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即将任系主任一事半年前就已经圈内皆知。而在这学期的设计课刚刚评图完后放出官宣,且是学校公众号都第一时间推文,足以看出caup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先说结论:
1. 同济有跻身世界级影响力建筑学院的野心,而且正在行动
2. 实践建筑师参与教学,尤其是studio教学在西方本就是正常且合理的动作,中国正在跟上这个策略。高校的编制系统会默默转型(或消失),衍生影响是全职老师会有更高的学术要求、(或许)更大的科研压力
为什么是Neri&Hu?
几个关键词:
中国(华人,且主要项目都在中国)
国际影响力(与世界级的建筑师评论家关系密切;2014/2021年两本作品集都是一流出版社的全英文发表,序言分别是David Chipperfield/ 不用介绍吧?
Alejandro Zaera-Polo/ 拿奖到手软 横滨码头的建筑师 任职数所高校
Rafael Moneo/ 普奖得主 同时为出版过多本专著的知名建筑学者
Sarah Whiting/ 知名学者 哈佛gsd现任院长;
N&H 2019年开始在GSD带题为 Reflective Nostalgia: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Shanghai’s Shikumen Heritage(反思的乡愁,上海石库门遗产的别样未来)的studio;
屡获世界级奖项,今年更是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被评为dezeen年度最佳建筑事务所的中国团队)
试问能满足以上两点,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熟悉中西文化的还有哪位呢?(或许张轲&张永和,但是这两位明显对实践的兴趣更大,豆浆树估计早年北大之后再也不想搞教育界了吧哈哈)
而且Neri&Hu早就出圈,横跨家具、产品设计等。与众多高逼格品牌出过联名,试问还有谁有这等影响力?
我挺惊讶的看到不少人对“外人”空降系主任这件事颇有微词。首先“系主任”这个职位的头衔意义远大过实际权力,同济建筑系150多位老师,难道都听命系主任?这可不是公司那种上下级的管理关系,在高校每位老师都有很大的科研与教学自主权。
在我看来,任命Hu做系主任更多是意识形态的把握和对外交流。这非常符合现任李翔宁院长推行的试图将“中国建筑”国际化的策略。base同济新创立的英文期刊Architecture Asia,今年在纽约的展览《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来自中国的新建筑》同样是这一策略的产物。当然李翔宁之前的大量工作也都是这一路线,可以说同济在中国建筑“国际化”这一领域责无旁贷。
另外也不必阴谋李翔宁安插内部人什么的,Hu的志愿怎么会是混成一个编制内呢?同济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过程,三五年任期后一定会跳到北美名校任系主任的。亚裔,女性,reputation好,有系主任经验,和中国关系密切,这条件不得了啊…
换一点聊聊,职业建筑师参与stuido教学一定是未来中国高校的趋势。
首先职业建筑师比高校老师有更强更即时的行业经验和敏感度。过去的几十年因为你我都懂的原因,高校老师本身已经大量参与实践工作,所以差距不明显。但是目前行业已经转型,高校老师的设计和实践熟练度会愈来愈明显的落后。西方已经是这个情况,所以我们经常遇到实践建筑师来带一学期的设计课,不过课程架构还是有学者来考虑构建。
就算拿内地来说,柳亦春,李兴钢,华黎,董功,庄慎,水雁飞,刘可南等这些知名建筑师现在也都有在高校带studio。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想要参与教学不止以前读博士发论文这一条路了,也意味着如果执念不是教学而是编制,那这个大家心心念念的“铁饭碗”无形之中也被打破了。当然,到我90后退休时,国家负担不起那么多公务员的退休和养老金也会是意料之中。
本身很多高校现在也都不是给编制而是续合同,所以不要再纠结为了编制而去读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而职业建筑师的教学参与对高校老师的业务范围也会有影响。没有真才实学靠陈腐实践经验的老师,奴役学生美其名曰锻炼的老师,把建筑推向玄幻满嘴假大空“主义”“美学”的老师在职业实践建筑师面前都是见了照妖镜。
而换言之,只有真的能和职业建筑师和谐搭配互相促进的学者,才有可能真的对学科和业界有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