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首先需要指出,题目是不确切的。
从演进的角度来看,中国铁路车站的候车室分为三种。
题主配的图,第一张是2,第二张是3,缺少1。
第一种,也就是线侧候车,一般是在轨道和站台的某一侧建设站房建筑,候车室设在站房建筑内。
现在在较小的车站有广泛的应用。此类车站一般有两层候车室,第一层候车室与基本站台(单侧站台)相连,第二层通过天桥连接各站台。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丽江站(2011年),轨道相当于在半山腰上,比较高,候车室二层和站台一样高,一层通过地道连接各站台。
(来源:邓敬, 沈中伟, 常明, 黄映红. 印象·重塑——丽江铁路客站的设计与思考[J]. 南方建筑, 2014, (4): 80-83.)
除了在很多小站使用以外,过去的一些车站,比如北京站(1959年)也是如此。北京站的整个站房结构,包括所有候车室,均在轨道和站台北侧。二层候车室通过一个天桥连接各站台。
注意以下二层平面图,35是天桥,27是候车室。
(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而随着结构技术的进步,在轨道和站台上方建设高架候车室变为可能。借由这种技术,很多大型客站的候车室不再需要设在轨道一侧,一方面实现了节地,另外一方面也增大了候车室的面积。各个候车室直接通向站台,而不再通过统一的天桥连接。此外,铁路客运站在线路两侧均设置入口的设计,也基本上是有了高架候车室以后才出现的。
例如上海站(新客站;1987年)。
上海站的北站房是经过改造的,在改造前北边没有站房,但是专门设有入口。两个入口通过贯通的中央通道连接。通道两侧的高架候车室呈鱼骨状排列,中间是空的。
(来源:《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而随着结构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跨度的高架候车大厅的修建成为铁路可以承受的方案。使用整体的候车大厅,利用了原有各个高架候车室之间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提高空间的利用效率。同时,开敞的大空间,或可辅以天窗,有的还使用曲线顶棚,使得候车室不再给人以昏暗压抑的印象,成为提升铁路服务水平的一环。
高铁时代新建、改建的大型客站大部分是这种设计。比如广州南站(2010年)。
(File:Guangzhou South Railway Station 2014.01.18 07-44-19.jpg)
这种结构的变化反映到车站外立面上,也使得中国铁路以富有现代感的形象展示在社会面前。比如这是武汉站(2009年)。
(File:Wuhan Station 20150828.JPG)
未来新建车站中,高架、多个鱼骨状候车室设计将会逐步消失,大型车站将是候车厅式设计的天下;而小型车站将会继续使用线侧候车。同时,线下候车这种非传统设计也已经有了很多应用,未来还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