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微信朋友圈文章「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第1页

  

user avatar   shaw-s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三观极度不正,这是外围圈的思维方式,身为复旦人感到非常可耻。

如果你因为别人长得漂亮、家境比你好、随手一万的包或吃人均500的饭而自卑,抱歉这是妥妥的外围圈思维。

如果你因为别人学术造诣高、思维缜密、志向高远、勤恳实践而感到自卑,那才是一个985学校的学生该有的样子。

我很庆幸因这种事自卑的人还不是大多数——至少我认识的那么多复旦人并不以金钱相貌分高下,复旦人敬仰的、推崇的依然是一辆破旧自行车上穿白衬衫的教授,依然是一根烟背后带大家穿梭在岁月长河里的思想巨人。


user avatar   windskymagic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付无病呻吟最好的反驳就是告诉他,没错,你就是有病。

你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是的,你就是一无所有。
你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会,你就是靠运气考上复旦的。
你的那些同学都比你优秀,你就是比不过其他那些同学。

满意了吗?

凭什么你应该比他们优秀啊。
人家是富二代官二代也好,是学霸文青也好,那都是人家的事情。
凭什么你就应该买得起上万的包,三天两头出国,学习好长得还好看啊。
凭什么你就应该努力就能买得起上海的房子啊?

就凭你是复旦的学生?
拜托,你身边也是复旦的学生啊。
你一直觉得自己就会学习了。
但是他们学习不比你差啊。
所以凭什么你应该有这些东西呢?
你这逻辑,恕我不能理解。

你要是发现一个高考分数线比你低200分的学校的人,都这么厉害了,那你吐槽下不公,还算人之常情。
但是,跟那些高考跟你考的一样甚至更好的人在一起,你还觉得自己就应该比得过他们。
你这主角光环,开的有点过分啊?

至于什么朋友亲人人都觉得你太优秀了不应该抱怨使得你郁郁寡欢,我只能说,不是蠢,就是坏。
这些事情为什么不能找处境相似的同学朋友说?
一个复旦,偶尔会产生这种想法的人不会是少数。你去跟他们聊一聊,不好吗?
不会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矛盾,还更容易产生共鸣,不是吗。

然而你却跑到朋友圈,跑到一堆大学比你差了几个档次的人面前,跑到一些一辈子都生活在小城市的亲戚家人面前,说这些矫情的话,究竟想要得到什么呢?
希望一个三本的朋友听完你的诉苦之后告诉你,我理解你这种心情,加油。
还是希望他以更大的可能来说出,你已经很优秀了,有什么好抱怨的?
讲真,不管这两种当中的哪一种,我都觉得这个朋友很够意思了。

而你呢?
在一个可能这辈子都不会买两千块钱以上的包的人面前。
在一个一辈子最远可能就是跟团游新马泰的人面前。
在一个对上海的房价毫无概念只打算在六线小城市买套想房子拿着三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平淡生活的人面前。
哭诉你那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受到了多么大的挫折。
在觉得他们不理解你之前,你真的,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
讲真,你还不如每天自拍一张,加个校徽的水印,发朋友圈呢。这样人家只会觉得你蠢,而不会觉得你坏。

都是上过大学的人,能不能有点大格局。
讲道理来说,马云的儿子在你隔壁班,还是在地球对面,对于你未来要面对的这个世界而言并没有多大区别。
但是就因为他在你隔壁班,每天看着他炫富,你就不能接受了?玻璃心就碎一地了?
我一直觉得,现在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心态,就是喜欢和身边的人对比。因为身边几十几百的人不如你或是超过了你而喜怒哀乐,全然看不见还有十四亿人乃至七十亿人的存在。
于是无非是两种结果:
(运气好)来到了复旦,发现周围的人都太厉害了,于是抑郁了。
(运气不好)没考上清北来到了复旦,觉得自己屈才了,抑郁了。
而作者成功的把两个都占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分。
况且,说实话,不过同学一场而已,他们混得怎么样,真的跟你有多大关系吗?

最后,题主要是真的那么纠结,我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退学。



PS:
1. 不要举报评论区那位 @肥肥松 了好吗,刚刚看到他确实已经被禁言了。我觉得这样下去要出事,所以把那条评论给删了。讲真你们不觉得这种群众暴力很可怕吗?我不觉得这么做是正确的,哪怕你觉得是在帮我,哪怕你给我点了赞点了感谢点了关注。我不认可他的“因为反对所以要举报并且来留言”的逻辑,同样不认可你们“因为觉得他的举报没有道理所以要反过来举报他”的逻辑。这一点不撕,爱取关取关,爱反对反对。

2. 给没看懂的总结一下这篇回答的中心思想:
考上了复旦不代表你理应躺着享有一切(但是这同样不表示你应该认命而不去努力争取你所想要的东西!)。
你当然可以抱怨,但请找你的同学们抱怨,而不是找到那些本身没有考上复旦的老同学啊亲戚朋友之类的人面前破坏他们的心情还怪他们不理解你。
以及,因为身边的人买了个你买不起的包就自卑了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了。

3. 我不认为屁股决定脑袋是正确的讨论问题的方法。我还有一些回答偏离我“应该有的立场”挺远的,所以我都匿名了。如果这个问题变成了所谓的985211和非985211的立场之争,未免有些可笑。顺便,如果你们真的要喷我,请统一一下战线,我到底是自以为是何不食肉糜的那部分人,还是所谓的就是被985211筛选下去的那部分人?

4. 任何关于“不管人家怎么想都是人家的事情,你有什么资格评价的”的评论,原话我一个字不改的还给你们(衍生版:人家传播的那么广肯定是有道理的。回复:这个答案有这么多赞还肯定是有道理的呢。)。


user avatar   zengjiaplu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曾以为自己上了985、211就拥有了很多很多,现在却觉得自己一无所有。」——这种自身评价的巨大转变,本质是对自己的一种「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实在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不可否认,它常常会让我们显得幼稚或者矫情。

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眼界比较窄,很多人觉得,拥有了成绩,便能成为人中龙凤,拥有很多很多 ——而实际上,从长远的角度看,学生时代的成绩只是人生有意义但往往不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部分。高中时的我们,考虑问题太不全面,太幼稚了。

进入好大学以后,很多人发现,原来衡量人生有那么多维度,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都很重要,而自己之前好像都没关注到,天啊,原来自己 一无所有 ——而实际上,一方面,一所好大学其实意味着很多,对家境、见识、人脉的提升都会有不小的帮助;另一方面,自己也并未失去什么,只是由于眼界逐渐变宽了,定义「优秀」的「容器」变大了,所以有了一种失去很多的错觉。大学里的我们,因为这点小发现就否定自己,太矫情了。

实际上,人的变化通常是很缓慢的,既不可能突然就拥有很多,也不可能突然一无所有,只是在慢慢地在进步,又慢慢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去慢慢地改变。

不过,这种对自身的评价虽然有些一惊一乍,但从某种角度说,却又是合理的。

因为,我们渐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不敏感了

幼儿园的时候,一个糖的激励就能让我们变得动力十足;到了上小学的时候,可能就需要一顿大餐才行;等我们上了中学,能让我们努力前行的动力可能就变成了一个手机、一次远行,或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我们的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对发生自己身上的事情无动于衷。一方面,我们看到的世界越大,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自己的习性逐渐变得稳定,改造自己的难度也的确变大了。

而在这个时候,或许唯有放大一件事情的价值或严重性,才会激励人去发扬长处、弥补短处,从而更有力地前行。

所以你看见了,这种让人觉得幼稚或矫情的「认知偏差」,有时却会让我们进步呢。

#


user avatar   chen-cha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五的时候,好多朋友都给我发来了复旦姑娘的那篇《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说这篇文章争议很大,还提到了我之前写的《非典型985》,问我有什么看法。

我看了看,其实没什么看法,感觉就是一个姑娘在写点小情绪,只不过是文章传得广了,争议自然就无法避免。


但当我下班以后刷了刷朋友圈和知乎,看了看大家对姑娘的评价,又有了点看法。


我觉得大家骂得有些过分了。

姑娘最大的罪名,是恶意营销,因为有三张聊天的截图显示,姑娘的这个公众号是有人投资的,并且投资人在这篇文章获得成功以后说了些“堪比papi酱”之类的骚话。

要是这话是从姑娘自己口中说出来的,那我也跟你们一起骂。

但这话是从投资人嘴里说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要给姑娘定罪,这几张图还不够。

于是我又看了看姑娘的回应和她的公众号的过往文章,看完以后我觉得,姑娘没大家想的那么坏。

我作出这个推断的理由有两点。

第一,投资人投给姑娘的钱,按照热心知友的查询,是投了1万占了10%的股份。

姑娘自己的说法就还要多些,两万。

所以我愿意相信姑娘说的话,这钱就是拿来发发稿费,维持公众号正常运转的。

因为这点钱也就够干这个了。

不信你去中关村找家最便宜的咖啡馆坐一坐,接受一下身旁聊天的创业家们的熏陶,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这年头,天使轮没融到100万,你真不敢跟别人说你在创业,因为别人会拿你当乞丐。

凭这两万块就把姑娘定义成恶意营销,我觉得这才是恶意。

第二,姑娘在周五早上7点在知乎上写了篇回答来解释此事,从答案的长度来看,可能为此一宿没睡。

做到这个份儿上的人,我觉得应该不是个心机很重的人。

因为一个“成熟”的自媒体人通常都明白,骂你的人不会真拿刀砍你,但喜欢你的人却会源源不断的给你带来流量和钱,今天骂你的人明天可能就会去骂马蓉去宣誓南海主权,但喜欢你的却会一直留在你这里。

所以如果一心赚钱,被人骂,尤其是这种知乎上上千个回答的现象级的骂,还真不是件坏事。

这个逻辑的存在,让我一直觉得,这个“内容创业的黄金时代”对重名节的文人并不算友好,但对想赚钱的商人,是大大的友好。

不然为什么6年前写《好疼的金圣叹》的人6年后却在写《致贱人》呢。

因此,姑娘的反应,让我觉得她应该不是个一心赚钱的商人。

反倒是看到她被大家骂得这么惨,让我很担心姑娘会去当一个想赚钱的商人。

因为通过这件事她会明白,很多人其实并不关心作者的写作动机,只要批判你的动机能够获得道德或者智商上的优越感,这件事就一定会有人去做。

经历过这种事的人可能会这么想:既然大家已经把我定义成了用心险恶的商人,那为什么不去做一个险恶的商人呢?反正名声已经不会再更坏了,钱却还可以挣更多。

很多时候,本来不坏的人就是这么变坏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看到那三张截图就去骂她,因为这三张截图,其实并不足以说明她有多坏。但这么一骂,我倒觉得恰好给了她足够的理由去做一个坏人。

等她真成了这种人的时候,或许很多人还会感到胜利的喜悦:“你看,我当初没说错吧,这人就是个垃圾。”

他们大概永远不会意识到是什么让人成了垃圾。

你要问我姑娘这文章有没有营销的可能性,我觉得当然有。

但我总觉得,任何价值判断,比如将一个人定义为恶人,这种事情做起来应该慎之又慎。

因为我从没见过一个恶人因为被骂而过得不好,倒是见过很多借着骂声发财的恶人,和在汹涌的骂声下干脆就去做恶人的普通人。

所以当一件事还存在许多不同可能性的时候,我不建议大家把最坏的那一种认定为事实。

因为这样做并不能制止恶人,倒可能会制造恶人。

姑娘的第二大罪名,是这篇文章是一篇毫无营养的鸡汤。

我看了看,这篇文章确实谈不上有营养,但我觉得,写鸡汤,只要作者不跳出来说“我这不是鸡汤,是猛干货”,就谈不上是一种罪恶。

毕竟“有用”从来不是文学作品所必须完成的义务。

还有人说,这文章三观不正,宣扬的是为金钱、物质、地位这些肤浅的东西而自卑的外围女价值观。

我觉得这话也过分了点,这篇文章不是三观不正,最多是三观太浅。

不为金钱、物质、地位而烦恼,专注于自由而无用的灵魂确实是一种非常牛逼的境界,但不能因为你是达到了此境界的仙儿,就可以鄙视为俗事而挣扎的渣儿。

我觉得姑娘从小地方到大上海,产生为物质烦恼的小情绪很正常;大学也才读了两年,还没成仙也很正常。

看了她的文章,你可以提醒她人应该为学识、修养这些后天修炼的差距自卑,而不该为家境、天赋这些先天的差距自卑,但没必要先给人就扣一个三观不正的帽子。

何况我觉得真正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应该是不太喜欢扣帽子这件事的。

不过姑娘这篇文章的内容,我觉得确实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第一,姑娘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自卑,但我觉得这种情绪用“自怜”来描述或许更加准确。

特别是当我看到在评论里像报菜名一样报校名的人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并不是为名校的身份感到自卑,而是为名校的身份和学生时代的奋斗却不能带来想象中与之匹配的生活和地位而自怜。

这种自怜其实不仅存在于所谓的211、985,任何一个自觉努力奋斗却仍然没有得到想要的生活的人都会产生这种自怜。

但这种情绪在211、985的学生之中会尤为强烈,因为我们大多曾以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自居,大多刷过比同龄人更多的题,熬过更多的夜,信奉过努力与回报成正比、成绩决定地位的简单逻辑。

等到大学,见识到不是简单的努力就可跨越的阶级鸿沟和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社会规则,难免会产生读书无用的幻灭感和顾影自怜的无力感。

这种感受,我想就是我和姑娘的文章得以引起广泛共鸣的基础。

姑娘对这种情绪的描述,并没有多大问题,但也许是为了结尾的升华,她太过急于去肯定这种情绪了。于是她通过“人人都自卑,自卑也正常”得出了“你挺好的”的结论。

这就有点缺乏逻辑了,因为一种情绪广泛存在,并不能代表它就是合理的。

不过,我觉得作为一篇表达情绪为主的文章,缺乏严密的逻辑并不是一件大罪。

只是我觉得,这种自怜是会阻碍自省的,所以恰恰是名校学生需要清醒认识到并且极力从中脱离出来的情绪,而要脱离这种情绪,仅仅告诉他“梦想还是要有的”显然不够。

这也是为什么在《非典型985》中,我给同样具有这种自怜情绪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并不正能量的结局。

第二,在文中姑娘简单地将她所提到的“自卑”情绪的责任归推向了社会。

我想姑娘应该没有意识到,当文中出现“买不起房也不是你不努力的锅,而是这个社会太操蛋了”这句话时,这篇文章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在微信朋友圈这样一个高度碎片化的信息媒介上,人们通常并不会对文章采取仔细阅读并理解全文的态度,一旦你描绘了一种广泛存在的负面情绪,然后为这个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点,并且这个宣泄点还能为他们撇开责任的时候,后面那些“梦想还是要有的”“努力还是要有的”注定就会被汹涌的情绪洪流所淹没而失去意义

姑娘文章的本意也许是劝导大家努力追逐梦想,但当她把自卑情绪的责任推到社会的那一刻,这篇文章在传播过程中就必然会成为一部分人宣泄情绪抱团取暖的工具和另一部分人通过拉黑鄙视嘲讽前者从而获取智商上的优越感的标杆。

一个略显悲哀的事实是,当一篇文章传播到了百万量级的时候,读者只会关注被他们所解读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作者本想说什么。

也就是说,读者没有去理解作者心境的义务,但作者却需要为读者的解读所付出代价,所以即便姑娘写作时心怀善意,但一旦文章引发了争议,姑娘注定无法独善其身。

但我还是觉得,不应该因解读而产生的非议而去指责姑娘的动机。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姑娘的这篇“鸡汤”,还是我的那篇小说,都称不上是“好作品”。

姑娘文章的亮点在于情绪的表达很精准,故事也讲得能打动人心,但逻辑和深度确实都很一般。

而我的那篇《非典型985》,文笔还算简练,也包含了一些比较浅显的隐喻和黑色幽默,所以可读性不算差,但故事性和深度也距离佳作甚远。

两篇平庸的作品却得到了百万级以上的传播,作为“既得利益者”,如果我说这是时代的悲哀,就会显得非常奇怪,所以我只能说一点我的个人感受:

人们常说这是内容创业的黄金年代,但其实我的感受却与之恰好相反。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这么发达的年代里,我总觉得我不需要很费力就能看到我喜欢的东西。

我记得高中毕业那个暑假D8里长岛的雪,潘帕斯的风吟鸟唱,双重人格的网管,小张和小丽的爱情还有削肾客的救赎。

我记得大一大二人人上与污水处理厂的王博士谈笑风生的本冰,在拉斯维加斯喝着长岛冰茶谈论爱情的徐文昊,写着米城故事的潘敦还有同学是个神的董花生。

还有很多文章我已记不清名字和作者,但我知道它们都曾让我心潮澎湃。我其实不关心什么内容创业的盛世,我觉得这盛世如你所愿就好,我只愿我心澎湃如昨。

可是后来D8再也没人写小说,人人也成了一块墓地。

我从来没混过圈子,所以不知道那些人和文章都去了哪里,只知道在这满世界的公众号里,真的很难看到再让我心潮澎湃的东西。

所以看到自己的文章点击过百万,我确实很高兴,但也没那么高兴。

因为我觉得我还不配。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在公众号的关注列表里搜了搜,发现那位复旦的姑娘应该是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所以我就假设你能看下面这些话吧:

如前所述,我相信你写这篇文章时没有恶意营销的阴谋,也觉得你也不该因为写了一篇吐露情绪的小文章而遭到指责,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觉得是那些骂你的人错了。

但我真的担心你在经历了恶意的洪流后成为了他们所指责的那种人。

你写出了这样一篇“爆文”以后,肯定会有各色商务人士找到你,我前面所提到的“成熟”自媒体人的逻辑,即便我不告诉你,我想迟早也会有人告诉你,我希望你不要屈从于它。

我相信你不会是被投资人所摆布的一颗棋子,也相信你的能力足以在毕业后为你撑起有尊严的生活,所以我相信即便经历了这次的恶意你也仍然会爱惜自己的羽翼。

你在复旦中文系,而且大学还未结束,光是这个描述就拥有让我无比歆羡的朝气和潜力,我很喜欢复旦,每次去上海都要去复旦看一看,我记得第一次去的时候是秋冬之交,那天有点冷,但阳光很好,我看到草坪旁的长椅上坐着一个安静看书的姑娘,怀里蜷着一只安睡的猫,那时候我深切地觉得,这所学校肯定孕育得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愿意的话,你到了毕业的时候完全可以拥有秒杀我的文笔。你自称是鸡汤少女,这让我相信你是一个不喜欢抬高自己的真诚的人,不过我觉得,虽然鸡汤所带来的抱团取暖确实可以让每个人都觉得更暖和些,但归根结底,抱团取暖这件事,本身是不会制造更多温暖的。

因此,尽管你没有这个义务,但我还是希望你不要把鸡汤当做自己的终点。

这篇文章对我来说其实是一场赌博,我赌素不相识的你不会成为他们所说的那种人,我知道如果输了,我不仅会被打脸,而且这篇文章也必然会被骂作为你洗地。

但我想这两天你一定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时光,并且内心会有许多犹疑,所以我决定参加这场赌博,并且赌你不是,也不会成为他们所说的那种人,这样如果你真的不是那种人的话,看到我这些话,心里应该多少能够好受些吧。

最后,用我自己的一个小故事来结尾吧:虽然我大学唯一挂掉的一门课就是概率论,而且还连挂三次,但正是在反复重修概率论的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一个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道理:

我以前以为,所谓公平就是大家都一样,只要付出一样的努力,就该收获一样的结果。

但其实呢,公平是指大部分事情的结果是呈正态分布的,走运的仙儿在钟形曲线的右端,不走运的渣儿在左端,而大部分人落在了钟形曲线的中间,看到右边的仙儿就会觉得自卑,看到左边的渣儿又会觉得自己好像不那么差。

鸡汤会告诉你要多看左边以证明你过得其实不错,毒鸡汤会告诉你右边的人就是比你牛逼而你活该傻逼。

但实际上,不管是看左边还是看右边,都不会让中间的你过得更好。

所以我所期望的好生活,就是仙儿别老忙着鄙视渣儿,渣儿也别老觉着自己不如仙儿,大家在网上都能好好说人话,见了面能喝杯白酒交个朋友。

这样的日子,谁都不会觉得太冷。


user avatar   xszt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同意高票回答的结论。

但是,想讲日本人的起源,只看日本是不行的,本回答希望把视野放到广阔的东亚,把韩国人的起源,日本人与炎黄部落的关系等一并讲明。

历史隐藏在层层谜团中,谁都不能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结论先奉上

35%祖先为矮黑人

35%祖先为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扶余部落(原本为炎帝部落的一支)

20%祖先为典型华夏汉人

以下是全文目录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2)伟大的东北大地

(3)日本的起源


(1)东亚的杀戮与征服

研究人种起源与变迁最准确的是Y染色体检测,有一个段子,表白时男生对女生说,我有一条祖传的染色体想送给你。这条染色体,就是男性独有的Y染色体。Y染色体只传男,突变少,易检测,而父系又代表着权利与支配,因此Y染色体检测祖先受到人们的认可。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基本完成,人类历史的大幕被揭开,人种的变迁呈现在人们眼前。

全部人类起源自非洲,10万年前,最古老的一支矮黑人,其基因标记为D,走出了非洲,最早在5万年前,就到达了亚洲,他们广泛分布在东南亚,过着采集与渔猎的悠闲生活。

纯种矮黑人长这样

但不久后,与其差不多同时期走出非洲的棕色人种C,也到达了亚洲,C立刻开始了对D的杀戮与征服,D或被同化,或被驱逐到亚洲的各个犄角旮旯,现在东亚D基因只集中存在于日本(35%),西藏(40%)。

C集团也并没能统治亚洲多久,3万年前,黄白种人的祖先走出非洲,一支向北,成为白种人,一支向东进入亚洲,他们就是华夏汉人的祖先—O集团。O集团具有良好的技术与文明,C与D根本不是其对手,O集团旗下的O1、O2,迅速占领了中原最肥沃的土地,开始农业耕作,人口爆炸增长,建立了灿烂的文化,而C集团则被驱赶到了北部,成为了蒙古,女真等族的祖先,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也存在大量的C,这些C也构成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基础。

5000年前左右,生活在藏羌的另一个O集团—O3,大举东进,一举征服与同化了在中原进行农耕的兄弟集团O1,O2,占领中原,成为了现在汉族的主流。现今的河北,山东等都为O3的天下,O1则被赶到了中国南方,O2现在只集中存在于东北的满族和日本韩国等。这一时期中国已有了记载,皇帝炎帝战蚩尤、周武王伐纣等,是不是就在说的这一段历史呢?

至此,现代亚洲的雏形就已经显现,各个民族的构成也清晰起来,汉族的血缘最统一,70%以上的O基因,其中03占50%以上,可以说我们不仅是文化上的民族,还是地地道道血缘上的民族。日本人除了55%的O之外,还有35%的D,这也构成了大和民族的独特之处,韩国除了大量的O也有2成C,文化独树一帜也有相应的基础。蒙古有高达5成的C,并把其C基因传到了欧洲各地,足见蒙古帝国的伟大。值得一提的是,蒙古王氏基因C3(蒙古人20%),和日本本土基因D2(日本人35%),在汉族中完全没有出现,看来汉族对于侵略者的抵抗很彻底,而蒙古和日本,却各有20%的O3存在,汉民族强大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东亚各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就是一部基因的兴衰史,基因战争远没有结束,以后的进程值得期待。

(2)伟大的东北大地

作为土生土长的吉林人,读书时,课本里全都是中原王朝的兴衰史,我对于东北大地的历史完全没有了解。

最近在翻阅了各种资料后,我不禁感到,原来这片土地这么牛○

东北大地上主要生存着三族人

东胡—蒙古的祖先

肃慎—女真,满族的祖先

夫余—创立高句丽,后被灭国,语言消失。其中,东胡,肃慎,结合我们之前的基因分析,都是被O集团赶到北部的C集团,游牧为生。而夫余不同,是O集团的一支,地地道道的农耕民族,其基因极有可能是现今已不存在与汉族O2b

在这里援引李德山老师对于扶余历史的研究。

夫→番

余→徐

番国,与徐国,合并称夫余国,而番国与徐国都来自于共通的祖先——炎帝部落,该部落本来农耕于中原(一说于江南),战败后北上,于东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势力遍及辽宁吉林朝鲜半岛,而起源与炎帝一说,又恰恰可以解释其O2基因与农耕文明的来源。朝鲜半岛三国鼎力时,百济与高句丽都为扶余后裔。而新罗则以韩国原住民C为主,文化与扶余不同。最终,新罗政权统一韩国,虽然他们后来建立了高丽王朝,但其本身与高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的新罗语言也成为了主流,也就是现今韩语的前身。扶余最终灭亡,但扶余的血统O2b,还大量留存在韩国(35%),中国满族(20%),日本(35%)。

(3)日本人的起源

讲到这里,大家也基本推测出日本人的起源了吧。

日本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如下

35%D 矮黑人。

35%O2b ,汉民族基因O的兄弟,只大量存在日本,韩国,满族(满族是O2还是O2b目前还没有确切资料),上课追溯到炎帝部落。

20%O3 典型的汉民族基因。

其它还有一些棕色人种的C,不过和蒙古人的C也不相同

D与O3的来源已经不必说,但是O2b的来源是否是扶余还存在很多争论。

对此,语言上的分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语言种类上看,学者白桂思的研究指出,与日语最相近的语言就是古高句丽语,这是O2b旗下的扶余人的语言,也就是说,扶余人的语言在韩国被C集团的韩语取代,而在日本却被保存了下来,这正好解释了日语与韩语的不同之处,也佐证了基因研究的结果。


可以看到,他们的外貌有非常大的区别,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O系与D系基因的区别。

一直以来,日本都是绳文人的天下,弥生时代,来自朝鲜半岛的O2b与O3登陆日本九州,他们带着先进的农耕技术与文化,不断同化与驱逐着D集团,现在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九州地区O较多,古代权力中心关西的O也比较多,北海道与冲绳则D比较多。

最后上一张平成天皇的照片,典型的弥生脸


天皇家是哪里来的?

大家猜猜看

是O3还是O2b呢?


参考:

图片百度百科

数据分子人类学论坛

复旦大学有很多相关研究,感兴趣的可以去围观


其他答案

日语有没有类似英语中词根的东西帮助记单词? - 张铭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wang-yi-wei-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第24届生竞国赛选手,银牌退役。

照这个说法我怕是被一只小龙虾挡在了北大的门外,真是呵呵哒。

媒体为了流量不要节操,寒的是热爱生命科学愿意在课业本就繁重的高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学习的竞赛选手们的心。我们勤勤恳恳看书刷题做实验,秉烛达旦全年无休,却被一句轻飘飘的戏谑抹杀所有努力,这TM怎么能忍?

至于那些所谓权贵二代的阴谋化言论我想说,学竞赛买书做实验集训可能确实需要一点点财力支持,但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丰俭由人,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凸显的也是实实在在的能力,与家庭背景毫无扯上关系的可能。脑残和喷子们不过是看到了一个爆点,让他们自己高潮去吧。

PS微博用户财经太极猫在此前的南大支教事件中就发表了很多不良言论,这次又出来蹦哒,看到的朋友烦请顺手举报。


user avatar   summer-clo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柏林墙推倒以后东西德真的彻底融为一体了吗? - 邹博文的回答

不是经济学专业,对两德合并无力回答,但是有关两德统一的公法事实的错误有必要指出。

现在讨论两德统一的问题。事实上,从来没有过两德统一,只有东德灭亡。1990年6月,东德政府决定引入西德马克来拯救陷入崩溃边缘东德经济。在之后的几个月内,由于经济无法改善,愤怒的人民走上街头,有良知的东德领导人们不愿意向人民开枪,政府迫于高压,自行解散。此时,1990年9月20日,全世界再也没有东德政府这个名词了。政府解散后,旧有各州纷纷独立,并最终仿照60年代萨尔州的例子,加入联邦德国,西德议会一一批准,才有了今天统一的德国。世界历史提到10月3日两德统一的日子,其实是照顾东德人民的感情。这在当时是联邦德国和几个州之间的事,东德政府已经在半个月之前不复存在了。

这一段不符合史实。东德政府并不是自行解散,而是根据两德条约的法定步骤,这是柏林墙倒塌后一步一步地来的。

1989年11月28日,西德总理提出分阶段建立德国邦联(还不是联邦)的计划。

1990年2月13日,华约与北约成员国外长会议做出决议,规定东德大选后成立的新东德政府就可以开始统一谈判。

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大选,西德基民盟支持的东德“德国联盟”获得胜利,成立了新的东德政府。此时的东德实际上已经不是彼时的东德了,“有良知的东德领导人们”的几句话无从说起。

1990年5月18日,两德政府签订了第一个国家条约,确定了货币、经济和社会的联盟。货币联盟于7月1日起生效。

1990年8月3日,两德政府签订在两个德国境内举行全德议会选举的准备与实施协议。这个协议又于8月28日得到修改。

1990年8月23日东德国会通过了东德各州以州的身份加入联邦德国的决议。根据这个决议,为了符合基本法的规定才按照德国传统上的划分恢复各州;早前的1952年,为了便于统治,东德的历史上的5个州被划分为13个专区。这也是形式上的,东德五州真正建立起民选政府是统一之后的事情了,各州纷纷独立的说法无从说起。直到统一后的1990年10月13号,东德五州才进行了第一次州选举。

1990年8月31号由两德签署第二个国家条约确认两德统一,这个条约确定了两德统一的具体形式是东德解体、以各州的名义分别加入联邦德国。(Vertrag zwische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und der Deutschen Demokratischen Republik über die Herstellung der Einheit Deutschlands;Treaty betwee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German Unity)

然后两德同四个占领国进行谈判,并于1990年9月12日签订有关修改德国国际法地位的“二加四协议”。

总结:东德政府解散并不是崩溃式的,而是根据相关宪法性法律和国际条约进行的法律步骤。

参考资料:康拉德·黑塞,商务印书馆,《联邦德国宪法纲要》第68-74页。(Grundzüge des Verfassungsrechts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 Auflage, Heidelberg 1995 (Neudruck 1999),pp95-98)

德国自神圣罗马帝国崩溃后的统一问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上被称为German Question。可以去Google Scholar查找。

手边有两本英书可以推荐。

Peter Alter的《The German Question and Europe:A History》和Dirk Verheyen的《The German Question:A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Geopolitical Exploration》

中文书可以参考玛丽·弗尔布鲁克的《德国史:1918-2008》

这几本书的最后几章都是讨论两德统一后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状况,写作的年代也比较新,都是2000年之后写成或者最新修订的。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在大学的社交? 
  英文学术文献翻译软件有哪些推荐? 
  家长长辈是否该常向18岁左右的家人灌输些社会的常识性(阳光或黑暗)的东西?这样教育对孩子会有何影响? 
  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UIUC) 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清华大学 110 周年校庆,你有什么感受? 
  如果自己的孩子埋怨我很穷买不起北京的房子该怎么办? 
  高考报志愿时被亲戚乱干预是什么体验? 
  山东的大学5月份能开学吗? 
  如何回应课堂上学生提出「当网红不需要学历/知识,也能赚很多钱,甚至几年就把一辈子的钱赚够了」的观点? 
  我有被喜欢妄想症,你们能骂醒我吗? 

前一个讨论
日本人吃的生鸡蛋拌饭难道吃起来不腥吗?
下一个讨论
中国的穷人有多穷?





© 2024-11-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