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政权最根本的问题是,他们想要“兴复”的汉室是一个这样的政权:
以汉室自己掌握的人力物力为核心,在全国士族中选贤任能来对全国进行统治的政权。
考虑到当时的情况,刘备以其寒酸的本钱,三造大汉的汉室核心只能来自于剥夺士族。一个靠剥夺大封建主的资源起家的政权,未来的志向还是骑在大封建主头上挑挑拣拣、作威作福,高门大姓里属实没有几个五行缺爹的存在,所以季汉就得不到大封建主的支持,组成季汉的核心力量只能来自于寒门士人、江湖游侠。
换言之,刘备和诸葛亮的力量源泉其实和黄巾差不多,然而他们又嫌弃黄巾过左,于是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发出了“四方纠合”的哀叹。
与刘备相比,三公之后的曹操、河内将门的司马懿、身为第三代的孙权的家门实力都远远超过他。
按照比较宽泛的标准来看,刘备被推举为徐州留后的时候,在形式上可以和讨董时期的孙坚比一比,里子还颇有不如。
刘备需要在历史的夹缝中多积累十年,然后才有资格采取孙权的部曲制政权组织,向下开放政权。
可惜时不我待,刘备底子不如孙氏,还要端着汉制的架子,于是季汉政权三家最弱几成定局。
最强大的士族占据皇位,然后纵容实力稍差的士族作威作福,是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
按照士族归命的意义来说,天下有变只能对季汉不利,对本钱更厚的曹氏、司马氏有利。
因此关羽的出击时机已经是最好的选择,在关羽得到了方城一带游侠响应的情况下、在曹操新败于汉中的情况下。
那已经是季汉这个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政权的千载一时之机。
汉末三国历史的终结,并不是终结于三分归晋,而是终结于西晋的封建主内战。
占据皇位的最强大的士族被各路次等士族勾引,自己裂开进行疯狂内战。
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到公元六世纪,封建主内战成为了下一阶段历史的主要形式,直至内战逼迫封建主开启了基层政权组织向均田制进化,才重启了中央集权制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