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寿命限制较长的动物,例如格陵兰鲨、巨龟、北极蛤,通常有较慢的代谢或较强的 DNA 修复能力。它们的免疫系统通常不易攻击自身组织,炎症水平较低,或是没有复杂的免疫系统。
目前看起来无自然寿命限制的动物,例如绿水螅、南极海绵,体内有全能干细胞,或是几乎所有体细胞都能在特定情况下恢复全能性,身体碎片中的活细胞可以重排为幼体的构造。它们通常没有复杂的免疫系统。
龙虾、鲤鱼等动物的身体可以长期保持壮年的状态,保有旺盛的繁殖能力,但在自然界往往死于感染或意外。它们的“防衰老秘方”类似自然寿命限制较长的动物。
裸鼹鼠并不像传闻的那样“不衰老”,其工作阶级的野外寿命约 2~3 年,繁殖阶级在 20 岁左右也有明显的身体机能劣化,应归类为“自然寿命限制较长的动物”。
对于“有自然寿命限制的动物”的寿命,人们已经找到了一些经验规律:
一、性成熟需要的时间短,通常而言衰老快。
二、对不同物种来说,单位重量的组织的代谢速率越快,通常而言衰老越快。
人们已经用小鼠实验证明,对同种生物来说,代谢速率和性成熟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并不反映寿命。限制热量摄入或使用二甲双胍之类延长寿命的原理似乎是降低活性氧造成的损伤,而不止是减慢代谢。
还有一些次要的规律,例如统计显示哺乳动物的心脏一生约能跳动 8 亿到 17 亿次——这范围实在有点大,对非哺乳动物也不怎么有用。
你可以总结出一个基本规律: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 80 岁以上人群的死亡率每年下降约 1.5%,显示出人类整体在缓慢地变得更加长寿。可是,人的生物学身体的再生能力受哺乳类共同祖先祖传的诸多问题所限,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重要细胞的持续运作时间有限且难以替换。模仿上述“秘方”的难度较大,还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