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圈答案,无论是拿涅高兹背书的还是拿现代说事的,我都觉得无语,书都没看过还敢答题。。。
嗯,莱默这本书我读过,德文版的和中文版的都读过,上学学钢琴的时候还跟老师讨论过这本书。这本书所提到的方式略微有些极端,但是毫无疑问是最为正确或者说是最为合乎逻辑的演奏和练习方式。但是大多数人做不到,不是因为没能力,而是训练得太晚,如果从第一天学钢琴开始就是这么训练的,我觉得常人的天赋是可以做到,可能弹不到,但是一定背得到。
背谱可以说是最困扰钢琴家的工作了。如果说让钢琴家照谱演奏我估计绝大多数人上场的压力都会小90%。
楼有点歪了,说说为什么说莱默的方法是最正确或者说是最合理的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莱默的要求是在练习前把谱子背下来,很多人会讲都没练怎么背?我在德国学钢琴的时候真的是实践过,确实不容易,但是通过正确的读谱当然是绝对可以做到的。说白了就是把乐谱当书读,当你读得明白作品的基本逻辑,构架和具体细节这些内容,自然就可以背下来了,就像好多人张嘴就能背出师表,就是因为他们认字且读懂了并且把整个文章的逻辑记得很清楚。看谱子也是一样的。很多弹琴才看谱子,不弹琴不看,那么我不知道这些人的眼睛和脑子具体有多快,反正对于我来说,复杂的作品中我是顾不得那么多的,至于我看谱的速度和能力,一般人跟我比不了,因为我是学指挥的。所以在练琴时候才开始看谱子的人注定练习效率是低下的。因为需要看,需要思考,然后还得弹,还得听,我们真的不是李斯特那种怪物,普通人是做不到这个的。莱默练习法的核心就是把谱子读通了再练,这时候,练琴的人不需要考虑音乐的基本情况了,因为之前考虑过了,只是需要把该练到位的练好,同时尝试自己对音乐片段的不同处理方案,有针对性的练习效率就会极大的提高,尤其像吉泽金那种技巧达人,他基本上就不需要练太多了,只要心到手到耳朵到就够用了。所以莱默的训练方式最为合理就在这里,因为练琴的人把作品看懂了,这就像施工前把图纸弄明白了一样,郭德纲的段子不说了嘛,一看让盖个80米的烟囱,盖完了人家不给钱,发现设计图拿倒了,人家让打口井。这话相声听了是挺搞笑,但是现实中这么练琴的人是绝大多数。
莱默的训练方式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很难,但是可以尝试一下的。但是尝试的对象要选好,不要一上来就拿一巴赫的四声部赋格还是四页长的那种,因为刚开始读谱对音乐的逻辑把握和认识都没到火候,一下上这种几乎可以说是终点的作品,一定会把牙崩了的。最好开始找点比如门德尔松短小的无词歌,最好是就只有一页长的那种,如果这个也不成就换一首没弹过完全没有肌肉记忆的小曲子。这样慢慢的可以训练出来读谱和背谱的能力。
突然发现忘了一点,就是音色,为啥莱默总把音色当做重点,得亏我又看了一眼题。
音色很多人觉得就是一个好听不好听,合适不合适的概念,嗯,大概率是这样的,但是音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那就是,音色可以判断一个人技术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说来也可笑,这么牛逼的问题我竟然不是跟德国老师学会的,而是一位我们中国的前辈,我最敬爱的恩师。
又跑题了。。
音色看似好像只是发音听起来好听不好听的问题,但是,从实践角度讲,越放松的肢体越自然的技巧声音就会越好。一个演奏大师如果声音不好,大概率技术也不好,当然这个技术是全面的不是指运动能力,在我看来Berezovsky的技巧就不如科尔托虽然前者运动能力绝伦,但是无论是品位开始控制声音的能力都。。。很多人认为弹拉三普二才是技术好,嗯,这种东西是需要特殊的运动天赋的,包括肢体型号,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演奏这个,我个人认为技术好是能把大家都能弹的东西弹好,哪怕就是一首599。好像又跑偏了。。一个人的声音状态是技术也就是手指手臂一系列运动的结果,所以声音不好就意味着这一系列运动的结果是不好的,那么也就是技术的结果不好,结果不好的技术,当然就不是好技术。好像有点绕。但是,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吉泽金那超群的技术,透着自然与举重若轻,其实就是莱默训练方式的极致效果,有兴趣的可以听听吉泽金的拉二和拉三,虽然音乐上有那么点怪,但是整体上相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