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简单的见解是,朱元璋在规划吴王新宫的时候是至正二十六年(1366),明实录上记完“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嗯…他们自己还真觉得是钟山之阳),然后下一条记录就是去揍张士诚了。
十二月己巳,典营缮者出图,吴王改图。
吴王新宫的主要建筑完成时间,是在十个月之后的吴元年九月。从规划到竣工,计一年零一个月,从修改设计到主体竣工,十个月。再考虑到这个特定场地的地基工程,这个速度是极快的了。
所以吴王新宫筹建的时候,
吴政权另一个浩大的工程——揍张士诚刚刚大规模展开,并且伴随了新宫工程全程;
应天府离主要的战区还不算太远,如果要在城外建新宫,可能需要继续兼顾防御需要,在离集庆路城数里远的东面建一座孤立的宫城应该不是一个可选项;
记载里提到了朱元璋力求新宫节俭的记录,虽然说这种记录有塑造伟光正形象的作用,但是十个月完工也是表明了工程的性质。
所以我认为吴王新宫工程大约并没有考虑更宏大的,以整个应天府为尺度的总体规划…大略是有了需求,一面由人卜定,一面试着折衷各方面的需求,最后选定了一个离城近,又部分可以借助山与湖的地利进行防御而且在地脉上面还有些讲究(明实录说法是“钟山之趾”)的地方,进行了一个工期颇短,并且投资不一定充足的工程…
所以到了洪武初年,就要进行改建了,这一点说明之前的工程可能确实是比较简略的;
也几乎同时开始增筑南京城墙,同期放弃了对凤阳中都的幻想。真正意义上的全盘规划,恐怕在这一轮才比较完备,也就是说南京和汉长安有点儿相似,都是先有皇宫,后补充全盘规划了。
确实要承认,他们选的皇宫址并不是最优解,之后的地基沉降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过,这个选址或许是至正二十六年-吴元年这个时间点的可行解之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