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反对青年专业科学家积极做科普的。但我鼓励青年科学传播方面的朋友,做科学传播。
1、科学概念的理解,是个长期的过程。比如黑洞,从学黑洞,到数据处理,到观测。再到理论模型探讨。学2年,与这个行业20年,完全不一样。
2、科学传播过程与生活经历、经验有关。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学习过程很简单。但是,科学传播,面对的是非专业的不同层次的人群。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在传播方式上,用更贴切的打比方、举例子来增加传播效果。
3、自然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有些曾经认定的事实,后来因为发展,而有变化。相对长期的科学经历,会让传播者,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更丰富。这更便于全面向公众传播自然科学。
在没有真正教学实践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个概念不难啊。等到教学生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学生之家的区别那么大。
同样,用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理解力作为一个基础点,来进行公众科学传播,这个零点是定的太高了。但青年科学家,很容易犯这个错。
人类自然科学发展,基本进入休眠期了。
人类主要经济体,更需要的是人文精神的普及。
不会勾股定理没关系,但是要会爱人啊!
科普的目的应该是让人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所以从媒体报道上看,这个目的未能达成,甚至可能彻底失败了:
弦理论、宇宙学、场论,生僻的物理知识话题
科普完了不应该还是生僻的,应该是生动的,有趣的。
让围观网友们感叹:“为什么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看不懂?”网友们纷纷留言,“虽然我听不懂,还是要给你点赞。”
你看不懂你围观什么?别说是因为看不懂才看的。
虽然科普的理论物理知识相对深奥,但意外的是,仍然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和讨论。
从上一句来看不意外,这些人就是因为深奥才来看的。
这种对于知识的尊重,实在比听懂知识本身更可贵。
尊重个锤子,我只看到对于fancy知识的崇拜,就像在物理专业遇到的谜语人那样。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天天转发类似的科普直播的,也就是谜语人,发言令人窒息,比如斗兽,离谱的科学哲学观,只关注噱头研究,迷信title而不是讲道理,而且还不听劝……
我希望听起来不fancy知识的科普也能有人气,而且听了科普的能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这才说明成功了。弦论因为是什么“万物理论”,现在提出来是很容易吸引到眼球的,但这显然是坏事:把弦论等于成“万物理论”并且鄙视其它方向,是极端狭隘的观念,但从媒体报道来看,很难不怀疑听了以后还是这种观念。
“做科研不应去比论文数量,而是要真正的去做研究“。论文灌水这个事情,对于真正顶尖的人才倒是影响不大。比如清北复交数院不会认为40篇SCI比4篇四大更有价值。但是对下面的学校影响就比较大了。对于发不到一区的人,就被迫跟着卷起来了。普通学校会认为能发4篇计算数学二区的人比发2篇纯数二区的人更值得招。有点像是衡水把高考分数卷起来了,但是对竞赛保送生就没太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