,苏联的工人不会用,苏联的高级工人也不会用,这必须要那种德国式的产业工人才行,但是这个苏联的工人不是专业化的,所以苏联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工人,说白了就是他所谓的干部。苏联二五计划时期,开始推行全民教育,大概培养了一千多万产业工人和四百多万知识分子。
-
苏联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学英法美德,修建那种大型联合企业。对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学开这个托拉斯,组建美国那种超大型垄断企业。然后苏联的联合企业,核心工程就是那种水电站,先修水电站,冶金工业修在水电站旁边,然后机械工业将自己建造在冶金工业旁边,然后形成这样的联合企业。
-
苏联一五期间投了大量的落后钢铁产能,在二五期间,苏联规模化(6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从四座增长到六十多座。苏联一五时期,主要投产的是五十到六十万吨的煤矿,苏联在二五期间投的都是两百万吨的煤矿。
-
这个苏联二五计划以后,莫斯科周边经济占比达到百分之十八,乌克兰经济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四,苏联这个最大的工业园区是一个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这一带,经济占比达到百分之二十七点八的样子,然后就是远东啊,其它一些地方,大概是百分之三十的样子,这样弄下来以后,苏联就达到了他所谓的那种均衡式发展吧。为了达到斯大林经济学的这个布局,其实斯大林早就把这个发展莫斯科的钱投向了这个乌拉尔山地区,在乌拉尔山地区建立了大型联合企业,就是水电煤炭冶金机械联合企业。莫斯科周边工人数量、经济总量、工业产品,是逐年下降的,而乌拉尔山地区居民、工人数量、工业产品、财富总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而且上升速度非常惊人,因为斯大林把苏联一半以上的资本投入到建设乌拉尔山地区。斯大林时期在乌拉尔地区投入的资金是列宁时期的十二倍。乌拉尔地区事实上从苏联的第三工业区,顺序成为苏联的第一工业区。苏联这种经济布局,是为了考虑打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反西方侵略。他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设计的。斯大林经济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推翻了原先的列宁经济学这些经济原则和经济理论,斯大林经济学应该说是比这个列宁经济学先进,比这个保守派的经济学落后,应该是介于两者之间吧。计划经济就是用这个技术提升效率后,增加这个资本金这样发展,计划经济最大的问题也是他不能产生自然法则下的技术。
-
斯大林经济学的核心就是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最核心的衡量指标就是工业产出,苏联二五计划以后农业机械每年增长百分之三十九,电力工程就是电动机能每年能增长百分之四十八,增长最多的还是汽车,汽车每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三。然后你对照机械制造行业投入的资本金,你会发现机械制造业每年增长的速度超过百分百,然后效果并没有设想中的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冶金跟不上,然后他很多设备没有原材料,他也生产不出来。比较搞笑的是和产量不相符的是夸张的产能,苏联农业机械制造的能力名义增长了十五倍,金属车床生产能力增长了九倍,涡轮机的生产能力增长六倍,发电机增长了十三倍,然后拖拉机和汽车增长二十七倍,基本上就和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些主要的工业国生产能力差不多了。
-
苏联经济就是这样的特点,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然后这个重工业里面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这个比例又失调,然后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你看他这个汽车、拖拉机夸张的生产能力,但他冶金工业跟不上,所以生产不出来。他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就是它这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比美国和德国都要高,当时苏联的这个机械化水平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一,而当时的美国只有百分之十七点八,德国只有百分之十二,这个美国是第一大工业国,德国是第二大工业国,苏联应该说是第三大工业国。二五计划完成以后,苏联的机床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而且这个机械工业优先发展,导致他大量产能过剩,美国、德国的机床是十年更新一次,而苏联是五年更新一次。为什么?任性、有钱、产能过剩。
-
与二五新建工厂对照的是原来一五期间改扩建的落后产能,以苏联某汽车厂为例,一五期间生产六百辆汽车,二五期间每年可以生产二点四万辆汽车。代入这一变量,二五期间,苏联计划经济之重工业之工业之花机械制造,到底取得了多少成绩,村长内心是存疑的。
-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不重视电气化,虽然他的电气化增长速度非常的快,但是和他对机械制造的热情和对机械化的尝试比较的话,还是不够重视,苏联与德国、美国在国力上的差距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苏联的涡轮机增长了六倍,水力发电机增长了五倍,这个涡轮发电机增长了九倍,变压器增长了七倍,这个电力发动机增涨了五倍。但你们还要注意到苏联此前的基数就不大,对比苏联在其他行业的投入,完全就是不重视。
-
一五期间,列宁经济学主要发展就是电力,还有一个能源,它主要发展就是莫斯科周边地区,到二五期间苏联发展能源、电力已经不受制约,但他的电力和能源的投入,比起一五反而下降了,这就导致了苏联整体性的缺电,也影响了苏联对二五计划的执行。你像中国如果要搞这个计划经济,那他就不是要机械化了,按照苏联这个逻辑,中国应该搞得电气化,就是拖拉机电动的,收割机电动的,撒农药的飞机电动的,因为中国缺石油。
-
3、三五计划
-
解释一下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一战后,苏联欠了英国玖拾亿美元的债务,英国欠了美国玖拾亿的债务,但是你们懂的,英国他手里有一个东西,那就是金本位的英镑,英国当时控制了很多赚钱的美国公司,套路就是利用金融危机时买入美国公司的股票,在高位时抛出,这个套路其实今天的美国金融界还在用。当年苏联突然宣布,欠外国的所有债务全部都不还了,这下英国就尴尬了。英国尴尬的是他欠美国那玖拾亿的债务还不还了?当然的还,所以只能联合全世界的资产阶级国家进攻苏联,苏联的办法到是很简单,那就是我不和你打,你爱占那座城市你就占着去,钱我总的就不还了。最后多国干涉苏联,毫无结果,苏联赖账成功。苏联是不是还不起欠英国的钱了?苏联可以还的起,苏联就是不想还,因为他要干一件事情,那就是计划经济。苏联扣扣搜搜从资本家、国王、地主的口袋里搜出来20亿卢布,这就是计划经济起家的基础。
-
理解列宁经济学,其实很简单,就是骗贫农斗富农,然后联合富农饿死贫农,然后农业就现代化了。列宁其实思路要比斯大林高远,列宁经济学侧重于苏联的电器化,而斯大林经济学侧重于机械化,重点搞苏联的机械工业。斯大林经济学就是典型的左倾机会主义,尤其是在制订苏联计划经济方面,但我们用斯大林的话说,我们不应该苛责胜利者。
-
苏联赖掉了90亿的债务,这个盖子是盖不住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那只能是迟早的事情。1929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斯大林心里当然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斯大林这个时候已经明白,世界战争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毕竟社会主义者比小资产阶级更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规律。
-
斯大林在多个场合公开讲,苏联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就可以打败所有的西方国家!当然这个所有也包括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德国的发展模式是陆权经济发展理论,而俄罗斯的土地面积是德国的数倍,资源总量是德国的数倍,假如2018年俄罗斯重启计划经济,那德国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入侵俄罗斯,难道他还有第二个选择?
-
还是接着斯大林经济学继续往前讲。斯大林的三五计划还是继续二五计划的套路,只不过这一次目的性就更明显了,斯大林发展那么多没有冶金配合的机械制造业,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生产飞机、大炮、坦克、机关枪。
-
截止卫国战争,苏联一共建造了11200多个现代化大型企业!(对照中国一五计划是156个项目。)而且建造这些企业的思路就产业集中和大,大到什么程度,美国当时的托拉斯和德国的鲁尔区已经吼不住苏联人了,苏联人已经从技术和指标上方方面面都在超越美国人和德国人,问题是这才仅仅是第三个五年计划啊!经过两个半五年计划,斯大林操刀的机械制造业产值涨了四十倍,事实上已经具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而配合二五计划的三五计划,那就更直白的把国防经费从18%一口气提到了32%,这是要弄啥嘞?这就搞的希特勒很尴尬,要知道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国防开支(23%)都差苏联一截。希特勒终于坐不住了,苏联人统一世界,还是德国人统一世界,这是一个大问题,希特勒默默的同意了巴巴罗萨计划。
-
第一个还是农业问题。三五计划的时,苏联已经不需要羊吃人的资本启动金了,他更多的是需要农业生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伴随着苏联农业的全面机械化,苏联农作物的产量开始稳步提高,但这对于苏联领导人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经过重新丈量土地以后,斯大林发现,他们果然私藏了很多土地,于是重新合作社的改革,通过合并合作社,推行机械化,良种改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报酬,对超额完成任务的社员给以实物奖励,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使农业连续大丰收。三五计划执行后,苏联耕地面积增加了三倍,产量增加三倍,谷物、经济作物、蔬菜、饲料的比例更加合理。
-
第二个是工业问题。三五计划重工业投资占比,非但没有降低,更是达到夸张的84.5%,机械加工业还是被超常规的加强,这已经是斯大林经济学的重要特征。三五期间,有三千多家新式企业投产,不论是数量、技术、规模都要比一五、二五投建的企业先进的多。
-
能源工业。苏联人对石油的热衷程度还是不减二五,一批新的油田被发现,新的采油技术被创造,新的石油采掘设备从外国进口,新的炼化厂修建成功。苏联的原油工业达到新的高峰,年产原油三千万吨。在电力方面,相对其他行业发展明显较慢,相对于列宁经济学的一五计划,电力工业明显不受重视。即使如此,苏联的电力工业还是达到了480亿千万时,轻松超越德国、英国、法国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大有超越美国之势。人生自信一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斯大林对煤炭行业也是过于自信,投入开发的热情明显滞后于一五、二五,1940年产量1.65亿吨。能源不够的时候,苏联还有奇招,那就是用木炭和碳泥凑数。
-
有色冶金。苏联对有色冶金的投入还是不够,生铁作为工业的粮食,只有一千五百万吨。有色金属的勘探、采矿、精炼投入还是明显不足,还有一个奇葩的问题就是苏联的有色金属分布还不均匀,并不是按照苏联原先的四大工业区设想分布的,他主要分布在乌克兰工业区,当然这还不是最尴尬的,最尴尬的是希特勒第一时间就占领了这里,这就导致二战一开始,苏联人就要依靠进口解决有色冶金的问题。虽然后面在中亚、西伯利亚发现了对冶炼特钢极为重要的有色金属,因为开采、交通、冶炼滞后等原因,一直是制约苏联基础材料和武器工业的一大心病。这也是苏联坦克为什么打不过德国坦克的主要原因,因为他的材料从一开始就不过关。
-
机械制造行业。其他行业每年有100%的增长,也就是五六倍的增长,而苏联的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值居然增长了五十倍,这还是能源不能正常供应,钢铁和有色不能保证,德国人入侵的情况下做到的。讲一下斯大林发展机械制造行业的目的,他的目的是生产大炮,在军事史上这叫大炮主义。
-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同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
由于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抢救性的转移了一千五百多家企业,大部分迁往乌拉尔地区。苏联军工产品占工业产品的比重,从26%直升至68%,苏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一个计划经济转型成为战时经济。当时的苏联,优先保障军事工业使用铁、有色金属,其他行业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被批准使用铁和有色金属。这个时候苏联着急了,发现枪(机械工业)里没有子弹(钢铁和有色),于是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和冶金行业,但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还是靠英美国施舍。由于苏联的举国体制,在乌拉尔地区的大量投入,乌拉尔成为苏联事实上的第一大工业区,苏联最主要的兵工生产基地,占据苏联工业产值的25%,军工产值的40%,机械加工的70%,由于乌拉尔地区只有钢铁矿,煤炭产量明显不够,所以只能从外地调运煤炭,于是就形成一景,挖煤救苏联。伴随着乌拉尔地区的超常规发展,大量大型企业和联合企业迁入,电力供应也成了问题。搞电,你还是得先搞煤炭。战争期间,乌拉尔工业区向苏联提供了全国58%的生铁,53%的钢铁,51%的成品钢材,17%的煤炭,28%的电力。
-
西伯利亚地区。伴随着乌拉尔工业区的强势崛起,另外一个工业区也在超常规发展,那就是西伯利亚工业区,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投资增加了75%,重点发展黑色冶金、铁合金、铝等部门,并新建了一批机床制造厂、重机器制造厂、运输机器制造厂。
-
其他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中亚、哈萨克斯坦(苏联把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是分开命名的。),按照先前计划经济的思路,开始部署新的工业据点。虽然优先部署轻工业,但这里的重工业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这里的工业发展速度在短时间内就超过了40%。
-
武器生产行业。你们继续反思,斯大林为什么那么极端的发展机械加工工业?其实斯大林主义者他们心里有一笔帐,那就是他们的机械制造业不是为经济配套的,而是为了军工,所以不需要那么多冶金行业,他们原先预计的是生产一千五百万吨钢材,然后全部给机械加工行业,继而转变为大炮和坦克,这样一千五百吨就够了。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希特勒会抢先发球。
-
在战争初期,希特勒的坦克是斯大林的两倍,飞机是斯大林的2.2倍,大炮和迫击炮是苏联人的125%,德国步兵都是自动武器,而苏联很少有自动武器。希特勒在此前已经秘密完成了全国动员,经济已经转型为战时经济。最重要的是德国已经占领了苏联最重要的乌克兰工业区,包围了苏联的列宁格勒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兵峰直推莫斯科城下,此时的苏联人在炸机器、矿井、厂房和转移设备,苏联人对经济目标的破坏也是非常的绝,你想德国人的能力都恢复不了。
-
伴随着苏联主要工业区的沦陷和苏联人自己彻底的破坏,苏联的冶金能力损失65%,但是苏联人军工获得的金属反倒上升38%,主要原因就是他拆飞机卖零件,很多设备钢材和国家储备全部进入军工领域,生产出来的金属优先保障机械行业,机械行业优先保障军工行业,金属材料其他行业原则上是不容许使用的。伴随着西部主要工业区的沦陷,此时的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明显力不从心,办法总比困难多,苏联人的办法就是民转军,纺织工人、农民在经过短暂培训后,你现在是军工厂职工了,不同意抓掉。原来是八小时工作制,现在是十二、十四小时工作制,原来是五天工作制,现在是七天工作制,原来可以请病假,现在是不可以请假的,战时劳动纪律的执行,使苏联短时间内,有限的产能集中爆发。民营企业转军工企业,一些并不复杂的产品从军工企业转为民营企业生产,换言之,是民营企业转制为军工企业。伴随着美英国对苏联新技术的援助,苏联军工企业在职工仅增加1%的情况下,产能暴至200%。对于卫国战争,苏联最稀缺的资源就是资本,但在军工领域,苏联优先保障资金的使用,这也为苏联在后面对德国的经济战中取得胜利,铺就了一条道路。单位成本的问题,伴随着坦克、大炮、飞机的批量生产,苏联单位成本实际是下降的,飞机单位成本下降60%,重型坦克的成本下降67%,大炮的成本下降50%,在同样预算的苏联军工中,苏联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军用品。对产品工艺的改进,众所周知的AK47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就是简单的锻造,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快速大批量的生产这种武器。还有T34坦克的生产,你像苏联的工艺已经很次了,但对于苏联人而言只有更次,没有最次,苏联人想到的办法就是锻压坦克部件,你像现在的德国还在搞什么激光焊接,当年的苏联人家一张钢板直接一个冲压,一个坦克炮塔就成型了,还焊接个毛线。德国的社会生产效率事实上就已经是最高的,再提升的空间不大,德国的工人甚至还能休假,德国的目标是生产精工产品,苏联的AK47、T34在德国人看来,那就是垃圾,但你要懂,这个垃圾多了,就能冲破东方战线。
-
苏联对重工业是极为重视的,对重工业中的机械工业那是重点关注,对机械工业中的军工生产,那从原来的五年计划,已经变成了后来的一年计划,再从一年计划变成月计划,月计划的制度是由国防委员会亲自制定和监督执行。
-
苏联人还学会了美国人的流水作业,大大提高了他的落后产能的生产效能,即使如此苏联人还对美国式流水作业进行了改革,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能。从刚开始的不懂组织生产,到后面的长期作战,苏联已经总结出一整套的组织生产方法,比如说轮班工作,流水作业法,劳动竞赛。你说苏联对他的工人进行了同社会生产效率同等的物质奖励,这是假话,你说他大幅提高了超工作量工作的劳动工资这也是假话,因为苏联在战时的资源是有限的。但苏联在劳动总量提升方面还是有办法的,那就是重奖劳动竞赛的模范劳动者,于是把整个工人队伍的劳动总量就提升了一大截,在给与物质奖励的同时,还给一朵小红花,苏联宣传机构在宣传劳动模范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油墨钱的。吼吼吼。
-
几方面的叠加,使德国在战前两倍于苏联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争的第二年迅速发生逆转,苏联的军工产能已经超出德国两倍。1942年,苏联生产了2.47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1943年,苏联生产了2.4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1944年,苏联生产了2.9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1945年,苏联生产了2.26万辆坦克和自走火炮,而德国这个时候已经力不从心了,因为他面临的是美国每日每夜的战略轰炸。不要说扩大产能,就是保持目前的产能都是问题,最尴尬的是德国没有石油,他发动战争的源动力是煤制油,而美国这个时候把德国的煤制油项目全部给起底了,德国一修好,美国人就来轰炸了。事实上德国人也开始模仿苏联人的生产方式,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他的战时经济,国土面积,以及对自然资源的可开发程度,远不能和苏联相比。德国在战争中把军工生产效能提高了四倍,而苏联则从战前德国军工的半数,在极短的时间内提升了十六倍,这也是苏联最后能赢的原因。
-
再玩到后面,苏联的新式装备,动力是虎式坦克的一点五倍,是豹式坦克的两倍,火炮口径比虎式坦克大50%,这仅仅是苏联战时军工的一个缩影,假如战争再拖两年,你能看到更为夸张的军工产品。此时,苏联人已经掌握了冷铸模、冲压替代焊接、自动焊接等一些新工艺,假如苏联人愿意生产更大、更强的坦克,理论上并无问题。
-
苏联在苏芬战役中的惨败,让苏联明白了自己军工的落后,苏联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简单的多了,口径增加一倍,威力增加四倍,原来生产75毫米口径的火炮,现在直接上105、125、155火炮,事实上这种思路也影响了全世界陆军的建军思想。苏联在后期,主要生产一种叫203毫米的火炮,只不过出厂以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大家不是很了解。苏联在1942年,生产了2.4万门火炮,生产了喀秋莎火箭弹3237具发射载具。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从没有列装自动化武器,到战后苏联生产了1200万支卡宾枪,610万支冲锋枪,95.45万支机关枪(含重机枪)。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1944年生产了9480万发炮弹。
-
海军建设。为了节约资源发展陆军,苏联更是变态的停止了军舰的建造,也为苏联陆军的超常规发展奠定了基础,你们要知道海军是非常、非常费钱的。
-
伴随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失败,德军被迫撤出乌克兰地区,乌克兰地区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为苏联计划经济补上了最后的短板,作为一台战争机器,以战争机器的审美标准看,苏联完美极了,已经橙色逆天了。
-
能源工业问题。苏联在战争一开始,就面临断油的问题,好在大款美国人有油,苏联长期出口石油,所以在一些口岸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在远东和西伯利亚虽然也发现了石油,但仍不能作为战略物资使用。德军进入高加速地区,石油设施还在苏联人手中,不到最后一刻,苏联人是不会破坏石油设施的。苏联人将生产出的汽油重新灌回地下,并在里海秘密修建了一条石油管道,向中亚地区输送原油和汽柴油,后修建了连接乌拉尔区和中亚的铁路运输线,伴随着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事实上苏联人已经恢复了石油供应,事实上苏联已经可以踩下战争加速的油门了。
-
关于援助的问题。你的拳头越大,你的朋友就越多,关于中国人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驼峰航线,可事实上美国援助中国的物资(十亿美元)还不及美国援助苏联的零头。援助苏联的还有芬兰、伊朗、英国,苏联人自诩外部援助对卫国战争的帮助不大,但你们要懂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候,能动用的资本只有外援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你说外援无用,只能呵呵呵呵了。
-
4、四五计划
-
前面讲了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从苏联公布工业项目完成情况(100%),到内部的公布工业项目完成的情况(70%),再到德国人对苏联工业项目按计划完成的信息(50%)反馈来看。计划经济的成就并没有苏联最高当局说的那么夸张,但计划经济独有的发展方式对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短时间内转型成为一个工业国,还是非常有用的。
-
二战打残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就是苏联。当时的苏联,军事工业做了很大的准备,但还是没有准备好,于是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全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被打成一片白地,苏联人破坏的非常彻底,彻底到德国人重建的成本高到德国人都不愿意投入。德国人走了,德国人临走又踹了一脚,你不是破坏吗,我给你继续破坏一下。苏联人重新利用乌克兰工业区的成本非常的高,换做市场经济他是不愿投入这样一个工业区的,不过这一次是不计成本的计划经济和苏联人,他们的资金是没有利息的。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煤矿大量的积水抽出来,这个积水多到什么程度,你就想象一下把青海湖抽干。新建一个工厂的投入很大,但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工厂的代价更大,这些废墟你的拉走吧,有些苏联人、德国人炸了一半的工厂你的继续炸吧,炸完你还得拉走吧,你说地基你挖不挖开重建?还是的挖开重搞。但这些,对于苏联人和计划经济而言都不是问题。卫国战争无疑是惨胜,从沙俄时代开始,苏联就一直在攒私产,一个卫国战争,苏联物质损失6790亿卢布,不同程度被破坏的工业企业有31850个,被德国人抢走的资源、农产品、交通工具更是不计其数。这个时候苏联能拿出手的现金流大量减少,苏联四五计划主要是恢复战争中被破坏的企业,超过一半的资金用于建设乌克兰工业区。
-
铁矿石储量顺序排列,乌克兰(300亿吨,曾经苏联的第一大工业区)、俄罗斯(250亿吨)、巴西(210亿吨)、中国(210亿吨)、澳大利亚(180亿吨)、哈萨克斯坦(83亿吨)、美国(69亿吨)、印度(66亿吨)、委内瑞拉(40亿吨)和瑞典(35亿吨)。高品位矿主要分布在巴西、澳大利亚、印度,且大都具备露天开采条件,开采成本低、品味相对较高,这三个国家也是全球主要的铁矿石供应国。
-
相对于工业区的建设,苏联人最大的损失是人,卫国战争苏联一共填进去两千七百万人,当时的苏联也就一亿六千万人口,这两千多万主要是俄罗斯族,这也为后面苏联民族中俄罗斯人口比例过低埋下了伏笔。对于计划经济而言,这两千万人是有组织的工人,是主要的劳动力,是成熟的工人,这对于苏联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损失。第一个,你要培养出来两千万成熟的劳动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苏联计划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培养460万产业工人,实际上他只培养出三百四十万产业工人。这个人的缺口,在后面几个五年计划都痛苦的折磨着苏联。
-
计划经济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编制计划经济并监督其执行。二是物资、技术供应。三是新技术用于国民经济。伴随着计划经济越来越复杂,需要新的部门来制定和更高层级的权利,所以在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基础之上改组为苏联部长会议国家计划委员会。并成立了新的保障机构,一个是国家国民经济供应委员会(苏联国家供应局)和苏联部长会议国家国民经济应用新技术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国家新技术委员会),在新机构成立之初,明言要克服和解决经济发展中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废除战时经济,实行货币改革,废除商品、食品配给制,启用新的价格管理办法和经济核算机制。
-
四五计划对农业的投入的再次启动,苏联上一次大规模启动农业投入是在一五计划,此次共计向农业投入3390亿卢布,每年平均投入677亿卢布,从这个计划的构想看,苏联的四五计划设计的目的是为此后若干个五年计划铺路。所以四五计划的重头戏就是: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设施,还有苏联人说要克服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的这个机械工业。1946年恢复和重建的企业有800个,1947年1100个,后逐步扩大规模和速度,四五期间一共恢复和投入企业6200个。四五计划在钢铁行业投入的资金是187亿,是三五计划的四点五倍,大幅提升;石油行业领域的投入是197亿,是三五计划的四倍,大幅提升;煤炭行业的投入是265亿,是三五计划的6.5倍,大幅提升;建筑行业投入161亿,是三五计划的五倍,大幅提升;森林、木材加工行业投入82亿,是三五计划的四倍,大幅提升;在化学工业的投入是63亿,是三五计划的两倍;电网建设的投入是130亿,是三五计划的2.5倍;轻工业投入71亿,是三五计划的一点五倍;食品工业投入136亿,是三五计划的二点五倍;机器制造投入是280亿,是三五计划的140%,大幅回落。
-
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头戏就是重建乌克兰工业区,单靠乌克兰工业区的工人建设乌克兰工业区,估计一百年也建设不起来,苏联从全国各地抽调工人、物资、资金去建设乌克兰工业区,终于在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后,初步使乌克兰工业区达到了战前115%的生产水平。相对于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和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在苏联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白俄罗斯、莫斯科、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得到恢复高加索地区、伏尔加河沿岸、中亚、哈萨克斯坦都有长足的发展,各加盟共和国都有一倍的增长。
-
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建筑材料不够,水泥、建筑用钢、木材,以及在建设中,优先考虑机械工业、重工业的建设,优先考虑乌克兰工业区的重建,乌拉尔工业区和西伯利亚工业区的扩建,不能很好的保障基础建设和建筑领域的材料供应。在建筑领域,机械程度非常的低,导致占用大量宝贵的人力、物力。行业工人的素质非常的低,新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推广的速度非常的慢,导致建筑行业经济效益低下。为此,计划经济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就是转包,向外承包工程,转嫁成本,四五计划的工程承包已经达到了93.5%,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
重工业产值的断崖式下跌,伴随着经济恢复和军事订单的减少,1946年机械行业产值比1945年下降39%,虽然机械行业的投入并没有减少,但产值却在大幅减少。四五计划预计机械行业产值的增长是200%,实际增长只有135%。机械行业的增长目标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钢铁和有色行业的掣肘,乌克兰工业区的有色冶金还在恢复的过程中,导致很多特钢无法按表生产出来。机械行业虽然在重工业的比重下降,但他的质量则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苏联在四五计划实制成功250种新型机床,1000多种专用机床和组合机床,23种自动机床和半自动机床,建立了26条全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四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可以独立生产2000多种机床。高精尖的机床和专业机床比计划前增长了11倍,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让苏联工业暴力美学登峰造极的,就是苏联又试制成功了34种锻压机,你说吓人不吓人。
-
四五计划完成时(195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为8520万吨,基本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超过一战前1913年的水平。苏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四五计划总共为农业提供了58.6万台拖拉机和9.3万台联合收割机,解放了大批的劳动力。冶金设备产量增长3.7倍,轧钢增长5.5倍,石油设备增长2倍,涡轮钻机增长十倍,联合采煤机增长五倍,汽轮机增长1.6倍,电气设备增长两倍,柴油机增长十二倍,大功率(100千瓦)电动机增长3.8倍,拖拉机增长2.7倍,汽车增长一倍,联合收割机增长2.6倍,牵引犁增长2.1倍,播种机增长4.5倍,中耕机增长2.1倍。伴随着重型机械、农用机械、动力机械的大幅增长,军工、机车、汽车的比重显著下降。
-
由于这个时候,苏联还是斯大林主政,苏联的计划经济还是对电气化不够重视,苏联本身在电气化方面投入的基数就比较少,结果现在投入增长的速度还是不够,导致四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各主要工业区缺电严重,发电水平仅仅是恢复到战前水平的170%。与此同时,四五计划建成了苏联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
能源方面。高加索地区、莫斯科周边、乌克兰工业区的煤矿逐步修复,乌拉尔工业区、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亚、远东的油田逐步投产,四五计划使能源产业逐步达到战前130%的水平,与此同时木炭在能源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从15.4%下降到了9%,看样子苏联人打算长期煤炭不够,木炭凑数的方法,再或者说苏联的木材太好获取了。四五计划完成后,苏联煤炭开采量达到2.6亿吨,石油开采达到3700万吨,木炭开采量达到一亿立方米。
-
总言之,四五计划没有一五、二五、三五那样紧张的国内外局势,苏联经济中政治斗争的成分明显减少,计划经济的主旋律就是恢复与奠定此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基础,苏联经济完成了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
5、五五计划。
-

-
今天讲计划经济的五五计划,本来和前面四个五年计划是一而贯之,但最近比较忙,今天才闲了下来。
-
第一个问题就是计划经济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二个问题是按比例分配和按计划分配资源,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第三个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第四个问题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不是矛盾的?第五个问题是计划经济和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大家思考上面几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计划经济。
-
前面讲了苏联的四个五年计划,他们分别是列宁经济学、斯大林经济学、战时经济、战后恢复经济。今天讲苏联第五个五年计划。
-
苏联的五五计划本就是多事之秋。首先是计划经过苏共十九大批准,接着斯大林就死了。和那些宣誓效忠德国的德国军官团一样,苏联的官僚集团对斯大林的死就是坐在那看着他死,心想终于死了,然后长出了一口气。有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电影,讲的就是斯大林之死。电影桥段是斯大林死后,卫兵、服务人员被送上了拉去枪毙的汽车,随后肃反人员被派来监督执行的军官开枪打死。接着就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苏联这艘红色乌拉号航船彻底失去了船长。
-
红色乌拉号这艘船的船长列宁,早先已经挂了,船的设计者托洛茨基被斯大林砍死了,自此没人能搞懂计划经济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还有奉行计划经济改良主义的布哈林,假如他活着,苏联的船还不至于触礁,但是他也死了。他被斯大林玩弄于鼓掌,最后像绵羊一样被宰杀。斯大林钦定的接班人是赫鲁晓夫,我没说钦定,将来你们报道有偏差你们要负责。赫鲁晓夫是一个好人,只不过是一个烂好人。在威权方面,他已经压不住铁托一干人等了。他像斯大林那样和各国领导人说话,铁托的回应就是出离的愤怒。
-
苏德战争打乱了斯大林的战争部署,否则斯大林将会和日本、德国均分天下。斯大林说:机器制造业是工业的心脏。只有制造出许多机器来,才能用新的技术去装备各个生产部门。第五个五年计划还是斯大林经济的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中优先发展机械工业。只不过这一次,苏联的机械工业目标定的更高,那就是全自动化。第五个五年计划机械工业使苏联的机械制造产量翻了一番。但你们要注意,这个时候的苏联已经不是先前那个农业国,而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机械保有量世界第一,机械更新速度世界第一。在五年时间内,把机械产量翻一番,这是非常、非常夸张的。
-
五五计划加大了对农业、纺织、食品的支持力度,这倒不是斯大林开始重视这些行业,而是产能严重过剩的机械制造业需要新的发展空间。在苏联五五计划中,加入了自动的机械化,苏联事实上开始布局电气化,也就是当年列宁经济学中主张的电气化。其实很好理解,在发动机中,内燃机的转换效率非常低,人们使用他的主要原因是他简单好维护,而电动机的转换效率要高于内燃机很多。现在转换效率最高的人类设施是煤电热能联产,大意就是城市旁边布局工业区,发电产生的热能可以回收,也可以向其他企业和居民区出卖蒸汽。在中国建国的时候,苏联就在玩这些东西。
-
在苏联,他的发展模式就是优先推进工业化,推进工业化就是他解决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的方法。五五计划一改以前重视机械工业,忽视煤炭、钢铁和有色冶金工业的一贯做法,五五计划加大了煤炭、钢铁和有色的投入,计划预计达成的目标是煤炭3.7亿吨,铁3400万吨,钢4400万吨,石油6900万吨。1950到1960,苏联工业产值翻一番。工业在经济所占比重进一步加大,达到62%。化学工业增长228%。建筑行业增长225%。村长最关心的机械行业增长157%。电力行业增长153%。钢铁行业增长170%。石油行业增长141,。煤炭行业增长147%。在1950年至1960年,一共有8080个改扩建项目投产。
-
从苏联的建筑行业开始吧。伴随着战后重建项目的增多,建筑完工率从此前内部报道的75%,提高到83%,苏联独有的寒冷天气对建筑行业的影响非常严重。经历过前面几个五年计划,苏联最大的问题就是建筑的时间问题。苏联适合施工的时间每年只有三个月,硬着头皮上,每年可施工的时间也就六七个月,这就为苏联五年计划的执行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有材料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材料。在五五计划时,苏联人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生产混凝土预制件,有材料没时间的时候我就生产和保养水泥预制件,等时间一到,我就安装这种预制件。要知道,安装这种水泥预制件的时间也是很漫长的,苏联的办法就是简单粗暴的机械化。水泥预制件的成本要高得多,但对于苏联人,时间的成本更加贵。1951年苏联预制件在建筑领域工程量的比例仅7%,到了1960年,预制件在建筑领域工程量的比例达到了37%,比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一直以来建筑领域都是苏联头疼的问题,为什么苏联不能执行二年计划,必须执行五年计划,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工厂的建设周期问题。
-
关于苏联在建筑领域的机械化投入,挖土机从5870台(1950年),增长到36800台(1960年),增长626倍。单斗挖掘机从5050台(1950年),增长到32862台(1960年),增长651倍。铲土机从3000台(1950年),增长到12200台(1960年),增长407倍。推土机从3000台(1950年),增长到40500台(1960年),增长13倍。移动式起重机从5642台(1950年),增长到55000台(1960年),增长975倍。塔式起重机从1445台(1950年),增长到22550台(1960年),增长15倍。自行起重机从4197台(1950年),增长到32450台(1960年),增长773倍。建筑施工的机械化程度达到96%,混凝土机械化作业提高到91%,抹灰机械化程度达到58%,油漆工机械化程度达到62%。一方面是混凝土构件大幅增加建筑成本,另外一方面大量机械的投入使建筑成本大幅下降,总体上苏联建筑成本是呈现大幅下降的态势。五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额增加了436%,而工人只增加了61%,建筑工人仅513万。
-
第二个是农业问题。苏德战争期间,苏联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农业,苏联五五计划不仅要恢复被破坏的工业基础,还要恢复此前的农业基础,大量的农业设施需要恢复,大量的农业机械需要重新部署,最惨的农业积累的资本金问题很难解决。
-
东部的农业被破坏严重,一时恢复不了,斯大林的办法就是开荒,增加耕地来解决苏联1950年粮食产量还不如1940年的问题。这个时候,苏联事实上已经爆发饥荒,只不过斯大林通过从国外进口,调运国家储备粮的办法遮盖了粮食生产不足的问题。
-
苏联调运了24万工人转变为农民,调拨了12万台拖拉机,1万台联合收割机,奔赴垦区。眨眨眼,意思就是苏联的新垦区,从一开始机械化就是100%的。人和机器的比例是24万:13万,后又派驻100万志愿者支援扩大垦区。苏联第一年开垦的土地是2.85亿亩耕地,前三年开垦的土地是5.4亿亩耕地,这里面开垦土地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其中哈萨克斯坦的负责人是勃列日涅夫。白日你姐夫说:他为苏联开垦了4亿亩耕地,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7亿亩,向苏联提供粮食16亿公斤粮食。
-
苏联开荒种地,他投入了大量的资本金,苏联垦荒投入350亿卢布,收回320亿卢布。苏联在垦荒运动中增加了耕地6.3亿亩,与之对应的是苏联人口的数量并没有大幅的增加。最后就是苏联的垦荒运动,是志愿者,是知识分子的高待遇,水利专家、园艺专家、农艺师、土地规划、科学家为垦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第三个还是讲斯大林经济学最爱玩的机械制造。苏联机械制造这个时候呈现严重产能过剩,苏联的办法就是升级。174条全自动的流水线开始投入生产,那可是1950年啊。五五计划,苏联机械工业发明了2712种仪表和自动化工具。苏联一部分机械产品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比如说干线机车,因为被燃气轮机和电力机车取代。苏联此时已经可以生产500种精密机床,特型机床增加了21.4倍,精密机床增加了十倍,拉床增加了7.8倍,齿轮加工机床增加了5倍,磨床增加了3.5倍,这可是在原有就保有天量机械的基础上。可以生产全自动和半自动的机床436种,大量低端机床被淘汰出局。曾经打败德意志帝国的锻压机,从1500台增加到2300台。
-
通过机械自动化,流水生产线自动化,淘汰落后机床,汽油机换燃气轮机,小概率发电设备换装大功率发电设备,提高在轻工、食品、建筑领域的机械化水平,苏联在五五计划中完成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五五计划的完成,使苏联机械制造的数量上,整体超过了美国,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包括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金属切削机床、干线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等。苏联在执行五五计划的同时,发现原有的机械化提升,已经遭遇到瓶颈,于是苏联再次打开电气化苏联的大门。
-
事实上,苏联在前面执行四个五年计划的同时,一直都缺电。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钱全部用来制造机械了。列宁当年的电气化苏维埃,目的就是用电动机的转化效率提振计划,夯实计划经济发展基金的基础。事实上,列宁死了他的政策就终止了。二战前,苏联事实上完成了干他娘西,大炮轰的大炮主义机械化,此时相对国际环境要和平的多,于是苏联再次开始启动电气化。
-
五五计划,热电发电量增加一倍,水电发电量增加一倍。苏联在五五计划,就在建造130个大气压,蒸汽温度为565度,每小时产生640吨压力的热电站。1954年,苏联乃至全世界第一个核电站投产。苏联顺带还搞了能源的多样性,也就是用石油、泥煤和天然气发电。电气化铁路从3000公里增长到13814公里。
-
苏联的能源行业。首先是煤炭行业遇到了发展瓶颈,苏联的办法就是开发露天煤矿,关闭坑道煤井,露天煤矿的成本是坑道煤井成本的30%,甚至更低。石油工业方面,苏联独特的寻矿理论和改良的钻探设备,以及苏联为找石油不计成本,逮那钻那的精神,让苏联的石油产量在十年时间内增长了300%,达到1.479亿吨,石油就意味着钱,石油就意味着战略优势,石油就意味着战争潜力。伴随着苏联天然气的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的开采成本降低了60%,生产效率提升了一倍。伴随着天然气和石油工业的副产品作为能源消耗,原来的森林工业在能源的比重开始出现下滑,而泥炭工业逐步被淘汰。
-
苏联冶金行业。冶金一直有个瓶颈问题,那就是冶炼钢铁的煤炭不达标,伴随着苏联天然气的大量生产,苏联人开始破天荒的使用天然气冶炼钢铁,天然气能不能冶炼钢铁?当然可以,假如不考虑价格和经济因素的话,天然气冶炼钢铁是没问题的。此时200万吨的钢铁厂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这仅仅是计划经济的标配。
-
这里讲一个铁矿石冶炼的小常识。为什么一定要用富铁矿来生产钢铁?铁矿石中每提高百分之一的铁含量,对应的就是减少焦炭的使用量,生产成本减少3~5%,伴随着计划经济对铁矿石疯狂的掠夺,这个时候苏联的铁矿石品味从55%降到了37%,但是苏联还是取得了钢铁生产的急速扩张,这种成绩是来之不易的。
-
接着就是苏联的化学工业,伴随着新技术的到来,苏联在化学工业领域已经显现出颓势,以五五计划开始向化工加大投资比重,最为显著的就是化纤产量增长了400%。
-
在轻工业领域,为更好的发展机械行业,计划经济开始对纺织行业的机械设备更新换代。
-
在食品领域,一方面是农业大拓荒带来的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极大丰富,肉类、动植物油料、奶制品、砂糖、罐头增长都在170%以上,这是以前没有的。
-
1960年,苏联人均肉类是80斤,牛奶是500斤,鱼20斤,食糖60斤,植物油十斤,土豆300斤,蔬菜140斤,水果44斤,面粉330斤。

-

假如时间可以永远停留在1960年,慈父死了,粮食产量翻番,苏联是当之无愧的人间天堂。
-

-
搞清楚计划经济,就一定要搞清楚秋原、马前卒、村长、童贯这几个人他们讲的是什么。前面几个人只是台阶,只是梯子,只是工具,通过村长你要认识的是托洛茨基、列宁、斯大林、布哈林。计划经济他的载体不是空气,也不是资源,也不是汽车,而是人,计划经济的本质就是人造经济,所以研究人的思想很重要。印度为什么执行了计划经济,最后却没有效果?答:那个药是假的。
-

-
6、慈父走了。
-

-
一个读者在知乎付费提问,他说偶然的机会看见了村长在知乎关于斯大林相关问题的回答,后对此方面产生了兴趣,请问能否告诉一下对斯大林见解的基础以及论据是来源于哪些书籍资料呢?
-
村长致力于知识的开源,从来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
-
村长对斯大林的认识源于:苏联史、苏联经济史、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先知三部曲、丘吉尔回忆录、阿登纳回忆录、俄罗斯的命运、世界秩序、大外交、计划经济学概论、苏联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问题、苏联国营农场、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讲话、论苏联国民经济计划、苏联国民经济计划工作的实践、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经济规律、国民计划经济讲义、战后五年计划经济时期的高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第一二三四五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概要、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苏联国民经济计划、苏联如何编制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化经济计量理论批判、苏联经济学家论共产主义建设问题、苏联国民经济管理原则、苏联如何编制区计划经济、苏联工业史纲、苏联经济概论、斯大林选集、列宁选集、中苏关系史纲、朝鲜战争毛泽东与斯大林、陈云文集、苏联兴亡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美对苏战争计划、关东军与苏联远东军、苏联历史汇编、冷战的起源、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大元帅斯大林、斯大林评传、斯大林传。
-
你要么就不要搞历史,要搞历史就要搞通,当你阅览无数的时候,你要知道他知道什么,他不知道什么,这叫信息不对称。
-
慈父最大的特点就是奉行实用主义,假如斯大林活着苏联执行私有制寡头政治,一点都没有违和感。是谁解散了资本主义的头号敌人第三国际?答:斯大林。谁斧劈了资本主义的第二号敌人第四国际的领导人托洛茨基?答:斯大林。是谁为了党内斗争团结苏联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改组苏联共产党?答:斯大林。是谁抛弃了列宁的电气化共产主义,改走大炮优先的托洛茨基版计划经济?答:还是斯大林。是谁手握雄兵,与美国可以分庭抗礼时却选择了韬晦不前?答:斯大林。斯大林凭借一己之力就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根本不能完成的任务,斯大林推举的大国民族沙文主义者赫鲁晓夫把苏联从肉体和精神上彻底、干净的予以消灭。
-
赫鲁晓夫上台,苏联行事思维的逻辑就不再是以斯大林的地缘政治方略为准则,而是以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利益为行事准则。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问题,苏联在南亚、东南亚进行扩张这就是最符合苏联利益的。而事实上苏联军事占领阿富汗,彻底触怒了中国。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思考问题,让白俄罗斯、乌克兰、中亚五国、波罗的海三国滚蛋就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俄罗斯民族不能容忍让他们继续吃蹭饭。
-
这里需要说明几个数据,那就是苏联用了20年的时间超过其他国家,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国。苏联的农业机械化问题,苏联的农田比美国多,机械设备比美国多,苏联的农业生产效率全世界最高,苏联粮食产量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就是剪刀差剪的太狠,地方、农场、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当然这也符合计划经济的思路,苏联发展农业就是为了剥削的。)。四五计划后,因为产能过剩,苏联的机械化率和社会生产率首次超过美国,假如不是苏德战争,统一欧洲、全人类的肯定是苏联。希特勒在对苏联进行评估以后认为,发动苏德战争的时机已经成熟,假如此时不发动对苏战争,那么德国在此后发动战争将毫无胜算。
-
在斯大林手里,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斯大林死后苏联经济环比是下降的。假如斯大林活过来,不要说阻止苏联解体,就是打美国都没有什么问题。
-

-
反观赫鲁晓夫,完全就是战略的瞎子,即使要在古巴部署导弹和核武器,那也是欧亚非顺序统一之后的事情,而赫秃子冒冒失失的暴露的自己的战略意图,于是就把自己放在了极为不利的地位。而后面的哈萨克斯坦种地的勃列日涅夫那就蠢到了极致,苏俄的民族主义已经把一手牌打的稀烂,东面与中国关系搞僵,西面直面美英法德的重装机械化部队和高密度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就这样还要出兵阿富汗,使中苏关系彻底走向反面。假如你从俄罗斯民族的视角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只是在贯彻彼得大帝南下印度洋的战略,为什么苏联这个国家就瞬间崩塌了呢?反观斯大林,早早就解散了第三国际,早早就说出了亚洲革命归中国,早早就撤出了与英国瓜分的伊朗,甚至面对美国的武力恫吓放弃了占领日本的作战计划。
-

-
俄罗斯民族的命运是被注定好的,那就是接受鞭挞。
-
1953年,苏联农业大丰收,工业产量又上新台阶,慈父死了,假如时间可以定格在这一刻该有多么的美好。
-


user avatar   dong-xiang-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转个文章,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网络PVP以及线下PVP邀约。


《无产阶级和革命叛徒托洛茨基》

前言

凡是了解一些苏联历史的都知道又托洛茨基这号人,都能说得出这位“俄国与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之一”,“列宁最亲密的战友”,“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左翼领袖”,“工农红军、第三国际和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对古典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有独创性发展”的“ 理论家”、“革命家”、“军事家 ”的大名。我们这位亲爱的“全世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托洛茨基”,在今天,他的“思想理论并未随着他的逝世而消亡,世界各地或多或少都有其追随者”——真是使我们吃惊!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方面,先知托洛茨基有过这样的贡献,譬如在1905年的托洛茨基,他“在狱中,他研究了地租理论和俄国社会关系史。更重要的是,身陷囹圄的托洛茨基开始酝酿他的 不断革命的思想,这些早期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具有理论学说的托洛茨基主义。”

譬如在1906年,又写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朽理论巨著《总结与展望》,先知托洛茨基这部“创造性的发展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光辉著作“以总结1905年革命为名,第一次论述了"不断革命"论……认为俄国的民主革命必然要由工人阶级来领导,以无产阶级专政来完成,并由此发展成社会主义革命。”

不仅如此,先知托洛茨基在流亡期间还提前察觉在叛徒考茨基的思想觉悟问题,先知托洛茨基“在柏林认识了被当时的革命者称为"欧洲社会主义的‘精神导师’、马克思主义的‘教皇’"的卡尔·考茨基,却认为考茨基这位大师的思想相当平庸,使他感到失望。”

自然,修正主义叛徒卡尔·考茨基是逃不过先知托洛茨基的法眼的,而托先知另外独具的慧眼则使他“认识了弗兰茨·梅林、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等著名的德国革命家”,尤其跟罗莎卢森堡女士,也跟托先知一样“ 反对孟什维克的革命观,但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希望看到俄国革命运动欧洲化。”

当然咯,伟大的革命家托洛茨基自然是不仅仅停留在这种地步的,不参与伟大的俄国革命运动怎么彰显托先知的一贯英明呢?于是他在“1907年4月下旬,以梯弗里斯代表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并且含辛茹苦的在会议上“尽量弥合布孟两派的分歧,维持党的统一”——多么可敬的革命家精神哟!

当然啦,托先知也和很多革命家一样,都有不走运的时候,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托派的世界著名历史学家多伊彻认为,从1907-1914年,是托洛茨基政治生命史上无所作为的一章。——当然,这其实是托先知的厚积薄发,我们再看,1917年“ 的俄罗斯大地,风雷激荡,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刚刚过去不久,而另一场由无产阶级举义的震撼世界的革命即将爆发。”【多么震撼人心】并且“至此,托洛茨基充分发挥出其政治潜能,在革命运动中叱咤风云,个人品格大放异彩。他已经可以不把普列汉诺夫之流看在眼内了,其在革命群众中的威望,连列宁也稍逊一筹。”

不仅如此,先知托洛茨基还参加了“10月10日在列宁主持下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会议”,并且勇敢顶住了斯大林的压力,成为逆流而上坚持真理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光辉思想的“很少数支持发动十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当然不仅仅如此!!!托先知还在“起义爆发后……在列宁不在的情况下一手领导了十月革命,托洛茨基作为彼得格勒苏维埃军事委员会主席,实际组织了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可以肯定的是,托洛茨基是十月革命的主要领袖和最大功臣 ”。

无论如何,最令人吃惊的还是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后的巨大贡献,譬如在布列斯特问题上,他尽管尽管“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是,富有奉献精神的托洛茨基“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俄国国内战争期间,伟大的军事家托洛茨基又【为红军的组建和壮大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成为国内各条战线上胜利的"唯一的组织者","红军的缔造者"、"红军的领袖和组织者",被外界誉为“红色拿破仑”】……

玩笑少开,我们上面不厌其烦的引用托先知的门徒献给托先知大的吓人的赞誉之词——虽然它只是托洛茨基的荣誉店铺中很小的一部分——现在这些赞美之词已经能使了解苏联历史和苏共党史的人发生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质疑,我们拿出这些溢美之词,是为了表明,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寻常的机会主义者和革命叛徒,而是一个红色弥赛亚,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人物。如果这个红色弥赛亚的事迹真的如同他的信徒(以及他本人)给自己脸上添的光一样,如果这些红色弥赛亚的信徒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是“反对斯大林派篡改列宁主义的政治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维护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的延续,以主张工人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斯大林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反对斯大林主义方面,强调废除官僚专制;在反对社会民主主义方面,倡导战斗性的工人革命”——的话,那么这群弥赛亚就是太阳系形成以来最最伟大的革命家——那么我们就应该在他们面前诚惶诚恐、叩首跪拜了,但是托洛茨基(以及他的门徒)今天从这一派的思想里剽窃一点,明天又从那一派的思想里剽窃一点,因此就宣布自己比两派都高明。 只要回顾这些尽人皆知的事实,就足以识破托洛茨基所散布的那些弥天大谎。 现在让读者来评一评,托洛茨基是代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步”倾向呢,还是代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的“整个反动的”倾向。

本文力图说明这些红色弥赛亚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群东西,本文就是力图戳破这些红色弥赛亚满天吹的牛皮和散布的弥天大谎,因为托洛茨基所以回避事实和具体的证据,正是因为这些事实和证据无情地推翻了他那些气愤的叫嚣和夸张的词句。装腔作势,说什么“宗派主义者对现实的粗暴歪曲”, 当然是很容易的。再添上一些更刺激更夸张的字眼,说什么必须“从保守的派别活动中解放出来”,这也是不难做到的。【出自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

我们引用一段列宁的话结束这个前言吧: “这种典型带有过去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渣滓的特色,那时俄国群众性的工人运动还处于沉睡状态,任何一个小集团都可以自由地自命为派别、集团、派别组织,一句话,自命为可以同他人谈论联合的强国。必须使年轻的一代工人十分清楚他们是在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一,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前的罪恶反布尔什维克活动(上)

托洛茨基原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勃朗施坦,犹太人,富农家庭出身。

1879年10月26日生于俄罗斯南部草原扬努夫卡村。拥有三百俄亩土地的富农家庭。

1888年,托洛茨基九岁那年,来到敖德萨,考入了一所德国人办的圣保罗教会学校。在敖德萨的八年学校生活,使托洛茨基大开眼界。

1896年,托洛茨基18岁,转到尼古拉耶夫城上学。这是一个工业城市,工人比较集中。他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搞了个组织,叫“南俄工人同盟”,在工人中间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宣传。

组织搞了一年多,1898年初,“南俄工人同盟”被警察破获,托洛茨基被判处流放东西伯利亚四年。

当时,一帮老民粹派在伊尔库茨克创办了一个合法的地方报纸《东方评论》,托洛茨基就经常用笔名给这家报纸写文章,探讨有关爱情、友谊、死亡、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这样一些“人生问题”。

1902年春天,托洛茨基在流放地读到了一份用复写纸印的《火星报》和列宁的著作《怎么办》,很感兴趣,觉得写的不错,决定逃出流放地去参加《火星报》的革命活动。

10月份到伦敦,开始协助列宁从事《火星报》的主编工作,并为报纸撰写政治评论文章。托洛茨基的文章,有其进步的作用。但是其中有些文风问题,列宁评价托洛茨基的文章是“华而不实”,“具有小资产阶级的煽动性”。这种文风一直跟着托洛茨基一生。

1903年7月,托洛茨基作为西伯利亚同盟委任的代表身份,出席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围绕党纲和党章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托洛茨基在开始阶段站在列宁一边,但是会议深入下去,碰到实质性问题的时候,托洛茨基就倒向了机会主义一边,倒向了反对列宁。

大会闭幕后不久,17名少数派分子立即在日内瓦召开了3天派别会议(1903年9月),会上通过了由托洛茨基和马尔托夫共同起草的《关于党内斗争的当前任务》的决议,攻击和抵制代表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机关报编辑部。会后,他们采取行动,先后篡夺了中央机关报《火星报》、总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的领导。所以,按照列宁的说法,《火星报》从第52号起,成了孟什维克的派报,被称为新《火星报》。托洛茨基随即为新《火星报》撰稿,他攻击列宁是“雅各宾主义”,是企图建立个人独裁的罗伯斯比尔,称列宁为“马克西米利安·列宁”,这表明他坚决站在孟什维克一边。

但是呢,托洛茨基这个脾气啊,和孟什维克的关系也没好多久。不久,托洛茨基又和孟什维克的领导人发生意见分歧,掰了。1904年4月,他申明脱离新《火星报》编辑部,9月正式“宣布”同孟什维克断绝关系,自称是超越于两派之上,“没有附和俄国劳工运动中的主要派别中任何一方面的意见”。其实,托洛茨基从思想到行动上仍然同孟什维主义保持密切的联系。

1905年12月3日,托洛茨基和彼得堡苏维埃的其他委员在开会时被逮捕。从此开始了托洛茨基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第二次监狱生活。在狱中,他研究了地租理论和俄国社会关系史。1906年,他写成了题为《总结与展望》的长文,总结1905年革命,第一次论述了不断革命论。他在《自传》中自称这本书是“当时论证不断革命的理论方面一篇最完善的表述”。

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托洛茨基于1906年11月被判处终身流放。1907年2月,他在流放途中,借口坐骨神经痛要求住院治疗,乘人不备便设法从西伯利亚别烈左沃逃脱,经彼得堡到芬兰,不久他又搭乘一艘开往瑞典的轮船,抵达斯德哥尔摩,开始了他长达十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07年4月下旬,托洛茨基以梯弗里斯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会上托洛茨基自称是“非派别的社会民主党人”,扮演了中派领袖的角色。他在这次会上提出一个论点,叫:不同心也能“协力”,反对同机会主义划清思想界限。在这次大会上,除了对待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问题支持布尔什维克,在其他所有问题上,托洛茨基都支持孟什维克,站在机会主义一边。同年8月,托洛茨基参加了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大会在争论关于反对军国主义问题时,托洛茨基是非常赞成伯恩施坦和考茨基的主张的,因而在这次会上极力鼓吹他们的主张。

在斯托雷平反动年代,当布尔什维克开展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斗争的严峻关头,托洛茨基以超派别的姿态出现,实际上是站在孟什维克取消派一边,庇护取消派,攻击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对此,列宁十分气愤,称托洛茨基是“厚颜无耻的犹大施卡·托洛茨基”。在这个时期,托洛茨基利用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首领的赏识和支持,在他们的报刊《新时代》和《前进报》上曾连续发表了几篇匿名文章,肆意歪曲俄国党内斗争的真相,谩骂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混淆国际工人的视听。列宁揭露说“托洛茨基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最卑鄙的野心家和派别活动者……嘴上滔滔不断地谈党,而行动却比所有其他的派别活动者还坏。”

1912年1月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俄代表会议,决定把孟什维克取消派开除出党,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对此,托洛茨基很不满,组织一些人又是集会巴黎,又是向第二国际告状,攻击会议是“欺诈行为和篡权”,是“政变”,是“分裂”。同年8月25—28日,托洛茨基又纠合孟什维克、取消派、召回派和崩得分子,在维也纳召开代表会议,拼凑了一个“八月联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的“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策略口号,但是托洛茨基竭力反对。

1915年9月,托洛茨基出席了齐美尔瓦尔德代表会议,在会上他追随占多数的考茨基中派,反对列宁提出的同第二国际断绝关系、建立第三国际的主张。1916年9月,托洛茨基的《我们的言论报》被法国当局查封,托洛茨基本人被驱逐出法国,赴西班牙,接着又被西班牙当局押送上船赴美国,1917年1月到纽约,在那里遇到了布哈林,他马上加入布哈林等人在美国主编的《新世界报》编辑部。他还活跃在纽约和费城一带,到处演讲,做革命鼓动工作。2月底,俄国国内爆发革命的消息传到了纽约,托洛茨基更是活跃,急忙办理回国手续。3月27日,托洛茨基在归国途中遭到英国警方扣押,5月才抵达彼得格勒。

对托先知在前半生生平的简介到此为止了,从这些介绍中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最坏的野心家、鼓动家、投机者——列·达·托洛茨基——罪恶的反布尔什维克活动。我们下面谈三件事情,并且引用一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以及列宁的文章,当然,摇唇鼓舌攻击这本书所戳穿的托洛茨基的谎言是斯大林的恶意攻击只需要动动嘴皮子,之所以引用《教程》这本书并非笔者理屈词穷不得不到“斯大林一手炮制”的这本异端邪说去求取论据,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发现,连这本邪说,托先知及其门徒气愤的叫嚣都未必能够推翻里面的事实。

这第一件事,就是1907年的会议了,《教程》记载如下:

1907年5月,在伦敦召开了党的第五次代表太舍。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包括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在内)共有十五万党员。这次大会共有三百三十六名代表参加。布尔什维克有一百零五名;孟什维克有九十七名。其余的人代表着各个民族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即波兰、拉脱维亚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和崩得,这些组织是由上次代表大会接收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

  托洛茨基企图在会上结成自己的单独的中派小集团,即半孟什维克的小集团,可是谁也没有跟他走。

  布尔什维克因为得到波兰代表和拉脱维亚代表的拥护,在会上获得了稳定的多数。

  会上引起斗争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各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早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间就已进行过斗争。大会对一切非无产阶级政党——黑帮、十月党人、立宪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都作出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评价,并规定了对这些政党所应采取的布尔什维主义的策略。

  大会赞同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并通过决议要同“俄罗斯人民同盟”、保皇派、贵族联合会等黑帮政党,以及“十月十七日同盟”(十月党人)、工商党和“和平革新”党作无情的斗争。所有这些政党都是明显的反革命政党。

  至于自由资产阶级的立宪民主党,大会主张同它进行不调和的揭露性的斗争。大会要求揭露立宪民主党虚伪骗人的“民主主义”立场,要求对自由资产阶级妄想领导农民运动的企图进行斗争。

  对于所谓民粹派的或劳动派的政党(人民社会党、劳动团、社会革命党人),大会主张揭露他们冒充社会主义者的企图。同时,大会认为可以同这些政党达成个别的协议,以便共同进行和同时进行反对沙皇制度和立宪民主党资产阶级的斗争,因为这些政党当时还是民主派政党,还代表着城乡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还在代表大会以前,孟什维克就已提出召开所谓“工人代表大会”。孟什维克的计划是要召开一个由社会民主党人、社会革命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参加的代表大会,由这个“工人”代表大会建立一个既像是“非党的党”,又像是“广泛的”小资产阶级的无纲领的工人党。列宁揭穿了孟什维克这种极有害的企图,指出他们是想取消社会民主工党而把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融化到小资产阶级群众中去。大会严厉地斥责了孟什维克的“工人代表大会”口号。

  在大会工作中占有特殊地位的是工会问题。孟什维克主张工会“中立”,即反对党对工会的领导作用。大会否决了孟什维克的提案,通过了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工会问题决议案。这个决议案指出,党应力求在思想上政治上领导工会。

这就是托先知门徒假惺惺说的“尽量弥合布孟两派的分歧,维持党的统一。”!

如果不是嘲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话,或许历史学家多伊彻以及其他的许多托派历史学家会从东奔西走的苦口婆心的托先知身上发现更多东西哩!

这只是一碟小菜,大餐还在后头。我们继续引用,于是走到了八月联盟,《教程》是这样记载的:

四,布尔什维克反对托洛茨基主义的斗争。反党的八月联盟

  当布尔什维克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坚决反对取消派和召回派,扞卫无产阶级政党坚定路线的时候,托洛茨基却支持孟什维克取消派。正是在这些年代,列宁称他为“犹大什克?托洛茨基”①。托洛茨基在维也纳(奥地利)组织了一个着作家集团,创办了一个“非派别性的”而其实是孟什维克派的报纸。关于托洛茨基,列宁当时选样写道;“托洛茨基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最卑鄙的野心家和派别活动者……嘴上滔滔不绝的谈党,而行动却比所有其他的派别活动者还坏。”②

  后来,在1912年,托洛茨基组织了八月联盟,即所有一切反布尔什维克的集团和派别所结成的反对列宁、反对布尔什维克党的联盟。取消派和召回派也在这个敌视布尔什维主义的联盟中联合起来了,这就证明他们是一路货。托洛茨基和托洛茨基派在一切基本问题上都采取了取消主义立场。可是,托洛茨基却用中派主义,即用调和主义把自己的取消主义掩盖起来,硬说他是站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外,他想使他们双方达到和解。列宁谈到这一点时说道。托洛茨基比公开的取消派更卑鄙,更有害,因为他欺骗工人说他是站在“派别之外”,其实他是完全支持孟什维克取消派的。托洛茨基主义是培植中派主义的主要集团。 在这个时期,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和李可夫事实上是暗藏的托洛茨基代理人,因为他们常常帮助他反对列宁。1910年1月,在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和其他暗藏的托洛茨基同盟者的帮助下,违反列宁意旨而召集了中央全会。当时中央委员会的成分因有许多布尔什维克被捕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动摇分子有可能通过反列宁的决议。例如这次全会竟决定停办布尔什维克的《无产者报》,并拨款帮助托洛茨基在维也纳出版的《真理报》。加米涅夫参加了托洛茨基报纸的编辑部,并和季诺维也夫一起力图把托洛茨基的报纸变成中央机关报。

  只是由于列宁的坚持,中央一月全会才通过了谴责取消派和召回派的决议。但就在这里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也坚持了托洛茨基的主张,不把取消派明确点出来。

好了,托洛茨基分子对《教程》的记载有什么话可说呢?我们下面将会粗略引证一下列宁论八月联盟的文章,当然,托派一向认为不能把列宁的话当成令箭(最最重要的是反对托洛茨基的文章,它们都是鸡毛,不能当令箭 ,这些可恶的鸡毛自然是不能不被可恶的斯大林主义者当成反托洛茨基分子的得心应手的武器的,原因是可恶的斯大林主义者把列宁当成“教皇”!!),尽管他们不承认列宁的鸡毛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尽管他们丝毫不提八月联盟的瓦解这回事,尽管他们丝毫不提可恶的列宁像个斯大林主义者一样恶毒攻击托洛茨基——托派先生也不得不这样承认“此时的托洛茨基,在革命的十字街头似乎无所适从。”了

一,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前罪恶的反布尔什维克活动(中)——列宁的证词

我们只消引用一下列宁的文章,就能十分清楚的理清“八月联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以及先知托洛茨基如何“徘徊”在革命的十字路口的——我们请读者仔仔细细的阅读一下本文,包括它的注释,这里不作任何点评、什么话也不说,只想要表达一下,“在革命的十字街头似乎无所适从”的托洛茨基,竟然是这样“无所适从”的。

列宁是这样说的(引自《八月联盟的瓦解》):

凡是关心俄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人都知道,在1912年8月,成立了一个由取消派、托洛茨基、拉脱维亚人、崩得分子、高加索人组成的联盟(同盟)[1]。

  不是由工人出钱办的,恰恰是在彼得堡选举时为了瓦解大多数有组织的工人的意志而办的《光线报》[2],为这个联盟大作广告,热闹非凡。宣扬参加这个联盟的“人数众多”,宣扬它是“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同盟,宣扬它的“统一”和非派别性;同时又痛骂“分裂派”,即1912年一月代表会议[3]的拥护者。

  这样,“统一”问题就以新的形式,即作为一个实际问题,摆到了肯动脑筋的工人面前。事实本应该让人看清楚了谁是对的:是赞扬“八月联盟派”的“统一”纲领和策略的那些人,还是指出这是一块用新伪装掩护业已破产的取消派的假招牌的那些人?

  时间正好过去了一年半。在1912—1913年的高涨时期,这也算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了。1914年2月出版了一种新杂志,这一次是由八月联盟纲领的“真正”拥护者托洛茨基创办的非常“统一的”、非常而且货真价实的“非派别性的”杂志,杂志的名称叫《斗争》[4]。

  无论是《斗争》杂志第1期的内容,或者是取消派在《斗争》杂志出版以前对它的评论,都一下子使细心的人看出八月联盟的瓦解和为掩饰这个瓦解、欺骗工人所作的拼命挣扎。不过,这种骗局不久也会被揭穿的。

  在《斗争》杂志出版以前,《北方工人报》[5]编辑部发表了一篇用心险恶的短评,它说:“关于这个杂志,近来在马克思主义者中间谈论得很多,可是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它的真面目。”

  读者只要想一想:从1912年8月起,托洛茨基就是八月统一联盟的首领之一,但是整个1913年已经表明,他脱离了《光线报》和“光线派”。在1914年,这位托洛茨基创办了自己的杂志,同时仍旧在《北方工人报》和《我们的曙光》杂志[6]挂个虚名。“在人们中间谈论得很多”的是:取消派隐瞒了托洛茨基反对光线派、反对费·唐·先生、尔·马·先生以及诸如此类的“陌生人”的秘密“信”。

  可是讲真话的、非派别性的、统一的《北方工人报》编辑部却说:“我们现在还不清楚它的真面目”!

  他们还不清楚八月联盟已经瓦解了!!

  不,费·唐·先生、尔·马·先生以及其他光线派分子,这一点你们非常“清楚”,你们不过是要骗骗工人而已。

  正象我们在1912年8月就已经说过的那样,八月联盟原是掩护取消派的空架子。它四分五裂了。甚至它在俄国国内的朋友也未能抱成一团。名噪一时的联合派连他们彼此间的联合也保不住,结果形成了两个“八月联盟”派:光线派(《我们的曙光》杂志和《北方工人报》)和托洛茨基派(《斗争》杂志)。两派各执一片被它们撕破了的“共同的联合的”八月联盟旗帜,却还在声嘶力竭地高喊“统一”!

  《斗争》杂志的倾向如何?托洛茨基给《北方工人报》第11号写的一篇冗长的小品文谈到了这一点,但是取消派报纸的编辑部一针见血地回答他说,“面目仍然不清楚”。

  事实上取消派是有自己的面目的,不过这是自由派的面目,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面目。凡是读过费·唐·、尔·谢·、尔·马·、叶若夫、波特列索夫之流的著作的人,都认识这种面目。

  至于托洛茨基,他是从来没有任何“面目”的,他只是朝三暮四地动摇于自由派和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时而从这里时而从那里胡乱摘引些个别的字眼和响亮的词句。

  对于任何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斗争》杂志没有说过一句实质性的话。

  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这是事实。

  关于“地下组织”的问题,只字未提。

  托洛茨基同意不同意阿克雪里罗得、查苏利奇、费·唐·、尔·谢·(《光线报》第101号)等人的思想呢?——一声不响。

  关于为公开的党而斗争的口号呢?——一言不发。

  关于叶若夫之流和其他光线派分子谈论罢工的自由派言论呢?关于废除民族问题纲领呢?——一声不响。

  关于尔·谢多夫及其他光线派分子反对两条“鲸鱼”[7]的言论呢?——一声不响。托洛茨基硬说他是赞成把局部要求和最终目的结合起来的,但是他对取消派实现这种“结合”的方法究竟抱什么态度,却一字不提!

托洛茨基以特别响亮、空洞和含糊的词句作掩护,愚弄不觉悟的工人,对地下组织的问题避而不谈,还硬说我国没有自由派的工人政策,等等,这实际上是在保护取消派。

  托洛茨基对以齐赫泽为首的七人团[8]专门讲了一大套道理,告诉他们应当怎样更巧妙地否定地下组织和党。这一套滑稽可笑的道理清楚地说明,七人团在继续瓦解。布里扬诺夫已经退出了七人团。他们在怎样回答普列汉诺夫这件事情上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他们现在还动摇于唐恩和托洛茨基之间;而齐赫泽看来正在尽力施展他的外交才能以弥合新的裂痕。

  这些与党貌合神离的人,不能在自己的“八月联盟”纲领的基础上团结起来,还要高喊“统一”以此欺骗工人!真是白费心机!

  统一就是承认“老的一套”并且同否定“老的一套”的人作斗争。统一就是俄国多数工人团结在大家早已知道的谴责取消主义的决议的周围。统一就是杜马代表必须象六个工人代表[9]那样同多数工人的意志结合起来。

  而取消派和托洛茨基,“七人团”和托洛茨基,破坏了自己的八月联盟,抛弃了党的所有决议,脱离了地下组织和有组织的工人,所以是最恶劣的分裂派。幸亏工人们已经明白了这一点,而且所有觉悟工人实际上正在反对破坏统一的取消派,建立自己的统一。

  载于1914年3月15日《真理之路报》第37号

 译自《列宁全集》俄文第5版第25卷第1—4页


user avatar   gu-ming-j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托派还挺可爱的。

如果你说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那托派其实是左右横跳,天地回旋主义。


user avatar   felix-26-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zhang-jing-ting-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相关话题

  为什么现在公知名声臭了,而韩寒却还很吃香? 
  如何看待俄罗斯媒体人“实地探访”泽连斯基取景地,换错绿幕还去了趟白宫?泽连斯基现在可能在哪里? 
  为何近期屡次曝出东北地区的丑闻? 
  黑暗残酷的苏联为什么成为了超级大国? 
  康乾盛世又被称为番薯盛世靠谱不? 
  如果美国宣布在台湾驻军,大陆会作何反应? 
  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考的是背诵诗词,而不是创作古诗词呢?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的考古发现? 
  可否推荐一些关于波立联邦和莫斯科大公国的书籍? 
  为什么苏联没能够和平演变美国? 

前一个讨论
怎么评价2021.7.18马前卒、董佳宁、谷智轩的直播?
下一个讨论
什么时候让你彻底看清了婆婆?





© 2025-01-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