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十几年前上初中的时候就是8点50才上第一节课,住的离学校近的话每天可以睡觉睡到自然醒(0730-0800),学校是有外语保送资格的十几所外国语学校之一。这只能说终于意识到起的太早没什么价值了。
这事的关键不是能不能在京外铺开,而是全国范围内有多少学校准备转型成优质本地生源+家校合作+兴趣驱动型的这种小而精的教学模式。
北京教委的这个文件,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一个官方机构的实践背书:对于一些家长平均素质比较高的学校(或者说家长的单位和学校之间存在上下级关系),家长可以通过和学校协商的办法变更教学时间的安排,即便这些安排看似极度违反既有常识,而不用担心缺乏前例被否决。北京教委要求中学8点,小学8.20而且冠冕堂皇的挂出双减的牌子,那么家委会和大单位的关工委是不是可以再往前突破一点,中学变成8.15,远期8.30?小学一步到位8.30?
当然,教师轮岗我也不认为会促进教育资源的平均。目前中小学教育已经不是轻资产行业而是重资产行业了,语数外的教学确实不要什么硬件,但是理化生和信息学,没有基准点以上的硬件能行?更别说未来很有可能强制普及的国防教育。史地政的高水平教学还要求有配套的图书馆去查阅材料,熟悉文献检索流程,有些东西不上知网只能去图书馆去查阅或者馆际互借。在当前的管理模式下,地理位置、行政等级、隶属关系对这些因素是有决定性的影响力的,不是单纯调拨几个教师去菜小就完事的。
外公是一个十多岁就开始做老师的人,全村的人老老少少都是他的学生,虽然他的知识不像现在这么系统,但是有很多粗浅但却有意义。
小的时候家乡环境差,刚开始上小学,在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教室冻得手脚都快没有知觉了,就天天不愿意上学,哭闹。
外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人投胎的时候,阎王爷就会问这个人:“你是想要立地就能走,还是想要三年屎尿泡。”回答立地就能走的,出生后就当了牛羊鸡鸭,一辈子蒙昧吃拉同室。选择了三年屎尿泡的就成了人,所有的人到这个世界上以后都要把苦吃个遍才能知道啥样的叫人。
在这些年里,每当我有什么不开心,我总是想起这句话。
虽然和这个问题不是很贴题,但是我一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了外公的话。如果出于故事的角度,你可以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