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都跟博士和正教授,没可能有什么饭桌以外的关系了……
不谢邀……
逼出的是短平快的成果。原创的成果逼是逼不出来的,还得是有时间考虑,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这也是为什么文章很多原创性少的原因吧,有些东西要身处其中才能理解。
现在考核要求越来越高,不好出成果和好出成果的方向考核标准都没什么区别。985大概是五年八篇二区以上的sci和两个国家级项目。
举两个例子,张益唐45岁做讲师,每周三到四节课,所以才有精力去做自己的东西。物理中做相变的Wilson,五年没有文章差点被辞退,后面院里又给他加了一年,再最后一年才写出诺奖级别的文章,包容性有时候也很重要。
哪个方式好,本人由于水平不足,没能力评价。
在我看来,成果有两种:
第一种是改变世界的突破,需要花时间,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的。这样的成果绝对是逼不出来的,而且可能越逼越出不来。它们需要靠积累,需要“十年磨一剑”,需要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我升华。比如爱因斯坦在1905年时搞出来的那四篇划时代的论文时(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和质能方程),他是瑞士专利局的一名助理鉴定员,压根儿就没有任何科研压力。
再比如当时量子力学的很多成就也都是在度假的情况下做出的。海森堡的矩阵力学,就是在一座荒岛上发展出来的。当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花粉热病,正在休假。还有薛定谔思考出的波动力学(薛定谔方程),也是在和某位情人(至今未知是哪一位)在阿尔卑斯山雪地度假时想出的——起初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于是上网搜集了资料,发现是真的……
此外UCSD的付向东教授,也是在成为了终身教授没有额外的压力后,十年磨一剑,在帕金森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文章发表于Nature封面。[1]
第二种成果,则是一些小突破甚至无突破,但是可以发表成文章。我不是说小突破没有用,实际上99.99%以上的科研成果都是这样的小突破(或者无突破),而正是这么多小突破叠加在一起,最终就能催生一个巨大的突破。而反映这样小突破的,就是文章。
同样一个成果,A只能写出一篇文章发表,而B能弄成两篇,C甚至还能写成三篇。虽然成果是一样,但是在领导那里,就是觉得 C>B>A. 而这样的能力是可以逼出来的。所以逼出成果,还是有一些道理的——或者应该叫逼出文章。如果你逼得狠了,甚至他们还能高效地去铤而走险,比如剽窃一下还未发表的Nature封面文章,自己搞个Cell什么的。这个时候可能自己一丁点突破都没有,但是能搞出一篇Cell,就是被规则逼出来的呢。(这里是打个比方,并无具体所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评院士的时候最能出成果。很多老先生一辈子没什么像样的论文,到了要评院士的时候,几年出一堆一作论文。真是太厉害了!原来逼一把,可以让五十多岁的人出一作论文!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