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尝试很多,包括和两个创业的小伙伴一块参加暑期的实验辩论。
说起实验辩论,非常有趣之处在于既没有实验,也不辩论。起名的渊源熊boss貌似没有讲过,我想听听故事
@How Bear。
参加过以后概括一下也很简单:
多元背景、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聚一起,听嘉宾大咖授课,闲时游山玩水。四百多人报名遴选二十四个,这种形式一般来说会增强代表之间互相了解的动力,嗯。
总之,就是这样一个蛮不错的暑期学习班。
【普陀山与佛教元素】
这届实验辩论在普陀山,充满佛教元素。耀湛法师留学经历丰富,思维湛深、开阔。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到禅宗机锋再到佛寺的布局结构,纵横捭阖,聊起来乐趣极多。完整的参加完寺庙的晚课之后,深感在许愿之中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愿望也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来之前觉得北京好热,上海好热,到了普陀岛上发现热到发烫,想要回到非洲老家避暑。
但我喜欢庄严肃穆时的仪式感带来的凉爽与宁静。
据考证,我七天吃了四十多根冰激凌,饮料不计其数。
一周时间很短,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我佩服熊boss
@How Bear组织讨论时候清晰的引导方式和活动安排,也喜欢看到一周以后大家互评的环节竟然可以有那么多可以讲,可以谈的那么多那么深以至于进行了十个小时。
这几年接触很多金融,互联网圈子的朋友,感觉实验辩论的味道文艺气息要重很多。很多词,很多表达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视角真的很不一样。我是喜欢不同思维体系碰撞的人,一个好的氛围促成了高效的交流,很棒。
【从组织者视角】
对于一个组织,我更喜欢有一个主线基调,或者说一个共同爱好做基础的形式。这一句我有私心,因为我偏爱自己运营多年的围棋组织,嘿嘿。
我比较喜欢的是已经建立认同感基础之上的交流,我们都知道香农公式C=B*log₂(1+S/N),同样带宽的情况下,信噪比越低传递的信息就越多。
我不喜欢在相互之间很少了解的情况下说认真的言论,也不喜欢互相之间知识背景了解很模糊的时候去认真探讨,信噪比太大。
代表从选拔,面试到参加活动之前很多个月里,互相之间了解还是太少了。到了线下破冰使得本来短暂的一周变得更加紧张。所以说线下秩序很好,但是线上的维护还是有很大改进空间的。我对代表选拔制度有一些想法,比如宣传的渠道等等,但这个写起来实在太多,还是算了。
啧啧。
海边的日出,无比开心,无比自在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