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些互联网人承认他们的大数据一无是处,岂不是要他们的老命?他们的画饼,自负,毕生所学,ppt,资历,全挂在大数据上了。
譬如一个人在上升的电梯里做俯卧撑,并坚信电梯上升是因为自己在做俯卧撑。现在电梯开始下降了,你告诉他俯卧撑一无是处他只会更拼命的做俯卧撑,还换着电梯变着花样的俯卧撑。阅文不过就是这样一个电梯罢了,因为他们的俯卧撑,下降的更快了。
不然承认自己是废物?
记者:“孩子,你对大数据有信心吗?”
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根本不熟,它会看小说吗?呜呜呜。”
AI:“大数据很公平,快说对我有信心。”
我:“…………”
接下来,我说的话是什么样子?
这个梗请AI来解释解释,看不看得懂?
大概是被免费逼急眼了吧。
飞卢和新媒体的写法其实是不太适合起点的。
原因之一就是上架。
飞卢书,十二万字已经开始爆种了,此时新书上架,开始数钱。
起点呢,三十万才上架。此时很多书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而且起点多年培养的读者群也不太能接受飞卢和新媒体文。
在我看来,起点走的是精品路线,如同高档餐厅,讲究的是色香味齐全。
飞卢和新媒体更像是路边摊,讲究的是多盐多辣。
你让一个每天去五星级酒店吃饭的人去吃路边摊,他不一定能接受得了......
听说起点是从京东挖开的团队,搞大数据。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我想说的是,在人文社科领域。大数据≈人工智障。
如果起点的总主编写书上不了畅销榜,却拥有推荐排榜的生杀大权,是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
那么,如果把总主编换成大数据呢?
大数据根本就不懂写书,怎么能指望大数据可以正确排榜呢?
目前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是非常依赖量化参数的。具备影响因子的因素能被量化的越多,预测越准。
但是在人文社科领域,不能被量化的东西太多了。
大数据,不懂人心。
最后,国际惯例,哈士奇镇楼
虽然刚听说的时候多少有点惊讶,但内心也知道是早晚的事了……
网文是新行当,过往的例子可能还不算多。然而在影视、游戏之类行业,大资本进入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都是知道的。
在我们这些从业者的脑子里,想要产出优秀的文创作品,首先需要的是有优秀创作能力的作者,其次还需要平台帮助创作者扫清障碍,找准方向,尽量调整好状态。
但是,资本市场,讲究的是高效复制既有成功路线,大规模工业化运作,快速占有市场,最大程度降低人为不可控因素的干扰。
当不关心内容的投资者,听说“想要好作品必须有好作者”时,就开始蹙眉了。
再听说“同一个作者也未必能保证稳定的作品质量”时,就更加不可忍耐了。
如果一门生意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一线操作人员,那就意味着一线操作人员一定会分走大量收益,同时一线操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起伏也会造成巨大影响,这两方面都会导致资本增殖速度变慢。
至少是预期增殖速度变慢——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现代资本市场,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卖预期。
一旦文创行业落入“不关心内容的投资者”掌控,发展方向就是引入标准化创作流程,降低一线操作人员的影响。
甚至不只是文创行业。这个逻辑你放在餐饮、服装之类的实体行业是一样的。
举个例子,你如果对外界说“这家菜馆炖肉特别好吃,但那是王大厨潜心苦练十多年的绝活,换了人未必行”,那资本市场半点兴趣都没有。
但你如果说“我研究出来一种料理包(或者火锅底料包),只需要拿出来热热,就能稳定达到八成的口感效果”,那资本市场可能就趋之若鹜了。
现在网文界发生的事情,就有点像是“绝活厨师”向“料理包/火锅底料包”的转化过程。
先别管最后成效怎么样,至少这个做事的方向,能让董事会每一位成员都鼓掌欢呼,能让大家都觉得“预期的市场反应一定是正面的”。
至于你说后续对行业的影响……
我觉得行业总体规模或许会上升,但作者的总体收益一定会下降。
特别是那些尚不足以把自己的名气运作成一种资本的中层作者。
咱就一句话,起点想学飞卢也不是不可以,不过你倒是先把盗版给治了啊。
众所周知,飞卢能挣快钱的前提是没有盗版,没有盗版,没有盗版,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起点在这种模式之下,整一堆飞卢风的小说,盗版还满天飞。一本两本读者还会上当,你整一堆开头爆炸后面萎缩的作品,我是读者我也要去先看几章盗版评估一下啊,那作者这么辛苦是为爱发电吗?
不得不说,起点这种放纵盗版的做法对中底层作者来说伤害极大。
就以我这个底层作者来说,上一本在起点的书收藏20000,均订1000;这一本在息壤这种不入流的小站,收藏只有10000,均订还比起点高得多——这不是为渊驱鱼吗?
先占个位置,喂完狗,洗完碗,我再来答……
对行业的影响,话题比较大,我说了不算。
对网站的影响,我说了也不算,但是我可以,以我有限的渠道电商及网文从业经验,揣测一下:
我觉得是利好的。
大数据赛马机制,在淘系电商应用多年,可以说,相关技术手段已经是熟的都要烂了,电商人几经沉浮靠的就是这一套。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算法,就没有电商,实体经济还是老大。
说实话,我早就想过,如果能把这套机制引入网文推荐系统,可能会盘活一大片死水。
大家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网文就是商品,文化类商品,它也是商品啊!是商品它就得遵循市场规律。
书站想的是什么?
盈利,可持续的盈大利。
环境不好了,如何快速达成呢?
当然是Cosplay老大哥、老卖家了。
从前做大爆款好是好,可运作周期长,不稳定因素多,整不好就是前人栽树,后人盖房。
现如今有大数据支撑,啥东西都可以批量孵化了,不如就搞它个小爆连动,遍地开花。
原来是,你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全靠人工、人情往上蒙,撞上了就算是有功,撞不上也没大错儿,现在呢?
资源紧缩,狼多肉少,管理层当然坐不住了。
电商那帮人为什么要斥巨资研究算法?拼命的采集大数据?吃饱了撑的,烧钱玩呢?
因为从前那些拍脑门儿的营销方式,它不精准!
你不知道兜里只有50块钱的人,搜索关键字之后,展现在他面前的都是千元商品时的心情。
你也不知道,想买千元耳机的月光,面对怎么都划不走的九块九包邮,甚至想卸载了这斯。
可大数据知道,有效的算法可以瞬间冲破迷雾,轻松触达,成交。
其实大家也明白,书站是盈利机构,它既不会单纯的站在读者的角度,也不会完全站在作者的角度,搞钱才是一切商业活动的本质。
这些年,网文江湖一直在变,试问,如果不变就能挣钱,谁愿意瞎折腾呢?
变革就要伴随着西生,那么是西生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是西生少数人的利益呢?
是短期阵痛,还是长期瘫痪直至走向灭亡呢?
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哭爹喊娘,还是早做预判,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少呢?
有人可能会说,啍!到什么时候遭殃的都是小白、新手、扑街,大神们还不照样活的好好的。
这话说的,对,也不对。
倘若你细心观察,神位之间早早出现了震荡整理的行情,能保住神格的,都是那些与时俱进的人间清醒们。
他们阅文无数、笔耕不辍,紧扣网文脉搏,长期保持手感、脚感都在线……
与你我惴惴不安之流相比,他们也不安,但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一不小心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希望网文能好。
每个以此为生的小伙伴,都能收获与自身能力、努力相对应的小钱钱、小开心、小确幸。
(今天没有PS了,啰嗦得太多了,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展开(/ω\)
上推唯看追读属实懵逼,我女频跑到男频第一本书就这么稀里糊涂废了,左等右等没有试水推去问编辑,编辑说追读不行,然而和我多聊了几句,感觉作为一个小透明作者,编辑挺有耐心的……他可能希望我继续写下去吧,我问他什么时候能上架,他说30万字来找他……
后来我看签约群里发书就切的一大批啊……
让我属实懵逼了好一阵,男频就这生态?数据比女频好几十倍,是因为作者浮躁几十倍?
我一度还以为是我这个编辑的问题,想下本书换编辑,后来听说不是这样,现在全平台都唯追读是论。
听说搞了一个什么十万字智能推……
反正我觉得飞卢风吧,我也跑到飞卢去拜读了几本,高开真的牛啊,然而使劲爽使劲爽,很快我就免疫了,不激动了。
起点仿飞卢风更惨,高开没人家节奏快,还没开起来就崩完了。
直接完全飞卢化哪有那么简单,起点能做到完全不要任何修饰和铺垫,一味爽爽爽吗?这样的文能被打造成IP吗?
影视化,看的是情感,故事,成长,毁灭,人生,不是爽爽爽,极端强调正向反馈那是游戏,然而游戏,玩不比看爽????老娘能自己上手玩游戏干嘛要看你这破爽文?
反正我不看好起点学飞卢转型……感觉就算是资本也捞不到好处,这么搞,运营出来的IP把老本吃光,就等着死吧!
唯一欣慰的是我问女频编辑,现在听说搞了个十万字智能推,到底啥情况,女频是不是也一样唯追读了,上这个推有啥条件……
回复:起点推荐规则没有这种改变,女频和原来一样,推荐不问,稳定更新会给安排……
哦豁,合着点女因为本身足够凉,所以上面不稀罕整改,让点女自生自灭了对吧?还真是因祸得福呢。
建议在男频对新规则水土不服的哥们,都到女频来吧,哈哈哈……
(改了一些细节描述……)
作为扑街写手回答一波。
这个存在一定的公平性,避免了一些责编看心情看脸给推荐的局面,一些作品的曝光有了更多的机会。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大数据推荐会强制作者写作方式必须转型,强制你必须开局必须巅峰,而且还得是高开高走。但是大部分作者开局即巅峰,都是高开低走,别说五十万字了,能坚持到三十万字以后不崩的少之又少,某卢已经给了诸多案例。不过我觉得现在许多作者能坚持高开到十万字首秀不崩都是个问题……╮(╯▽╰)╭
前期要是抓不住读者那就是死局。系统没有脑子,它不会觉得你书的内容质量好但是因为数据不好依然坚持给你推荐(确实存在文好但前期数据不行的),系统只会根据书的数据判定给不给推荐。当然,也有个例,某茄确实有特例后期起来的,但你千万别以为自己也是那个特例。看看凡修,不也是十几年只此一个呢吗?
以后作者可能不会热衷去研究怎么才能写好网文,而是去研究如何讨好大数据,作者精通的再也不是写作,而是数据运营……
然后文风越来越单一,千变一律。网文写作因为大数据算法开始趋向格式化,到时候还需要屁的作者,真正的智能AI写作时代开启,然后网文死绝,最后皆大欢喜顶呱呱只有作者是傻瓜……(`●__●ˊ)/皮一下很开森
就像国内许多所谓的大制作电影,天天给你喂米田共,你特么还没得选,要么看要么滚。因为消费者已经没得选了,能看到一部好的国内电影唯有感恩……
当然,大数据写作也只是起步不久,也存在百花齐放的可能性,谁知道呢,当年网文搞收费不也是“荒唐”呢么……
但万变不离其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资本家依然如故,风骚做主……
大数据来也好不来也罢,都是为了让资本家更好的敛财而已,咱们只是看作者能否喝到更多的汤。大数据若是能让作者多分到一根骨头,那我指定是支持的;但若是因此连乞讨的碗都给你砸了,那我特么反手……额反对也没用啊……╮(╯▽╰)╭
看了看,众多大佬的回答。
不由得叹了口气。
之前问过刺猬猫的朋友,也是和起点一个路数。好像也是人工加大数据推荐。
这样便宜了前期暴爽的爽文,坑了后期发力的好作品。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藤本树那个精神病,有本事从头爽到尾。
前面几十万字爽完了,后面就难以为继了。
而这样的骚操作的后果,八九不离十就会如蛤蟆观察到的那样:逼迫新人开局爆炸,前几十万字榨干了一本书的潜力。
毕竟……大多数人,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是藤本树啊!
让我有点唏嘘的是:这难道就是一个时代的趋势?
明明起点编辑那么优秀的团队,唉……
痛心。
希望这样的推荐机制能做变动。
起点这大数据吧……
我原先以为是这样的:根据用户个人阅读偏好进行面貌刻画,然后上人工智能(zhang)大数据,提取书库中已完结和未完结的符合该用户面貌刻画的书为其进行专门推荐,这样能尽最大限度来挖掘老书和冷门书、签约小透明的书的余热,顺道还能把一些本来推荐一轮游或者二轮游的新书重新挖掘,而不会像先前那样直接无了。
要是这样的话,读者爽了,作者也爽了,平台也有更多钱。
我在想这不错啊,人这么多喷啥呢?
结果……
我看了看回答中的起点大数据,我看的时候是六十多个,我全都看了,其中大部分点了赞,
我这才发现,起点居然是直接看开头追读数据好不好,不好直接爬,好了才有推荐,编辑只能选大数据筛选过后的少数十多本书(信源来自回答区中某答主,我的记忆转述可能有偏差) ,
编辑想要跨过大数据给推荐还要向运营请示,还不一定过……
不是,新书拿头去要追读啊?这当然就是逼着大部分作者开头爆,不然谁看,那开头爆最强的当然是飞卢风了,
可是飞卢风后期崩、流水账的事你看过了就知道,而且这种风格真的看多了就麻了,没感觉了,这时候就要追求更不一样,更有韵味的了,我记得截至目前我看的最后一本飞卢书叫《直播之水友你头上有点绿啊》,剩下飞卢推荐那些我点进去是完全没兴趣看,太特么同质化了,
况且,我看飞卢我来你起点干嘛?我看起点我来你飞卢干嘛?
然后起点也跟着来这出?起点该不会是想着就挣快钱吧,就盯着那一戳年年都有的小白新读者使劲薅……那付费阅读的老读者怎么办呢。
别说这点,有多少人能做到二三十万字一直高开不崩呢,等上架时已经是去势了,已经开始疲软了,那又能挣多少?这不就是另类版的揠苗助长吗这。
而且你起点本来日活据说(其它诸如蛤大的回答中看到的)就不如那些免费的和飞卢这些而且还在下滑(忘记是付费下滑还是总量下滑了),打击盗版的力度也不如这些(不如说几乎没有)。你还往这边靠拢,是想转变成飞卢那种玩快钱的?起点你看看自己的日活和防盗措施,你是真觉得你配啊?是嫌自己的竞争优势流失的不够快吗还得加把劲??你是奥尔加团长吗?
本来免费市场就等于变相在给收费市场增加新读者:免费吸引大量新读者→从中筛选刚需用户→再筛选付费用户→转向飞卢起点刺猬猫并作为其新增付费。然后这些新读者一到起点看这不还是原来那套吗?然后就走了,要么回免费站要么干脆不看网文,这下起点自己给送回去了,只能说是大慈善家了属于是。
最后就是既然飞卢风没有或极少有IP价值,那么起点努力往这儿靠我是看不太懂,这与起点、企鹅的IP运营战略要求完全背道而驰,不能说是兄弟同心吧,也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总之,起点这波操作除了驯化作者和读者强行接受同质化开头爆后面崩的那一套之外,我看不到任何好处——除非起点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上架死,一直高开,想赚钱就不能崩,还要面对同行竞争压力)来逼迫飞卢风作者能够从头爆炸到尾,等这种作者成批成量后彻底独霸市场(我觉得这是在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