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西周的伯爵和侯爵有什么差别? 第1页

  

user avatar   fan-fan-91-21-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资格不同

伯是行政最高爵位,他没有发动战争的权力。

而侯,是军事最高爵位,他有发动战争权利,比如宣战,媾和,停战的权利。

但是要知道,古人不傻,不会没有约束。

爵位是个人资格的一种象征。但是行使这个权力,则需要另外一个职务那就是差遣,也就是官职。

也就是说,如果中央政府,行政官员出现空缺,具有这个资格就是具有伯爵的人。如果军事官员空缺,具有资格就是拥有侯爵的人。

然后就是比资历,比功绩,能者居上,这就是古人说的选贤与能的基础。

——————

多说一句

公爵是政府部门首脑,备选资格人对应是,大宰,大司空,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

伯爵是政府部门次长,以及地方行政长官,备选人,对应是,小宰,小司空,小司徒,小宗伯,小司寇,

侯爵是军事长官,以及次长候选人,对应是大司马,小司马

子爵是军事次长后选人。对应是侯人,司右等

男爵是是中央基础部门长官,以及地方政府行政长官候选人。对应就很多了,比如亨人,大府,司市等等。。。。

————————

然后说封国

其实封国地位之间不会因为君主世袭的爵位不同,而有所差别。而是以各封国势力决定差别

国君在自己封国之内权利是也相同的,爵位只是针对他们在天下系统中的资格排位问题。以及出行仪仗,排面问题。

反正天子已经给他们封地了,自食其力,不用天子再额外给他们发工资。所以爵位不会带给他们额外的经济特权。

但是爵位,却可以让他们在危机时刻,有了依仗。

比如春秋五霸,都是公爵级别。换句话说,你要得不到天子给你公爵爵位,你就没办法成为诸侯长。哪怕你军力再强大,名不正言不顺。众诸侯是不会服从你的。这是公爵资格的作用。

再比如,国人暴动时期。

周公与召公是始作俑者,他们没有资格出面组建政府。但是他们实力放在哪里,没有他们首肯是不会有共伯出面组建政府,维持中央运转。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会对于西周共和时代,在史记与出土文物上会有两种记述

其实不冲突,出面执行人确实是共伯。最后也是善终,子孙为荣。

所以共伯会把自己功勋刻在青铜器上予以纪念。

而周召二公也是善终,把这段历史流传下来。

从这段历史也看出,伯爵资格的作用。不用比伯爵更高的侯爵来代天子执政,就是要分离军事资格与执政资格,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


关于春秋五霸,我是按《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晋国为公爵

晋侯二十八年,齐桓公始霸。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晋武公始都晋国,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

齐国为公爵

齐国自姜尚开始就是公爵。

宋国为公爵

是周武王封的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秦国为公爵

宣王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但是他不是诸侯长,这辈子没有会盟诸侯。。。。


user avatar   pa-xi-fa-er-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强答一波。

最近正好看到很多历史大佬介绍商周诸侯爵位制度的文章,也查阅了一些资料,于是站在历史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把这些专业的,学术的,稍显晦涩难懂的文章资料归纳总结一下,并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推测。

首先西周时期的爵位制度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通常理解的公侯伯子男封建五等爵。五等爵的提出最早也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著作里,还把子爵和男爵归位一档,我猜是西周爵位的复杂程度后来的史学家也搞不清,毕竟那个年代书面记录条件也不成熟,加上“礼乐崩坏”,所以后世慢慢简化为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五等爵。

时间回到西周之前,早在殷商时期,爵位主要划为两类:内服和外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内服是在王畿内服务天子,外服是在王畿外服务天子。然后西周早期也沿用这一分法,然后混乱就来了,很多明明是内服的爵位被赐予土地建立了国家成为了外服,而外服诸侯的君主又可以到朝廷内做官又有了内服性质,所以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抛开内外服的设定,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划分,我认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荣誉型:公、伯、子;一类是功能型:侯、甸、男、卫,还有一些别的类型,我看着也糊涂,也不常见,所以就不多加赘述。

荣誉型爵位公伯子里,公地位尊崇,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代指家族里的长辈,一般来讲周代的公爵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上古圣人和前朝后代建立的国家,比如“三恪”陈杞宋,分别是虞朝、夏朝、商朝的后代,还有黄帝炎帝尧舜的后代的封国(一些小国,有争议);另一种是在朝廷内任三公或执政卿士,也会被尊为公,周公召公姜太公之类的,不世袭,除非后代也任相同职务,然后又混乱了,这些人往往也会有封地,导致了不少史学家认为他们的封国也是公国,比如虢国(东南西北虢中的某一个),国君往往被称为虢公某,不过我认为并不是公国,可能只是连续好几代国君都在朝廷内任执政卿士导致的。

然后就是伯爵。伯在殷商时期有点难理解,有时候商王的诸侯称为伯,有时候会把敌对部落的首领也称为伯。而在西周时期就好理解了,周天子通常会把亲近之人,比如兄弟(郑伯)或者对王室有突出贡献之人(秦伯)封为伯。

子爵比较特殊,我的理解是在周朝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臣服于周天子的殷商贵族或诸侯,然后臣服于周天子的部落方国甚至是蛮夷,往往会赐予子的称号,比如东夷雄国莒国,南方荆蛮的楚国,淮夷的徐国,于越部落的越国,还有吴国(国君可能是姬姓来自周王室,但更有可能是吴国国君在攀亲戚,毕竟“断发纹身”怎么看都不像周王室成员做的事情)。

说完了公伯子,在谈谈功能型的诸侯:侯,甸,男,卫。这些爵位也是源自于殷商,被西周所沿用。从字形字义来看,侯的主要功能是掌军,替周天子讨伐蛮夷镇守一方;甸管田,可能是替周天子打理田地供应粮食;男可能是提供劳动力,毕竟那时候还是奴隶制社会;卫则是卫士宿卫,王室亲兵之类的吧。

其中侯国最多,毕竟西周立国之初,四周全是蛮夷,周王室需要在边疆地区有一批靠得住的武装力量来讨伐蛮夷保卫王畿,比如齐侯对付东夷,鲁侯对付淮夷,申侯对付犬戎,晋侯对付条夷,曾侯鄂侯对付荆楚蛮夷,等等。

而甸男卫则比较少,可能在殷商或者西周早期有一些,他们的封地往往在王畿四周甚至王畿内部,毕竟替天子打理庄稼供应粮食和训练卫兵奴隶不可能离得太远,离得近周天子控制力强,三天两头给你国君换了罢免了土地没收了都有可能,而且封地应该是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的地区,也会容易成为其他大诸侯吞并的对象。所以知名的甸国没几个(有大佬在文章里指出晋的前身唐国,一开始就是甸,可能是为了应对条戎的军事压力变成了侯),知名的男国则只有许,值得注意的是,郑国其实也是男国,但是国君却又有伯的封号(左传里记载过郑伯抱怨过自己国家只是男服国,但是却要承担公侯级别的贡品数量,压力太大),于是引出另一个混乱的问题——某一个诸侯国,可以兼有荣誉型和功能型二重特性,除了郑伯男,还有曹伯甸等。不过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诸侯国逐渐强大和完善,大家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田地,自己的劳动力,功能性的差异逐渐消失,而且强大的甸服男服卫服国君可能都兼有伯的称号,所以往往都称呼其为伯而非甸男卫,再加上周天子的任免和诸侯国的吞并,除了数量众多且军事力量强大的侯以外,甸男卫等功能型爵位称呼逐渐消失。悲催的许国是个例外,它虽然弱小但是生命力却很强,导致“许男”这个称呼一直存在。

总结一下,在西周时期,公伯子和侯(甸)男是两个源自殷商时期的不同的爵位体系,公伯子是荣誉称号,公古老且尊荣,伯为天子宠幸之人(兄弟或者有大功),子多为异族部落首领(评论里大佬指正,子爵多为殷商贵族封号,主要我只知道楚越巴蜀吴这几个,以偏概全了哈哈);侯(甸)男是世袭职位(类似),侯掌军,甸管田,男负责劳动力。然后荣誉型和功能型爵位均有封地均可建国,并且可以两种体系可以兼有。然后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里,很多功能型爵位(甸卫和大部分男)逐渐消失,剩下的公侯伯子男在战国时被学者们归类为五等爵,并被后世所沿用。

以上很多内容观点源自大佬 @林屋公子 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位大佬的问答,特别有意思。




  

相关话题

  考古专家如何知道盗洞的年份呢? 
  商与周是否具有种族的差异? 
  西周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西周的伯爵和侯爵有什么差别? 
  西周为何会被申国这种小国灭亡? 
  西周时期,给贵族种地的是奴隶还是农民? 
  武王伐纣之后,如果说真的分封了八百个诸侯,为什么要分封这么多呢? 
  周朝对于我国古代文明有哪些制度上的突破? 
  荷兰奥伦治亲王的“亲王”是个什么爵位? 
  夏朝之前是什么情况? 

前一个讨论
西周的诸侯是周臣东周时期的诸侯升级为君了么?
下一个讨论
中国是否已经无法阻止「去工业化」?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