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2022年的中国给我生动的解释了一遍十几年前高中教科书上的内容。
什么叫掌握生产资料啊
什么他妈叫掌握生产资料啊
什么他妈叫他妈掌握他妈生产资料啊
原来这就是啊。
在没有任何更强大的力量的指使下,而私自选择在公开场合顶撞上级,这样的行为一旦发生,其实已经基本上注定这辈子在同类结构体内很难出头了。
这基本上是明晃晃的潜规则。
所以是不是有黑名单,都只是表面文章了。
因为没有哪个领导会喜欢这样的下属,即便下属是占理的。
在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中,领导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
你可以谏言,可以委婉讽喻,可以私下沟通,可以托人调解,却唯独不能公开挑战。
因为这样会威胁这个权力结构体系本身。
所以你必将遭受这个体系本身的全面反扑,而绝不仅仅是个别领导的小鞋。
单位也好,大公司也罢,其权力结构基本上都是自上而下的。
……
我很佩服这个应届生的正义感和勇气,也真心希望996早日灭绝。
但是依然不建议年轻人以牺牲自身前途的方式进行对抗。
真正的改变,必须是靠制度性的集体性的力量,而不是靠个体。
其中,最最关键的底层逻辑,还是利益。
时机到了,一切自然会发生。
时机不到,哪怕吃瓜观众给你再多掌声,也改变不了结局。
因为给你掌声的吃瓜群众往往都不是领导。
ps:那些在评论区骂的人,请先仔细看答案再骂。
附送一句:你自己想要做勇士就自己去做,我也敬你是一条汉子;如果只是嘴皮子鼓动他人去当炮灰,自己留着坐享其成,那才是真坏
这种段子, "被标记永不录用"的模式, 是源于电子厂.
电子厂一旦某个员工(都是劳务派遣员工)犯错了被辞退, 就会被上集团的系统黑名单,
而很多电子厂都是大型集团包括多个公司, 然后这个人只要上了黑名单之后, 就无法进集团内的任何一个厂了.
这也是电子厂为了管理数量庞大繁杂, 流动量极大的劳务人员的一个手段.反正你爱干不干, 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可以, 在某些人群的心中, "一份工作"的分量有多重.
造谣的灵活就业人员, 还是担心一下自己进厂的前途吧.
刚看了看,没找到可靠证据源。找来找去就这么一张图。
媒体转发时用的红线都一致。
目前这个爆料已被否认,连这道题目中的内容也改了。
似乎又是大公司之间的撕扯,没啥意思。
这个说真话的员工确实可能要付出一些就业困难的代价。真实性格其实对于就业来说是一张底牌,失去这张底牌,而职场上说不定已经被看做不稳定因素。
不过这事不合逻辑。太多事经不起推敲。
首先,你说全行业通报?恐怕腾讯他没这个能量。就算有,也是多此一举,人家上可是各大平台的热搜,不是哪家小报。
而且这件事的各方都已经做出选择的,都是很难再收回的那种抉择。
比如这位员工做出的选择是离职,上热搜后,就很难再选择回来,不然会承受媒体的反噬。既然如此那何必再多此一举得禁止他回来?
而且之前也说了,他真正的代价不止自己的主动的辞职,而是这个行业对真话之人的忌惮。真话出口的一刻,未来代价已经潜在的支付了。
基于这种状况,当初腾讯做出的选择是公开回应,并承诺改变。这想必已经是定了调子,没必要自己打脸。
而且就算怀恨在心想办他,也不会用那种必然会在裁判文书上留字的方法解决。否则岂不是给同行递刀子?
这谣言太容易戳破了,但无权无势的人被扣上的刻板印象却不是那么好甩掉的。
当务之急,是别再带着这位员工的处境炒作,避免一下他在同行的曝光度和错误的刻板印象。别让其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的共识。错误的标签对敢说真话的年轻人有害无益。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句廉价的赞扬。看别人替我们付出代价并不是进步,更多的人说真话才是目的。
媒体对谣言的关注,对一个容易被定义当事人是一种伤害。这没必要。
所有的爆料,包括转发的凤凰新闻,来源都是这一条打了码的微博。
换句话说,叫无可靠消息来源。
而且这则爆料嘛,有点诡异。
发微博的时间是22-1-30,大年二十九。正常来说,这个时间点不都是准备过年放假吗?那么这句
其他公司也拒绝了
从何而来的?
为了一个应届生,互联网行业里所有的HR都要在年前两天做出个表态?在我的理解里,这两天,无论员工还是老板,应该没多少人有心思放在工作上。
还有就是……黑名单就黑名单,永不录用这个词都冒了出来?
满满的中二味道。
要说这位孤勇者应届生辞职以后找不到互联网大厂的工作,这个我相信。但是这则爆料,有待商榷。
散了散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不是互联网公司的基本操作么?
但是什么全行业封杀。
说实话,我是没有进过互联网大厂。
但是我也是不相信什么行业黑名单的,因为我就搞过黑名单,太麻烦了。
1、资源整合问题
首先是大家的黑名单格式都不一样,要整合的话,还要统一格式,是不是得建个企业微信群,然后在群里面搞一个云文档,然后大家把黑名单信息更新上去。然后几百个人在上面更新数据,那个表格是不能看的。
2、审查流程的问题
什么时候审查黑名单?是筛选简历的时候审查,还是录用的时候审查?
筛选简历的时候审查,太频繁,不经济。
录用的时候审查,查出来就不录用了吗?之前投入的精力白费了?
3、可信度的问题
人家公司的黑名单,你敢信吗?
一是各个公司黑名单标准不一样,在一个公司因为某事被拉黑名单,在另一个公司看来,就还好,那你是信还是不信黑名单呢?
二是万一有的公司为了让自己家的技术人员不被挖走,全给你放在黑名单上,让他们都无法跳槽,那你信不信这个黑名单呢?
你细品。
4、作弊的问题。
我被某公司拉了黑名单,我在另一个公司的HR朋友帮我上这个公共黑名单上把我的信息给删掉了,那黑名单是不是白拉了?
或者干脆就有HR在咸鱼上挂牌可收费消黑名单,那这黑名单是不是也失效了?
5、筛选标准的问题。
如果你用名字匹配黑名单,有的人叫特么王涛,你去搜吧。
如果你用身份证号匹配黑名单,发现身份证号匹配,人不匹配,怎么算?还有的人知道自己是黑名单,所以身份证号给错了一位,你还能查到他在黑名单上吗?还是你想在入职的时候再匹配一遍黑名单呢?
6、实事更新的问题。
如果你真的要实施黑名单筛查,那你就得每次都把云文档下载下来匹配,是不是很麻烦?
如果一直用同一个黑名单,就没有了时效性。
腾讯到底是怎么解决了这么多问题,然后全网封杀这个应届生的,我倒也是拭目以待。
而且讲实话。
黑名单这玩意儿自古以来就不是什么问题。
三国时期,吕布叛丁原,把丁原给宰了,这个够黑了吧,董卓敢用。
后来又叛了董卓,把董卓给宰了,袁绍又敢用他。
跟袁绍处的不爽,袁绍要杀他,他又叛逃了。
张飞骂他三姓家奴,但是他来投靠刘备,刘备也没说什么。
你要说黑名单,吕布这个凶名赫赫的杀父狂徒,不用黑名单他也是五彩斑斓的黑。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敢用他呢?
所谓黑名单,无非就是一个让领导下台的遮羞布罢了。
话说评论区提到了阳光诚信联盟,我还去查了一下,然后就看到了这篇文章。
应届生说了句实话而已,多大的错,这也够不上犯罪,上不了阳光诚信联盟。
散了吧,散了吧。
年前 我就辟谣过 但还是在疯传 看来真是满足了某些人的心理
再提醒大家一句 这位同学可是应届能进微信的卷王 相信能力简历都非常出色 大家真不用替他操心
“新闻能打假么?现在制造谣言的成本实在太低了。”我很赞同这一句,请你们先对自己旗下的媒体平台整治一下吧。
不太相信这个传闻。
首先,传闻中的腾讯集团计划去告这个员工,这么大的瓜是谁漏消息,难道是腾讯法务部吗?
其次,真要告了这个员工,无疑是在给公司抹黑,降低公司美誉度,甚至影响招聘侧吸引人才的力度。
被腾讯和全行业拉黑就更离谱了,腾讯内部的bu与bu之间,人才库都不共享的。。。。何来进腾讯黑名单?要说进了所在bu的黑名单,还勉强可以信信。
其他互联网公司就更是扯犊子了,一个应届生而已,犯得着全行业封杀?
当然,这件事暴露的问题的确不少:强制加班、内卷加班、打工人弱势的地位等等。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在腾讯,彼时腾讯加班文化就很盛行,我们基本9116的强度,不过当时还年轻身体好勉强能吃得消。
除了加班的压力,彼时的腾讯还有末尾淘汰制度,每年淘汰绩效最差的10%,这也造成了一种囚徒困境:你总是需要去卷,才能保证不被淘汰。
硬币的另一面:客观来说腾讯的福利、薪资等方面还是非常好的,加班好歹有收获,这比很多阿猫阿狗公司要强太多了。
加班重灾区绝不在这些大厂,而是那些中小公司里的码农们,用一句暗无天日都不为过。
拿着微薄的薪资(跟大厂比),干着做不完的需求,别说996了,国家法定的节假日都随时有可能被老板的一时兴起给挤占掉。最后真的是把身体废掉,钱还没赚到,或者说赚到的钱还不够看病用的。
关于996、关于加班的问题今天借这件事还想聊几点:
在这名应届生和部门老大聊天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信息:
所谓的能走却不敢走,说白了就是害怕走了被领导看见,影响之后的工作和绩效。
这种担心在我们的职场上可不是小部分人才有的,很多人都会在领导下班后才走,哪怕没有工作可干了,哪怕摸鱼假装工作。
如果一个团队大多数人都有不敢走被迫加班的心态,不仅团队的工作效率会快速下降、团队产出不增反减,在团队的每一个打工人的「职场资本」也会不断下降。
被迫形成了低效和磨洋工的习惯,对未来的职场生涯真不是什么好事。
这种“不敢走”的惯性极大,要想改变基本只有两个办法:
前段时间和一个CTO聊天,这哥们把组织内部的学习开展的如火如荼。
他们公司也是996,但业务工作量并没有那么大。于是,这哥们组织代码重构、review、总结分享、请外部专家来给团队讲课。一段时间下来,技术团队的气氛也挺不错。
如果无法反抗不合理的996,管理者把组织打造成学习型996也挺不错的。这样,兄弟们的成长也保证了,老板的焦虑也暂时得到缓解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遇见这种上级,如果没有人组织怎么办?答案是自己学,毕竟每个人需要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公司的工作处理完之后,不要混时间,能不能把代码设计得更合理?能不能把产品交互考虑到极致?又或者学点课程,精进下技能?再或者看看专业书籍,也是极好的。
学习最好是跟公司业务有关,成长后又能应用到公司的。一来只有真正实践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二来,领导看见你学习跟公司业务相关的东西,你的绩效只会更好,而不会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职场上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8小时之外的功夫。996的你现在几乎没有8小时之外的时间。那就在公司开展起来,督促自己高速成长。
这样还能防止你的工作效率下降,慢慢变成老油条,把工作和为了更好工作的学习部分,严格分开。
几年下来,相信你的职场竞争力将大大增长,这个时候最起码可以拥有选择的主动权了。
顺便送大家一份经典学习资料,我把大学和工作中用的经典电子书库(包含数据结构、操作系统、C++/C、网络经典、前端编程经典、Java相关、程序员认知、职场发展)、面试找工作的资料汇总都打包放在这了,点击下方链接直达获取:
戳这里,直接获取:
下班公司就停电、下班领导先回家。
虽然我很佩服这名应届生的做法,但不是每个打工人都能有这样的决绝。
很悲观的说一句:加班文化并不会在短期内消退,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
个体无法改变环境,个体只能适应环境,对打工人来说最好的方式是紧盯自己的资产资本。
这些资本包括:身体状况、技能深度和广度、沟通表达能力、职场人脉等等。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强制996,而你在短期又无法离职到更好的环境,那合适的做法是:把手头工作做完之后,想办法在公司学习,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中。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并不强制996,但大家都在拼事件内卷,那你应该构建更强的安全感,拒绝这种内卷,把时间用在更能发展「职场资本」的地方上。
说实话,从业这么多年,我没见过谁是因为加班而晋升上去的,不少公司和领导们固然喜欢下属们加班,但如果只加班没足够的产出,只会被归为老黄牛,而老黄牛的下场往往是凄凉的。
专注发展自身的职场资本更是超越竞争,构建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手段。
大部分强制996的公司还会有一个恶习,喜好给员工洗脑。宣扬奋斗逼精神,不管有事没事反正你加班就光荣。这其实是职场Pua的一种手段,让员工滋生奴性以方便长期压榨。
前不久和在某巨头公司工作的一位朋友聊天,他哀叹:现在感觉自己随时要猝死,工作还天天被领导骂,能力不足也不敢随便跳槽,压力真的太大了。
是否真的能力不足?这是个好问题,答案还是要自己给出来。但无论如何,如果你感觉这份工作不仅让你很累还可能要了小命,最明智的是立马离开。
并不是所有公司都会996,也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职场Pua,换个环境或许一切都顺了。
写在最后的话:
很欣喜的看到时代已经在改变,随着90后、00后成为职场的主体,相信过度加班、无效加班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另外前一段时间,很多强制996的大厂纷纷开启变革,取消强制加班。
但加班文化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了,更彻底的改变依然需要时间。
希望965的时代早一天到来,彼时我们可以选择追求卓越,也可以选择宁静的生活,彼时我们可以有更多时间去陪伴我们的家人、彼时我们可以高效工作,开心娱乐。
腾讯其实还算好的,中国互联网行业,IT行业的很多顽疾早已深入骨髓:996、中年淘汰、没有加班工资。
他啊,还真没这个资格让人家封杀他
估计是啊,被周围人冷嘲热讽,呆不下去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