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怀疑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不是真的有读过博士。天天把北美和欧陆挂嘴边,但是怎么不说北美、欧陆和大陆之间的深刻区别呢?
第一,北美和大陆都是四年制本科,而欧陆还部分保留着5-6年制的第一级高等教育(以苏俄的专家为典型代表),仅从时长来说欧陆第一级高等教育授课时间更长,显然比北美和大陆的四年制在授课内容上要更深。
第二,北美和老式欧陆学制都可以从第一级高等教育直接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的高等教育,但是显然在知识储备上二者是不同的。北美是四年制本科,那么实际上北美博士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相当于老式欧陆学制的本科第五年和第六年。大陆也是同理,既然课本都没啃穿,那么如何突破知识边疆?所以到实质性转入博士培养阶段的时候,还会有一次系统性的考核。
第三,北美有博士生资格考试,中国有考博,也有硕转博,也有直博的中期考核,而欧陆传统上是还有一个博士生的入学考试的。换句话说,大家成为真正的博士之前,大部分都要经历一个系统性的考核过程,以确保预备博士生们基本啃穿了必要的课本,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
那么这个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正常的课程安排是选择一个年龄基准点,逐级下压知识。举个例子,假设博士毕业年龄众数是28岁,那么从28岁往下,逐级下压知识,一直下压到6岁。为了方便理解,这里做一个纯粹的假设,假设大部分博士都能在6岁的时候掌握3500个英语单词,那么这个课程安排就是合适的。
而中国整个课程设计是上浮式的,即不管知识有多少,不管博士毕业年龄多少,总之6-18岁这个阶段的知识量,必须缓慢增加。而18-22岁的本科阶段,不会大幅度扩充课纲内容。那么硕士和博士就必须开大量的课,因为必须学的知识在博士入学的时候不一定学的完!
而且,就算是成功读穿了课本,达到了课本的知识边界,那么课本和前沿之间的空隙,包括各校因为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的不同,博士生总是要修读各类更专业更前沿的课程,同时又要修读一些日后职业生涯所必需的基础课程。
说实话中国的博士课业负担可以算比较轻了,基本上所有专业都不要求必修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不要求必修教学法、不要求必修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说实话这在欧陆(特别是在俄罗斯,简直是欧陆高教的活化石)一个博士不修这些东西简直是匪夷所思、不可想象的。
最让我感到奇怪的是这句话:“欧洲模式更看重博士生作为一名独立研究者”?
虽然说欧陆的博士是是系、教研室的正式成员,是最初级的学术苦工,可独立研究者这五个字是怎么蹦出来的?
还有一句话也很奇怪:“欧洲模式没有正式课程”?说实话我很难理解怎么界定“正式课程”这个东西。如果正式课程定义为在课程表上,在一段周期内的全部博士生在特定的时间内都有必要参加,拥有完整的教学方案和质量控制体系的课程,那么不好意思,所有欧洲大陆叫得上名字的知名大学的博士都有一大票这种课程。没有这种课程,怎么填补研究最前沿和成熟课本之间的知识沟壑?
至于为什么北美这种模式在大陆很受欢迎,主要原因还是欧陆模式是门槛过高了。北美模式只要拿发表作为核心KPI就行,理论基础扎实不扎实问题不大(某些搞北美模式的学科都成deeducation了),反正只有1%的博士能拿到终身教职是吧,不行还能从欧洲割韭菜。
研究生上课不能说完全没用,但一来大家的研究方向细分程度很高,专业课很难做到对口,导致没啥用的课上了一堆,而想上的课却上不了。二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边研究边学习效率往往才是最高的。
我硕博总共选了20门课,真正对研究用很大帮助的只有3门,一是学术英语,一是文献管理,还有一个是跟我课题重合度很高的一门专业课。
剩下的专业课重合度就比较低了,不过至少能拓展些视野,跨领域研究的时候也稍微有点帮助。最没用的其实是政治课,这种课我都是带本书戴副耳塞,坐在最后一排自己自习。
此外,当时有两门课对我的帮助很大,但却因为各种原因选不上,只能去无学分旁听。还有一门课我特别想上,但无奈学校没开,只好自己买了本教材自学。
大部分课程我都压缩到一学期上完了,研一下学期没啥事,老板又放养,就只能自己刷刷文献,学学具体的计算工具,写些简单的模拟程序。这段时间虽然没有上什么课,但却学会了亲手搭环境、建模型、写脚本,出问题知道该怎么查手册、怎么debug......这些经验虽然不起眼但却很有用,并且很难从课堂上得到。
上课是本科生和硕士生的事情。博士还需要上课本来就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这个问题里面不知道谁胡扯的“美国模式将教育与科研结合得更紧密,要求博士生在正式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计划前修读大量课程,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了解相关学科和研究方向的理论和方法。而欧洲模式更看重博士生作为一名独立研究者的身份,要求学生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本学科的方法、文化和规范,最终完成一篇知识上有原创性贡献的博士论文。”,根本就是瞎扯谈。写这些乱七八糟东西的人难道不知道美国的博士前两年对应的是欧洲的硕士么?而且美国的博士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以后,尤其是第三年到第五年这个阶段才是对应于欧洲的博士,而这个阶段,无论美欧都一样,根本不需要上课。反而是传统的德国体制下的博士(二战以前的德国和二战以后的苏联、俄罗斯。),除了科研要求和论文发表要求(比如苏联和俄罗斯的副博士一般毕业要求3篇vak期刊的论文。),还需要通过国家考试,国家考试的深度广度均远高于美国的博士生资格考试和所谓研究生课程。而且美国的所谓研究生课的深度和考核要求也远不能和欧洲的硕士课程或者专门化课相比。总而言之,国内的博士对应于欧洲统一学制下的bac+6到bac+8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无论美欧都不需要上课,尤其如果只说数学和物理专业,国内所有的学校都几乎开不出对博士生有用的课,即便勉强去开设,也是导论性质的课,学完离能看懂论文都有非常大的差距,总得来说价值不大。以数学专业为例,国内没有一个学校每年开设的研究生课可以超过100门,本人在巴黎读的硕士,在莫斯科读的副博士,两边每年开设的专门化课程都超过200门以上,但也很少有那个方向可以说光靠上课就能达到看懂论文,至于某个研究方向需要的课,硕士就能修完,根本不需要拖到博士,这算是运气还算不错的。要是运气差点,某些方向甚至没什么课可上,完全依赖于自学,这种情况下强制博士要上课,根本是浪费时间。
空气炸锅是近几年来流行的新产品,目前在某东上在售的有400+个品牌,其中不乏飞利浦、九阳、美的这样的知名品牌,也有山本、利仁这样在空气炸锅领域内做的非常专业的品牌。
经过多方位对比,我比较推荐的是网易盐选、飞利浦、山本、利仁、九阳、美的、宜盾普、苏泊尔、小熊这几个品牌。
从一条国民毛巾开始,网易严选的产品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的“严选好物,用心生活”的理念,我也非常的赞同。
网易严选YXKZ01-1350
在百元级的空气炸锅里,网易严选的这一款性价比很高。
空气炸锅的鼻祖。2012年2月27日,飞利浦获得“制备食品的设备和用于该设备的空气导向件”的发明专利在中国范围内的独占许可权。[1]同年,飞利浦率先制造的空气炸锅在市场上推出,颇受欢迎。
飞利浦的第三代空气炸锅都采用了电脑数控+数字显示屏的控制模式,以及海星底盘+7倍速热空气循环的设计。黑科技满满,这种设计使得温控更加精准、受热更加均匀,所以食材的口感也更好。不过,产品售价也自然喜人。科技感很强,质量很好,性价比略低。
产品推荐:HD9651
HD9651相比HD9860只是去掉了黑科技智能感应技术,其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价格却低了很多。
山本作为一个国产品牌,虽然品牌知名度上不能和飞利浦、九阳、美的这样的知名品牌相比,但是在空气炸锅领域山本是非常专业,绝对是前三的存在。
而且就价格而言,山本的价格也绝对亲民,性价比很高。
产品推荐:山本(SHANBEN)6878(升级款)
利仁最大的特色是,把烹饪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
他出品的带有可视化窗口的空气炸锅款式很多,可以透过可视化窗口看着食材慢慢变化,本身这个过程就很享受了。
产品推荐:利仁 KZ-D8000B
九阳空气炸锅是国内知名家用电器品牌九阳旗下产品,也是九阳业务多元化的一部分。
大厂出品,本身信誉就是有背书的。整体来看,性价比也很高。
产品推荐:KL-J63A
美的是另外一个大厂信誉背书的品牌。
美的部分型号的空气炸锅特设补水仓,炸的时候可以给食材上一层保鲜水膜,真正实现嫩烤。
吃起来嘛,自然也就香酥嫩脆了。
产品推荐:MF-WZN1501
苏泊尔同样是一个大厂信誉背书的品牌。我们家的电饭锅就是苏泊尔的。
苏泊尔部分机型也带有蒸汽加热功能。360°透风蒸汽炸微润热风循环,每一块食物都均匀受热。食材不干柴,色品有食欲。
产品推荐:苏泊尔 (SUPOR)KD37D804
我对小熊一直挺有好感的,小家电领域产品非常多元。我自己在用的多种产品其实就是从小熊购买的。疫情期间还按时给我寄了一个消毒柜过来,真的要大大的点赞。
小熊的空气炸锅整体功能中规中矩,但是价格异常亲民。正常家庭的使用需求,应该都是能够满足的。
产品推荐:小熊(Bear)QZG-A13R1
我还想提一下空气炸烤箱。
空气炸锅和电烤箱各有优势,对于二者合二为一的需求也就慢慢出现了。
不过有了需求就一定会有人解决,空气炸锅和电烤箱合二为一的「空气炸烤箱」便出现了。
空气炸烤箱不仅和电烤箱一样可以做烧烤、做档案,也可以和空气炸锅一样炸薯条、炸鸡翅。
作为黑科技来说,可以一试。
如果还想看这几个品牌的其他型号的具体参数,可以阅读我的这几篇文章:
家用烤箱硬核知识: 2021年家用烤箱避坑指南&什么牌子性价比高
烤箱简要精华回答: 2021 年初,新手如何选到一款如意的烤箱
空气炸锅硬核知识: 一文看懂空气炸锅怎么选
空气炸锅品牌详测:飞利浦 | 山本 | 利仁 | 九阳 | 美的 | 苏泊尔 | 小熊
以上。
在意。
不会直接问。
介绍人靠谱,一开始就会说清楚,如果接受不了都不会来见面。
凡是见面的,都是硬件条件已经可以接受了。
反之对女方也是如此。
反正我当初相亲是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