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二者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于天赋、资源、机会。
天赋:在中央音乐学院里,你总能看到有一些同学专业课多年保持第一,而且他可能不只一个阶段保持这个成绩,他在附小、附中第一,本科第一,研究生也是第一。神奇的是,他们出去比赛往往也能拿到非常好的成绩。往往这一类总拿第一的,似乎更容易成为“演奏家”,郎朗就是这一类人。
你说这些总拿第一的人的同班同学们不努力吗?我觉得倒也不是,大家要是不努力也考不进来。那为啥他就总能拿第一呢?我觉得这应该就是天赋的作用。一个人有音乐演奏上的天赋,真的是可以看出来的。这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小学一起上学,眼看着别人每次都考第一,自己玩了命学却总是考不及格。尤其是真正进入一个专业的圈子里,在绝大多数人都努力的时候,天赋的差距让每个人的演奏水准产生了一些差别。
我觉得通过我自己教音乐来讲,在音乐上有天赋的孩子通常的特征是理解内容更快,达到要求更准确,且善于思考。这些能力也让他们学音乐的效率更高,表现力自然更强一些。所以啊,能达到题主说的郎朗那种演奏家的级别,足够努力是基础,天赋是必要的。
资源:足够努力和有天赋还是不够,还得需要资源的支持。
在资源里,我觉得排在首位的就是老师,因为你就算再努力,再有天赋,没有好老师的指导,也是很难成才的,所以想成为“演奏家”,尤其是“著名演奏家”,都得有个“名师”。一般来讲,“名师”可以让一个演奏者在演奏技术和演奏观念审美上达到很高的水准,而更重要的是“名师”相关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都会对一个演奏者有非常大的帮助。
其次,相应的平台的支持和帮助也很重要,因为你不可能每天练好了琴自己在家弹着玩,你得出去参加比赛和演出。很多比赛和演出都得有老师、学校、平台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参加和报名。
在中央音乐学院,有一个项目叫“BOB”——BEST OF BEST,这个项目是为了培养国际性演奏人才的一个特殊项目。项目会通过比赛的形式,从全校所有年级各音乐表演专业的同学中,选拔出一批专业最好的学生。这批学生将获得学校最好的老师团队辅导,学校会出钱让他们去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国际性大赛,支持他们参与各种演出和音乐会活动等。
总体来说,被选中的同学们,可以获得最好老师的辅导,也可以获得学校最大力度的资源倾斜,他们通常可以离“演奏家”更进一步。
很有趣的是,被选中的,大多数情况还会是我上面说的,成绩总是第一的那群人。其实,这个筛选计划,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将同学们分层了,被选中的这些人因为专业好,再获得了资源,专业道路一定会更好。而没有被选中的这些人,很有可能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能超越被选中的人了,还是挺残酷的。
这只是最近这些年的情况,其实就算没有这个计划,专业好的同学们,学校和老师们还是会通过各种机会寻找能和他能力匹配资源,让他真正的展示自己的能力。至少在中央音乐学院来讲,金子是不会被埋没的。
机会:好的,如果你能进入音乐学院,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让自己的专业水准达到了全国同龄人的专业前列,而且还获得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获得了一些小的成就。那么,你其实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的同行了,在这一层面,演奏技术上应该是无可挑剔了,而且你现在完全也可以称自己是一个“演奏家”了。但你要成为“著名演奏家”,可能还差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可能一千个演奏家里,能有一个抓住的,就不错了。
这个“机会”通常可以是指:重大比赛奖项、重大演出等等。
而在钢琴演奏专业中,似乎拿奖更能让人出名,李云迪就是拿了“肖赛”的第一,出了名,陈萨虽然是当时的第四,但也很了不得了。包括郎朗、王羽佳等钢琴家,也是拿了一些奖获得了一些名气。因为不管怎么说,钢琴也算是一件西洋乐器,所以一些国际钢琴比赛的奖项其实含金量是很高的,能拿这些奖就说明,你在世界范围内的钢琴水准得到了认可,这非常了不起。而作为一个“演奏家”想要抓住这个机会,拿到这个奖,这首先跟“硬实力”有关,其次就是报名资格、单位推荐、曲目选择、临场发挥、身体状态、场外因素、比赛环境、评委状态等因素有关。而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失去机会,可能也就很难成就了。而就算真正拿到了重大比赛的奖项,之后的运营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想维护住自己的名气和水准是需要相当的能力和毅力的。
所以,想成为像郎朗一样的“著名钢琴家”,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在音乐学院里,真的见过太多太多钢琴弹的好的了,而正如大家见到的,社会大众真正提到“钢琴家”,普遍人们也就只能记住那几个最有名。他们这些人真的算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们这些人的“音乐之路”真的是如履薄冰,每一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并且找到了好的老师,并且有机会接触国际舞台,并且在其中抓住了机会,没有任何一步错路,才能成为如今的“著名演奏家”。而在他们的背后,有成千上万个被淘汰的同行,在不同的地方遗憾的仰望着他们的背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