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这个词用的妙,任何两个东西,只要不重合,他们之间就是有”差距“。
国内的人喜欢用录取率来衡量学校学生的牛逼程度,这个指标其实有很大问题的。
比如国内默认每个省最牛逼的学生都会去北清,特别是现在出分后报志愿,北清基本可以横扫排名前面的人,比如每个省前100名。
然后比如这个省考生50万,那么前100就是top 2%%;然后横向对比美国名校,录取率最低的斯坦福,也就4%的水平,然后说国内比美国难多少。
西方人衡量牛逼程度,不是用这种多少个选一个的方式。要知道中国6亿人月收入不足1000元,活着都成问题,如何考虑发展呢?之前关于唐骏的一本书写到,其中一个南京大学数学系的,在唐骏手下,他说“我那个时候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招40个人,如果排第一可以说Top 2.5%;现在南大招100个人,排第一成了Top 1%;这是神马狗屁逻辑,后面那60个人都是更烂的,压根就不应该来。”
因此会发现,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衡量,只要后面的烂人足够多,反而显得自己牛逼了。
但客观来说,如果人数多了,在义务教育环境下,分配给每个人的教学资源都是更少的。比如学生物,我们当年一个班50多个人,就看一只兔子;如果是国外条件好的,完全可以5个人一只兔子甚至1个人1只兔子,你说哪个可以学得更好?
因此,西方更多使用培养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人少钱多,可以集中更多资源,付出同样的时间可以培养得更好。
把内卷逻辑放足球就知道为啥这种模式不行了:14亿人选不出11个踢球牛逼的?不是说人多了基因突变多了更容易产生足球天才吗?这些都是非常荒谬的理由。真正的原因,地就这么多,足球场就这么多,能提供的训练就这样了,人越多,人均资源越少,越是矮子里面挑高佬?
国外的逻辑,先把大家变成高的,然后随便我怎么选,Affirmative Action也好,legacy也好,反正基础人群是牛逼的,怎么选也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