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我国研发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年 2.4 万亿研发投入意味着什么? 第1页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国的科研花费很多,但有三个表面问题和一个深度问题一直没有理顺,由此造成的浪费与拖延问题非常严重。

先说一个表面问题吧,其他问题以后陆续补上:

表面问题一:应用科研缺少科学的管理。

刘华清将军当初设立的正军级海军装备研究所那样,对某一领域未来20年左右的应用科技方向制定自上而下人安排,并严格论证后实行(056/054/052/055/航母等都是提前20年左右就圈定了技术方向,而后各单位领了研发任务,这样大家研发方向很明确,研发结果交付时间很明晰,研发成功后的应用也有保障)。相似的事情在歼20上也有体现。更早的时候在两弹一星中也成功应用过。

而多数应用科技领域并没有这样的组织与安排,甚至国家年度研发重点是自下而上提报,而非根据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进行统一规划的,造成了很多东西不知道该不该研发,研发好了去哪应用都不知道等问题,研发什么时候交付看各自审批人喜好等。这样一窝蜂的乱上,最后不乱才怪。

结果还是人川普看不下去给指出了一批该研发的方向(建国同志再立新功)。

所以在应用科技领域,我们还是需要先做若干统一的规划,依靠国力优势可以支撑几乎所有行业进行重点项目。对这些项目的科研人员给与高薪。而重点项目外的科技方向,则以企业投资为主,并建立起结果导向制而非地位拍板制的资金分配体系。


user avatar   mo-yu-41-43-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是不是科研投入回报率不高于百分之百就不叫有成果。。。砸进去的钱有十分之一能正经科研就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这十分之一里面有五分之一能出个响那就相当不错了,科研这种带有黑箱性质还非常赌的东西不就这样


user avatar   shi-jun-ti-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线从业15年的老研狗一条。副高,每年的一线实验量绝对国内一流(硬件设施条件好),工程开发能力尚可(航天、军工、轨道交通项目经验比较丰富),水论文能力不行(工作集中在工艺开发和横向项目上)。自认为科研工作中没有和工业界脱节,也能与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保持接触,但没有资源、不是大佬、生化环材的普通一兵而已。

从我的认知来看,不论研发经费怎么增涨,只要分配格局不变,考核评价方式不变,对提升科技水平和工业界竞争力的助力已经非常有限:任凭大水漫灌,没有一滴流给你;钱就是多到烧掉,不会漏一分给你。无他,现在的科研领域,已经是结构稳定的状态了,任凭上峰怎么刺激,经过层层屏蔽,底层也受不到扰动。任凭上峰在给钱上怎么玩花样,也是科研利维坦吃够了,才能给下面分点渣,扔点脏活累活让不想水论文的、没资格分蛋糕的、装死躺平的苟延残喘。

现在搞科研就是搞钱,有课题有经费就可以搞,没课题没经费就滚,有价值被人需要就能留下,没需要没用武之地,就是飞升疾走。集体协作什么的,不存在的,考核就是要落实到个人头上,项目以外的价值等于零。长期目标什么的,不存在的,经费往哪里投,科研规划就往哪里走,玩的就是饱和式科研。你两位数的科研经费增长,只是让下面的灌水任务更多而已,哪个研狗是能稳定安心搞科研的?不担心明天飞升疾走卷铺盖滚蛋的?一级一级的考核下来,哪有什么科研情怀,每年绞尽脑汁、剜门盗洞去申报项目的泯泯众人,不过是拉磨的驴、要饭的狗而已,老爷们给打赏,才能混得下去、有口饭吃。至于哪些包装出来供您“自豪、感动、沸腾”的精品,那都是好几个山头才能养出来一个的神仙。

对于现在的运作模式,对业内人士无需赘言,都明白拿项目是怎么回事。对外人和新人,只需要考虑清楚上峰的难处即可:怎么能证明你有资格获得资助/支持?结合门生故旧乡党的联结,这就是马太效应的开始。然而纵使经费增加一倍,也不会使大佬的一天变成48小时,边际效应就越发明显了。那大佬不会多招一倍的人干科研吗?这就不是高智商人的选项:老板会因为利润增加一倍就多招募员工么?再说现在行情变幻不定,也不能丰年嫩模荒年吃屎吧?所以,有多少经费像仓鼠的存粮一样躺在大佬的虚拟账户上还不好说呢。就这,每每看到小粉红“沸腾”的精神高潮,赶英超美的壮志,禁不住想笑。

实验室灯光明亮,年轻人总是干劲十足,但我现在不再羡慕他们。大概梦想破灭的那一刻,青春就死了。


user avatar   song-chao-70-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税务局,最近几年查过零星几家企业研发费用。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填列的研发基本就是造假来的,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研发项目几年就是变个名字而已来来回回,有些就是外面买个芯片或者叫个公司开发个app,端口一连接就叫研发,人工加材料加其他各项费用全套研发口袋。今年查到一家企业,研发项目听着唬人,实际一看实质就是施工的时候拿个相机拍照留存也叫研发,大几百万的研发投入,特么实际效果就是我拿台佳能就能达到企业几百万研发费一模一样的效果。

我指出来企业没一个研发项目能算真正的研发,怎么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千万,企业一年收入就2个亿,学历8成以上是大专。其他人基本研发费用核查就是让企业自己随便调整下,我报上去,领导就说这些项目科技局都通过了你不要搞得部门难看,意思下就好了,最后我也是在扯皮不动,象征性调了点就算完成任务,毕竟企业补多少税跟我工资没半毛钱关系,弄强硬了领导不开心,政府不开心,科技局不开心,企业不开心,我干嘛去得罪人。

所以,企业只要胆子够大,尽管往大了去报。政府开心,领导开心,上面也开心,一看研发大大投入,政策有效果,科技强国大大的正确,赢麻了。


user avatar   webdog.c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味着,投入了这么多钱,却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由中央直接领导的的学术反腐败机构,去监督这些钱到底有没有用到地方。政府有公检法监督,有群众监督,企业尚且有监管部门监督,有消费者监督。然而你很难相信,一方面我们都在声称中国的学术腐败是多么严重,经费浪费是多么可惜,然而学术机构居然一直是自己监督自己。因为学术机构最重要的产出之一,也就是论文,他的消费者主要就是科研人员本身,因此他没有消费者和群众监督机制。而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学术委员会不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没有绩效考核的,由自己人组成的非法人单位,这如何行使监督职责?而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等单位,他们同属于体制内,委员会的人很多也是知名学者,因此还是无法有效监督。

有人说,学术非常专业,一般人无法监督,只能他们自己监督自己。知乎上很多关于学术腐败的讨论也是这样一种口气,对于我这种外行,就经常被指责为我不懂,就没有资格评论。然而,在中国特殊的人际社会文化下,自己人监督自己人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在我看来,光饶毅一人就能举报多个大佬,光一个没什么学术成就的方舟子跑去学术打假都能一打一个准,光一个民间的PubPeer网站就能找出一大堆的问题论文,说明这事也不是太难,无非是没人愿意在圈子里混不下去而已。而且官员反腐是相当隐蔽的,但学术论文和著作却是完全公开无法抵赖的,这说明,只要抛开经济问题,也不管动机如何,只管论文本身是否有问题也就没那么难。

吾有一计,大胆言之:

在博士青椒严重过剩的今天,将我国2.4万亿经费中的零头,每年拿出几十亿专项经费,专门用于学术反腐。成立一个由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独立学术反腐败机构,并在各省和顶级科研单位设立分支机构。分学科招募国内外身家清白而学术无望或者有志于此的合格博士青椒数千人,以学术反腐为主要绩效考核,设置丰厚奖金和晋升渠道,每年打掉几个大老虎,该撤稿的撤稿,该扣钱的扣钱,该取消的取消,该法办的法办,同时建设专门的实验室,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反腐软件(自动识别各路PS大神、机翻达人),上线中国版本的PubPeer接受那些谋求上进的青年学者匿名评议监督,从此再不用依靠外国人帮中国打击学术腐败,实现学术反腐败技术的国产自主,才是对我国科研投入的负责态度。此投入甚小,所获极大也!

至于有人说,要这么查,那就没几个干净的,特别是以前的在职论文什么的。那么完全可以先大赦天下,设置一个发表时间、期刊、学位的范围嘛。这样一来,就不至于出现当年廉政公署动作太狠导致的大罢工了,实属文明的办法。

不过写完我想,这个主意其实有点脑子的人应该都能想到,可为啥一直没有,就不得而知了。


================

这个回答不知道怎么就慢慢火了,有了许多争论。我在此补充一些问题:

不少人认为,科研压力已经很大了,资金监管已经很严,科研项目不好确定回报,科研方向不能管的太死,这个建议会让他们更难受云云。

我的这个建议是科研成果发布后的第三方独立监督,是不管事前你如何操作的,也不管经济问题,也不管单位在哪里,也不用一定到现场去,甚至可以不分国家,不分学术机构还是企业,只管成果抄袭、造假和恶意灌水,比如PS图片,比如伪造实验数据,比如抄袭国内外论文和开源项目,比如靠反复机翻灌水,比如一稿多投,比如夸大成果,比如熟鸡蛋反生这类胡编乱造等等。甚至都不一定要人员的干涉,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就能自动爬取论文,发现有没有这类问题。

在我看来经济问题和科研没有必然关系,论文造假,不代表经费就一定贪污,贪污了经费,也不代表论文就一定有问题。各行各业不管搞不搞科研都都会存在经济问题。挪用经费,以公谋私,贪污公款等行为,也不分科研与否,要调查这些问题,也不一定需要搞过科研。科研经费严管那应该是出钱的基金会、科研机构自身和科研主管部门该想的事情。你一个项目要研究100年还是一千年,值不值得长期投入,那也是出钱的单位应该考虑的事情。反腐败是打击弄虚作假,不负责奖惩学术新星和庸人,也不判定成果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科研反腐中存在经济问题,应该转送公检法立案调查,该追究法律责任的则追究。科研反腐机构可以通过发现学术腐败问题进而发现可能存在的经费问题,但不可能去查处经济问题。科研反腐机构要做的就是该责令修改的修改,该撤稿的撤稿,该取消学位、头衔、荣誉和基金申请资格的取消。这是一种对成果的复核和负责机制,又由于科研项目数量众多,应该特别注重重特大成果的可靠性。

有句熟话叫做: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没有坑蒙拐骗,干嘛担心警察叔叔找上门?警察可不管你在单位绩效好不好,是管你有没有违法犯罪。至于单位管经费,管报销,那是所在单位自身的要求,与我谈的无关。一个国家级的独立机构,也不可能去审批你经费的报销,你经费报销再严格,或者一文钱都没花,也不代表成果就一定没有造假抄袭,或者永动机、气功、鸡蛋返生这类胡说八道的天方夜谭。

================

再次补充。因为我不搞科研,但很关心我国的科研发展,所以我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说说这个问题。但很奇怪,好些人自己提不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就以“外行”为由说我是胡说八道。那么这些“内行”到底是不是内行呢?

首先,在我国被美国科技制裁的大背景下,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而之前这方面的反腐败工作做得并不好。这说明有必要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顶级机构来集中监管。而不是各部门各管各的。要知道科技部、教育部、科学院、工程院、社科院可是平级的,互相管不着。因此上次科技部公布几位大佬涉嫌学术不端问题时的通报,只能由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一起,搞了一个零时的“联合工作机制”来处理这一问题。后来饶毅再次举报,则由中科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自行处理。这都说明了一些问题。

其次,学术反腐败并等于是学术研究,而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要成立一个高等级的监管机构则涉及到政治问题,这可不是学术问题,涉及到政治、社会、法律、历史等方面面面。那些自诩学术内行的朋友,不知道你们是加入了贵单位的学术道德委员会,还是因为在学术反腐败这一工作上有过什么成就呢?

我提议设置这个机构,是参考了国务院下属或者部委下属的药监、安检、证监、银监来设置的,这本来也是有诸多先例的。这些机构都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业监管机构,而这些领域曾经都乱象重重,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又由于其专业性,需要专业监管机构监管,又由于其所涉及的利益团体非常强大,就必须是高规格的监管。比如药监吧,中美都有,FDA更是有上百年的历史。我之前做过一个视频,就介绍过FDA成立时的一些背景,当时美国伪劣食品和假药泛滥,所以罗斯福才成立了这一机构。

药监需要监管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全流程。药品全流程就不专业,就无法监管了吗?难道学术监督就比公安民警查处毫无头绪的陈年旧案更难吗?那为什么国外就能帮中国搞学术反腐呢?因为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从这一点而言,它的难处是专业性,但可以交由专业人员处理,但他起码不会是调查全无头绪的暗箱操作,毕竟学术成果很多是公开发表无法抵赖的,科学也是可证伪的。而要没有国外爆料,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知道这些事情,这说明这种事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难度无法逾越,而是因为利害问题没人敢于揭露罢了。

我不搞科研,也不搞学术反腐,自然不敢说是“内行”。但不代表我对科研一无所知。我现在是要做科研技术服务的,做一些交叉学科方面的工作,天天和科研工作者打交道,理工科的要少些,人文社科的学者居多。每年都去学校参加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也去过浙大、复旦和川大,认识的教授、博士也一大把。搞学术研究的朋友,不一定就明白怎么搞学术反腐,这是两码事,而且搞学术研究,评论区的“专业人士”,想必也不是能窥见全貌的科研大佬,好多不过是些科研新手而已。诚如抓大贪官的检察官不一定需要主政一方才行,警察不一定要当过小偷搞过诈骗吸过毒杀过人才知道怎么抓捕犯罪分子。我固然不敢说专业,你也很难说专业。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味着投入太少了,只达到了美国2005年的水平。需要加钱。


user avatar   a-set-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众所周知,中国的数据高的要么不重要,要么就是虚假的。

由此可得我们知乎壬都是统计学无师自通的大师。啥统计学定律都不需要只需要目力就可以观测一个十四亿人口超大型社会的整体数据与情况、OGAS不需要继续研发了。叫贵乎业内人士目力测量就能得到极为精确的数据。至于成都自由电子极紫外光源曝光技术实验线、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上海超短超强激光装置、绵阳航空城二期、神光四号激光点火装置、花豹冲地面试车台集群等都是我国贪污浪费90%经费之后剩下的钱献祭工科生给亚空间从奸奇哪儿换来的技术建造的。


user avatar   qi-ding-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对“砸钱”这个事没有概念。

以为所谓的砸钱,就是我投了1万元进去,这1万元就都花在刀刃上了。

现实生活里没有这种事情。

当你看到某个行业要“砸钱”了,它指的基本就是:

我投1万元进去,20%被人骗走了,70%是被人划水摸鱼拿走了,属于光打雷不下雨的那种,剩下10%用在了我想用的地方。

而这10%里,运气好的话大概能有几个我想要的成果出来。

这就已经属于达到了砸钱的效果了。

不然你觉得为啥叫“砸钱”?一堆一堆钱扔下去,就指望能靠数量碰巧砸中几个。

你说那种精准投资,一投一个准的,那叫做花钱消费,我花一分钱,就买到一分东西,不叫砸钱。

注意,这是不分国家投资还是资本投资的。

你以为那些资本投一个行业是怎么投的?他们是事先就看准了腾讯阿里谷歌推特特斯拉吗?

才不是,他们是看好这个行业,那就把这个赛道上的企业全都投了,哪怕死掉99%,有个1%成功的,我也赚了。

当然基本的尽调是要做的,但你猜这些被投项目里面有多少浑水摸鱼甚至直接奔着骗钱来的?

那你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严管资金投向,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很简单:因为做不到。

或者说,哪怕能做到,“严管”花掉的成本,恐怕比你一开始计划要砸的还要多。


user avatar   lcqaz7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各种意义上看,我国研发投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都是好消息。

奈何这个问题下一堆回答唱衰,“低效浪费”、“科研空转”等声音不绝于耳,索性多说几句。

1、从数据上看,我国研发投入总量和强度持续提升,且投入的主力已经是企业

在新冠疫情的压力下,我国不仅研发投入总量延续同比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也在提升

2020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4393.1亿元,比上年增加2249.5亿元,增长10.2%,增速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0%,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

一些回答里谈人均研发投入,那我请问一句,没有总量增长哪里来的人均提升?


政府、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投入中,企业占据绝对大头: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3408.8亿元,增长10.6%;
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882.5亿元,增长4.8%。
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6.6%、14.0%和7.7%。

可以看到,企业研发投入不仅占据绝对多数,增速也比较快。

我不否认当前高校科研存在不少乱象,但如何衡量科研投入产出本身就是世界性的难题。

更关键的是,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占据比例超过七成。

拿高校的种种乱象攻击整体的科研投入,未免是打错了靶……


2、企业研发投入与补贴等产业政策类似,必然不可能绝对高效,但在市场环境下佼佼者自然能脱颖而出

看到一些回答提到企业为了税收优惠虚报研发投入,这种情况肯定也是存在,但无关大局。

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总体上都有优惠,完全虚假研发的企业纵然短期能支撑,长期看也必然会被淘汰。

这个道理跟补贴等产业政策是类似的,之前的回答我曾分析过:

补贴政策的本质,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扭曲市场,不可能绝对高效选中最正确的产业路线;
补贴等产业政策的作用,是鼓励极少数优秀企业在早期的野蛮生长中脱颖而出,不可能绝对精准选中最终成功的企业。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补贴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低效和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衡量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看是否达到加速关键行业成长的战略目的,因顾虑“骗补”而放弃补贴是因噎废食
衡量补贴等后发产业政策成功与否,是要看是否有企业脱颖而出,可以参与市场竞争,走向良性循环;
是要看是否形成了在国际市场中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链。
诚然,加强治理能力和执行力,尽可能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本身也是必要举措。
但如果眼睛只盯着补贴过程中的低效浪费,盯着骗补或者倒闭的部分企业,看不到产业发展的全局,那是因小失大!是因噎废食!

从历史上看,高铁、显示面板、光伏、新能源车等产业无一不曾经历大量舆论的冷嘲热讽。

但正是在国家持续不断的投入下,我们才有如今四通八达的高铁,有全球最强的光伏产业链。

也正是在产业政策的扶持下,京东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带动国内产业链茁壮成长。

同理,国内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也绝对是好消息。


3、产业升级和研发投入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研发投入增长是从后发跟随转向先行者的初步迹象

过往知乎在讨论科研或产业创新时,很容易给先行者赋予道德光环。

甚至于,不少网友将欧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上升到体制、文化甚至种族层面。

“欧美创新创造,中国只会山寨”等声音不绝于耳。

当时乃至现在,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一直是某些人论证其“制度先进”的重要论据。

如今中国研发投入跃居世界第二,增速领跑全球主要国家,《nature》等高质量、高引用论文也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初吹捧欧美研发投入的人反过来质疑这些数据的水分,如此双标岂不可笑?


说到底,虽然不排除部分人怀着高尚情怀或有一定理想主义成分,但经营企业总体上仍然是以利为先。

从全社会范围看,研发投入多寡,本质上是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之间的权衡。

我在过往回答中,曾分别提过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理想中的市场,存在多家企业互相竞争,淘汰落后企业,使得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过硬价格合理。然而现实中,很容易出现这种状况:
某个企业研发某种新技术或开拓某种新商业模式——产品或模式大受欢迎——迅速占领市场——获得大量利润——将所获利润投入研发迭代技术或开拓新市场
这是先发优势的良性循环。

而后来的竞争者往往面临这样的局面:
模仿先发者的技术或模式做出产品——同时先发者已经经过一次或多次迭代——山寨产品无力与正品竞争——产品滞销——亏损直至彻底退出市场
这就是后来者的恶性循环。

导致的结果,就是先发的一个或数个企业垄断了整个市场,凭此可以(一定程度上)任意定价,获取巨额利润。
这就是所谓的“先发优势”

将一个企业放大为多个企业乃至整个国家,将一个行业放大至所有行业乃至整个世界,就能大致拼凑出现代国际社会的全貌:
发达国家高高在上,低价采购原材料,高价卖出工业制成品,凭借剪刀差剥削发展中国家。除中国在内的少数发展中国家之外,其他国家都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

先发优势带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使得先发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不断拉大与后发企业的技术差距,进一步巩固先发优势。

应该承认,在这个过程中,先发企业的研发投入切切实实确实推动了企业乃至全人类技术进步。

但应该看到,先发者垄断或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是实现上述一切的前提和根本要素。

说到底,物质决定意识。

一些人渲染和鼓吹的“情怀”、“民族性”、“工匠精神”,总体上也是依附于先发优势的物质基础才能存在,并非决定性因素。

神户钢铁、高田气囊、三菱汽车、东丽轮胎、小林化工……

日本各大传统行业巨头在最近短短几年内接连被爆出造假,根本原因就是日本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在逐步丧失。

当然,先发优势也不是绝对的,否则也不会有中日韩等国家的经济腾飞。

从历史上来看,不止一次有国家在某个技术领域试图阻止后来者学习,短期内也的确取得了不少成效。

但拉长时间看,这些努力无一例外遭到了失败。

归根到底,人类历史上诸多技术创新,很多时候并非技术本身有多复杂,而是“没有朝XXX方向想过”、“没有想到XXX能搞成”。

一旦先发者取得了技术突破,后发者减少了大量试错成本,跟进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后发优势”。


不是说后发企业或国家不需要创新,事实上跟随先行者也需要做出差异化,且后发追赶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转向自主研发。

但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后发国家选择跟随先行者的路径是成本较低、风险可控的做法,也更符合经济规律。

至于上升到国民素质、种族结构、国家文化等等,更是荒唐无稽。

从历史上来看,后发工业国无一不曾走过跟随先行者,尽可能利用后发优势的道路。

德国工业起步时,英国不是还特意立法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注明“Made in Germany”,试图羞辱对方么?

美国工业起步时,不是用尽包括盗窃技术才内的一切办法从英法获得技术么?

日本韩国工业起步时,被嘲笑被指责抄袭山寨的事还少么?


说到底,大家都是人,不同国家固然有文化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研发耗费越来越高。

新兴科学技术诞生,越来越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成熟的市场以及完善的教育人才梯队。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想法和有创意的人,但能否实现工程落地,能否取得商业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而今,新技术新产品高度集中于全球少数工业化先发国家,难道其他数百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天才没有创新?


所以,产业升级和研发投入增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论研发投入不能脱离实际。

中国乃至所有后发工业国在追赶时期,研发投入比例自然比较低,给人的印象也是缺乏创新。

但随着后发国家产业链逐步发展壮大,跟随策略陷入瓶颈,必然要转向自主研发,研发投入比例由此升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近些年研发投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本身也是产业升级的表现之一。


PS:以上分析都是宏观趋势,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

事实上,部分企业、部分领域也存在不少反例。

后发企业在追赶过程中选择自主研发固然会加大难度,但也可能进入更高精尖的技术领域,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甚至于,少数优秀企业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时代和社会环境限制,在高技术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个人认为,大陆的华为和台湾省的台积电,都是在不同领域产业升级超出所在地区平均水准的例子。

华为能成长为如今国内产业升级的一面旗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立之初就坚持研发和攻关,以及连续二三十年超高的研发投入比例。

台积电能成长为半导体代工领域的全球龙头,固然有赖于台湾当局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和美国的放行,但创始人张忠谋敏锐抓住Fabless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两次机遇,以及台积电上下员工的技术攻坚都功不可没。


就国家层面而言,我认为有实力的后发国家应对重点领域进行长期扶持,不宜因短期的发展阶段放弃。

落后时可以不要求国内企业或产品追上国际先进水平,但要尽可能保持产业链和人才梯队不彻底流失,如此时机或市场环境成熟时再发展会容易很多。

以前专栏文章中曾分析过,我个人认为半导体行业是有一定教训的。

其实不只是半导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造成的混乱,在很多领域都有负面影响。

我个人对中国产业升级一直是乐观的,但对于国足短期内的发展不是很乐观,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


user avatar   yi-qi-ben-teng-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年15周岁的奔腾汽车毛遂自荐回答一个。咱奔腾品牌就是熬穷日子过出来的,这些年才终于宽裕一些,但此前日子无论多艰苦,我们始终坚持以技研为纲,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国货。

很多知友都听过Made in Germany的故事,请允许我再花半分钟阐述多一遍。众所周知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先锋,晚了大半个世纪才终于入圈的德国奋起直追,研发与制造均跟不上节奏,所以英国在1887年通过《商标法案》要求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打上“Made in Germany”标签,用来区分优质英国产品与劣质德国产品。

德国后来如何逆袭的呢?举国实施义务教育培养产业需要的工人与研发者,制定行业规则让工业标准化,大规模建设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创业孵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竞争并补齐市场间隙……

听起来很熟悉,这不就是中国工业化的逆袭脚本吗?

是的,几乎一模一样。

然而“从0到1”往往比“从1到100”还难。

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一直都在走恶性循环,当年的惨痛路径是这样的:车子没钱好好研发只能选择逆向 → 性能与品质都不行 → 车子卖不掉所以亏本 → 没钱继续投入研发 → 下一代车子继续烂下去

现在我们终于走上了良性循环:有钱搞正向研发且直接对标海外主流车企成熟产品 → 性能与品质都不错且价格有优势 → 车子卖得好且有持续利润 → 把大笔钱继续投入研发(这点是关键) → 下一代车子继续辉煌下去

“把大笔钱继续投入研发”是题主想说的重点,而这一点的出现,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

1、有持续利润提供给研发部门

2、企业愿把利润挤出来做研发

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我们才能让“Made in China”这个标签成为象征技术领先、质量可靠、价格公道的褒义词,而不是往时的贬义词。

然而之前很多中国企业连第1点都远未能做到,更别提体现企业长远战略眼光的第2点。因而奔腾汽车真的非常感谢成立了大半个世纪的母公司一汽集团,给了一汽奔腾相对宽裕的创业环境。15年前奔腾君创业时虽然也是很艰辛,但公司不至于一穷二白,这样子奔腾第一批车子才能因为技术与品控的优势获得第一批消费者口碑。



如今一汽奔腾的自主研发原创作品

我们的研发“大脑”成立于1995年,全名叫“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咱叫它“长春汽车研究所”。这家总研究所负责整个集团的重点技术研发与管理协调。

一汽奔腾还有设有独立的开发院、质量保证中心、产品策划及项目管理部、战略规划及商业创新部等,网罗国内外顶尖汽车专业人才,为我们造好车的初衷贡献力量。



一汽奔腾采取“两国四地”研发布局,其中中国长春与上海负责新能源及动力总成研发,上海还负责造型设计,南京负责智能网联研发,另有一座前瞻造型工作室位于德国慕尼黑。



为什么一汽奔腾公司架构里面有将近一半部门与研发有关呢?

因为奔腾君在这15年内尝到了“正向研发”的甜头,发现全力支持自主研发可以保持以下众多优势:


1、原创性

我们都知道逆向研发可以节省很多人力物力,可以让车子更迅速地进入市场,但逆向研发会出现很多根本问题,模仿者对这些结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能把别家的缺点都仿制进去,而自己又没办法鉴别或解决。

正向研发就不同了,求索途中要碰的壁,一面都不会少你的。虽然困难重重,但此间积累的经验全部都可以用来指引日后的研发工作,让后人不再掉同一个坑里。



正向研发可以保证汽车产品的原创性,从外观到内饰,从机械到电气,内内外外都是中国自主设计,都有知识产权,我们卖车的时候才有底气。即使车子用坏了,我们也知道怎么修,毕竟是咱自己设计的。


2、技术先进性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什么是破釜沉舟?就是坚持正向研发的车企(有志者)敢于否决模仿的路径,靠自己努力去探寻未知的技术领域。

什么是卧薪尝胆?就是坚持正向研发的车企(有心人)沉得住前期的孤寂、忍得住前期的质疑,一点点把核心技术掌握,最终打造出属于我们奔腾品牌的独门技术。

我们虽然起步晚,但我们三千越甲可吞吴——打造出热效率39.06%的1.5T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以及热效率39%的2.0T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

咱东北汉子特别实在,咱没啥钱搞营销,但搞研发的钱怎么都挤得出来,所以我们的发动机集成了350bar超高压直喷、进排气双气门正时可变、米勒循环、缸盖集成排气歧管、智能热管理模块、升级版润滑系统等新技术,最终达到了理想的热效率,真正做到省油又迅猛。



除此之外,我们还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优秀的自动变速箱与底盘系统,真正破除了海外主流车企对中国传统汽车三大件的技术封锁。


3、平台化造车

无限方程FMA架构是一系列造车成功经验的归纳总结与持续创新。奔腾将一汽集团过去大半个世纪的乘用车制造经验提炼升级,在底盘、发动机、变速箱、智能座舱、自动辅助驾驶等细分领域提出成熟方案,再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反应,以此设计出全新的汽车产品。



平台化造车可以缩短研发时间、简化供应链体系/生产流程/维护成本、提升产品可靠性、降低产品研发与制造成本,进而让奔腾汽车产品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产品力优势。

平台化造车的奥义在于规模化。只有产业规模足够大,才能发挥出平台化造车的成本优势,否则只能沦为一句宣传术语。


4、智能科技

这些年“智能汽车”理念炒得很火热,奔腾君反而认为大家应该静下心来理性看待这件事。

“智能”绝对是好东西,但成本并不低,可靠性并不高。因而奔腾君只会把研发到足够成熟的技术放到量产车当中。

智能汽车有两大技术领域,一个是“智能座舱”,另一个是“智能驾驶”。

奔腾的智能座舱涵盖了3D全息投影行车伙伴、智能语音识别、车辆健康管家、数字钥匙、车载WiFi、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控制、无感支付等一系列功能,这些技术都经过了长时间的多场景测试,确保易用好用。



奔腾的L2+智能驾驶技术包含了前向驾驶辅助系统、后向驾驶辅助系统、全自动泊车系统,其中又包含了十余套子系统,可以确保风险总是被遏制在事故发生之前。




5、智慧生产

奔腾的研发项目还包括工厂生产线的优化。我们正使用智能网联技术打造一座智慧工厂,很多车间都是实时“OTA”升级当中,以确保工厂硬件设备与软件配套始终保持在一流水平。



一汽奔腾的冲压车间全封闭的自动化传送方式,焊装车间采用全自动设备进行柔性生产并实时监控焊接质量,涂装车间中的自动化水平高达90%以上并以此确保优秀的产品一致性,总装车间实现了高精度的装配防错和质量追溯系统,连车轮螺栓拧紧质量都可跟踪追溯,用数字化方式给产品一个硬核的保证。


6、品质可靠性

正因为四大工艺车间都拥有大量数字化、自动化设施,一汽奔腾才能确保每一件“产品”真正成为“作品”,确保高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敢于把“518”服务权益赋予奔腾品牌旗下任何一款产品,众多权益中就包括了整车终身质保政策。

你没听错,是“所有产品”不是“某款产品”,是“整车”不是“三大件”,是“终身质保”不是“三年10万公里质保”。



正向研发的甜头就是,我们知道自己产品多少斤两,知道我们能不能承担这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 。


7、可持续性发展

一汽奔腾在生产环节非常注重节能与环保,电力来源尽量采用环保电力,水源尽可能循环再用,就连造车的材质也尽可能选用可环保回收的新材料。



除此之外,一汽奔腾还联袂多家企业,设立首期规模100亿元产业基金,用于支持一汽集团产业快速发展及长春国际汽车城产业腾飞,首个项目投资了奔腾公司“绿电国的“定制电动车项目。



此外,一汽奔腾还助力辽源市打造“全部更新为换电模式出租车的示范城市”,并携手株洲中车时代、弗迪电池、华为技术、地平线、T3出行、博世等企业共同构建“绿色智能联盟”,为贯彻落实国家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作贡献。


一汽奔腾“十四五”发展蓝图

正因为有正向研发的底气,一汽奔腾对外公布了宏伟的“十四五”公司发展蓝图:形成轿车/SUV/MPV产品线全覆盖,2023年实现30万辆、2025年达到60万辆、挑战100万辆。



我们穷过,但我们心里有星辰大海;我们现在有充足的研发资金了,我们也初心不改。

我们是中国民族企业,初心是造好车,造价格实惠的好车,造设计前卫、结实耐用、技术先进而且老百姓买得起的中国好车。

技术研发,一定是一汽奔腾品牌诞生与发展的基本盘。

正因如此,如今的一汽奔腾品牌战略成为了掷地有声的八个大字:中国奔腾,进取不止。




        

相关话题

  河南一高中生放假回家遇防疫卡点被拦截,母女俩大雪中冻一夜,给防疫工作带来哪些警示? 
  湖南长沙有3所985高校,教育排名国内靠前,为什么没有发展全国知名的高新产业集群和科研中心? 
  国外已经放弃管控疫情,国内还有坚持的必要吗?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2019年11月收到美国海鲜,市场内拆包装人员感染,该信息对新冠病毒溯源有什么影响? 
  请问下长春现在真实的疫情怎么样? 
  对南京大屠杀发表不当言论老师,被指疑似学术不端,真实性如何?如何判定其一稿多投等行为? 
  台湾亚东医院发生院内感染,一确诊者死亡,院内感染该如何避免?目前台湾疫情形势如何? 
  有哪些适合科研工作者的解压方式? 
  黑龙江 30 日新增 19 例本土确诊,哈尔滨 1 地升为中风险,目前情况如何? 
  中科院派出专项工作组调查“90多人集体离职”事件,你觉得科研人员集体离职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回应离职:谏言被批评格局不够,他谏言的内容真的「格局不够」吗?
下一个讨论
美国政府真的就是资本家的傀儡吗?





© 2024-1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