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审稿人直接在我的审稿意见里干仗了。
最新进展:
续: - 教学,科研与生活 - 知乎专栏谢谢邀请。
大约一年前我发了一篇paper,过程不能说奇葩,但确实很有趣。为了说清楚这大概是怎么一回事,我把这项研究的基本背景先交代一下。
光除了具有自旋角动量(即偏振态),还具有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可以理解为带螺旋相位的光束,光场分布是一个圆环。
如果对这种光束进行聚焦,可以等效为螺旋相位叠加上球面聚焦相位,相位分布长这个样子:
我把这种相位分布命名为“轨道角动量透镜”,或简称为“OAM透镜”,平行光经过OAM透镜后,在透镜焦面上光场会聚焦为一个远小于入射光束的圆环。
研究中我无意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把N个一模一样的OAM透镜分别放置在正N边形顶点处,离焦面上会产生大量的小圆环密集排布组成的光场。
当时我就感觉这个现象很有意思,所以从这个现象出发进行了一番研究和实验,然后写了篇paper投稿了。
谁知道,两个月之后,我竟然收到了拒稿信,心凉了半截。因为这项研究很有意思,所以我预期中根本没有直接拒稿这个选项,哪怕是大修我都是可以理解的。打开一看,虽然是拒稿,但编辑竟然还说,修好改好了重新投就行。我心想你都拒稿了,怎么还存着心思让我重投啊!
于是我看了一下审稿意见,发现几个审稿人都是正面评价推荐发表,除了一个审稿人,非常认真地写程序验算了一下光场,从他的计算结果来看,根本复现不出这个光场分布,也不知道我的实验怎么做出来的。我顿时火大,这不就是在说我造假嘛!
然后我仔细看了一下,终于知道这个乌龙是怎么来的了。虽然我和审稿人都是把N个OAM透镜放置在了正N边形顶点上,但我的设计中,N个OAM透镜只是平移关系,而审稿人估计是写程序时方便,直接让OAM透镜围绕原点旋转复制了N个,这样除了平移,还加上了角度的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对称的相位分布。
这样的相位分布在焦面上也同样会形成N个聚焦的圆环,所以是看不出来问题的。但是在离焦面上,就会大不一样,不会形成圆环阵列,而是形成点阵列。
然后我就把回复信和源代码作为附件重新投稿了,正文基本没改。投回去之后,编辑看了一眼,立刻接收了。如果按标准投稿流程计算,这应该是我个人最快的投稿记录了……
光学比起别的学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随机性很小,基本不存在无法复现的问题,理论上到底行还是不行,数学上一算什么都清楚了。所以,还是挺感谢这个主动编程验算我的结果的审稿人的,因为“质疑”是科学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于违背自己物理直觉的结论,通过数学计算去杠上一杠,哪怕最终错了,结果也是有益的。“泊松亮斑”之类的科学进步,不都是来源于此嘛!
强烈建议合肥中科院研究所开设少年班,让这些小朋友作为后备力量培养,无缝衔接入职合肥中科院研究所,然后再离职,输送到社会,形成生态化反!
“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这个问题下面竟然没有人提尉迟敬德吗?
著名的“三次救主”了解一下?
第一次,李世民征洛阳期间亲侦敌阵猝遇单雄信,尉迟敬德横刺之落马:
因从猎於榆窠,王世充出步骑数万来战,贼将单雄信恃其骁悍,领骑直入,以趋太宗。敬德乃跃马大呼,横刺单雄信,中之。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围,因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等,获排槊兵六千人。——《册府元龟·帝王部·推诚》
第二次,河北对阵刘黑闼期间,李世民为了营救李世勣身陷重围,尉迟敬德率领敢死队破围而出:
又从讨刘黑闼于临洺,黑闼军来袭李世勣,太宗勒兵掩贼,复以救之。既而黑闼众至,其军四合,敬德率壮士犯围而入,大破贼阵,太宗与江夏王道宗乘之以出。——《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李世勣:真正的名将敢于直面最黑的黑历史,“发现我的笑容成长在你哭泣里”就是写给我的没错。)
第三次,在玄武门当天射杀了正要勒住李世民脖子的齐王元吉。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嗯对,之后“擐甲持矛”地去“保护”李渊的也是他,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就不说了。
要说有什么“遗憾”的地方,大概就是不太符合题目中“无论兴衰”的要求,因为李世民没有给过尉迟敬德衰败的机会。
只有当唐军众将都怀疑尉迟敬德投降的诚意时,李世民会将尉迟敬德引入卧内,对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寡人终不听谗言以害忠良”;
当尉迟敬德果真救主报恩,李世民会在战斗结束憩于古丘的间歇,对他说:“天诱我意,福善有征,何相报之速也”;
当闲来无事,李世民与玄甲军众将漫步汜水滨顺便考察敌营时,会独独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惜字如金的史书从未记载那天天气如何,但是每次看到这句话,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定是一个晴朗得可以奋衣而云翔,回雕戈于日光的四月天(别想多,真的是阳历四月。)
以及,当尉迟敬德回朝之后遭人构陷,被高祖李渊“下狱讯验,将杀之”,李世民会不顾自身亦处于猜忌之地,跑到高祖面前去“固谏”,终获保释。
这大概就应了那句著名的心灵鸡汤:没有人值得你为他去死,因为值得你为他去死的人是不会让你死的。
不过呢,在尉迟敬德的生平事迹中,最为传奇的不是三次救主,不是背锅逼宫,而是一场“无关生死兴衰的小事”:
王世充兄子伪代王琬,使於建德军中。乘隋主所御骏马,铠甲鲜华,出於军前。太宗眄之曰:“彼之所乘,真良马也!”敬德曰:“请往取之。”因与高甑生、梁建方两三骑直入贼军,擒琬,引其颈、持其肘以归。贼众无敢当者。——《册府元龟·将帅部·勇敢》,并《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没错就是这个虎牢关决战当天「阵前夺马」的故事。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最为传奇,是因为:
战场厮杀,是将军之职;
临危救主,是部下之命。
“阵前夺马”属于哪一种???
若说“两军对阵,气势为先”吧,然而先声夺人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比如窦建德派人来“请选锐士数百”先小试一个回合的时候,就可以陪他玩玩嘛!何必非要选择如此高难度如此挑战想象力的玩法?
这就好比什么呢?
最初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值红得发紫的小甜甜布兰妮刚刚发表了《Oops I did it again》(暴露年龄系列)。其中间奏部分有一段对白是这样的:
当年尚不能理解歌词的我,听完之后满脑子就记住了这一个经典句型 "Oh you shouldn't have~~~"
你品,你细品。
“岂可以一马丧猛士?”——李世民如是说。
实际上心里是不是甜到爆炸就不知道了。
所以我也很能理解为什么后来尉迟敬德会变得那么轴,直至在国宴上因为座次问题当着李世民的面大打出手。
天下太平已久,那一段“只要敢冲上去干仗就能牢牢占据主君身边最重要的位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李世民再也不需要尉迟敬德为他栏枪夺马了。
这对于当年主君亲口盖章“天下有我们两个人就能搞定”犹在耳畔的人来说,的确很失落吧?
好在后人并没有忘记尉迟敬德。
北宋名臣田锡在其《鄂公夺槊赋》中用一句「非太宗不能得我之死力,非我不能赴太宗之指踪」高度概括了尉迟敬德的一生。直到现在这种认知依旧是大多数历史爱好者心中对尉迟敬德的形象注解。
这是某著名直男引战论坛前几天搞的投票贴,尉迟敬德如果泉下有知,想必会非常开心。
14年10月份才结婚的,N线小县城一个。
我们那边不流行闹洞房,但是很流行扒灰,基本流程大概就是主持人会在新人和双方父母 六个人都在台上的时候,故意将公公和媳妇往那个话题带,比较过分的还有让公公抱儿媳妇、背儿媳妇、亲儿媳妇等等,总之毫无下限。若是主持人得到主人授意避开此节,又或者是外地请来的“名嘴”不懂规矩,客人们会起哄完直到成以上行为。等交换戒指等仪式完成后,台下早已跃跃欲试的亲友们就像一群恶狗一样扑上来,给公公套上古代新郎的装束,扛着钉耙(意思是扒灰专用),让新娘跟在后面牵着衣服走,婆婆也不闲着,必须拿着一面锣跟在后面边走边敲(具体意思不太明白,我猜是指奸情暴露了的意思),新郎和女方父母走在最后。此时所有宾客几乎都会跟在后面一起大喊“某某(公公的名字)扒灰咯”,如此绕全场一圈至半个小时不等,背景音乐往往是时下最流行的口水歌,从多年前的两只蝴蝶到最近的江南style,那画面岂止太美。。。。无论你是在农村办的流水席,亦或是高端酒店,这个环节几乎都会有,内容大同小异,也从来都是整个婚礼最火爆的时刻。
此风俗流毒之广泛,以至于我们当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流程,如果你的婚礼上没有这个项目就意味着你的婚礼不够热闹、主人(主要是男方家)混的不行,不够体面;而起哄者也没有丝毫负罪感,普遍观点是我们帮你闹那是给你面子,甚至是拍你马屁,一般交情的还真懒得掺和。最可怕的细节是,当我父亲带着我去发请帖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冲着他眨眨眼说:哟,讨儿媳妇啦,然后会心一笑,丝毫不顾忌旁边身为新郎的我的感受。此陋习根深蒂固到如此地步,令人匪夷所思。
我有一发小,筹办婚礼时寻死觅活的要求父母绝不允许有这个环节,父母也同意了,结果还是没能躲过“热心”的亲友们,被强行塞给新郎一首打油诗要求当众读出,内容之低俗下流,令人发指。我发小拿到纸条当场脸色就变了,硬着头就是不念,还好司仪给力,完美圆场。事后竟被家长责怪,说这样不好,搞得大家都下不来台,如此任性不成熟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云云,让人欲哭无泪。
以上都是我亲身经历,或是参加婚礼亲眼所见,我至今无法理解这个风俗的来源和意义,也不知道那些起哄的宾客们自己的女儿将来结婚时是否也希望看到这个场景。我们家算是书香门第,虽然我和我老婆都是当地人,女方家也默认能理解这个环节,事先并未提出反对,但是我们家主动表示坚决不能有这种情况,必须给予女方足够的尊重。可笑的是我父亲为此还得事先跟宾客们一个一个的说抱歉打招呼,请他们手下留情,不要出现扒灰相关的言行,一众我完整姓名都叫不出的亲友们纷纷深表遗憾,说钉耙等物早已备好,怎能轻言放弃。 WQNMLGB!
中国各地的婚礼都有些陋习,我和老婆当时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能做到的只是跟我们自己邀请的同学同事们说:谢绝一切形式的随礼红包。我们不想在收人家红包的时候,被人家背后咬牙切齿的骂一句:这个月又要破费了,结你MB的婚!(随份子窃以为也是一大陋习,就不展开了)
如今很多“传统”早已失去了原先祝福的意义,变成了欲望畸形的宣泄方式,或是兴师动众的繁文缛节,我由衷的希望不在我们下一代看到它们,如果实在无法改变身边的人,最起码,不要添砖加瓦。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谢邀。私以为这个问题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但是看到楼上两位的答案有些迷糊了。想想还是给一个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答案。
所谓燃烧,本质上是一种在氧化剂的作用下,物质被氧化,氧化剂被还原的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还原反应。
对于水而言,H已经达到了最高价+1,那么如果要被氧化,只有可能是-2价的O被氧化成-1(双氧水)或是0(氧气)了。考虑到稳定性,后者更加有可能。
氧化性比氧气高的化学物质不多。同时得考虑为了实现燃烧,单纯的氧化是不够的,还得有剧烈的发光发热。这么一算到话,答案基本上就剩下那么几个了。一个很典型的反应是:
H2O+F2=HF+O2 (O3)
这个反应就可以认为是一个水的燃烧反应。当然具体的实验细节并没有找到,不过维基百科里面有一段描述:
Unreactive substances like powdered steel, glass fragments, and
asbestosfibers react quickly with cold fluorine gas; wood and water spontaneously combust under a fluorine jet.
Fluo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