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腾讯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倡导文化,张小龙暗示限制员工规模,员工规模会影响企业发展吗? 第1页

     

user avatar   pika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腾讯没有梦想。

我很不认同张小龙的发言:

你们老说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三大巨头要打通,我觉得这事儿真没这么要紧,效率工具带不来创新。

创新,在任何时候都不该是目的,它只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开辟的新途径。

我是游戏行业的人,只能通过游戏举例子:

“大逃杀”和“MOBA”,是游戏业21世纪公认最伟大的两个玩法创新。 但这两个品类在行业内的持续火爆,实际上源于几个成功产品都解决了若干具体的问题:

① 大逃杀领域,H1Z1先火,是因为它改变了cs里反应慢的玩家体验差(每局都被暴打并拖后腿),同时双方实力不平衡时垃圾时间太多的问题。 PUBG解决了H1Z1画面、手感、音效低于玩家容忍下限的问题;和平精英解决了玩家需要高性能PC并付费才能玩大逃杀的问题。

这些改动是创新吗,是——但他们都是奔着我要解决某个问题去立的项,而非我要做一个不一样的游戏。

② moba领域,dota先火,是解决了rts游戏里操作难和组队体验差的问题,lol火则是解决了dota玩法过于复杂以至于上手太难的问题。风暴英雄创新很多,没解决问题,也就不会达到王者荣耀的高度——至少他提供了我可以躺着玩moba的方案。

所以在游戏领域,公认对玩法有重大突破的品类,往往伴随着至少一个痛点的巧妙解决,(但途径往往是创新)。 而在这个品类做下一个爆款,则需要围绕已有产品的痛点重新进行创新式设计——因为如果不创新,这个新产品也会继承品类的所有痛点。

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游戏产品有很多,但如果没有伴随某个长期存在的痛点解决,那它的长线留存往往不容乐观,很快就会被历史无情淘汰,或是成为一个精致的手工艺品被小众收藏——这个结论你可以代入任何游戏。

在游戏领域外,几年前有《冲顶大会》等直播答题,它们是创新,初期热度很高,但因为它只解决了“用户想捡钱”的问题,等老板不想继续烧钱以后,很快就无人问津了。

共享单车是创新,它确实解决了我需要自行车代步但我不想走到哪都骑它的问题,所以即使ofo倒闭了,今天你也能看到共享单车——只有确实能解决问题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创新。

回到张小龙的话

你们老说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三大巨头要打通,我觉得这事儿真没这么要紧,效率工具带不来创新。

我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做了xxx能带来创新的想法。 在中国,数千万人恰恰缺少一个稳定、免费、功能丰富、不依赖科学上网的云文档,认为它“带不来创新”而拒绝优化它的话,真叫人大跌眼镜。

云文档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之一,是能大幅提高办公效率的工具。 它给有志于解决其他问题的团队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意味着更少人参与项目,这又意味着更高效的沟通和更低的人力成本/更高的人均收入。一个好的云文档,像高铁网络一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腾讯家大业大,做好云文档打通微信、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并持续完善其功能,是腾讯能对创新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事(相比视频号/微视等)。 不能因为它不赚钱或市面上有个较好的竞品就说不做,要按这个逻辑,微信最一开始就不该立项。


user avatar   36-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互联网公司们都警惕过度扩张。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曾在 2012 年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当时腾讯不过 2 万人。以招聘著称的阿里巴巴也在 2015 年冻结扩张、维持 3 万人规模。他的创始人马云曾说过,阿里做到 102 岁,也不应该超过 5 万员工。

但现在,情况变了。

新一批互联网公司们打破了这个规则,他们疯狂招人——字节跳动去年已经超过 10 万人了,美团马上就要 10 万人。

很快,阿里腾讯开始效仿。

这两家公司先后在 2019 年和 2021 年突破了 10 万人。起码在 5 年以前,以线上业务为主的互联网公司突破 10 万人,这是一个无法想象的规模。因为,成立近百年的宝马集团也不过这个规模。

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互联网开始像一个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了

人员激增的这些年,互联网行业没有出现新的国民级产品,没有突破性技术。同时,人员膨胀导致组织臃肿,在一些企业内,高层管理者忙得团团转,中层管理者“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而基层员工则心灰意冷,人浮于事。在社交平台上,互联网从业者们对公司的不满越发明显。

现在,过度扩张的后果,逐渐显现出来了。

最迅猛的大厂开始裁员

字节跳动终于不再继续执行大扩张战略了。

它开启了成立至今最大规模的裁员。教育业务线已经裁掉了 5000 余人,商业化、ohayoo 游戏、房产业务“幸福里”等员工先后被裁。就在 10 天前,字节跳动刚刚宣布整体撤销人才发展中心团队。

字节跳动被认为是当下最有发展潜力的移动互联网巨头之一,它在北京的办公职场遍布海淀,产品矩阵丰富到令人咋舌。旗下最知名的产品抖音/Tiktok 火遍了全球,甚至 Facebook 都要忌惮三分。人们给它起了一个足以代表其实力与地位的名字“宇宙条”。

它曾经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几乎渗透到所有互联网巨头的主营业务中,媒体们用“字节跳动的朋友只剩小米了”来调侃它的无限扩张。

今年,万能的字节跳动攻不动了,游戏、本地生活、云业务等并无多少起色。同时,作为唯一的收入来源,其利润中心抖音的日活增长见顶。

这使得这家一度被神话的公司也开始裁员。

讲究效率的字节跳动,在裁员这件事上也毫不含糊。

11 月 30 日晚,接受裁员通知的“幸福里”员工,被要求次日一早就要到公司洽谈赔偿事宜。这些员工被辞退的理由大多是业务调整,他们被允许内部转岗,但这需要在内部进行三轮以上的面试

在抖音出现以前,快手是短视频领域唯一的霸主。几乎没做任何广告,它的用户就过亿。

抖音和快手被誉为是移动互联网领域为数不多的几个全民级产品。这两家国民短视频企业不约而同都传出了裁员的消息。

和社交平台所说“优化的仅仅是绩效为 C 的员工”不同的是,我们从多位快手员工了解到,此次裁员不止涉及绩效为 C 的员工,还包括不少绩效是 B 的员工以及还在试用期的应届生/社招生。他们分散在各个部门,比如数据平台、商业化、电商等等。

这些被裁掉的员工,现在正面临尴尬的境地。第四季度最后一个月,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 HC 都锁住了,他们可以选择的不多。一位快手员工提到,自己如今出去面试,大部分 HR 都会问一句,是被裁掉的吗?

从 2018 年开始,裁员几乎是互联网大厂的常规操作,几乎每年年底都会传出裁员的讯息,也几乎每年都会喊出“互联网寒冬”的口号。

但是,今年的形势更为严峻——监管的压力几乎落到了每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上,互联网公司最为宝贵的三大收入来源之一广告业务都涨不动了,消费疲软加上没有惊艳的产品让增长显得及其宝贵。

但裁员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善任何一家公司的境况——抖音的日活并不会就此增长,字节也不会因此就研发出爆款游戏。快手不会就此超越字节,它的广告收入也不会迎来爆炸式增长。

2016 年,在字节跳动仅有不到一万人时,张一鸣曾坦言,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但人力成本永远都是最可控的,且最立竿见影的。

这一举措向所有人释放一个信号——只要不符合公司战略方向,无法为公司创造足够多的价值,在去肥增瘦的大背景下,任何人都有被裁掉的风险。

人才超配策略的后果

“大力出奇迹”,字节跳动一度信奉以大投入换大增长的理论,他们曾经疯狂招人。

2020 年 3 月,字节跳动在全球有近 6 万人,到了年底就已有 10 万人了。他们有着庞大的 HR 团队。据《晚点 latepost》报道,截止 11 月初,字节跳动人力资源团队共有 4000 多人,包括实习生,其中负责招聘的 HR 占比最多,约 3000 余人;另外还有上千名负责雇主品牌、人才发展、组织发展以及薪酬绩效的人员。

一位曾经在字节跳动工作过的 HR 透露,在字节跳动的 HR 队伍中,实习生的数目几乎是 2 倍于正式员工的。这些实习生的工作内容大部分是辅助面试,比如打电话邀约候选人,帮助登记等等。

一位顶级大厂的 HRBP 介绍,一个 4 万人左右的互联网公司,其 HR 团队大概在 500 人左右。以 10 万人计算,字节跳动的 HR 团队在 1250 人最为合理。按照正式员工来算,字节跳动确实符合这个数据,但是加上庞大的实习生团队,就显得其 HR 团队极为庞大。要知道,以重视招聘著称的阿里巴巴,在 10 万人规模时,只有 700 名 HR。

规模庞大的 HR 团队为字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辅助。

“是一群相当‘可怕’的人。他们总是按照特别高的要求和标准招聘相关人员,俗称超配。面试的环节和方式精益求精,恨不得能够开发出一个系统,看出这个人是否有无比强大的潜力。”一位曾在字节跳动工作过的 HR 坦言。

字节跳动实施人才超配策略的出发点并没有问题,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配置和规划的,公司的业务是发展的,所以做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一定的前瞻性。

“比如,我目前需要十个产品经理,基本要求是 1 - 2 年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满足这几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了。但是,我非要硕士及以上学历,3 - 5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爆款产品,1 - 3 年的管理经验(产品总监等)。”上述 HR 解释道。

短期内,这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但长期来看,确实利大于弊。

“早期,字节跳动的业务发展快得惊人,当需要开展新项目时,通过内部招聘、潜力计划、接班人计划等培训模式,可以迅速从这些高标准人才库中筛选出合适的项目负责人。这些人已经完全熟悉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办公风格,几乎可以实现无缝衔接。”一位字节工作过的 HR 表示。

但这属于良好的超配。糟糕的情况是人才被极大地浪费了。最典型的是字节内容审核岗位上出现很多海归硕士。一位曾经拿到过该岗位 offer 的海外硕士表示,当时自己收到的是北京的 offer,基础工资 2400,加上熬夜加班才 6000 多。

“我们不是很喜欢接字节的单子,因为他们的人才库太庞大了,你可以理解为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最好的一部分,这样我们拿不到推荐费。”一位互联网猎头表示。

真的需要 10 万人吗

起初,外界并不认可这种人才超配策略,因为它极大得提高了大厂的运营成本,并且由于员工人数的庞杂,极容易滋生大公司病。

2012 年,腾讯的市值已经达到了 700 亿美元,整个公司人数不过 2 万人。彼时,马化腾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乔布斯去世前将苹果称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创业公司,市值全球第一,不到 5 万员工,市值 3000 多亿美元。

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司大都信奉“大力出奇迹”,他们习惯使用人海战术。但今天,人数接近 2 万人的快手其市值也才 460 亿美元,市值近 2000 亿美元的美团马上就要达到 10 万人,最新估值 4000 多亿美元的字节已经 10 万多人了。

这种人才超配策略,曾经警惕过度扩张的大厂们也开始效仿

据统计,从 2019 年开始,腾讯公司的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几乎翻倍。2016 年 - 2019 年,这家公司以每年新增 1 万人的速度稳步扩张,2019 - 2021 年,其新增人数都超过了 2 万人。阿里巴巴也不例外,2018 - 2020 年(不计入高新零售并表),每年员工人数以 2 万人的速度在增长。

也是这个时间点开始,互联网再也没有出现任何现象级产品,也几乎没有新的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出现,大厂开始不断侵入对方的领地,在存量市场里厮杀。

大厂或许寄希望于招来足够多的人才可以碰撞出足够多的想法,或者当有了足够惊艳的想法后,有合适的人去执行。

但眼下,这两种想法都没有成为现实,而是加剧了“内卷”。

一位某大厂员工坦言,就是有那么一批人,什么都想抢,什么都想干,各种积极,领导特别喜欢但是同事们都很讨厌。一个人不下班,第二个人就不敢走,然后就会有第三个、第四个,最终默默扩散到整个部门,大家因为这一个人开始被动地“内卷”。

一位在大厂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在知乎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在这个依赖流量的商业模型中存量厮杀,产品被拆的七零八碎,之前 3 个人能做的事,分给 3 个部门,从管理到一线,十几号人抢一碗粥,内耗、冲突可见一斑。

内卷是在没有新的国民级应用出现之前,实施人才超配策略后的显著负面效应,其次是裁员。这不可避免影响企业形象,却是大厂们必须要吞掉的恶果,而被裁掉的员工们只能获得 N + 1 的赔偿,在企业战略调整之时,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手段。

一位快手员工表示,自己疑惑的是快手在人员规模只有几千人的时候就可以做到 3 亿 DAU,现在员工人数翻了 2 - 3 倍,但是 DUA 增长几乎不怎么变,不知道招来的人在做什么

去年 12 月,在字节跳动 CEO 面对面沟通会上,张一鸣回忆道,当名字还是今日头条的时候,Android 和 iOS 各两名开发,却做了 20 多个应用。“我也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希望花更多时间去了解。”

这或许是所有人的困惑。苹果公司如今刚刚 14 万人,市值高达 2.8 万亿美元。2018 年年底,Facebook 员工人数为 3.6 万人,这一年其市值曾超过 8000 亿美元。

对比之下,超过 10 万人的字节跳动估值 4000 多亿美元,而利润颇丰的腾讯已经超过了 10 万人,可其市值不过是苹果公司的五分之一左右。

事实上,随着公司的发展,人员规模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大厂自然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人。但是,公司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多创造价值的机会,而不是以 996 的高压工作制制造内卷。

互联网大厂可能真的需要更多人,但企业也应警惕过度扩张。因为当扩张失去控制后,企业都可能陷入危险的境地。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的。所以为了腾讯能够进一步发展,需要开始对其拆分了。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其实跟什么文化之类高大上的东西无关。

想想看,中国互联网产业至少在最近几年之前,是怎么做起来的?

答:一些对国外行情比较熟悉(或者干脆在国外上学)的人,看到国外有个互联网产品挺不错,然后笑眯眯地进行“本土化”。

腾讯和几乎100%早期巨头怎么起家的,懂得都懂。

而这些企业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让十多亿人都有成为“网民”的可能性,这玩意儿哪怕到了今天,恐怕也只有印度具备这个人口规模,还不一定能对我们进行复刻(同理,也是国外资本热衷于投资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原因,毕竟人口数量做不得假)。

所以包括腾讯在内,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是一种“用户规模型”战略,只要先行占据了市场,让用户形成使用依赖(无论你们怎么黑微信,但大多数人已经不具备离开微信的可能),就成了。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灰色地带的操作,例如我国移动手机用户大规模增长时,好几家巨头的产品都选择了“出厂即植入”的方式,让用户拿到手机就能看到APP。

这种砸钱游戏基本上就堵死了中小玩家的空间,毕竟花不起这个钱。

这是不是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交给法律人去思考,但归根结底还是那种“靠谁先抢到用户谁赢”的思路,你说有多少实质性创新东西在里面呢?

不能断言没有,但肯定也不算多。

也因此,一旦“人口红利见顶”+“国家打击互联网垄断”+“没东西抄了”的组合拳打下来……

包括腾讯在内,很多企业除了裁员真没的选。

所以,想要实现破局,归根结底不是依靠什么文化,而是要么想办法走出去,拓宽海外市场。

要么下大力气做创新,而不是整天国外嚷嚷元宇宙,你们也一股脑元宇宙。

炒作什么“精英互联网人”的人设,如同前些年那样张小龙放个屁都上头条的饭圈玩法,现在连娱乐圈都快弄不下去了。

放平心态,踏踏实实做规划,跟着国家战略走,以腾讯现有规模而言并不是真的走不出寒冬期。

对其他巨头们而言,也一样。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唱衰腾讯,我是有点无法理解

腾讯的人效真的挺高的,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根本干不完。

今年腾讯员工突破十万主要是因为收购了搜狗。

相比腾讯,未来阿里和头条裁员压力都比腾讯大。

阿里是电商领域的颓势,感觉难以挽回。而且有25万员工,人员方面的压力远比腾讯大。

头条是之前海量扩招,一年新增4万员工,业务不顺必然大幅裁员

让我们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ji-jian-qi-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张小龙真是迷之自信。

要不是腾讯的社交垄断,你以为微信有什么竞争力?

文件传输做的屎一样,群聊做的也垃圾的不行。qq这个明显的模板在这里,有些便利好用的功能抄都不愿意抄过来。还他妈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做的足够好了。

用户那么多的建议全当没看到。跑去做什么圈子,视频号,这些垃圾玩意恶心用户。站在风口上给你吹起来之后就认不清自己了,真觉得是他自己在力挽狂澜呢?你手底下的微信在乎过用户的感受?

wxg应该是中国互联网企业学历最高的一批人了,里面有成千的清本华五出来的硕博,天天搁那996内卷。你让这群人在干什么?你研发的功能呢?你的科技创新呢?你的技术壁垒呢?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


user avatar   yi-yang-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对华为熟悉的更多的是终端,或者说手机,我们就聊聊手机。

今天为了回答另一个问题,刚好做了一张图,统计了御三家2015年-2020年Q4手机出货量的变化图:

2018年,华为制裁前最后一个完整年,在苹果新机发布的Q4,出货量做到了6000万台以上,相应的,苹果在iPhone6发布之后,Q4季度出货量首次跌破7000万台,之后,华为被制裁,销量快速下滑,苹果急速攀升。

2020年,华为季度出货量下滑到3000万台的时候,苹果季度出货量直接做到了9000万台,2021年Q4苹果单季度出货量如果突破一个亿,我是毫不意外的。

苹果的神话,乔布斯的神话,大家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述了。

在华为没有被制裁之前,是直接冲着破这个神话而去的。

在中国市场,华为其实已经突破了这个神话的,在2020年中的时候,5000-8000价位的高端机核心区段,华为已经超越了苹果。

华为之前,苹果就是高端机市场的天顶星,在华为之后,苹果又是这个市场的天顶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这个过程中,苹果有什么大的变化么?

其实没有,苹果还是那个苹果,一切都是按部就班,但有华为和没华为,苹果的市场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你说华为强吗?

华为每年千亿研发,在苹果之上,很多人对这个不服气,用各种理由来否定华为,说什么研发投入是数据做出来的,华为没有上市,公布的官方数据不可信。

我们都不需要去从专业角度驳斥这种言论。

就看市场表现,尤其是高端市场的表现,这个是实打实的。

市场之外,十年的时间,华为做出了海思麒麟,做出了鸿蒙,这两个过去被认为是中国科技企业无法突破的两座大山,华为突破了。

当然,海思麒麟已经被认可了,鸿蒙还处在争议中。

但我们仔细想想,如今对鸿蒙的各种批判,是不是和十年前对海思麒麟的各种批判如出一辙?

如果华为这一波没有被美国干死,给鸿蒙十年的成长时间,十年后鸿蒙会是什么态势?会不会比今天的海思麒麟差?

你说华为是不是真的牛逼?


user avatar   mu-han-36-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常

第一点,你要知道,许多上了年纪的大人和老人,尤其是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人,他们是不会普通话的,即便是普通话,音调啥的也特别怪,听起来有点怪里怪气的。比如我堂妹,今年17岁,从深圳回山东老家,她从小就在深圳长大,所以她的话是普通话,但是我妈就只会用山东话跟她聊天,所幸山东话跟普通话差距算是比较小的,所以我妹妹可以听懂。

第二点,大多数人都是容易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都容易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并且忽视自己存在的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从人的视角来看,老鼠是在偷东西,但是从老鼠的视角来看,它是为了自己生存而获取食物。所以说,你男朋友家里的亲戚并不一定是排斥你,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你不懂潮汕话,外加他们也有可能不懂普通话,所以造成了这种情况。

第三个,有很多问题都是缺乏沟通交流引起的,当你觉得尴尬的时候,你一定要向你男朋友表达你的感受,因为你是客人,尤其是你的这种情况,讲究主随客便。你是因为你男朋友才跟他们一家人产生联系的,所以说你男朋友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跟你男朋友说,如果跟他说了,他依旧不在乎你的感受,或者说他们家人依旧不改变,那就说明他或者他们家人没有把你放眼里,反之,如果他们主动跟你聊天,或者你男朋友帮你翻译,说明他们家里人可能只是一时疏忽,对你还是挺在意的

在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家庭和不和睦,主要看男人,一个好男人是可以有效沟通婆媳矛盾的,帮助婆媳之间化解矛盾,让婆媳更加和睦,所以,结合上面几点来看,你需要做的是跟你男朋友说,看你男朋友的态度和行动,还有你男朋友行动之后他的家人的做法,记住,好的关系,一定要少想多说多做。


user avatar   jia-chao-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如果腾讯和阿里巴巴彻底翻脸,让你做一个艰难的决定,在微信和支付宝之间只能选一个使用,你选哪个? 
  如何看待头条副总裁对腾讯的二次回应,指责其「偷换概念」?这次会演变为字节和腾讯的公关战吗? 
  假如在公司自己会的东西也不是很多,但是现在有一项只有你会的东西,就有必要把会的全教新同事吗? 
  如何看待腾讯再投500亿助力共同富裕? 
  腾讯为什么做不出现象级游戏产品? 
  为什么之前很多人讨厌腾讯,现在反而更讨厌阿里? 
  腾讯实习生直接给马化腾发消息建议:赶紧颁布「拒绝陪酒」条令,你怎么看?职场新人如何拒绝不良「潜规则」? 
  酒店回应女子穿和服做核酸「店内有规定工作服不能外穿」,工作服不能外穿规定合理吗? 
  一堂提问:如何评价马化腾怼朱啸虎:不看好ofo的模式? 
  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彩礼要88万嫁妆也给88万,然后这些钱都给小两口过日子,过分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申通工作人员抛扔快递,表示「每单十来块不敢保证质量,建议发顺丰」,官方回应称开除言论不当人员?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