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卡死题主的设定,将人均定位在准确的2000人民币,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315.25美元,280.93欧元,36217.02日元,你将可以得到:
- 在世界范围内一顿单人的米其林两星体验(不包含额外酒水);
- 可确保的A+到S-等级食材。根据餐厅所在地和风格,选品可能不一,使用数量可能有减少,但承诺的原材料可以确保。比如同一道菜内,你可以在美国同时吃到前一天从地中海空运来的鱼,配新鲜的北海道番茄,西班牙蘑菇之类的;
- 约5-6个主菜的白人食物套餐,4-5个主菜的西非食品套餐,5个主菜的中餐,8个主菜的日本料理套餐。如果纯粹吃鱼生,多的可以上到14轮;
- 至少单独执业两年的主厨。再此之前,此人经过至少6年在不同成熟团队中的磨合,在至少1家本国业内前二十的餐厅工作过两年,在至少两家区域内有传承历史的名店工作过,有一到两位名厨对其工作进行过指点(以上时间可重叠)。很有可能毕业于本国前二的烹饪学院;
- 当然,此人也可能一辈子一直在做一件事;
- 厨师对所烹饪菜系的传统和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同时能够涉猎其他文化。至少可以对出品进行假借,解构,重塑,而不是光堆材料;
- 可以根据你的口味,知识和偏好,临时点菜单上没有的东西。但你要有知识;
- 相对涵盖完整的酒单,至少对某一区域内选品风格完整。
因为店家服务风格,接纳客人的数量,以及所供应的菜肴,很多内容无法统一。店堂装潢和餐具使用也不能纳入考量。但以上是这个价位的顶级餐厅所能总结出的共同点。
如果假设题主的前提是在中国大陆,那么必然又有所不同。因为关税,市场规模以及食客的知识,许多原材料选品和菜单会不得不作出更改。比如:
- 如果是此价位的中餐厅,经常可以保证A至A+级别的中餐食材。但如果是西餐,只能保证B+至A-的进口主菜食材。比如承诺的美国或澳洲和牛,必然是真的。但其品质将有所折扣。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很多需要进口的配料上。至于厨师有没有知识,以及愿不愿意寻找出本土更优秀的替代品并作出改良,完全看情况。据我所知,在中国执业的西餐名厨,颇有两三个走遍了中国去寻找原料的。
- 许多文化中的特色菜品因为不被熟知或不被欣赏而不得不被改良和取消。这一点没什么好说的,中国消费者还没有经历过餐饮百花齐放的时代。近几年最让我痛哭流涕的经历,是在日本的廉价连锁家庭餐厅里,看到千岛汁浇冻番茄可以单独当一道前菜卖。这并不是说日本食客就一定对德国菜或东欧菜更加了解,而是市场有空间容纳和欣赏这样难以acquired的口味;
- 必然可以,或者通过要求可以,尝到主厨通过自己对当地的理解,使用或不使用当地材料所作出的有微小改良的头盘或者点心;
- 店内必然有完全由后厨完整制作的加工品或半成品,如黄油,果酱,面条,腌制的鱼等;
- 猜测可以看到分子菜肴的影子,至少包括酱料的泡沫(foam或者圆珠)和啫喱。应该可以看到某一道前菜或点心试图对口味或材质进行解构或重组;
- 特别贵的红酒,特别典型的红酒,以及不太能抓住重点的白酒。很可能有雪利酒,但非常可能没有波特酒。
以上。我的中文真是烂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