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君”的人脉更广,比佚名都吃得开。
这是诗人间戏谑的称呼,针对特别熟悉不拘小节的人使用,王八孙子的简称。比如“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白话说就是 “又要送你这个王八孙子去了,竟然有点舍不得呢”。
不知道题主提问是不是一本正经,反正我回答挺一本正经的样子。
爷爷是开国大将,封王,开府领军。老王爷起兵前不识字,戎马一生也没读什么书,只知道跟着皇上打仗,逢年过节给与太子和强势亲王送礼,没空也没兴趣搭理文人。
爸爸是第二代军功贵族,世袭爵位但职务不稳——国朝从打天下转向治天下,新生的技术官僚要来抢位置,和老贵族斗的势不两立。虽然新一代贵族都读书,但二代王爷也不愿意结交儒家士大夫,更不会坐下来玩文字游戏。
他成年袭爵的时候,国朝疆域已定,皇上乐意看到世间英雄疲于八股,算计冰敬火耗,而不是打仗造反。为此,礼部大开科举,吏部用进士官架空节度使,枢密院暗示军功王侯们不要养那么多私兵,更不要插手地方人事。但作为交换,皇上并没有动豪门的爵位,暗中还鼓励他们经商发财,少交点税也无所谓。
把大半家丁安置到盐铁生意后,小王爷发现手里多了不少金银,在帝都内城还空出不少房子。而小王爷自幼受名师教育,诗词歌赋无所不通,这些财富当然要拿来款待那些风流翰林,给科举士子中的潜力股发红包,动不动就在青楼酒馆设文人雅集……如此慷慨的主人,毫无疑问会频繁在文艺作品中刷脸,以至于最后成了诗人朋友的代称。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所以“王孙”在诗词中频频露面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