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对于山林狩猎、游牧樵采、刀耕火种等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应该进行保护还是顺其自然地让其消失? 第1页

  

user avatar   lyoung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们是人,不是动物园里供人观赏的猴子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世界上之所以会有“圣母”,就在于这些人根本不会动用自己的利益来解决问题。这一点,“直男癌”、“圣母病”以及一些我不知道或者还没有专有名词的臭毛病,其实是相通的一个病根:慨他人之慷

用段子来通俗易懂的解释就是这样的: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 这就叫真圣母。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康有为 这就叫圣母病。


所谓“自然淳朴”的生活方式, 我亲眼见过很多。我是个在喜马拉雅山区种菜的人,当地有从事农耕的藏族人,也有从事游牧、狩猎的夏尔巴人,倒是我这种会种菜的汉族人是稀罕物体,应该好生保护。

我的新书讲述了这些事情:在世界屋脊种菜 - 「一小时」系列 - 知乎书店

仅仅就我知道的这种“自然淳朴”生活方式,并不是很难见到的,相反相当的容易,也能“保护”得挺好的——遍地都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村”,花钱就能看到。不用任何人嚷嚷保护来保护去,80块钱门票,随便你看。至于下班以后这些人是不是睡空调房玩儿XBOX360,那就不是你这张80块钱门票能够管得着的事情了。


所以说所谓的“传统生活方式”,就两个方面问题:

一是你出得起钱不

只要你出得起钱,你想看茹毛饮血都能看到,价格再高一点,你想看拿着标枪追大象也能看到。只不过脸上油彩一抹,人家可能会搭地铁回家去。

我认识一个在珠峰脚下种地的老汉,当地村长,叫欧珠,我小说里有描写。这人脸黑,肚子大,喝青稞酒按缸算,干农活非常厉害,带领他们村脱贫致富简直居功至伟。他的青稞地是村里第一个用化肥的,也是第一个买拖拉机的,现在成立了一个包工队到处去包工程做。

我有一次跟他和酥油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他见过传说中的喜马拉雅雪人没有?欧珠半天没听懂我在讲啥,我百度了给他看,突然就一口酥油茶喷我一脸,笑的……

雪人没见过,雪猪见过。

欧珠两个儿子都考上了大学,都是学的考古专业,按照欧珠开玩笑的话说,就是在陕西刨你们汉族人的祖坟。我问他你咋不让你儿子种地呢?他说两个人就16亩地,一亩地产800斤青稞,一斤青稞卖最多两块钱,一年就只有25600块钱收入,不吃不喝。俩儿子现在工资都8000往上了,每个人一年十万,你让青稞每斤卖20块,他立马就让俩儿子回来种地。


很多嚷嚷“保护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从来没有真正感受过传统生活方式的艰辛,也不爱动用自己珍惜的智力去思考问题,自己所谓的“保护”,其实迹近抢劫

要么抢劫当事人,人家过苦日子就为了让你开心?

要么抢劫纳税人,政府出钱保护,那么不同意保护的那群人纳的税凭什么要由你来支配呢?你进行过投票表决吗?


所以,出钱去看民俗文化村我看就挺好的,不愿意不同意保护的人不用花这个冤枉钱,愿意保护的自己去买门票去,多好?


二是按照传统生活方式活着的人也是要实现自我价值的

实际上即使青稞真的涨价到20块一斤,我看欧珠的儿子也不一定肯回来种地。

什么叫做自我价值,不同的文化氛围、不同人有着不同的解释,比方说欧珠的观念里干农活儿厉害、村里有权威、能带领乡亲们致富,这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比如说在我们的观念里,十几次爬上珠峰的夏尔巴人叫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比如,欧珠的俩儿子肯定认为多刨几个个头大的汉族人祖坟叫实现了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不是钱能够买到的

我认识个夏尔巴人,在位于珠峰东坡的曲当乡做向导,赶着牦牛给去珠峰东坡嘎玛沟徒步的人驼辎重。我去嘎玛沟的时候就是他当向导,在晓乌错垭口、白当两个海拔最高的地方,队里别的人都高反到要死要活,一天能走5公里就不错了。

只有我、他还有老牦牛闲庭信步。


当场他就对我这个汉族人有点刮目相看,我说我就在定日县种地,种蔬菜,用那种高大上的大棚。他突然就两眼冒星光,直勾勾的瞪着我非要去跟我学种菜去。

他一趟收费3000块,一年随随便便接个十来趟游客,平时还种地、放羊,一年收入相当不错了。我明确告诉他跟我学种菜工资不高,不如他在家当向导。他说他根本就不想当向导:他会说5种语言,英语法语藏语尼泊尔语汉语,最好的藏语能够谈恋爱,最差的法语也能凑合去买菜。跟我种地,学会了他要去中尼边境的陈塘镇种菜种水果卖给尼泊尔人去,那边水果蔬菜卖得贵。

他想当个见多识广走南闯北的种菜人。


这种人是你给多少钱也不会拿着标枪去追大象的人,非要“保护”人家,那是在抢劫别人的人生。

喜马拉雅山很美很美,没有人需要你去“保护”。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里提到了两个文艺作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敖鲁古雅鄂温克族面临的困境》,很显然你想谈谈鄂温克旗的少数民族前途问题。但是,呼伦贝尔本来也不是鄂温克族的故乡啊!1732年,清朝为了加强东北边防,从布特哈抽调1600驻军进驻额尔古纳,利用他们适应山林也适应草原的长处来控制呼伦贝尔地区。这一个加强团的官兵及家属就是今天鄂温克旗的前身。

作为精锐边防军,呼伦贝尔鄂温克经常要抽调青壮随主力远征。其中最著名的军人叫海兰察(即海拉尔森林之意),带着鄂温克卫队西面打到新疆,西南杀到川藏乃至尼泊尔,东南跨过台湾海峡,最后画像挂到了北京紫光阁。只是因为清朝后期边防废弛,鄂温克军队才逐渐衰弱,成了“土著”。

海兰察的战功

当然,800里外的布特哈(扎兰屯市)也并非鄂温克人的故乡,他们实际上是贝加尔湖附近的寒区居民,因为各种战争和政治因素,最终扩散到黑龙江附近。后来所称的“野人女真”就是这批在草原-山地之间迁徙的牧人。总之,你所说的这部分鄂温克人到额尔古纳地区生活,并不是什么一贯的传统,而是200多年前才出现的新鲜事,至于养鹿打猎为生,那是军事制度解体后无奈的选择。现在大清都灭亡100多年了,就不许人家换换生活方式?

第六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族
清政府于雍正十年(1732)四月,将布特哈打牲部一千六百三十六名鄂温克士兵,七百三十名达斡尔,三百五十九名鄂伦春等族士兵携带眷属,共三千名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共编成五十个牛录(佐),分隶八旗,分左、右两翼,左翼四旗在与俄罗斯交界处游牧,右翼四旗沿喀勒喀河一带游牧。

沿呼伦贝尔,黑龙江地区中俄边界线共设卡伦五十九座,极东十二卡伦,轮派布特哈地区鄂温克、达斡尔部队戍守;呼伦贝尔地区设十六处卡伦,东六卡由鄂温克、巴尔虎等族官兵驻守。布特哈八旗官员担任固定卡伦外,还建立了严密的巡边制度。

清廷为了更好地利用布特哈八旗各族官兵,培养满族化的军队,康熙三十四年(1695),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于墨尔根分别在鄂温克和达斡尔人中设一个学校,设立助教官,选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每佐领下一儿童,学习满文书艺,这成为鄂温克、达斡尔等族文化教育的开始。

……满族统治者一向认为鄂温克、鄂伦春等族语言与满语相近,对他们采取同化政策,使之驯服效命,如派满族军官训练布特哈八旗,灌输满族的礼俗,他们的待遇也接近满族官兵,通行满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布特哈”官兵衣着、住房、礼俗、生活方式逐渐接近满族,尤其各族的上层的习俗基本和满族相似。鄂温克、达斡尔人上层知识分子多熟通满文、能用满文写作,能流畅地说满语。

何况自从清朝军事体系崩溃,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啊。一旦没有南方的物资接济,这个帝国前哨就像衰退的工厂宿舍区一样,很快恢复了穷困山区的本色。到20世纪初,他们只剩下几千人口,随着廉价酒精、性病、天花等文明副产品传入,解放前只剩下1000多人,还不如当初迁入的时候男丁多。若非他们占的地盘大,政治上有利于边防,根本就不会给他们搞自治旗。现在鄂温克百姓自己选择了现代化生活,你凭什么不许呢?毕竟酒后冻死在高寒山区并不是令人羡慕的好下场。如果强迫他们回归解放前的生活,他们很快就能死绝给你看,到时候就没人抱怨“传统消失”了。

当然,考古学、人类学、文化研究都很需要考察原始生活样本,但这不是强行把别人按在落后生活的理由。我们完全可以派一个考察团过去,仔细记录下落后生活的所有细节,记录自然环境和生活用品,以备后人查勘乃至复现,然后任凭当地人选择未来的生活。否则的话,就算强行把一部分放回落后生活环境,他们也只是发达工业社会里的一群演员。这在考古学和人类学视角中,是搞笑成分大于实际意义的畸形样本。

至于某些人抱怨“传统”的消失,如果他是外人,无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猎奇心态;如果是本地人,说明他视野狭窄,把自己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当“传统”,既然别人没有强迫他进入现代社会,他也没权利把别人留在旧时代。

当我们谈论“传统”和“历史”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现代生活是动态的,传统生活是静态的。实际上,以30年为一代人,我们到孔子也只有80代;如果以70岁为一生,那么30多人的生命首尾相接就能到秦始皇和亚历山大的年代;一个人只要活上七八十岁,就能在唐朝上学,经过五代十国之后在宋朝出仕当官。这样看来,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是不是就没那么缓慢了?

比如说,我们经常把非洲大陆看做一个永恒不变的区域,认为那里的土著只有低矮小茅屋和木薯地,是欧洲殖民者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实际上,从公元前1000年开始,班图人扩张浪潮始终冲击着整个南部非洲,在欧洲人开始海外殖民的同时,班图人也刚刚开始进入今天的南非,比布尔人早不了几年。

作为班图人扩张历程的最后一步,在英国人开始使用蒸汽机的时候,祖鲁人才作为一个几千人的小部落出现在历史中。1817年——马克思出生的前一年,祖鲁人成为部落联盟的盟主,随后借助对外扩张建立军国主义体制,软硬皆施,把祖鲁人这个名号变成了南非大多数黑人的代名词,期间也经历了尸横遍野的争霸之战。1837年,祖鲁人和布尔人第一次爆发战斗,1879年祖鲁人正面迎战英国,这实际上是两个蒸蒸日上的帝国之间的霸权碰撞,不能简单地看做英国单方面的扩张。现在南非黑人政权的失败,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企图恢复虚幻的“传统”,以为欧洲殖民者的反面就是光明和安宁,以为坚持黑人传统就能解决问题,全然忘了白人殖民者到来之前,战乱和弱肉强食就已经是这块土地的真正规则了。(其实isis也有很多人持类似观点)

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坚决否认艾滋病病毒的存在

祖鲁人的扩张

与之类似,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过去生活在土司制度下,后来被改土归流乃至进入现代社会。这是否是侵犯“传统”呢?其实细究起来,大多数土司根本不是本地土著,要么是古代带着先进武器进入落后地区的冒险团伙后裔,要么是中央政府远征军留下的军官,比如说播州杨土司就是山西汉族,青海大多数土司是明朝乃至清朝才确立统治的退伍军官。摧毁土司制度,不是打击少数民族,恰恰是让少数民族从军事殖民状态下解放出来。某些少数民族怀念旧日生活,他们显然和诅咒土改的贫农的后代产生了一样的错觉——以为自己命中注定要就当统治者。


总而言之,有人怀念少数民族的传统,赞美鄂温克族与自然结合的“和谐”,殊不知这是由发达牧业和军事生活退化的不稳定状态,是他们自己一旦有机会就要放弃的野蛮社会,并不比衰退工矿区的生活方式更值得保护。既然当事人都不愿意坚持所谓的“传统”,旁人更没有资格替他们掉眼泪。

相关问答:

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汉化的少数民族怎么找寻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 马前卒的回答

历史上有哪些曾经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业由于科技的进步被淘汰?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早就存在的事物实际发明时间很晚?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被视为「传统」的事物其实历史不算长?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现的很晚的事物实际上早就存在? - 马前卒的回答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个人持任其消亡/任其兴盛的态度。

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那么经济基础自然会淘汰它;如果上层建筑能够合乎经济基础的需求,那么经济基础会滋养它。这是客观的历史潮流,是具有必然性的趋势,不是你想保护就能逆天改命的。

目前来看,少数民族文化,很多还是封建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内核属于封建时代,这个真的很致命。封建时代的东西,必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内核往往是最难改变的部分。这决定了,少数民族想取得文化的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只能走两条路:第一,进行文化改革,以适应时代。第二,抛弃自有文化,接受现代汉文化。显然,只有其中一条路能走通。

但其实还是none of my business。毕竟我是汉族。


user avatar   fu-sheng-wei-b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某些具有所谓圣母心态的人,对待所谓传统文化,应当留心一条,就是

当地民众既不是人种动物园里的动物,也不是文化博物馆里的文物,他们是活着的人, 跟你一样平等。

他们没有义务为你们这些游客的猎奇心态去保留危险、辛苦、贫穷、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你想保留驯鹿文化,你自己上山上驯鹿去呀,别留在有地暖、有自来水、有WiFi的城市里大放厥词,让别人为你的一时心动而吃苦。

果然评论区就来奇葩了。。。

说这话的人,不如先去撮罗子和犴子皮狍子皮住上一个冬天再说。




  

相关话题

  社会主义创造过那些世界流行的生活方式? 
  你目睹过哪些民间的神奇法术? 
  在你眼里「教科书式」的健康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 
  有哪些以前堪称奢侈品,现在工薪层都能随心入的家居好物? 
  化妆后颜值和素颜差距很大是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构建像利威尔兵长那样的价值观? 
  卫生间/洗浴间里面有哪些“神器”值得分享? 
  你是怎么熬过的2020,2021会好一点吗? 
  9 月 13 日,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你觉得是创新弘扬文化还是糟蹋经典呢? 
  节日大涨价对生产及经济是正激励还是负激励?是美德、缺德、先进、落后?西方发达国家节日也大涨价吗?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百度白银吧,一群人扬言要人肉凶手高承勇的两个儿子?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国内很多知名三甲医院的硬件设施和环境那么差?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