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我所知,变后掠翼从原理上说确实是有优势,但是它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随着后续其他技术的发展导致变后掠翼技术在效费比方面不具备实用价值了。
原理上说,大后掠角的时候可以减少高速飞行时的阻力,能够提高飞机速度减少油耗,小后掠角时低速稳定性好,盘旋性能也更好,这是变后掠翼在原理方面的优势。
变后掠翼从设计上说很复杂,同样形状的机翼在后掠角不同的时候整体气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可以理解为就是不同的飞机。
你从飞控设计的角度来说有几个可用的后掠角度相当于要做几个完全不同的飞控,虽然原理上说变后掠翼可以随意改变后掠角度,但因为飞控的问题,现实里不可能这样,只能是做有限的几个角度。除非以后人类科技进步到做1个飞控和做100个飞控没啥区别,不然变后掠翼在设计时总归会面临飞控设计的问题。
当然,变后掠翼也可以不用电传飞控,完全靠飞行员自己感觉来开;或者可以加大飞机整体的静安定度减少后掠角变动产生的影响,飞控问题都可以解决,不过总是会牺牲一些东西。
然后,变后掠翼飞机的死重会比较大,毕竟相比于其他飞机增加了一套机翼转动的机构,变后掠翼提高的性能是否能弥补增加的这部分死重带来的机动性能恶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因为这个问题,很多变后掠翼飞机的变形机构或者机翼都会采用钛合金之类的轻质材料,以缓解增重问题,这付出的代价当然就是更贵。
另外在工程方面变后掠翼飞机也有一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变后掠翼飞机机翼旋转枢轴以及枢轴所连接的翼盒的强度及寿命问题,机翼上所受的力是很大的而且受力情况很复杂,在不同飞行姿态、后掠角度下是不一样的,做大G力机动时受力更大,普通飞机上机翼上的受力是通过翼根传递给机身的,翼根一般都会做的比较粗大或者干脆与机身融合,强度方面问题不大,但变后掠翼飞机的机翼是通过旋转枢轴与机身连接的(这样才能旋转来改变后掠角度),枢轴的大小显然不可能和翼跟相比,而且这玩意还是个活动部件,这就很考验枢轴以及机身与枢轴相连部分的强度和寿命。
另外机翼可旋转就意味着机身和机翼之间会有缝隙,在高速飞行时这个缝隙会增大不少阻力。
综上所述,变后掠翼的这些设计和工程方面的问题导致这项技术现在处于事实上被淘汰的地位。
2、看这机翼的折叠方式不像是为了省空间而做的,有可能这个机翼在飞行时就是可折叠的,这么折叠的话可以改变机翼的展弦比,竖着的那部分翼面有活动翼面的话还可以当方向舵,这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可变形机翼的研究方向,反正论文这种东西又不一定非要出什么成果,看起来比较厉害就行。
3、你要真想选这个方向研究不如跟导师商量一下,总不可能选题都不和导师沟通吧,像我们这样的键盘侠上哪知道研究方向去?