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年轻人为何偏爱体制内工作? 第1页

              

user avatar   le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短回答:没什么不好。

最近读了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的《中国的选择》。这本书挺有意思的。对中美关系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读。

在书中,马凯硕,作为一个印度裔的新加坡外交官,在观察中美两房的政府官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中国的官员这几十年来水平和素质都越来越高。而美国的趋势则恰好相反。70年代的时候美国官员远比中国官员优秀,如今形势却逆转了。他认为这使得美国在与中国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

不要沿袭古典自由主义观点,觉得只要维持最小规模的政府就行了。国际竞争会越来越复杂,产业政策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高,外交也会愈发地重要。没有优秀的官员来制订相关的政策、合纵连横,就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诚然,企业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都会对社会产生重要的贡献。但是作为中国社会里具有最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政府,如果没有海量的优秀人才,恐怕也不是中国之福。

——————————————————————

说些题外话,来欣赏两段吐槽大师马凯硕的评论:


user avatar   mou-ke-xue-de-chao-dian-ci-pao-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是经济学家,那就得说道说道了。

经济学家王福重曾说农民“懒惰愚蠢,不值得尊重”。

某些人拿着本西方资本主义的《西方经济学》就开始鼓吹资本主义了,搞了半天是压迫和污蔑农民否定中国的成果。

就是个靠争议性言论来骗热度的。

他说“农民懒惰的勤奋不值得尊重”,你怒了,站起来质问他为什么不尊重农民?

他两手一摊说“不值得尊重不是不尊重,是中性,不好不坏地看待”。你憋住,想半天问他:那值得尊重的是哪些?

他大手一挥:当然是懒惰的智慧。老实巴交种地和聪明地读书考大学的,我尊重读书的。

乍一听有点道理,你琢磨了一会,觉得农民不可能全去读大学啊,哪有这么多学校和国家投入。你刚想站起来继续追问。

人家王教授已经奔向了下一个话题。

你跟他认真,你就输了。

你要问经济学家为什么这么认为?

巧了,我邻居家的驴也是这么认为的。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时候我也真觉得现实挺有意思的。

翻开十年前的清华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会发现到体制外就业的不到20%,也就是超过8成的清华毕业生都会去体制内工作。

(补充说明:狭义上的体制内一般专指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但媒体在说体制内的时候,通常是将除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之外的所有就业渠道统称为“体制内”。所谓的“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也是在这个角度上说的)

但如今,这个数字降到了七成,所有人却开始热议“为什么七成清北毕业生近体制内”。

这种感觉就极其魔幻。

人家清北毕业生八成进体制内的时候,没人说啥。现在是七成,一群人或者在这儿痛心疾首,或者在这儿阴阳怪气,“内卷”、“躺平”之类的词不绝于耳。

这还真的挺好笑的。


PS:

做个补充说明吧。想要知道过去10年中国经济发生了什么,其实从清华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里,也能看出端倪。

在10年前,清华学生去向最多的是这些单位:

看名字就知道,这里面都是纯国企、准国企,或者类国企性质的大企业。

而现在,则是这样的:

现在清华毕业生去向最多的13个单位里,华为、腾讯、阿里巴巴、字节、网易,美团,六家都是民营企业。在去向前5的单位中,民企占了3个。而TOP则全都是民企。从人数上看,在这13家企业中,去民企的总人数是400多人,比剩下几家单位加起来的总人数还要高。

很显然,清华毕业生愿意去民营企业的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华为取代国家电网成为清华毕业生最愿意去的企业。而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民营企业能提供的待遇、愿意在人才上投入的资源正变得越来越好,否则也吸引不到如此多的清华毕业生。

如果从悲观的角度来看,固然可以继续拿所谓的“七成清华毕业生进体制内”来在这儿阴阳怪气。但从乐观的角度看,10年之前,之所以大多数清华毕业生对体制外并没有什么兴趣,归根结底也还是体制外基本上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民营企业——或者说,很多民营企业虽然规模挺大(比如房地产)、收入也不低(10年前正是4万亿余威仍在的时候),却对清北这种顶级高校的毕业生没什么吸引力。

而如今,仅华为一家招聘的清华博士就达到了74人之多,而榜单中所有的国企加起来也仅有51人。阿里巴巴招聘的清华博士,居然比国家电网、中核工业这种巨型国企还要多。

很显然,清华博士愿意去华为、阿里巴巴,肯定不单单是因为这些地方给的待遇高,而是这些地方确实能提供还算不错的科研环境。这反过来也能说明中国企业正在注重技术创新。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拿“呵呵,中国这么搞创新,怎么还被人卡脖子“来抬杠,那么倒不如想一想为什么10年前这些地方就没人愿意去——或者说,华为、阿里在十年前为什么并不会如此大规模地招聘博士?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本部不同,何况现在华为也好、阿里腾讯也好,也的确是在传统的业务领域之外,在技术创新这方面加大投入的。或许现在这种投入并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但这种趋势却是好的。而这么多清华博士愿意进入这些单位,而不是随便找个科研单位苟着,也能证明拿“七成毕业生进体制内”来说事,是多么的搞笑。


user avatar   han-dong-r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我也这么认为过,认为北清的学生就应该在外面过的更加风风火火,更加激流勇进一些。

直到我后来跟体制内的人打交道越来越多,我这个想法就慢慢转变了。

我希望体制内能有更多更优秀,并且能够不忘初心的人,加入其中,这样一来,有些事情,尤其是一些体制内才能办成的大事情,会更容易实现。

体制内的自由度不大,但是能量却很大,有更多的顶级人才加入其中,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也希望这样的人才能够更多地在体制内发光发热而不是简单地选择随波逐流,这样就很完美了。


user avatar   LittleBallOfFu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七成顶尖名校的毕业生没有进体制内,经济学家也可以说,

最优秀的人不去做国家制定政策和发展方向的掌舵手,真是太遗憾了。名校毕业生都一心只为逐利、却不再愿做人民公仆,他们要被学生时代成绩不如自己的“差生”所管理,这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浪费,真是太遗憾了。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此处的 “体制” 包括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部队、军工企业……

这与 “做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艺术家” 没有半毛钱矛盾之处。

我国绝大多数称得上科学家的科学家和称得上思想家的思想家,都是体制内的。就连艺术家,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还是文学还是啥,大多数都有 “编制”。

清北乃至全国一流高校,进体制内的比例,一直都是这么高啊。之前更高,现在还下跌了,咋就成新闻了?

说这话的这哥们儿自己不也是体制内的么……所以这说法就颇为不知所云。

此统计下,“体制” 的补集,是民企、外企、出国。

他若想展开表述,首先要把立论表达正确:

“中国最顶级的大学的学生出来应该主要是去民企、外企、出国。”

我也不确定他是竟然对 “体制” 理解错了,还是他其实是想进行以上这个立论。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那个报告我看了。照他那个标准,我们这施工局也算体制内。要想不是他那个标准下的“体制内”,要么自己做买卖(或者你们叫创业,就那意思吧),要么去真·私企,要么就只能出国了。

那要照这个标准,这个“体制内”的比例恐怕还真是越高越好。


user avatar   xlt-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具体的就业数据上面已经有朋友发出来了,就是这个七成毕业生不光指的是狭义上的公务员事业编制,还包括广义上的国有企业,那这个比例我觉得很正常,挺合适的。第一,绝大部分的中小学及高校都是体制内单位,他们从事教学科研没有问题呀。第二,绝大部分的科研院所也是体制内的,他们毕业后进中科院也没问题啊。第三,重点说说去企业的部分,我们先分专业来看,金融业是以四大行为代表的国有企业为主吧,基建这块中建中交中铁电建能及大部分甲级设计院也是国有企业吧,能源电力领域三桶油五大发电集团和国网南网也是国有企业吧,通讯领域三大运营商是国企,航空航天这块更不用说了吧,所以去国企也很正常,不是说为什么要去体制内,而是说对于很多专业来说,大部分的可能性就是广义上的体制内。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北毕业生不愧是最聪明的一群人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清北毕业乐意去体制,是清北头衔可以用体制兜底,别的985都不好使才对。

我大一的时候,同一高中的北大师哥已经大三了,

后来他毕业回了老家,我们高中老师还满是遗憾,说回来干嘛。

我爸朋友的孩子是某211本硕,毕业回老家结婚后连生俩娃,也不上班了,他爹说,早知道毕业结婚生娃,念研究生干嘛,但如果她是清北的研究生,完全可以生娃不耽误兜底,明白了?


那时候寒假的时候和师哥一个标间,住海淀大街来着,因为学弟来北京考自主招生,当学长的都要去见见一起吃个饭,算是一个传统,晚上在房里和他聊了挺久,

说前程的事情倒是记不得了,就记得他说,大学谈恋爱,一开始男生不笃定,女生很爱着对方,等熬过了头几年,女生二十五六的时候,轮到女生开始不笃定了,这时候男生却已经没啥筹码和招了。

我还不到二十岁,自然只能嗯嗯应和,现在看来说的蛮对,估计他不想在北京待着可能也是感情的回忆太鲜明了,

扯远了。


清北如果所有专业全都自招的话,就会像向老师说的那样天高任鸟飞了。

就是掐尖嘛,全国一套卷子,谁做得好就进,

我记得我去清华自招考试,英语语文一张卷总分我忘了,最后一道大题,英语翻译文言文,当时就被震惊到了。

只要清北他们真的有权力越过高考全国筛人,其实毕业生无所谓去哪,哪都行,参照日漫日剧里的东京大学,和警视厅正牌公务员的稀缺程度,

那可真是考进士一样,

进了东大,怎么折腾都有道理,去哪就业都是用不了几年就蹭蹭升上去了。

现在的清北还远远达不到毕业就飞黄腾达的地步,北大又如何,一样是大学被爱情苦恼,毕业求稳妥还是回家舒服,

矮大紧说清华是国之重器,不应考虑就业,现实是国之重器散落在各个双一流的导师手底下,能不能熬出头各凭天命呢。

小破站up主芳斯塔芙,讲山中伸弥那期就说他是良心导师来着,让学生先完成自己的保底课题再放手一搏,不然搞失败了学生啥都冇了,

这就是国之重器的悖论,

假如全国一盘棋,清北拿到全部尖,也不见得囊括所有精英,山中伸弥这样的肯定考不进去。

但同样,假如清北不掐尖,人才散落,又会导致大家都或多或少担心自己的吃饭问题和终身大事,很多可能在学术上有建树的人,要么被导师玩傻了,要么出于温饱考量水个文凭就撤了,遇不上山中伸弥这样的导师,

于是就有人喷,清北毕业生进体制,教中学巴拉巴拉的,其实是不了解情况,有可能人家已经把自己的机会成本给用了,用在为祖国科研谋福利上了,只是发现此路不通,然后回到体制和中学保底来着。

我倒觉得很紧迫的事情是,各个大学赶紧拿出点骨气和良心来,把一大堆学阀或者学术水平和地位严重不符的老年人退休掉,多腾点地方给真有实力的年轻人,增加他们试错的机会才是正途,

毕竟他们更年轻,机会也更多。




              

相关话题

  数据显示「江苏近 7 成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只生一孩」,这反映了哪些趋势? 
  如何看待黄石市一临聘人员因拒绝上级安排的防汛夜班巡逻而被辞退? 
  为什么美国今年上半年因枪杀事件死了八千多平民,美国政府还能像无事发生一样风平浪静? 
  5 月 18 日深圳华强北赛格大楼疑似发生倾斜和摇晃,大量人员被疏散,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何看待「公鼠怀孕实验引发伦理争议,论文作者称已申请撤稿」? 
  如何看待主播超级小桀拼多多砍价,几万名观众助力,砍到小数点后 6 位依旧失败,这种情况合理吗? 
  美国人才荒愈演愈烈,其中亚马逊员工基本工资封顶值翻番至 35 万美元,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如何看待冰岛实行四天工作制? 
  年纪轻轻就进入体制内精英部门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我国空间站计划两年内建完?你有哪些期待? 

前一个讨论
高铁的国防意义何在?
下一个讨论
《开端》结局,为什么张警官最后没有留下男女主,问清楚他们为什么知道这么多?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