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不是必须,但的确大有帮助。
这里的帮助,更多的不是体现在“辩论”所体现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本身,而是在背后的资料收集,集体讨论,团队管理,时间规划等“后勤”工作上。
首先必须承认,并不是每一种律师都要求口条利落能说会道。非诉业务占据了整个法律行业的半壁江山,执业十几年,取得辉煌成绩的大状,也许根本没有出过庭,这也是完全可能的。
即便是在庭上短兵相接的辩护律师,只要出过几次庭,就不难发现法庭辩论和大家熟悉的辩论赛根本不是一回事,甚至一些在大学时参加辩论赛时养成的习惯可能成为负累。例如,很多法官不喜欢连珠炮一样气势磅礴的发言,而是要求尽量用简单的,重点突出的句子,把一件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明白。
另外,由于辩论赛的时间限制,很多辩手会不自觉加快语速以提高“输出”,殊不知这是法庭上的大忌:语速要足以让书记员舒舒服服形成清晰完备的笔录,才能保证自己的主张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被完整地被用于指导法官进行评议。
再者,与辩论赛相比,法庭程序的“自由度”也会受到很大局限,要紧密围绕程序进行。在法庭调查阶段就法律适用问题滔滔不绝,或者在法庭辩论阶段脱离法官归纳的争议焦点,往往不是明智之举。
但这并不是说参加辩论活动就没有帮助:正如一开始说的,功夫在场外。
大学的时候我虽然参加辩论赛,但说不上是合格的辩手 -- 虽然平时挺能侃的,对于公开场合正式面向听众发表意见就过于谨小慎微了,一句话只要觉得可能有毛病就宁可不说,这在赛场上就显得场面很难看,有点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响屁的感觉。
大三的时候,我在 @敏大 的邀请之下,当上了他们学院的辩论队“教练” 。 说是“教练”,无非就是后勤部长罢了,主要负责组织大家讨论以及供应零食。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当这个“后勤部长”时锻炼的一些能力,到了律所还感觉颇为受用:
首先,要对主要的论点作出归纳,这就好比在起草起诉状时明确诉讼主张。辩论中,立论观点要在如何新颖深刻和符合直觉、站得住脚之间作出取舍,要考虑一个观点是否和其他可能的观点相矛盾,能否同时打出来。这就好比在考虑诉讼请求时,既要最大程度争取利益,又要符合此类案件一般规律,而且确保能够同时主张不至于左右互搏。
第二,要善于收集,归纳论据。这就和准备一个案件时的法律检索工作很类似了,每个观点能够得到哪些律法规、司法解释、文件批复等的支持,都要整理出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实不相瞒,对于比较经典的辩论题目,我们也会花一点时间看网上现成的资料素材,就好比在准备诉讼时律师们也常常参照类似的判决,从判决书的说理中汲取智慧一样。
第三,组织讨论。无论是准备辩论赛还是诉讼,都不是说将一群人关在一个小黑屋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就能称之为讨论的。在我当后勤部长的时候,也额外留意过讨论时整体节奏的把握:最初接到辩题时,充分发挥大家的自主性,一起头脑风暴,重视讨论的发散性;而当主战场渐渐明确时,就会更多地对讨论的进程作出把握,按照顺序一个个议题展开。如果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把预备队的人员调动起来,作为假想敌模拟对方辩手。这一套思路,在律师准备开庭时,也同样适用。
第四,团队氛围。在大学里,组织起一队人马付出时间来做一件事情是不容易的。又不能威逼,又谈不上利诱,仅能通过虚之又虚的“兴趣” “集体荣誉感” “情怀”,很难让每个人都一直为一项业余爱好投入时间和经历。对于律师也是一样:虽然大家都知道,干了这一行,就意味着要接受压榨,要加班加典,但难免也会因为时间投入过大而影响士气。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收获,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感到自己的工作受到了团队的支持和认可,难免也会小小地“套路”一下。(当然,一点点物质激励也没坏处:当年我就说过,一个讨论时能敞开供应哈根达斯的团队,一定是战无不胜的。后来,看到律所时常把员工福利作为对外卖点,不仅暗自想到:心同此理啊)
像这样场外的功夫还有很多,现在愈发觉得,对从事法律工作乃至任何一项团队工作,都是有所裨益的。当然,这样的能力,只要处处都做个有心人,也不一定非要靠搞辩论才能锻炼。
为了不误人子弟,特此澄清一下。虽然我有下述奇遇,但是在求职市场,Jessup的认可度绝对远远高于一切辩论赛。如果为了求职考虑,还是优先参加Jessup和Vis的好…
++++原答案分割线++++
其他答案好多理论分析,我说俩我切身经历的事情吧。
前些年,我老东家来我们学校校招的时候,好多人去投简历。筛完简历直接面试,当时有大概二十多个人通过。
轮到我面试的时候,首先问了些个人经历,职业规划之类比较常见的问题,这些当然都是英文面试了。然后老板看着我是辩论队的,就用中文问了一句:
“你是辩论队的?”
我一听,不知道这话是福是祸啊,万一这老板特别不喜欢辩论队的咋办。不得已,反正硬着头皮说了“是”。
然后老板说:
“你知道蒋昌建吗?”
我知道啊,我太知道了。打辩论谁还能不知道蒋昌建。然后就和老板聊了十分钟辩论。
后来我才知道,其他好多人面试时间都是十分钟,跟我面试了二十分钟。
再后来我才知道,问我知不知道蒋昌建的老板,念书的时候代表耶鲁大学参加过国辩,和蒋昌建也是好朋友。以及我老东家的合伙人里,还有一个是和蒋昌建参加狮城舌战的正牌队友。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打辩论对求职的帮助。
过了一段时间,我准备跳槽了。然后到我现在这家律所面试。笔试、一面、二面都顺利过了,也没什么特别的。正准备走了,被俩老板拉回来,说也要面试一下。
先说了些常规问题,然后一个老板问:
“你是辩论队的?”
我一听,感觉这话咋这么耳熟。老板你们都喜欢这么开场吗?
反正以不变应万变,我简单说“是”。
老板问了几个辩论队的问题之后,说:
“那咱们试试。”
试试?试…试?试?
原来辩论还能试试啊!
再然后,试试就试试咯(手动摊手)
这就是我成功跳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